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早在民国时期,曾在宁安县老黑山采银,在东宁县黑山区六道崴子采铜,并
留有废矿坑。在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曾开采过尚志县第二区政新村铅锌矿和阿城县石发铅
锌矿。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大跃进”
中发动了万人上山找矿运动,在寻找铁矿的同时,也发现了多处有色金属矿点,并进行土法
露天开采,主要有:尚志县黑龙宫、东宁县老黑山六道崴子、宾县弓棚子、阿城县平山乡、
帽儿山、爱辉县新华屯、嫩江县多宝山、景星县(今龙江县)六珠山、穆棱县四道崴子等铜
矿点,以及宾县小裕丰、阿城县石发等铅锌矿点。1959—1960年,建设了一批有色金属矿山
,主要有:多宝山铜矿、西林铅锌矿、弓棚子铜矿(后改名为宾县铜矿、松江铜矿)、秋皮
沟铜矿、小裕丰锌矿、石发铅锌矿、铁力二股锌矿、黑河地区桦皮窑铅锌矿等。1961年在国
民经济调整中大部分停产,1962年有多宝山铜矿、西林铅锌矿开采富矿块维持生产,小裕丰
锌矿于1965年停产。1959—1966年全省有色金属矿山共完成采掘总量36.4万吨,开采矿石7
.1万吨。
1966年以后,加强了地质勘探工作,一些有色金属矿山资源逐步查清,重点建设了西林
铅锌矿、多宝山铜矿和松江铜矿。西林铅锌矿按日采选1200吨规模建设,露天、井下同时进
行;多宝山铜矿搬迁到三矿沟矿区,日采选规模由120吨扩大到300吨;松江铜矿由日采选20
0吨扩大到500吨。这3个矿山逐步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主要有色金属矿山。1966年建设的石发铅
锌矿日采选50吨,1967年恢复伪满时期建的竖井,完成直径3米的主井延伸106米,风井66米
,开拓3个中段,形成3个矿房,主要以开拓副产矿石供选矿生产,1968—1978年累计采矿4.
29万吨,由于1975年1月4日石发水泥厂开采石灰石进行大爆破,毁坏了石发铅锌矿选矿设施
,副产矿石运不出去而被迫停产,1979年合并到苏家铁矿。1970年宾县建设秋皮沟铜矿,建
有斜井和选矿厂,规模为日处理10吨,没有生产多长时间,因亏损严重而于1981年停产。19
82年由黑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707队组织待业青年开采昆仑气铅锌矿,1984年交给翠峦林
业局,改为翠峦铅锌矿,所采矿石出售给西林铅锌矿和其他单位进行选矿。
1985年,黑龙江省共有4个有色金属矿山,形成年采矿能力47.5万吨,其中西林铅锌矿
24万吨,松江铜矿16万吨,多宝山铜矿7万吨,翠峦铅锌矿0.5万吨。
1959—1985年,全省有色金属矿山累计完成采掘(剥)总量688.2万吨,其中剥离量28
.7万吨,掘进量188.9万吨(井巷进尺14.48万米),采矿量464.9万吨,其中露天采矿2
2.7万吨,井下采矿442.2万吨。
黑龙江省主要有色金属矿山有3个,即多宝山铜矿、松江铜矿和西林铅锌矿。
一、多宝山铜矿
多宝山铜矿分为多宝山、三矿沟两个矿区,位于嫩江县北部嫩江至漠河公路154和168公
里处,正在开采的三矿沟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9′,北纬50°14′。三矿沟铜矿为矽卡
岩型多金属铜矿床,铜金属储量4.89万吨,伴生铁矿石储量410万吨,金1.38吨,银32.1
吨,硒15.5吨,钼11.6吨,镓9.77吨。平均品位,铜1.35%,金0.39克/吨,银8.98克
/吨。
1958年5月,小兴安岭区测三分队发现多宝山铜矿床,由嫩江行署组织1市13县商业系统
人员开始采矿,在山顶上开辟了2个露天小采场,进行土法开采,到同年11月末采出含铜品位
为0.7%的氧化矿800多吨。
1958年10月,该矿划归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领导,成立嫩江铜矿筹备处。1959年5月,北
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和黑龙江省冶金设计院组织联合工作组,到矿协助进行规划设计,长远
按日采选2000吨规模规划,当时先建日处理50吨的小选厂。采矿是在1号矿带Ⅳ号矿体处,利
用地质探矿的70米长斜井作为主井,用探矿竖井作为副井,其中间开拓150米运输巷道,进行
地下开采。6月22日采矿投产,在竖井井口竖起简易三角架,挂上手动滑轮,用土篮子提升矿
石。9月将竖井断面由0.7×1.2米扩大为2×2.5米,重新安装了木井架,配备了30马力单
筒卷扬机,利用柴油机直接传动,同时还安装2台9M(3)/分移动式柴油空压机,提高了机
械化程度。1960年将原斜井开拓改为平硐开拓,由于没有电源,设备、物资供应不足,技术
力量薄弱,竖井与平硐之间的巷道没能打通,没有形成设计能力。1960年10月嫩江铜矿筹备
处定名为多宝山铜矿。1961年10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产,100名职工只保留200人。
1962年1月,多宝山铜矿为搞生产自救,组织一批工人到三矿沟矿区开采品位为3—9%的
富矿块,送沈阳冶炼厂冶炼。在严寒条件下,矿工们住帐篷,喝清汤,抡铁锤手工凿岩,挑
土篮运矿石,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渡过了困难时期。
1962年10月,省机械冶金工业厅决定该矿恢复生产。1963年6月开始建设2台柴油机、1台
锅驼机共329千瓦的小发电厂,矿山规模由日采选50吨扩建为120吨,重建长120米,宽80米,
台阶高度5米的露天采矿场,采用凿岩机凿岩,内燃机牵引窄轨矿车运矿,至1965年投产,初
步具备小型矿山规模。
1965年,多宝山铜矿划归冶金工业部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领导,1966年决定迁建到
原矿品位较高的三矿沟矿区,规模仍按日采选120吨建设。1966年4月矿山又交由黑龙江省冶
金工业公司领导,开始在3号矿带V号矿体顶端剥离,建设长110米,宽80米的露天采场,于1
968年10月投产。1969年3月开始建斜井,设计为两个中段,一中段采高30米,二中段采高20
米,1970年开始出矿。
1970年,多宝山铜矿按日采选300吨规模进行改扩建,由长春黄金设计院设计,采矿工程
布置在三矿沟矿区2号矿化带Ⅳ号矿体。该矿体长150米,延深200米,厚度3—30米,倾角60
—80度,矿石储量249万吨,平均含铜品位1.14%,适合竖井开采。竖井位置在矿体东北的小
山顶上,标高395米,竖井净断面为4.66×2.2米,用吊钩方木框支护,井深235米,在374
米标高与平硐相连,人员、材料由平硐出入。共设4个中段,中段高度为50米。通风井位于矿
体西北侧,断面2×2.5米,设有两个间隔,一个通风,一个是人行间。竖井建设由采矿车间
承担,并由辽宁省华铜铜矿调进10名技术骨干,一边坚持原斜井生产,一边进行竖井建设。
同时开始建设15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1973年9月1号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投入运行;1976年
7月2号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运行。1975年7月竖井1.6米卷扬机安装完毕,竖井一、二中段通
罐运行,1980年竖井延伸到三中段;1981年延伸到四中段;1982年3月竖井2米卷扬机安装完
并开始运行。整个竖井建设,由于资金、材料、设备不足,只需几年的工程,一直进行了12
年,到1982年5月按设计要求完成,与之配套的全部工程于1984年底完成,1985年经黑龙江省
冶金工业厅核定其综合生产能力为日采选250吨。
在竖井改扩建的同时,原V号矿体斜井采矿生产照常进行,1973年进行二中段开拓,斜井
掘进累计进尺110米,一中段开采矿房5个,二中段开采矿房2个。1978年矿房开采完毕,进行
矿柱回采。1979年4月29日,一、二中段矿柱回采采用中深孔爆破成功,一次崩落矿石4.3万
吨。1983年5号矿体基本采完,斜井闭井。
多宝山铜矿1959—1985年累计完成采掘(剥)总量100.2万吨,其中剥离量12.9万吨,
掘进量19.6万吨(井巷进尺1.29万米),采矿量67.7万吨。
二、松江铜矿
松江铜矿位于宾县和阿城县交界处的宾县境内,北距宾州30公里,西距阿城40公里,地
理坐标东经127°26′40”,北纬45°32′40”。为矽卡岩型铜、锌、钨多金属矿床,含铜(
金属量)13.84万吨,含锌(金属量)14.59万吨,含钨(WO3)3.09万吨,含铅1.63万吨
,含钼705吨,其铜、锌、钨储量均构成中型矿床。平均品位,铜1.23%,锌1.45%,铅0.
17%,三氧化钨0.407%。
1958年根据群众报矿发现宾县弓棚子铜矿,并经松花江地质局八分队、黑龙江省冶金地
质勘探公司二队评价勘查,于1959年3月由宾县自筹资金建设弓棚子铜矿,1959年10月改称宾
县铜矿,交由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局领导,开始建设日处理50吨的小选厂,土法开采,边采边
建,于1961年7月小选厂建成,于同年10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产。
1965年秋,东北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公司113队进入该矿区,进行详细勘探,发现该矿资源
可观,1968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要打破旧的建设程序,采取地质、设计、基建三结合的方
式组建松江铜矿。1969年3月正式建矿,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投资200万元,建设日处理
200吨规模的铜、锌采选工程。利用地质勘探盲竖井,从370米水平上掘到411米水平,贯通地
表作为副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和运送人员,井下进行开拓、采准、切割工
程及人员安全出口井施工,地面建有调车场、空压机室、锻钎室、机电维修加工室,在井口
建有14米高的钢结构井架,安装了卷扬机、空压机、锻钎机、水泵、风扇等机电设备。整个
建设工程于1972年7月完工,正式投产,配套比较齐全,形成了综合生产能力,一年后达到设
计能力日处理200吨。
1973年,黑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703队(即原113队)提交了《宾县弓棚子铜锌钨矿
床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其铜、锌、钨储量均构成中型矿床。
1977年,开始扩建松江铜矿。由于原有日处理200吨规模较小,生产连年亏损,为了改变
亏损局面和较好地利用铜矿资源,经冶金工业部批准,将规模扩大为日处理500吨。采矿工程
主要有新掘主井和西风井,扩大副井井硐断面。主井是圆形井,净直径4米,开凿深度262米
,井口标高432米,井底标高170米,井颈为钢筋混凝土支护,井硐为喷锚支护,采用单绳钢
丝绳罐道,1080×1080毫米双层罐笼提升,25米高钢井架,装有3米卷扬机。副井原是地质勘
探用的盲竖井,掘凿贯通后作为生产井,扩建工程是在250米中段以下井硐延深80米,净断面
由2.18×2.84米扩大为2.2×4.4米,设有梯子管缆间,木罐道,双层罐笼提升,配有2米
卷扬机。在250米中段以上新掘2×2米管缆井,靠近副井与370米平硐相通。平硐在370米水平
与副井贯通,是运送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和人员的主要通道。中段高度为40米,多中段
提升,中段井口设置摇台,采用气动式上罐机。通风方式为中央对角两翼抽出式,由副井入
风,由矿体两侧的东、西风井出风。西风井位于矿体西端侧翼下盘,井口标高395米,一次凿
深145米,为圆形井,净直径2.5米,井颈为钢筋混凝土浇灌支护(东风井在矿体东部8号勘
探线上盘,地表标高375米,一次掘凿深度155米,井硐断面同西风井,没有完工)。1979年
10月主井25米高的井架工程建成。1980年5月副井上下罐自动化系统安装结束,投入生产。1
981年6月西风井主扇机安装完工,投入使用。到1984年12月,除矿区截水工程尚未完成外,
按日处理500吨扩建工程全部完成。1985年达到设计能力,开采矿石14.2万吨。
松江铜矿1959—1985年累计完成采掘(剥)总量126万吨,其中剥离0.4万吨,掘进41.
3万吨(井巷进尺3.15万米),采矿量84.3万吨。
三、西林铅锌矿
西林铅锌矿位于伊春市西林区,包括铅山地段1号矿体、5号矿体,二段铅锌矿,南沟地
段铅锌矿等矿床,地理坐标东经129°7′30″—129°11′15”,北纬47°21′56″—47°2
5′48”。其主矿体铅山地段1号矿体为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硫化矿石为主,磁黄铁矿、黄
铁矿、铅锌矿石,铅金属储量34.9万吨,锌金属储量47.5万吨,铅、锌储量均为中型矿床
,伴生硫67万吨,银616吨,镉2679.4吨,铟39.8吨,平均品位含铅4.09%,锌5.23%,硫
11.47%,银63.8克/吨。
在1958年群众报矿中发现西林铅锌矿,后经苏联专家实地勘察,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队
的物探和航测,证实有矿。1960年2月伊春市决定成立西林铅锌矿筹备处,隶属于市第一工业
局领导,从大西林铁矿、五星铁矿抽调部分干部、工人支援矿山建设,并组织伊春市五大联
社手工业工人进行土法露天开采,主要开采地表氧化矿,并进行土法炼铅。1963年停采氧化
矿,开始采原生矿(硫化矿),1964年成立井巷工程队,掘进小竖井。
在进行土法开采的同时,地质部门加紧地质勘探,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勘探大队经
过5年的普查勘探,于1965年10月提交了《铅山地段I号铅锌矿体详细勘探报告》,铅锌储量
达82.4万吨,从此西林铅锌矿列入全国重点有色金属矿山建设项目,矿山划归冶金工业部东
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领导。
1966年4月,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组织全东北18个有色金属矿山单位约4000人到西林
铅锌矿进行建矿大会战,建设规模为日采选1200吨,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露天开采
和井下建设同时进行。
露天开采是I号矿体氧化矿,南起10号勘探线,北至13号勘探线,由地表500米标高至46
0米标高,阶段高度由490米至472米水平为9米,由472米至460米水平为6米,日剥离能力为1
440吨,由北向南推进。露天采剥从1966年至1971年累计完成13.8万吨,占设计采剥总量的
23%。露天采剥滞后于井下采掘,出现不协调的局面。为了适应井下开采的进度要求,1971年
8月决定强化露天氧化矿开采,采用电铲装矿,汽车运输,开采量由原设计60万吨调减为38万
吨。1973年因井下冒落严重,露天采矿被迫停止作业。
井下建设分两个出矿系统。1966年青城子铅锌矿掘进队对原有2.7×3.5米两格间小竖
井进行扩帮、下掘,做为副井,断面扩至2.7×5.2米,为三格间木支护矩形井,在完成45
0米及420米两中段之后开拓,并形成生产系统。1968年副井延深至360米、300米水平两个中
段,形成第一出矿系统。1969年初投产。
杨家仗子钼矿竖井掘进队负责主井开凿。主井为圆形井,掘凿直径5.6米,净直径5米,
330米水平以上采用混凝土和预制块支护,330米水平以下采用喷锚支护。1972年2月开凿至3
30米水平,并开拓了450米、402米、360米水平三个中段主井车场及330米水平的计量硐室工
程。井下第二出矿系统的主井延深是从1971年开始的,分两次反挑开凿,第一次是由240米水
平挑至300米水平,再挑至330米水平计量硐室底部;第二次是1972年由120米水平反挑至240
米水平。副井在1972年完成了120米水平以上第二段延深工程后,开拓了240米、180米、150
及120米的4个中段,为主井施工创造了条件。第二出矿系统于1973年全部完成。
1976年开始副井的第三段延深,开拓了60米、30米、0米、-30米、-60米水平各中段。
井下采矿(称红旗坑口)采用平硐、竖井联合开拓、井硐中央式布置。主井位于矿体北
翼下盘502米水平,采用钢绳罐道单绳双箕斗、单罐笼混合提升,担任全部出矿任务。副井距
主井31米,位于498.65米水平,为三格方井,木罐道双层双罐笼提升,主要用于提升废石、
下放材料和升降人员。风井在矿体南翼下盘,规格为2×1.8米。平硐在矿体北翼上盘450米
水平,为单轨双巷布置,是出矿、行人的主要通道。中段高度为60米和30米两种,分为420、
360、300、240、180、120、60、30、0、-30、-60米水平共11个中段。每3个中段作为一个
出矿系统,开凿集中出矿计量装置硐室,已形成第一、第二出矿系统,计量装置硐室设在33
0米和150米水平处。各主要生产中段,都在矿体下盘开凿环形运输巷道,各中段车场均为尽
头式。通风系统由于风井断面小风量不足,以及地压活动使局部遭到破坏,1980年对通风系
统进行改造,在300米水平中段主巷道下盘开凿断面为6平方米的专用回风巷和6.6平方米的
出风井,至450米中段,用原450米中段主扇与南风井主扇相联,采用抽出式通风。为防止井
口结冻,1980年在矿体北翼距主井300米处,开凿一个2×3.3米的入风口,冬季压入热风。
西林铅锌矿开采10余年后,形成大面积采空区,由于地压活动,造成大面积冒落,随后
发生高硫矿石自燃着火。1975年5月19日进行矿柱回采大爆破,投入炸药45吨,一次崩落矿石
30.6万吨,到9月,崩落的矿石自燃着火。为防止火区蔓延到下部中段,深部采矿改为水砂
充填法。由于火灾严重影响正常生产,采矿一直没有达到日处理1200吨的设计能力,最高只
达到810吨,平均为570吨左右。1983年胶结充填法投产后,经辽宁省冶金设计院核定,生产
能力为日处理800吨。
1959—1985年,累计完成采掘(剥)总量443.5万吨,其中掘进量116.3万吨(井巷进
尺9.13万米),采矿量321万吨。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矿山的采矿方式有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两种,以地下采矿为主要作业
方式。
1.露天采矿
“大跃进”时期,多宝山铜矿的多宝山矿区、弓棚子铜矿、小裕丰锌矿、石发铅锌矿等
一批小矿山均为露天开采;之后的多宝山铜矿三矿沟矿区的V号矿体上部、松江铜矿I—Ⅵ号
矿体,西林铅锌矿的I号矿体上部(氧化矿)及翠峦昆仑气铅锌矿等也是露天开采。
其开拓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单壁堑沟或双壁堑沟开拓,人推矿车运输,台阶高度5米左
右,以手持式凿岩机凿岩,大部分有色金属矿山开采露天矿时采取这种方式;二是斜坡卷扬
开拓,小裕丰锌矿等凹陷露天矿,利用斜坡卷扬提升矿石和废石,再将矿石和废石送至堆放
场,也有采用斜坡卷扬专提升废石的;三是电耙溜井开拓,西林铅锌矿露天采场472米至460
米水平采用此种方式,用55千瓦电耙子耙矿,0.5立方米矿车漏斗放矿,阶段高度6米;四是
双壁路堑汽车运输开拓,1971年西林铅锌矿强化露天开采,在490米至472米水平采用此种方
式,阶段高9米,路堑宽10米。
露天采矿方法及技术装备较简单,大部分矿山采用沿矿体走向由顶盘向下盘推进的回采
方法,用手持式凿岩机凿岩,所用凿岩机有YSP—45、YG—40等,0.5立方米矿车运输。西林
铅锌矿露天采场后期强化开采时,用穿孔机穿孔,1立方米电铲装车,自卸汽车运输。
2.地下采矿
西林铅锌矿、松江铜矿、多宝山铜矿和已经停采的石发铅锌矿、宾县秋皮沟铜矿均为地
下采矿。
其开拓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竖井开拓,1969年3月石发铅锌矿进行竖井开拓,主井布置
在矿体的下盘,距矿体较近,矿体深部变陡,主井在矿体的崩落界限之内,位置很不合理。
竖井硐为矩形井,井深106米,吊框木支护,木罐道,单罐笼提升;中段高度30米,已形成了
3个中段,风井建在矿体的端部,下掘深度60米;二是斜井开拓,多宝山铜矿三矿沟矿区的V
号矿体深部和秋皮沟铜矿均采用斜并开拓。1969年3月多宝山铜矿开凿小斜井,井口在矿体南
部,通风井在矿体北侧,构成对角抽风式通风。斜井长110米,开凿2个中段,1中段段高30米
,2中段段高20米。1969年12月完成1中段开拓,1973年开始2中段开拓,到1983年V号矿体基
本采完,斜并闭坑;三是平硐竖井联合开拓,是黑龙江省有色金属矿山地下采矿的主要开拓
方式,西林铅锌矿、松江铜矿和多宝山铜矿三矿沟矿区Ⅳ号矿体的开拓,均为平硐竖并联合
开拓。
西林铅锌矿红旗坑口的开拓系统建设始于1966年,属侧翼下盘平硐中央竖井联合开拓。
主井为圆形井硐,掘凿直径5.6米,净直径5米。330米中段以上采用混凝土和预制块支护,
330米中段以下喷锚支护;到1985年末已延伸到120米中段。钢丝绳罐道,双箕斗单罐笼提升
,负担全部矿石提升。副井为矩形井,净断面为2.7×5.2米,吊框木支护,双层双罐笼提
升,主要提升废石,下放材料和升降人员。到1985年末已延伸到-60米中段,井硐总深566.
6米。副井设有入道梯子间(由于水大,长期未使用,待恢复),同时在矿体北翼下盘各中段
至450米平硐开凿了专用入道井。在矿体南翼下盘开凿了风井。初建规格为2.0×1.8米,后
经改造,断面扩至6.6平方米。平硐设在矿体北翼下盘,标高450米,单轨双巷布置,是行人
及运送物料的主要通道。中段高度450米-420米是利用原有工程,段高为30米,其它各中段
段高均为60米。为了加快采矿和适应采矿方法的改进,在阶段中部开凿了辅助探采中段。各
中段车场均为尽头式;中段运输巷道,在300米中段以上为下盘脉外运输巷道,240米中段以
下为脉外环形运输。阶段回风巷道开凿在矿体上盘。
松江铜矿的井下开拓方式是平硐中央竖井联合开拓。1969年建矿初期,因资金限制,利
用地质队探矿的盲竖井掘凿贯通地表,作为生产井,即副井,提升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和
升降人员。副井井口标高411米,井底标高170米,井硐断面,250米中段以上为2.18×2.8
4米,1977年按日处理500吨规模扩建时,250米中段以下延深井硐断面扩大到4.4×2.2米,
三格,设有管缆间。同时从250米中段向上靠近副井开凿了管缆井,在370米水平与平硐相通
。副井是木支护,吊框支架,木罐道,双层罐笼提升。主井于1977年4月开凿,圆形井,净直
径为4米,井口标高432米,井底标高170米,开凿深度262米,单绳钢绳罐道,双层双罐笼提
升,井颈28米钢筋混凝土支护,井硐部分喷锚支护。主井掘凿后一直没有使用,仍由副井担
负全部提升任务。平硐在370米水平,与主、副井贯通,是运送矿石、废石、设备材料和人员
出入的主要通道。阶段高度,250米中段以下为40米;250米-300米中段为50米;300米-33
0米盲中段为30米。矿体东西两端开凿了东、西风井。
多宝山铜矿三矿沟矿区2号矿带Ⅳ号矿体的开发,是1970年动工建设,到1984年底全部建
成。根据矿体产状,采用了侧翼平硐竖井联合开拓方案。主井井硐断面为矩形,净断面为4.
66×2.2米,总深235米,井口标高395米。共4个中段,段高50米。吊框木支护,木罐道,钢
井架,单层双罐笼提升。风并在矿体西北侧,断面2×2.5米,设有人行间。平硐硐口距竖井
中心88米.断面3.4×2.5米。1979年在374米水平开凿了长90米、断面2.2×2.7米的装矿
平硐,距硐口75米处向上开凿了溜矿井,断面2×2米,高8米,距竖井40米,到地表扩为漏斗
形冻矿场。冬季竖井提升矿石至冻矿场,预冻后,经溜井溜入装矿平硐装车,再运出。井下
主要运输巷道布置在脉外,断面2×2.5米,井下车场为尽头式。
地下采矿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是浅孔留矿法。西林铅锌矿在300米中段以上,矿体厚度小于5米的,采用此法。1979
年为制造人工隔火层,自249米用浅孔留矿法分层落矿采至277米巷道底板。矿房沿矿体走向
布置,矿块长40—50米,个别短的只有10多米,宽度2—5米,间柱6—8米,顶柱4—6米,底
柱为电耙结构。凿岩用YT—25凿岩机凿水平眼,多排微差爆破,出矿使用28千瓦或55千瓦电
耙子。松江铜矿是以此种方法为主,矿房沿走向布置,底柱为电耙结构,凿岩使用7655和YS
P—45型凿岩机,水平炮眼崩矿,出矿使用电耙子和振动放矿机。多宝山铜矿井下矿房回采,
采用浅孔留矿法,凿岩使用7655和手持式YSP—45、YG—40、YG—80凿岩机,使用2号岩石炸
药,非电导爆,使用华—I和东风—3型装岩机装岩,井下使用1.5吨、2吨电机车牵引0.7立
方米固定式矿车运输。
二是中深孔崩落法。西林铅锌矿回采300米中段以上、矿体厚度大于5米采用中深孔天井
崩落法,矿块长度,沿走向布置时为40—50米,垂直走向布置时为15—35米;矿块宽度沿走
向布置时为5—15米,垂直定向布置时为16—30米,间柱厚度8—15米,顶柱5—7米,底部结
构为漏斗放矿电耙耙矿底柱,底柱高12米,电耙巷道1—2条,个别矿房3—4条,电耙巷道间
距14—16米。放矿漏斗为单侧或双侧交错布置,漏斗间距6—7米。使用YG—40凿岩机打水平
扇形中深孔落矿,用2DPT—55千瓦电耙子耙矿,矿石溜井不放格筛,二次破碎在耙道进行。
多宝山铜矿矿柱回采为中深孔崩落法。矿房底部结构、凿岩设备、爆破方法,运输设备与浅
孔留矿法相同。
三是房柱法。只有松江铜矿个别矿房采用此法。
四是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嗣后一次胶结充填采矿法。是西林铅锌矿使用的两种采矿方法
。1973年,360米中段回采结束,形成大面积空采区,地表氧化矿还在开采作业。产生了几次
地压活动,造成大面积冒落,随后发生矿石自燃火灾。为解决这一影响生产的难题,1975年
1月冶金工业部和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邀请有关专家在现场召开“采矿技术座谈会”,经过充
分研究,会议决定“300米中段以下深部改为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为在300米中段消除采空区
,控制地压活动,要在矿房回采结束后随即崩落矿柱进行覆盖岩下放矿”。据此精神,1975
年5月19日进行了矿柱回采大爆破,投放炸药45吨,爆破范围:300米中段的4、5、7采区顶柱
,5—4采区矿壁,360米中段的4、5采区底柱。爆破孔数3535个,总深35368米,采用多排微
差、电雷管和导爆线双重起爆网络爆破,电爆网络采用串并、并并的联接方式。一次爆破崩
落矿石30.6万吨。到9月崩落的矿石自燃着火。为防止火区蔓延到下部中段,根据冶金工业
部(79)冶字第814号文精神,277米至300米中段暂不回采,留作隔火层,深部采矿由有底柱
崩落法改为水砂充填或胶结充填。嗣后一次胶结充填采矿法自此开始。采矿矿房沿矿体走向
划分为一期矿房和二期矿房,矿房长10—15米,电耙通道垂直走向布置。回采时,是间隔式
采矿,即一期矿房落矿、出矿、充填,待混凝土矿壁形成后二期矿房开始回采。一期矿房充
填结束到二期矿房回采开始,即为混凝土的养生周期。二期矿房回采过程中,进行混凝土壁
强度测定。二期矿房采完出矿后,混凝土壁均能保持稳定,很少塌陷。一、二期矿房充填都
用喷浆机接顶。
井下通风方式有四种:
一是中央对角两翼抽出式。松江铜矿采用此种方式。副井入风,矿体两端的东、西风井
出风,安装有18号抽出式风机各1台。为了防止冬季井口结冰,安装了1台4吨/小时供热锅炉
,将空气加热至30—40℃,送入平硐,与副井冷空气混合后(约20℃)送入地下,同时对管
网、井硐进行保温,设置风门等。二是侧翼对角抽出式。西林铅锌矿、多宝山铜矿均为此种
方式。多宝山铜矿是由主井入风,新鲜风流经各中段工作面后,由回风巷、通风井抽出。西
林铅锌矿是副井入风,南翼风井出风,安装1台18号抽出式风机。投产后根据生产需要,在矿
体北翼下盘开凿了1条入风井,安装1台24号压入式风机,供冬季压入热风;同时在300米中段
增开1条250米长的入风平巷。三是抽、压混合式通风。西林铅锌矿由于地压活动,通风系统
遭到局部破坏,1975年改为抽、压混合通风方式,并按生产需要扩大南风井断面,在300米中
段主巷道下盘,开凿了断面为6平方米的专用回风巷道,然后向上掘6.6平方米的出风井至4
50米中段,用原450米中段主扇(70B2——NQ2128)与南风井18号主扇作并联抽出式通风。冬
季南、北风井抽、压主扇同时工作,抽、压混合式通风;春、夏、秋季抽出式主扇工作,压
入式风扇停开,是抽出式通风。四是局部通风。在独头巷道和通风差的工作面,还采用局扇
进行局部强化通风。这是各矿山根据工作需要而采取的辅助通风措施。也采用风门进行调节
。
竖井提升为卷扬机钢绳罐笼、箕斗提升方式。西林铅锌矿主井为双箕斗单罐笼混合井,
钢绳罐道,单绳提升。箕斗提升使用1台2БM3000/1500型卷扬机,箕斗容积1.5立方米,提
升高度640米,提升能力每昼夜可达1900吨。该井投产后,仅使用一套箕斗提升。副井为木罐
道,双层双罐笼提升,辅助主井提升废石、材料和升降人员等,提升能力每昼夜为600吨,提
升容器为2号双层罐笼,卷扬机为2БW2500/1200型。松江铜矿主井为钢绳罐道,单绳双层双
罐笼提升,卷扬机为2JK一3/20型。副井为木罐道,双层双罐笼提升,使用XKT2×2×IB卷扬
机,电动机原为185KW,提升容器为2号轻型单层罐笼,在按日处理500吨规模扩建时,改用2
80千瓦电动机和2号双层罐笼。多宝山铜矿主井提升,原设计卷筒直径为2米的卷扬机,提升
矿石能力每昼夜为500吨,提升废石每昼夜为200吨,木罐道,单层双罐笼提升。1975年安装
了1台1.6米的卷扬机(2JT1600/824),电动机功率为95千瓦,只能满足2中段(270米中段
)以上的提升需要。随着井硐的延深,于1982年3月31日更换为2JK—2/20型2米卷扬机,电
动机是155千瓦,提升速度5.5米/秒。已停产的石发铅锌矿建矿初期为木制井架,1977年更
新为钢结构井架,1.6米的卷扬机,木罐道,单笼提升。
凿岩用风由各矿山在井口建的空压机室供给。西林铅锌矿空压机室建在450米平硐附近,
面积360平方米,安装每分钟40立方米空压机4台,每分钟20立方米空压机2台,总能力每分钟
200立方米,送风管径为1—4时钢管,延伸到各工作面。松江铜矿空压机室安装每分钟40立方
米空压机2台,每分钟20立方米空压机3台,总能力每分钟140立方米,正常开动4台,1台备用
。送风管路为直径245毫米的焊接钢管和直径168、88毫米的无缝管,经370米平硐管缆井到2
50米中段,再经副井管缆间到达各中段工作面。多宝山铜矿空压机室建在374米标高处,距硐
口62米,安装每分钟20立方米空压机3台,每分钟10立方米空压机1台,总能力每分钟70立方
米,送风主管路为直径150毫米的无缝钢管,经374平硐、竖井,送到各中段工作面。
井下排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集中排水。松江铜矿采用集中排水方式,在250米中段设
集中排水站,安装7台水泵,正常开动3台,2台备用,2台检修;水仓容积150立方米;210米
中段涌水流入170米中段,用临时水泵送至250米中段水仓,再用水泵排至地面的400立方米和
5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当出现涌水量过大时,集中排水站就增开排水泵。二是集中接力式排
水。西林铅锌矿每3个中段建一个集中排水站,在350米、180米和0米中段建永久性泵站和水
仓,水仓容积分别为380立方米、3100立方米和3600立方米,各泵站安装4—5台水泵,正常开
动2—3台,日排水量13728立方米。各中段至地表敷设6时钢管4根,即可满足排水需要。多宝
山铜矿在270米中段(2中段)和170米中段(4中段)设泵站和水仓。170米中段水仓积水排至
270米中段水仓,再排至地表。270米中段水仓容积为570立方米,泵房安装4台水泵,正常使
用2台,备用2台。
井下运输均在巷道敷设600毫米轨距的轻轨铁路,使用3吨或6吨架线式电机车牵引05或0
.7立方米矿车,将矿石运到井口,再提升到地表。西林铅锌矿用笼式翻车机翻入集矿溜井,
再提升到箕斗贮矿仓;松江铜矿300米中段以上矿石、废石装入0.55立方米矿车运至溜矿井
或天井,溜到250米中段装车,再由电机车牵引到井口提升到地面。
充填系统。西林铅锌矿由于矿石自燃,采用嗣后一次胶结充填法采矿。为此,建立了充
填料生产系统。该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1980年初建成地面水泥仓、水泥库、制浆厂和
搅拌站。第二部分是由于充填需要大量的砂粒作为骨料,为解决砂源而建立的磨砂系统。在
1号矿体下盘建设一处采石场,开采斜长花岗岩,用600×900毫米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破碎,用
直径1650毫米圆锥破碎机进行中碎,再经010V100×3000棒磨机细磨,制成3毫米以下细砂,
经脱水分级后输入槽式滤水砂仓。再经过圆盘给料机、皮带运输机送到搅拌站与由制浆厂制
得的水泥浆在搅拌筒中混合搅拌,制成重量浓度为70%左右的混凝土砂浆,经过充填井内100
毫米的钢管送到各中段,用矿车运到充填采场进行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