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耐火材料

  用于砌筑冶炼和加热各种炉窑上能够承受高温(1580℃以上)条件各种作用的材料叫耐 火材料,它是冶炼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材料。黑龙江省生产的耐火材料以硅铝质粘土砖为 主,根据需要也生产少量高铝砖、硅砖、焦油白云石砖、镁炭砖等。
    1947年,在牡丹江市西郊黄花山发现有白粘土(软质粘土)矿。一厂主利用原日本帝国 主义999部队(航空后勤司令部)旧址建立私人“生记陶瓷厂”,生产饭碗、饭盒、电瓷瓶等 ,1949年改为“生记钢砖厂”,日产“钢砖”700—800块,主要以手工打砖为主,仅有1台手 扳压力机,1台石碾子,两头毛驴,1座42平方米圆窑。1951年年末,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 厂主被处决,该厂于1952年1月由当地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牡丹江钢砖厂”,当年生产粘 土砖2135吨。1953年黑龙江省企业公司拨款2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增手扳压砖机、摩擦压 砖机和轮碾机各2台,修建了干燥室、倒焰窑和生产厂房,耐火砖产量增加到4412吨。1954年 改名为“牡丹江耐火材料厂”。1958——1960年,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对耐火砖的需要量大 增,国家共投资200万元,增加重型压力机5台,重型碾5台及球磨机、湿碾机等设备,建倒焰 窑11座,职工人数最多时达1455人,1959年耐火砖最高年产量达到6.5万吨。产品除粘土砖 外还生产高铝砖、硅砖、中硅砖、轻质砖、绝热砖、镁砖等,牡丹江耐火材料厂已发展成为 中型耐火材料企业。
    1957年,第一重型机器厂建立耐火材料车间,有倒焰窑7座及相应的机械设备,生产自用 的耐火材料。
    1958年,随着大办钢铁运动的兴起,耐火材料生产厂家也应运而生,哈尔滨、牡丹江、 齐齐哈尔、鹤岗、东宁、龙江、汤原等市县一些砖瓦厂、陶瓷厂也都转产耐火材料,1959年 全省耐火材料生产厂家最多发展到26家,全省耐火砖产量1958年为13.8万吨;1959年最高达 到27.7万吨;1960年为23万吨。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钢铁厂关停,全省耐火材料产量 锐减到5.57万吨;1962年降为1.6万吨。牡丹江耐火,材料厂除生产耐火砖外,也曾生产民 用水缸和日用陶瓷等。1962——1969年全省耐火材料年产量在2—3万吨之间徘徊。
    1970年,在黑龙江省钢铁大会战中,对耐火材料需要量增加,耐火材料生产厂家又增加 到25家,1970年全省耐火砖产量为3.3万吨,1971年为5.36万吨。1971年第一重型机器厂耐 火材料车间进行全面改造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70——1972年黑龙江省对牡丹江耐火材料厂 投资200万元,开始建设隧道窑,自制300吨压砖机及建设机加和模具车间,由于投资不足, 隧道窑工程暂停,只搞300吨压砖机和模具车间。1970——1980年全省耐火砖产量在4—6万吨 之间。1981年第一重型机器厂耐火材料车间建设101米长的隧道窑,使耐火砖产品除供本厂自 用外,开始进入省内市场,炼钢用的塞头砖产品还远销上海、湖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牡 丹江耐火材料厂从1981年开始进行系统改造,至1984年累计完成投资933万元,建成了158. 4米长的隧道窑及与之配套的煤气发生站,翻建了混料、成型、干燥系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 技术设备,使耐火砖年产能力达到3.5万吨以上,并使产品质量有了可靠保证。1983年首次 生产镁炭砖新产品,并在齐齐哈尔钢厂LS钢包精炼炉渣线上进行试验取得成功,提高了钢包 使用寿命2.5倍,1985年通过了省级和部级鉴定,镁炭砖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见附图)
    1985年,黑龙江省以牡丹江耐火材料厂和第一重型机器厂耐火材料车间为骨干,并辅以 一批小型耐火材料厂,年产耐火砖7.07万吨。其中粘土砖6.07万吨,占85.9%;高铝砖14 77吨,占2%;转炉炉衬砖3275吨,占4.6%;镁质砖288吨;轻质砖588吨;其他耐火砖4306吨 。
    从1952年到1985年的34年间,黑龙江省累计生产耐火砖182.9万吨,其中冶金系统为75 .1万吨。牡丹江耐火材料厂累计生产耐火砖61.5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3.64%,非冶金系 统累计生产107.8万吨。耐火砖的品种以粘土砖为主,累计产量为158.98万吨,占87.37% ,高铝砖27182吨,硅砖4639吨,其他耐火砖19.9万吨,主要有轻质砖、绝热砖、半硅砖、 磷酸砖、滑石镁砖、镁炭砖、不烧砖等。牡丹江耐火材料厂从1960年开始生产浇钢砖,到19 83年累计生产13343吨。此外,还生产一些软质粘土粉,浇灌料、可塑料等不定形耐火泥料。
    黑龙江省耐火材料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属于硅铝系耐火材料中的硅酸铝质制品,根据其三 氧化二铝含量的不同,又可分为半硅砖(三氧化二铝含量为15%—30%,二氧化硅含量为65%以 上)、粘土砖(三氧化二铝含量为30%—46%),高铝砖(三氧化二铝含量为46%以上)。
    生产粘土砖所用原料为硬质和软质两种耐火粘土。硬质耐火粘土也叫高岭土(或高岭石 ),需经1350—1450℃煅烧收缩后,作为制砖的骨料;软质耐火粘土也叫白粘土,加水调浆 作为制砖的粘合剂,一般配比为20%—30%。黑龙江省没有硬质粘土矿资源,所需硬质耐火粘 土是从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购入已经煅烧好的熟料,也叫熟钒土。软质耐火 粘土由黑龙江省自产,主要是牡丹江市黄花粘土矿所产。
    黄花粘土矿位于牡丹江市西6公里处,为软质耐火粘土沉积矿床,储量为1587万吨,三氧 化二铝含量为20.24—37.22%,耐火度为1710℃。于1948年土法开采,1960年合并到牡丹江 耐火材料厂,并逐步形成年产5万吨的规模,至1985年累计生产软质耐火粘土87.21万吨。
    耐火砖的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准备、粉碎及筛分、配料及混合、成型、干燥、烧成、检 验及包装等几个过程。将从外省购入的已煅烧过的熟钒土与部分生料,废耐火砖块和经过干 燥后的软质粘土,按粒度的不同要求,分别经过破碎、粉碎及筛分等过程,按一定比例进行 混合配料,同时将软质粘土加水调浆作为粘合剂混入搅拌,成为泥料,用压砖机在模具内压 制成型,成型坯料经过干燥,再装入隧道窑(或倒焰窑)高温烧成,冷却后出窑,最后经质 量检验,分出品级,以草绳密集缠绕包装,发至用户。轻质砖、绝热砖和小件耐火砖均采用 集装箱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