邮政职工队伍 大清邮政总、分各局一般设局长1人,襄办1人,信差、邮差若干人。
1910年(清宣统二年)7月17日,哈尔滨邮政分局设邮务长1人,洋文供事4人,汉文供事
17人,总计22人。
1911年5月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后,同年10月7日,哈尔滨邮政分局设巡察1人(洋员)
,邮务司及副邮务司2人(洋员)。在华员中,有供事39人,内地代办17人,分信员11人,信
差、听差等37人,邮差30人,杂役7人,共计144人。
1921年吉黑邮务管理局成立后,设邮务长1人,邮务官11人,邮务员47人,邮务生181人
,拣信生154人,杂项人员2人,计396人。在工役序列中,有信差274人,邮差405人,杂役1
02人,合计781人。邮区总人数是1177人。1928年,吉黑邮区人员总数达到1506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吉黑邮区有员工1620人。其中邮务长1人,副邮务长1人,
邮务佐309人,邮务员306人,杂项人员3人,信差等999人,需用人员1人。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邮政员工为保持民族气节,大部分撤退入关,以示不与敌伪
妥协。吉黑邮区员工入关者计1200余人,于1932年8月中旬分批启程,相继于9月初及中旬抵
达津、沪。津、沪两地邮政工会因东北同仁不屈不挠,毅然撤退,为邮界增光,故每日到码
头、车站擎旗欢迎,并招待食宿,介绍房屋,为撤退人员解决困难。因撤退人员较多,津、
沪两局无法完全容纳,除在津、沪两地安置外,一部分人员分赴北平、湖北、河南、陕西、
山西、湖南等邮区服务。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洲国于1932年8月“接管”邮政。当时,伪哈尔滨邮政管理局拥有员
工1051人,其中职员467人,雇佣员584人。同年12月,员工增至1429人,其中职员568人,雇
佣员861人。至1936年10月,伪哈尔滨邮政管理局员工增至3325人;伪牡丹江邮政管理局员工
2027人,其中有华人1302人,日本人641人,朝鲜人69人,俄国人15人。
1945年8月日伪政权垮台时,伪哈尔滨邮政管理局管内员工2981人,其中管理局569人,
各邮政局2412人。重要职务都以日本人为主,尤其是领导机关和重要职权,都把持在日本人
手中。
电信职工队伍 清代,电报局、报房一般设领班、总管、报生、工头等职,多者3——5
人,少者2——3人。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2月,黑龙江省城电话局设局长1人,统揽全局事务。下设司
机司事1名,工头1名,领班司事1名,司机手(铜匠)1名,局役1名,共计6人。
1920年,奉吉黑三省有电报员役1158名。其中员役522人(局员32人,司机118人,机匠
2人,差役370人),电生371人(总管4人,领班94人,报生273人),工丁265人。
东北沦陷时期,伪哈尔滨电政管理局于1932年有局、科长86人,雇员457人,报务员215
人,话务员197人,工头195人,工匠139人,信差136人,杂役198人。
1943年4月间,伪“电电会社”哈尔滨管理局管辖员工2144人,牡丹江管理局管辖员工2
784人,齐齐哈尔管理局管辖员工1329人。
邮电职工队伍 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在北安的黑龙江省会邮政局留用员工17名。1946年
初,嫩江省恢复邮政局10处,有职工35人。同年1月,哈尔滨市内实有电信员工301人。其中
电政管理处35人(含苏军通信司令部使用6人),中央电报局62人,中央电话局158人,需品
事务所6人,中继所22人,送信所12人,受信所6人;另外,还有待分配203人。2月,国民党
人员“接收”时,哈尔滨市内有邮政员工840人。
1947年底,嫩江省邮电管理局管内有员工705人。其中管理人员116人,电信人员330人,
邮政人员102人,事务人员80人,勤杂人员59人,其他18人。黑龙江邮电管理局管内有员工2
52人。其中管理人员42人,电信人员131人,邮政人员35人,事务人员24人,其他20人。
1948年10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财力,对所属各管区进行整
编,嫩江管区职工总数减到567人,黑龙江管区则由9月末的473人,减到382人。整编后,合
江管区380人,松哈管区1069人。黑龙江地区邮电职工合计为2398人。
1949年5月嫩江省、黑龙江省两邮电管理局合并后,职工总数为886人;合江、松哈两邮
电管理局合并后,职工总数为1693人。当时一切为了前线,一边加速建设保证通信,一边整
编队伍,保障了解放战争和人民群众的通信需要。至1949年底,黑龙江地区邮电职工总数为
2579人。
建国后,三年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邮电职工队伍增长较快。1950年,职工总数为3520
人;1951年,为5539人;1952年,达到6056人,比1949年底增长134.8%。
1953——1957年间,随着小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和各矿区的发展,以及整顿农村代办所,
增设自办机构,促进了全省邮电职工队伍的发展。因接受地方通信任务而转入邮电部门291人
。到1957年末,黑龙江省邮电职工总数达到9070人。
1958——1961年间,除邮电通信事业正常发展的因素外,由于体制下放,管理放松,职
工队伍盲目扩大,到1961年底,职工总数达到17533人。此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在满足正常增长需要(包括开发大庆油田而增加邮电职工)的同时,认真落实
中央关于精简工作的统一部署,使盲目扩大的职工队伍得以压缩。到1962年底,全省邮电职
工总数减到14946人。
1965年,全省邮电职工总数为16279人,其中安达市(大庆)邮电局由1960年的80人增至
197人,大兴安岭局达到120人。
1970——1973年间,增加支局(所)227处,增员567人。此外,为解决农垦地区通信问
题,于1971年从宝清、饶河、萝北、绥滨、富锦、集贤、双鸭山、汤原、桦南、桦川、佳木
斯、依兰、同江、虎林、密山、鸡东、安达、克山、甘南、嫩江、孙吴、逊克、爱辉、德都
、北安、铁力、伊春、嘉荫等28个市县和友谊农场接收生产建设兵团职工1130人。
1975年,全省邮电职工总数达到27890人,其中大兴安岭局增到641人,邮电工业职工由
1970年的999人增至1474人。
1976——1985年间,由于通信能力的增加和邮电业务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据1985年10月全国通信企业普查结果,黑龙江省邮电通信企业职工为37004人。其人员素质按
年龄分组:20岁以下者1855人,21——35岁22316人,36——50岁11344人,51——55岁1291
人,56——60岁196人,61岁以上2人;按邮电工龄分组:5年以下者10423人,6—10年7512人
,11——20年11758人,21——30年5911人,31年以上者1400人;按文化程度分组:大专及以
上者941人,中专2562人,技校、职高605人,高中6214人,初中23200人,小学3367人,文盲
115人;按政治状况分组:中共党员8409人,共青团员6285人,民主党派6人,其他22304人。
到1985年底,全省邮电职工总数达到39580人,其中通信企业职工总数375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