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线材

  线材是圆钢的一种,是盘卷起来的直径5.5—9毫米圆钢。黑龙江省生产线材始于1958年 哈尔滨轧钢厂,钢坯主要由冶金工业部按计划调给,所生产线材由国家统一分配,也使用一 部分黑龙江省自产钢生产线材或为其它单位来料加工。从1958年到1985年全省累计生产线材 181.83万吨,占全省钢材产量的20.65%。
    一、主要设备
    哈尔滨轧钢厂线材生产先后有2套轧机,原来的线材轧机称为老线材,于1982年拆除。1 985年是1套半连续复二重式线材轧机,称为280轧机,由22架轧机组成:430毫米轧机1组2架 ,主电机710千瓦;400毫米轧机2组4架,主电机630千瓦2台;350毫米轧机1组2架,主电机5 00千瓦;300毫米复二重式轧机1列3组6架,主电机1600千瓦;280毫米复二重式轧机1列4组8 架,主电机1600千瓦。附属设备有三段连续式燃油加热炉1座,10吨齿条式推钢机2台,链式 上料机1台,直径800毫米、500毫米圆盘飞剪机各1台,直径1000毫米的钟罩式卷线机6台,及 其它相应的配套设备,设备总重量1350吨。设计年生产能力20万吨。
    二、生产工艺
    哈尔滨轧钢厂线材生产工艺是备料、加热、轧制、卷取等几个主要工序。具体为备料→ 装炉、加热(1200—1250℃)→出炉→430轧机轧制→400轧机轧制→350轧机轧制→800飞剪 切头→300轧机轧制→500飞剪切头→280轧机轧制→卷取→冷却→检查→打捆包装→成品线材 。每架轧机走1道次,从前向后轧制速度越来越快,由300毫米轧机出来后,经跑槽可分5路进 入280毫米轧机。在280毫米轧机最多可同时5线轧制,一般是3—4线轧制,终轧速度为12.5 米/秒。经22道次将1.8—2.6米长的90毫米方坯轧制成6.5毫米的线材。每根线材长度约 为500米,卷成一盘,重约130公斤。
    老线材生产工序与280轧机相同,但使用设备不同,具体工艺参数不同。
    黑龙江省的线材生产始于1958年哈尔滨轧钢厂老线材轧机,1958年5月利用960平方米砖 木结构的旧仓库作为主厂房,新建414平方米副跨,在主厂房安装300毫米轧机3架,主电机3 20千瓦;206毫米轧机6架,主电机分别是320千瓦和240千瓦;并有加热炉、冷床、剪切机、 卷取机等辅助设备,既能生产线材,也能生产小型圆钢,以生产线材为主,共用投资115.8 万元,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手工作业多、技术不熟练,当年试生 产线材71吨;1959年只生产28吨;1960年生产222吨;1961年停产。1962年投资24.5万元, 将206毫米轧机更换为250毫米轧机,设备状况有所改善,产量增加,1964年线材产量达到80 00吨以上。1965年增加2架400毫米轧机,设备进一步完善,产量进一步提高,从1966年只生 产线材,当年产线材15082吨;1970年产量达23485吨。1971年改造了卷取机,实现了线材卷 取自动化;1972年将250毫米轧机成品架改为310毫米轧机,设备匹配状况改善,产量进一步 提高,达到28292吨。1973年工厂组织考察了国内线材生产情况,认为老线材轧机与上海、沈 阳等地线材生产比较,工艺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质量差,不适应需要,结合 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建设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280半连续复二重式线材轧机。同时远近结合 继续对老线材进行小改小革,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为新轧机积累资金,边筹备新轧机建设。 1973年将老线材烧煤加热炉改为烧油,提高了加热质量和效率,还增加2架250毫米成品连轧 机,原料由50毫米方坯加大为60毫米方坯,产量大幅度增加,1974年达到44643吨,是1973年 的176.2%;1975年对成品机列进行技术改造,将终轧速度由6.9米/秒提高到10.15米/秒 ,改多爪式卷取机为钟罩式,设备更加完善,工艺趋于合理,产量以每年1万多吨的速度增加 ,1977年达到69380吨。
    1974年初国家计划委员会批给专项小额技措费60万元,建设280半连续复二重式线材轧机 ,还拨给2.5公里电缆和4台桥式吊车,工厂以自筹资金和上级批准的小额贷款作为建设资金 ,1974年5月开始拆除原小型轧钢车间及仓库等旧建筑物,建设9039平方米的新厂房。新的2 0架轧机、5台减速机、8台人字齿轮箱、7台复合减速机、26台套辅机等工艺设备,由哈尔滨 轧钢厂自己制造,在全厂迅速掀起了设备制造大会战,没有大型母机、没有专用设备,广大 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发挥聪明才智,自制土铣床、土刨床、土镗床、靠模镗及1.3米液 压刨等土设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制造轧钢机,人字齿轮箱、减速机,被人们誉为 “五土攻三机”,市劳动模范于路江等人经常吃睡在车间,昼夜奋战,到1975年末将280线材 轧机1200吨设备加工制造完毕,1976年进行安装。历时34个月投资805.3万元,到1977年8月 22日,280线材轧机全部建设工程完工,一次试轧成功,正式投产。从此,哈尔滨轧钢厂2套 线材轧机同时生产。
    1978年6月,对280轧机加热炉进行改造,采用可塑料包扎托料水管新技术,使每吨钢节 约燃油20公斤;1979年投资35.3万元,在400毫米轧机前增加1组2架430毫米轧机,坯料由7 0毫米方坯加大到90毫米,扩大了原料来源,提高了中型轧机的生产效率,280轧机的产量也 大幅度提高,达116129吨,老线材生产潜力进一步发挥,产量达77265吨,全厂产线材19339 4吨,上缴利润813万元,开创了线材生产新局面。
    1980年,老线材更新了全部8架250毫米精轧机列轧机,加热炉采用可塑料炉体、无水冷 滑轨、换热器等节能新技术;280轧机先后改造了供水系统,上料机、传送机、集卷机、十字 万向接手,采用轧辊专用轴承等,产量进一步提高,1980年全厂线材产量达230889吨,创历 史最高水平。
    为了增加新的品种,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1982年4月决定拆除老线材轧机,建设新的小 型轧机。从1958年到1981年,老线材轧机共生产线材66万吨。
    1983年为进一步提高线材的尺寸精度,将280轧机成品前机架改造成预应力机架;1984年 在350毫米轧机与300毫米轧机之间安装1台直径800毫米飞剪,进行一次切头,使300毫米轧机 咬入顺利,提高了成材率和合格率;1984——1985年又投资36万元建设1座2592平方米有盖的 线材成品库,1985年8月投入使用,改善了“硬线”生产条件,提高了产品质量;1985年12月 使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加热炉炉温,进一步提高了加热质量,降低能耗。
    1985年280轧机生产18万吨,是设计能力的90%。从1977年8月28日轧机投产到1985年共生 产线材111.7万吨。
    三、主要产品
    哈尔滨轧钢厂生产的线材主要是直径6.5毫米的普钢线材。1966年曾生产直径9毫米普钢 线材;1972年试生产钢丝绳用优质钢线材,由于老线材轧机陈旧,线速度低,终轧温度低, 产品质量不过关;1977年280线材投产,1982年开始生产钢丝绳用优质钢线材(俗称“硬线” );1983年曾生产数量不多的直径8毫米的普钢线材,还生产过电焊条用优质线材。直径6. 5毫米普钢线材于1983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冶金工业部优质产品;直径6 .5毫米制绳钢丝用盘条,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冶金工业部优质产品称 号。
    以线材为主要产品的哈尔滨轧钢厂,从1958年到1985年,以“滚雪球”的办法逐步发展 起来。累计投资为4074.6万元,其中基建投资1353万元,技术改造资金2721.6万元。累计 实现利税19741万元(其中实现利润9865万元,税金9876万元),是基建投资的14.6倍;累 计上缴利润8128万元,是国家无偿投资的9倍。向社会提供钢材235.6万吨,其中线材177. 5万吨。收到了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