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历程

  《金史》卷67《乌春传》记载:“乌春,阿拔斯水温都部人,以锻铁为业。”可见早在 金代,黑龙江地区就有了手工锻造业,这种手工锻造方法一直延续了几百年。1904年(清光 绪三十年),清政府在卜奎(现齐齐哈尔),设立兵器修械所,建有5盘烘炉,还是用手工锻 造方法生产枪械零部件。
    1907年,沙俄帝国主义者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现哈尔滨车辆厂)安装了0.5吨、 1吨、2吨、5吨蒸汽锻锤,开始了近代机械锻造,生产铁路专用型钢和各种锻件,据资料记载 :“1922年打妥及拉长钢铁质品1055.9吨,1927年打妥及拉长钢铁质品631988.6公斤。” 该厂在1940年制造了辊径250毫米、辊长700毫米的小型轧钢机3架,1943年制造了辊径450毫 米轧机1架、辊径250毫米轧机4架的小型轧钢机。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军工部在兴山(今鹤岗)安装了辊径400毫米、250毫米的轧钢 机和2台锻锤,没有投产,在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后又迁往沈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黑龙江年产钢材2234吨,新中国成立后,由苏联援建的 新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北满钢厂(现齐齐哈尔钢厂)于1957年建成投产,压力加工部分 投资11343万元,建有初轧机、中型轧机、小型轧机各1套,水压机2台,蒸汽锻锤3台,模锻 锤2台,冷拔机2台,热处理炉15台等现代压力加工设备,设计能力年产钢材10.5万吨,其3 000吨水压机和50吨冷拔机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设备。1957年全省钢材产量4万吨,其中:齐 齐哈尔钢厂产量为2.3万吨。
    1958年5月1日,原松江五金厂改为哈尔滨轧钢厂,该厂原压延车间有5架轧机,年产小型 钢材、小规格薄钢板3000吨。1958——1959年,自力更生“土法上马”,新建4个轧钢车间。 带钢车间投资15.6万元,1958年6月投产;焊管车间投资31.8万元,1958年9月投产;小型 线材车间投资115.8万元,1958年11月投产;开坯车间投资184.9万元,1959年6月投产。1 959——1960年还曾建炉焊管车间和无缝钢管车间,因设备不配套,无法正常生产,只试产了 几十吨,以后在调整中划归哈尔滨市机械厂,设备被拆除。1958年生产钢材4156吨;1959年 生产钢材20213吨;1960年生产钢材40219吨。该厂投产后就纳入冶金工业部调坯轧材计划, 由冶金工业部调给钢坯,加工成材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59年黑龙江省开始建设地方重点钢铁联合企业——牡丹江钢铁公司,设计有650毫米轧 机3架的开坯车间,400毫米1架,250毫米5架的小型车间,1200毫米薄板车间.76毫米无缝钢 管车间等。到1960年只有小型车间投产。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牡丹江钢铁公司“下马 ”,小型轧机被拆除,已进厂的650毫米轧机被调给吉林通化钢铁公司。
    “大办钢铁”期间,龙江电工厂、齐齐哈尔通用机械厂、鹤岗矿务局等也建了一批小型 轧钢机,因无坯料来源和设备不配套,没有正常生产。
    1958——1960年,由于齐齐哈尔钢厂充分发挥了生产能力和一批地方轧钢企业投产,黑 龙江省钢材产量增长较快,1958年产钢材22.35万吨,是1957年产量的5.56倍;1959年为2 8.9万吨,比1958增长29.3%;1960年达到36.6万吨,比1959年增长26.6%。
    1961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黑龙江省冶金系统只有齐齐哈尔钢厂和哈尔滨轧钢厂生产, 产量锐减,1961年产钢材12.22万吨;1962年10.94万吨;1963年12.33万吨。经过三年调 整后,钢材产量逐年上升,1964年为15.72万吨;1965年为18.25万吨。
    1965年,黑龙江省地方贸易部门从日本进口四辊带钢冷轧机2套,1套由国家调走,1套留 给黑龙江省,1966年安装在哈尔滨市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的金属材料改制厂,后更名为哈尔滨 市冷轧带钢厂,划归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领导。该厂经过20年的增添设备和配套发展,到19 85年已拥有5套带钢冷轧机。
    1965年,齐齐哈尔市在富拉尔基区原农机修造厂的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钢管总厂,从 1966年先后安装了3套直缝焊管机组。
    黑龙江省第一个金属制品企业,哈尔滨钢丝绳厂于1965年由哈尔滨螺钉厂分出成为独立 企业,1966年迁至哈尔滨市社会福利院,安排一部分聋哑人就业,隶属于哈尔滨市民政局, 1971年划归哈尔滨市机械冶金工业局。
    1969年西林钢铁厂轧钢车间开始建设,有中型轧机1套、小型轧机1套,2套轧机共投资2 054.7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钢材6.9万吨,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设计多次 变更,工期一拖再拖,小型轧机于1976年投产,中型轧机1977年投产。1976年产钢材262吨, 1977年产钢材2504吨。
    1970年哈尔滨市钢管厂成立,先后安装3套焊管机组。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钢厂在齐齐哈 尔钢厂的帮助下,从1970年开始建设小型轧钢机,边建设边生产,到1976年建成由10架轧机 组成的小型轧钢机1套,当年生产直径12毫米圆钢1297吨。
    1973年哈尔滨市成立拔管压延厂,安装小型轧机4架,后改名为哈尔滨冶金试验厂。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无政府主义泛滥,全省钢材产量大幅度下降。1966年生产19 .7万吨,1967年下降到14.5万吨,1968年下降到13.9万吨;后期的几年,虽然一些轧钢设 备投产,生产能力也没能充分发挥,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全省钢材产量只有27 .6万吨,相当于生产能力的一半左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贯彻“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走老企业挖潜改造和完善配套之路,黑龙江省钢压力加工 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重点企业齐齐哈尔钢厂从1980年起投资1344.5万元,建设钢锭均热炉;更换中型轧机主 电机;还进行了一些小改革,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78年生产优质钢型材24.6万吨,比 1976年增长49.2%,1985年达到28.2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1.7倍。
    西林钢铁厂轧钢车间于1976年投产以后,进行了20多项技术改造,生产逐步正常,产量 稳步提高,1980年为2万吨;1983年为4.94万吨;1985年达7万吨,超过了设计能力。哈尔滨 轧钢厂1975年拆除小型轧机,改建280线材轧机,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1982年将原线材轧机 拆除,投资206.4万元,安装了7架小型轧机,扩大厂房,采用差动调速连轧新技术,形成6 万吨小型材生产能力;1985年原中型轧机前增加2架520毫米轧机,使用8时钢锭或200毫米方 坯,形成12万吨开坯和型材能力。1978年宁安县在原钢铁厂小高炉停产后又成立宁安轧钢厂 ,安装小型轧机7架;1980年鸡西钢铁公司成立小型轧钢厂,安装小型轧机5架;龙江钢铁厂 、勃利钢铁厂、巴彦轧钢厂也先后安装了250毫米小型轧机。1985年全省生产普钢型材15万多 吨,是1976年的4倍。
    线材生产,全省只有哈尔滨轧钢厂,1977年完成280半连续线材轧机建设,共用投资805 .3万元。这套轧机设计年产线材20万吨。投产后,1978年全厂线材产量达12万多吨,是197 6年的2倍多;1979年线材产量达19.3万吨(全厂包括中型材产量共21.46万吨),全厂实现 “三突破”即产量突破20万吨,达21.46万吨,产值突破亿元,达1.2亿元,利润突破100万 元,达1058万元,被中共黑龙江省委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钢管生产,1978年以后又有新的发展,牡丹江钢管厂于1978年成立,安装1套焊管机组; 1979年庆安钢铁厂小高炉停产后转产焊接钢管,上1套焊管机;1980年鸡西钢铁公司成立焊管 厂,安装2套机组;1982年哈尔滨冷轧带钢厂安装1套薄壁焊管机组。同时各焊管企业进行技 术革新,实现了在线连续生产,可控硅整流等,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
    由于新设备的投产和老设备的挖潜改造、配套,钢材产量从1978年开始高速增长,1978 年达到41.6万吨;1980年达到58.6万吨;1985年创历史最好水平,生产钢材65.2万吨,是 1976年的2.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