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钢铁工业
黑龙江省钢铁工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较
大发展,但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历程。
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4——1957年由苏联援建的新中国第一个特殊
钢厂——北满钢厂(现齐齐哈尔钢厂)建成投产,成为国家重点企业,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军
工生产大批冶金新材料。
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全省发动了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建设了
一大批小铁矿、小高炉、小转炉,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又都全部“下马”。只有哈尔滨
轧钢厂保存下来,并自力更生地发展成为地方骨干轧钢企业。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重新建设地方骨干钢铁企业——西林钢铁厂
,根据“战备”要求将厂址选定在小兴安岭山区,“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建厂周期长达13
年之久。1970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又一次重复了“大跃进”时期的某些做法,进行全
省性的钢铁大会战,建了一大批小铁矿、小高炉,同时也建了一些小炼钢、轧钢企业,由于
设备不配套,工艺不完善,企业管理混乱,生产停停打打,造成严重的亏损。
1976年,为了发展重点钢铁企业,开始建设年采选能力180万吨的双鸭山铁矿和年产30万
吨钢的会龙山钢铁厂,由于钢铁厂的厂址选择用了两年时间,于1978年5月才确定下来,贻误
了战机,1979年在全国性的调整中,国家决定停缓建。
1959——1979年的20年里,黑龙江省先后建设3个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其中两个(牡丹江
钢铁公司和会龙山钢铁厂)半途而废,只建成一个西林钢铁厂。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正确方针指引下,经过坚决而慎重地调整,实行经
济体制改革,“全面整顿、综合治理”,“挖潜、改造、完善、配套”,使生产逐步走向正
常,实现了扭亏为盈,黑龙江省钢铁工业开始走上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黑龙江省共有钢铁企业32户,固定资产原值9.3亿元,设备总重8.48万吨,职
工队伍5.11万人,总产值6.24亿元,利税总额1.3亿元。形成了以齐齐哈尔钢厂为国家重
点企业,以西林钢铁厂和哈尔滨轧钢厂为地方骨干企业,辅以一批小铁矿、小炼铁厂、小炼
钢厂、小轧钢厂以及冶金辅助材料企业的大、中、小并存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从铁矿采选、
炼铁、炼钢到钢的压力加工以及为钢铁生产服务的焦化、耐火材料、铁合金、碳素制品等专
业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钢铁工业体系。
1949——1985年的36年间,全省钢铁工业累计投资12.26亿元,累计生产生铁288万吨、
钢1233.4万吨、钢材880.5万吨、焦炭1323.4万吨,累计实现利税12.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