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学校教育

  东北沦陷时期,伪“电电会社”于1934年7月在哈尔滨王兆屯设社员养成所,主要培养具 有从事日文电报操作技术的人员,于1935年关闭。伪邮政总局于1939年在哈尔滨、牡丹江设 立地方邮政职员训练所。1941年4月1日和10月21日,牡丹江和哈尔滨先后设立私立伪电信电 话青年学校。1942年6月1日,齐齐哈尔设立伪电信电话青年学校。1943年5月,牡丹江设立邮 政职员训练所。1945年4月。哈尔滨、牡丹江邮政职员训练所改称邮政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9月和1947年3月,先后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设立西满邮电职 工学校和东北邮电学校,为管区内培养各级邮电干部和专业人才。
    建国后,1958年,牡丹江专区邮电红专学校、嫩江专区邮电学校和黑龙江省邮电学校相 继建立。1960年,设立合江、哈尔滨、松花江、黑河4所邮电学校和省邮电工业技工学校。1 961年5月,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省内邮电学校进行整顿 ,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邮电学校改为电信学校,将合江、松花江邮电学校改为邮政 学校,将黑河邮电学校撤销,保留了省邮电工业技工学校。同年8月17日,贯彻中共中央、中 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压缩城市人口,加强农业战线的指示精神,对邮电学校再次调整,保留了 省邮电学校,将齐齐哈尔、牡丹江两所电信学校改为技工学校,停办哈尔滨、松花江、合江 3所学校和省邮电工业技工学校。1965年5月,将齐齐哈尔、牡丹江两所学校改为省邮电学校 分校,后牡丹江分校于1967年底撤销,齐齐哈尔分校于1968年8月撤销。1979年3月,重新建 立省邮电技工学校。
    为加强在职干部和工人的培养,于1980年在尚志县冲河镇原省七○八厂旧址设立省邮电 职工学校,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设立省邮电干部学校。邮电职工学校于1980——1984年 间共举办各种职工培训班26期,培训2967人。1981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哈尔滨市邮政 局建立邮政工学院。1984年11月,省邮电职工学校撤销。1985年3月,省邮电教育中心成立。
    嫩江省邮电职工学校 1946年4月西满邮电管理局迁入齐齐哈尔市后,于9月设立了西满 邮电职工学校,1947年11月改称嫩江省邮电职工学校,地址在齐齐哈尔市原天齐庙右侧。19 46年9月——1948年7月,该学校举办政治轮训班4期。第一期,1946年9——12月,60人。第 二期,1947年3——7月,120人。第三期,1947年9——12月,90人。第四期,1948年3——7 月,80人。前三期学员全部是在职职工,第四期学员中,新招收的学生占1/3以上。培训时 间每期3个月,课程是形势与任务、阶级与阶级斗争、中共党史等。通过教育培训,学员们提 高了政治和阶级觉悟,树立了革命人生观,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邮电通信战线的骨 干。
    东北邮电学校 东北邮电管理总局于1947年3月创建,校址在佳木斯市西郊朱板村原电报 电话局无线发射台旧址。同年11月,迁至哈尔滨市现南岗区大直街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旧 址,后又迁至现邮政街99号。1948年11月长春解放后迁到长春市。该学校的办校宗旨是为东 北解放区培养邮电通信技术人才与管理干部,学生大部来源于东北解放区各地中学学生和经 区政府推荐选送的社会青年及少数邮电在职人员。在黑龙江地区期间,共办4期培训班。第一 期,1947年3——10月,报务班70人,报务速成班30人,共结业99人。第二期,1947年12月— —1948年6、7月,报务、工务、会计、铁邮、邮务5个班,共招生213名;由于解放战争的需 要,工务班的44名学员于1948年3月提前结业,参加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组建的武装工程队,随 军抢修被战争破坏的电信线路。第三期,1948年3月,招收邮务、报务、职干3个班,职干班 于当年6月结业。第四期,1948年6——7月开始,招收会计、机务和职干3个班,直至同年10 月迁入长春。该学校主要开设政治理论、社会发展史和邮电专业基础理论以及英文电报用语 等课程,发扬抗大精神,注重在政治上育人。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吉林、内蒙古和黑 龙江各地,为支援解放战争,恢复与发展东北邮电通信事业输送了大批骨干力量。
    黑龙江省邮电学校 牡丹江分校1958年8月建立。初称牡丹江专区邮电红专学校,校址设 于牡丹江市。1961年8月改为黑龙江省牡丹江邮电技工学校;1962年9月改为黑龙江省牡丹江 邮电职工训练班;1964年1月改为省邮电职业学校牡丹江分校;1965年5月改为省邮电学校牡 丹江分校。1967年12月12日撤销,撤销时共有在职员工18人。1959——1968年,先后开设长 机、电报、会计、邮政、电话5个专业,招生230人,结业与分配学员112人。
    黑龙江省邮电技工学校 1958年9月29日,经省邮电管理局批准,建立嫩江专区邮电学校 ,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龙华路原黑龙江邮电管理局旧址,开设机务、报务、邮政营业3个专业 ,招收高小毕业生和部分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半。1960年5月改称齐齐哈尔市邮电学校, 开设报务、话务和报话3个班,学制3年。1961年8月改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邮电技工学校。1 962年9月改为齐齐哈尔市邮电职工训练班。1964年1月20日,经教育部和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建立黑龙江省邮电职业学校,开设机线、报务两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当年 招收县局机线、电报通信两个班。同年12月,电报通信专业试行半工半读,次年2月,县局机 线班也试行半工半读,学制改为3年。同年5月,改为省邮电学校齐齐哈尔分校,1968年8月撤 销。1979年3月,省邮电管理局重新组建黑龙江省邮电技工学校,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原嫩江 地区邮电设备修造厂旧址,办学目标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中等 技术工人,开设话务、报务、邮政3个专业,学制两年。初时,招收初中毕业生,并实行就地 招生、就地分配办法。1982——1983年停止招生,1984年,改为招收高中毕业生。1985年底 ,有在校生119人,教职员工49人,校舍4149平方米。其中用于教学的1262平方米,学生宿舍 910平方米,教工住宅674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23250平方米。
    黑龙江省邮电学校 1958年6月7日建立,校址设在齐齐哈尔市原黑龙江邮电管理局旧址 。开设长途电信、市内电话、无线电通信、电报通信4个专业,学制3年。1960年8月10日,迁 入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15号。1962年4月,无线通信与长途电信通信两个专业合并,改称综 合电信专业。同年9月26日,被邮电部确定为13所保留的中等专业学校之一,归邮电部直接领 导。该年11月,增设邮电财会专业;12月10日,改称黑龙江邮电学校。1965年5月24日,改称 黑龙江省邮电学校。1966——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课。1969年12月邮电分设后, 改称黑龙江省电信学校。1972年8月,恢复招生,接收首届工农兵学员,开设载波通信、市内 电话、企业动力3个专业,学制两年半。1973年邮电合并后,于10月1日恢复黑龙江省邮电学 校名称。翌年10月,开设通信线路、邮政通信专业,学制由两年半改为两年。1977年3月,开 设机报专业,各专业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同年10月,恢复考试招生制度,择优招收了200名 学生,开设了市内电话、企业动力、通信线路、邮政机械、机报5个专业。1978年3月,经省 高教局批准,首次招收大专学制学生39人,开设载波通信专业。同年10月,企业动力专业改 称通信电源专业。此后两年中,又招收大专班学生4个班,共162人,开设载波通信、市内电 话两个专业。根据东北三省于1978年召开的邮电教育协作会议精神,承担为吉林、辽宁两省 代培通信线路、通信电源两个专业学生的任务,从1980年开始,这两个专业在东北三省招生 。该年,由省教育局和邮电部教育局提名,经教育部批准,省邮电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 学校。1981年起,停止招收大专生。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政府文教办通知精神,从1982年起举办干部培训班,当 年开设邮电经济管理专业,招收学员40名,学制两年。
    1984年5月,经上级批准开设邮电职工中专班(邮政通信管理专业),学制三年,招收省 内邮电企业在职职工。
    截止1985年底,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72名,在校生600名,学校占地面积20600平方米,总 建筑面积2058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4677平方米,学生宿舍4832平方米。设有电工、电路、物 理、综合、市话、载波、线路、内燃机、电源、电子计算机10个实验实习室,拥有固定资产 297万元,藏书6.4万册。
    哈尔滨市邮政局邮政工学院 1976年2月,哈尔滨市邮政局建立“7·21”大学(1968年7 月21日,毛泽东就上海机床厂培养工程技术人员问题的批示,称“7.21”指示,依此精神所 办的大学称“7.21”大学。)。1978年,设邮政自动控制专业,学制三年,招收学生29人。 1981年7月,经批准改建为邮政工学院,校址设在哈尔滨市邮政局内。当年8月,毕业28人( 承认学历)。1983年,招生27人,其中代培1人,学制三年。1985年在校生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