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选矿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选矿生产始于“大跃进”时期。1959年5月多宝山铜矿最先开始建设日 处理50吨的小选厂,以后又有宾县铜矿、小裕丰锌矿、西林铅锌矿、石发铅锌矿、秋皮沟铜 矿、铁力二股锌矿、黑河桦皮窑铅锌矿等也建设一批小选厂,至1960年全省共建设日处理50 吨的简易小选厂14套。这批小选厂,都是土法上马,设备简陋,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有的 简易投产也没有生产出合格产品,有的(如桦皮窑)还没有建成,有的(如西林铅锌矿共建 成4套)一直没有生产。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大部分“下马”,小裕丰锌矿断断续续生产 到1965年,多宝山铜矿于1963年改造成日处理120吨,继续生产。
    1966年,重点建设西林铅锌矿,开始建设日处理1200吨的选矿厂,多宝山铜矿将日处理 120吨选厂迁建到三矿沟矿区,石发铅锌矿开始建设日处理50吨的小选厂厂(于1975年停产) 。1970年松江铜矿开始建设日处理300吨,秋皮沟铜矿开始建设日处理100吨的选矿厂(于19 81年停产)。1977年松江铜矿选厂改扩建为日处理500吨。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造,完善配套,至1985年全省共有铜、铅、锌选矿厂3个,总能力为日 处理1550吨,其中多宝山铜矿日处理250吨,松江铜矿日处理500吨,西林铅锌矿日处理800吨 。
    1960—1985年,全省累计生产铜精矿含铜量16196吨,其中多宝山铜矿6396吨,松江铜矿 9218吨;累计生产铅精矿含铅量97967吨,其中西林铅锌矿96911吨;累计生产锌精矿含锌量 123275吨,其中西林铅锌矿116912吨,松江铜矿5727吨。此外,多宝山铜矿累计回收铁精矿 7.1万吨,西林铅锌矿累计回收硫化铁精矿151.2万吨。
    
    一、铜选矿
    (一)多宝山铜矿选厂
    1959年5月,随着多宝山铜矿的多宝山矿区的开发,开始建设黑龙江省第一个铜选矿厂。 厂址选在多宝山矿区南侧的小山南坡,由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和黑龙江省冶金设计院设计, 设计能力为日处理矿石50吨,自行施工,土法上马,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盖起了250平方米 的厂房,安装了175×250毫米的颚式破碎机1台,1000×1000毫米的球磨机2台,500×4500毫 米单螺旋分级机2台,3A木制浮选机14台,还建有3×6米水泥结构沉淀池3个。所有设备都是 “大跃进”中的粗制滥造产品,因为没有电力而直接用柴油机带动,有的设备是木制皮带轮 ,有的球磨机用250毫米宽的皮带绕在球磨机筒身上直接传动,设备十分简陋。1959年10月1 日投产。选矿流程是一段开路碎矿,一段闭路磨矿,“一粗一精一扫”的选矿工艺。矿石运 到选厂后,先由人工用大锤把矿石砸到200毫米左右的粒度,再用铁锹喂入颚式破碎机,将矿 石破碎到25毫米
     左右,然后人工装入球磨机进行磨矿,经分级机进入浮选机,选后所得精矿到沉
    淀池自然沉淀,沉淀后的精矿人工挖出,送干燥炕干燥后入库。入选矿石为多宝山斑岩 型铜矿;选矿用起泡剂是人工搓的肥皂液或用锅熬制的松树汁代替,捕收剂是用硫磺、强碱 和酒精制造出来的液体代替;水是从1公里外的小溪用6台2时水泵供给,有时供水不足,就由 职工挑水或用洗脸盆端水维持生产。由于设备过于简陋,柴油机转数时快时慢,分级机溢流 时大时小,浮选液面时高时低,生产很不正常,一直到1961年10月停产,没有生产出合格产 品。
    1962年10月,根据黑龙江省机械冶金厅的决定,多宝山铜矿日处理50吨的选厂恢复生产 。由于先天不足,1963年7月开始改、扩建,规模为日处理120吨。在改、扩建中,更新了必 要的生产设备,增加了生产设施和设备,改进了生产工艺。改汽车运矿为轻轨矿车运矿,从 采矿场到选厂铺设了1.5公里的轻轨道。碎矿工序新建了贮量为20吨的原矿仓,扩建了粉矿 仓,贮量为30—40吨。新建8米长、4米宽的皮带通廊,安装了2台皮带机,改人工给矿为皮带 机给矿。增加了1台反击式破碎机,改一段破碎为二段破碎,碎矿粒度15毫米左右。磨矿工序 ,扩建了60平方米厂房,增加1500×1500毫米球磨机1台、750×1500毫米分级机1台,将原1 00×100毫米球磨机改成1000×120毫米,提高了磨矿能力,达日处理120吨。浮选工序,扩建 了厂房,更新了16台3A浮选机,增设了药台,添置了给药机,配备了化验室。同时新建250马 力锅驼机发电的小电厂,动力设备由柴油机改为电动机驱动。历时1年,完成了改、扩建工程 ,于1964年7月投入生产。磨矿细度-200目占60%,溢流浓度28%—31%,回收率达83%-85%, 精矿品位15%—18%。生产中浮选剂直接加入分级溢流,捕收剂采用丁基黄药,添加量为每吨 60—70克,起泡剂采用2号浮选油,添加量每吨50—60克。精选后的精矿经沉淀池沉淀后,用 干燥炕烘干,精矿水分降到12%左右。该选厂生产1年多时间,于1965年冬季停产。
    由于开发多宝山矿区经济效益差,连年亏损,从1959年到1962年亏损146万元,从1963年 到1965年亏损104.7万元。从而决定多宝山铜矿迁到三矿沟,开发小而富的三矿沟矿区。三 矿沟日处理120吨选厂由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1966年6月中旬开工建设,10月中旬 建成新厂房1055平方米,将原选厂设备向新厂房搬迁,同时按设计又添置了一些设备,这些 设备由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从其它有色金属矿山调来,比较陈旧,有的是报废淘汰设备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设备安装工作进度迟缓,到1968年4月才安装完。选矿工艺 流程有所改进,趋于合理。碎矿工序,由二段破碎改为三段闭路破碎,增加1台22KW卷扬机, 1台400×600毫米颚式破碎机,2台3呎圆锥破碎机,1台1250×2500毫米振动筛和自动给矿机 ,3台皮带运输机。磨矿工序为一段闭路磨矿,增加1台3×6呎圆锥型球磨机,1台耙式分级机 ,3台1000毫米搅拌槽,更新36台4A浮选机,修筑了浓密池,配备了10平方米真空过滤机,2 台2时卧式砂泵,形成综合生产能力,1968年10月1日投产。矿石由电机车从采场运到选厂下 调车场,通过260米轻轨斜坡道用22KW卷扬机拉到上调车场,用人工将矿车推到翻车器翻入贮 量80吨的原矿仓,由人工填到颚式破碎机破碎到70毫米左右,由1号皮带机送到3呎圆锥破碎 机进行二次破碎,粒度25—30毫米,经2号皮带运输机送至振动筛,筛孔10毫米,筛下矿物进 入贮量为250吨的粉矿仓,筛上矿物通过3号皮带运输机返回圆锥破碎机,进行三次破碎,排 矿粒度8—12毫米,再通过2号皮带运输机送到振动筛,形成三段闭路碎矿。粉矿通过粉矿仓 漏斗用皮带机给人3呎圆锥型球磨机进行磨矿,达到粒度要求的矿粉在分级溢流中进入浮选机 ,不合要求的返回球磨机再磨。进入浮选的矿浆浓度为25—30%,细度为—200目的占50—60 %。由于矿石是比较难选的地表氧化矿,因而添加的药剂段数多,用药量大,每吨矿加入硫化 钠2000克,丁基、乙基黄药为200—300克,2号浮选油200—300克。浮选后的精矿进入沉淀池 中沉淀,由2时砂泵打入10平方米真空过滤机,过滤后的水分为20%左右,然后用人工在干燥 炕上烘干到水分为8%左右。由于人选矿石为地表氧化矿,氧化率高,可选性差,精矿品位不 高,含铜量一般在12—15%,回收率只有80%左右,经济效益差,1968年亏损17.98万元,19 69年亏损51.85万元。
    为了进一步改善多宝山铜矿生产经营状况,1970年初决定将选矿厂改建、扩建,使生产 能力达到日处理300吨。由长春黄金设计院设计,本着边生产边扩建的原则,重点工程当年开 始施工,选厂厂房扩建和新增设备的安装也同时展开。1972年安装1500×2400毫米球磨机( 2号)1台及与之相配套的直径1500毫米的分级机,将3×6呎圆锥球磨机的耙式分级机拆除, 换上了直径1000毫米螺旋分级机,碎矿工序安装了板式给矿机(1982年又更换为振动给矿机 ),结束了人工给矿的历史。1974年将脱水2时卧式真空泵改为3时水环式真空泵。1981年7月 安装了1台2100×2200毫米格子型球磨机(3号)及其配套的直径1500毫米分级机,拆除14台 4A浮选机,换上8台6A浮选机。1985年改轻轨电机车运矿为汽车运矿。至此日处理300吨改、 扩建工程全部完成。经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核定,多宝山铜矿生产能力为日采、选250吨。碎 矿工序是三段一闭路流程,矿石经原矿仓,通过振动给矿机,加入400×600毫米颚式破碎机 进行粗碎,经皮带运输机运送到直径900毫米圆锥破碎机进行中碎,再经过振动筛和直径900 毫米圆锥破碎机形成闭路循环破碎,符合粒度要求的矿石进入粉矿仓。磨矿工序,使用1台3 ×6呎圆锥型球磨机、1台1.5×2.4米圆筒型球磨机、1台2.1×2.2米圆筒型球磨机,分别 由直径为1米、1.5米、2米的螺旋分级机组成3个独立的一段闭路磨矿系统。粉矿经皮带运输 机加入球磨机后,经磨剥,通过流槽进入分级机,分级后,占60%左右-200目的矿浆从分级 机溢出进入浮选机,粗矿粒经分级机返回球磨机再磨,形成闭路循环作业。选矿工序,是一 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使用设备主要是6A浮选机、4A浮选机。脱水工序,浮选后的 精矿泡沫进入直径8米的浓密机,沉淀浓度为60%,精矿再经10平方米的外滤式真空过滤机, 过滤后的精矿进入精粉库,含水量13%以下。由于设备不断更新改进,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管理工作通过整顿得到加强,以及1983年以后使用的井下矿石氧化程度大大降低,选矿指 标大幅度提高,回收率在90%左右,铜精矿品位稳定在20%—22%。
    
    (二)松江铜矿选厂
    松江铜矿的前身是宾县弓棚子铜矿,于1959年10月开始建设日处理50吨的简易小选厂, 1961年8月建成投产。选矿工艺是100×200毫米颚式破碎机1台一段开路破碎,土造1×2呎球 磨机1台一段开路磨矿,小型浮选机5台一次选别。由于工艺简陋,设备故障多,入选氧化铜 矿成分复杂,铜的回收率只有7%左右,精矿品位低,开开停停生产3个月,生产出40吨铜精矿 ,运到沈阳冶炼厂不能使用而废弃。该选厂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于1961年10月停产。
    1970年4月,松江铜矿重新建设日处理200吨的选矿厂,由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 院设计,工艺比较完整。但当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片面强调“石基础、泥墙壁、草屋 顶、土厂房、洋设备”的所谓土洋结合,没有按设计施工,磨矿以下工序的厂房是下半截砌 砖,上半截是“拉合辫”的砖泥混合结构,1971年末建成,面积2736平方米,安装了设备。 1972年7月16日选矿厂日处理矿石100吨的一系列正式投产。碎矿工序是二段一闭路的碎矿工 艺,粗破碎使用400×600毫米颚式破碎机及格条筛,碎后矿石的最大粒度为112毫米;中碎使 用直径900毫米圆锥破碎机和1500×3000毫米振动筛,筛孔为18毫米。磨矿工序使用1台3×6 呎溢流型球磨机与耙式分级机组成一段闭路磨矿流程。选矿工序,为一次粗选、二次精选、 二次扫选工艺,共安装40台5A浮选机,其中19台直接用于选铜。脱水工序使用1台5平方米外 滤式圆筒型真空过滤机。1973年6月1台2700×1200毫米球磨机及1台1500毫米双螺旋分级机组 成新的一段闭路磨矿系统,取代了3×6呎球磨机和耙式分级机的磨矿系统。7月脱水工序安装 了1台7平方米的外滤式真空过滤机和2台SE—9浓缩机(1台供选铜)代替了原5平方米的真空 过滤机,形成二段脱水工艺。至此,形成日处理200吨原矿的选矿能力。生产过程是用1吨“ U”型矿车将原矿运入82.3立方米的原矿仓,通过500×1000毫米链式给矿机,用700毫米宽 皮带运输机送到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破碎,矿块用600毫米宽皮带运输机运到格条筛,筛上矿块 给圆锥破碎机,进行中破碎,经中破的矿块和格条筛下的矿块由640毫米宽皮带运输机运到振 动筛,筛下16毫米以下的矿粒由500毫米的皮带运输机送入432立方米的粉矿仓,筛上矿块再 返回圆锥破碎机重新破碎。粉矿由粉矿仓用闸板式手动给矿放到500毫米宽皮带运输机上,运 到球磨机,进行磨剥,分级机将粒度-200目占63%左右的矿浆溢流到浮选机,使用氰化物和 硫酸锌作为闪锌矿的抑制剂,抑制锌,优先选铜。铜精矿经真空过滤机脱水后入库。铜精矿 品位21%左右。
    1975年对松江铜矿选矿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原磨矿浮选系统改造成两个铜选矿系统 ,一个浮选硫化矿,一个浮选氧化矿,碎矿系统为一个,当停供氧化矿时,两个系统同时处 理硫化矿。5月建成1个48.57立方米的氧化矿的原矿仓。为使碎矿能力与磨矿、浮选能力相 一致,并扩大生产能力,碎矿工序安装了1台直径1200毫米短头型圆锥破碎机,作为细碎设备 ,形成了三段一闭路碎矿工艺;磨矿工序,于10月9日重新起动了3×6呎球磨机和耙式分级机 ,磨剥氧化矿,日处理原矿100吨。浮选工序,将原来选锌的5A浮选机改为浮选铜的硫化矿, 改造成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三次扫选工艺流程,选用硫化钠为活性剂,1号浮选油作起泡剂 ,扑收剂使用丁基黄药。取消了氰化物,改用胶体碳酸锌抑制锌,实现了无氰选矿。11月25 日,硫化矿粗选改为单槽与4槽结合的粗选工艺,原矿品位高时,启用单槽,即粗选第一槽的 粗选精矿直接进入二次精选;原矿品位低时,按正常工艺,粗选精矿进行三次精选,二次扫 选。这样提高了浮选系统的效率。氧化矿浮选形成二次精选、二次扫选。选矿综合能力达到 日处理300吨原矿。
    1977年改扩建松江铜矿,采选能力日处理500吨。为进一步扩大碎矿能力,调整、改造磨 矿、浮选工序。1981年初,对氧化矿磨矿工序加以改造,拆除了3×6呎球磨机和耙式分级机 ,换上1台1500×3000毫米溢流型球磨机和1台高堰式FLG—1200单螺旋分级机,组成氧化矿新 的磨矿系统。浮选工序,1981年底,对两个铜浮选系统进行改造,拆除部分5A浮选机,换上 13台6A浮选机,并安装在同一标高作硫化矿粗选、扫选设备。碎矿工序,1982年6月新安装了 1台1200×600重型板式给矿机和1台600×900型复摆颚式破碎机,作为一段粗碎,用皮带运输 机与原碎矿系统组成四段一闭路碎矿系统。1984年1月在磨矿车间安装了4台直径1200毫米圆 盘给矿机,用于向球磨机给矿,实现了给矿机械化。经过这次改造,碎矿、磨矿能力达到日 处理650吨。全矿形成采、选日处理500吨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改扩建,松江铜矿规模效益明显,铜精矿产量逐年增加,1980年只有508吨,到198 5年达到1631吨,增加了2倍多,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1977年亏损219.6万元,1982年扭亏 为盈,实现利润21.1万元,1985年盈利60.8万元。
    
    另外,西林铅锌矿在选铅锌时,也副产少量铜精矿。1980年西林铅锌矿在试验室使用丁 基铵黑药作扑收剂选出的铅锌精矿,当原矿含铜在0.1%以上时,铜在铅精矿中富集,超过标 准,必须实行铜、铅分离。240米、180米、120米三个中段,平均含铜0.095%,局部高达0. 16%,为确保铅、锌精矿质量,同时回收铜精矿,增加经济效益,1980年安装了16台4A浮选机 ,组成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的铜铅分离、选铜工艺,间断生产。
    二、铅锌选矿
    (一)西林铅锌矿选厂
    在1960年“大跃进”时期,西林铅锌矿同时建设4套日处理50吨的简易小选厂,由于设备 简陋,不具备生产条件,一直没有生产,以后被拆除。
    1966年进行建矿大会战,重新建设日处理原矿能力1200吨的选矿厂。由东北有色金属工 业管理局设计院设计,工艺比较完整,破碎系统为600×900毫米颚式破碎机、直径1650毫米 标准圆锥破碎机、直径1650毫米短头圆锥破碎机组成的三段一闭路,磨矿系统为2700×210毫 米的格子型球磨机、270×210毫米的溢流型棒磨机组成的二段一闭路,浮选系统是优先选铅 ,锌、硫部分混合浮选和锌、硫分离的浮选流程,脱水是浓缩、过滤、干燥的三段流程。指 标也较为先进:铅回收率92%,锌回收率78%,铅精矿品位55%,锌精矿品位48%,硫回收率75 %,硫精矿品位33%。
    1967年6月16日,碎矿、磨矿与选矿一系列开始试生产,生产不够正常,边生产,边调整 ,边改进。1968年初,将一系列铅粗选后部3个浮选槽作为一个作业区(二次精选),单独设 一条输送矿浆的管路,形成二段粗选。随后又将二次粗选作为一次扫选的前半部,10月间又 改成粗选第一槽产出的泡沫精矿与一次精选泡沫合并。脱水工序将干燥机拆除外调,改为浓 缩、过滤二段工艺。
    1969年5月改革浮选工艺,将原设计锌、硫部分混合浮选改为优先选锌,因为原工艺选硫 ,使锌受到损失,所以停止选硫,而浮选锌。将原来混合浮选的粗选改为两个作业区,二次 粗选精矿经2个浮选槽精选后与一次粗选精矿合并再磨;将锌、硫分离浮选改作五次锌精选及 精选尾矿的二次扫选;对第一次扫选精矿和二次精选尾矿合并再磨;二次扫选尾矿返回第二 次粗选。
    1969年8月磨矿、浮选二系列投产,铅浮选工艺采用改进后的第一系列的浮选流程。
    两个系列全部投产后,对原设计的两段磨矿流程没有很好的调整和应用,在遇到棒磨机 给矿量每小时超过18吨出现逆排矿的问题,为了尽快的达到设计能力,就拆除了棒磨机,将 二段磨矿改为一段磨矿,-200目只能达到60%,不能适应浮选要求。同时二系列的选锌流程 作了适当调整,一次粗选增加1台浮选机;把原来用于锌、硫分离粗选的6台浮选机用来作为 锌的第三次扫选,增加一次扫选;三次扫选精矿与一次精选尾矿合并返回二次粗选,一次粗 选精矿与二次精选尾矿再磨,五次精选后产出锌精矿。
    1970年对碎矿系统进行了调整,将分散安装的中碎圆锥破碎机移至细碎破碎机附近,实 行集中控制,集中润滑,集中操作;取消了棒条筛,组成预先筛分与检查筛分合一的标准闭 路破碎系统。1月,对二系列选锌流程作了调整,取消三次扫选作业,锌粗选精矿再磨经四次 精选,一次精选的尾矿又经过一次扫选,然后返回二次粗选作业,其扫选的精矿和二次精选 的尾矿仍然再磨。3月在一系列对锌选矿尾矿又进行了一段选矿试验,效果不明显,而于4月 将精选尾矿二次扫选作业的5台浮选机补充到锌粗选和扫选,同时拆掉1台粗选搅拌槽;5月又 将五次精选改为四次精选。磨矿工序,5月1日将一系列非标准的2700×2100毫米格子型球磨 机改成溢流型球磨机,扩大了处理能力,提高了磨矿细度。5月至8月在第二系列进行铅阶段 磨浮试验,首先对粗选尾矿分级,粗粒通过原矿球磨机再磨,同原矿一同进入粗选;细粒级 进行扫选,然后用1500×300毫米球磨机再磨,再磨后进入粗选作业;最后进行粗选尾矿闭路 的分级再磨试验。试验结果,以最后这种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效果最好,铅精矿品位达到 56.27%,回收率90%。由于试验占用锌中矿再磨设备,选锌指标下降,为不影响锌浮选的正 常生产而停止试验,以后也没有应用此项技术。
    1971年8月,在磨矿工序进行控制分级的工业试验,自制1台直径340毫米水力旋流器,安 装在二次磨矿球磨机之后,控制分级,效果显著,磨矿能力提高11—22%,磨矿细度—200目 由60%提高到77%。这次试验成果,纳入正常生产工艺。浮选工序,在一系列选锌流程,停止 使用7台精选浮选机,把精选变成一排,三次精选尾矿改成顺序返回,为一次精选尾矿返回二 次粗选作业;年末将二系列锌的精选也改作一排,为一次精选尾矿返回二次粗选作业。两个 系列的流程基本形式一样。
    1976年开展了二段磨矿试验。试验工作由辽宁省冶金研究所、黑龙江省冶金研究所、东 北工学院联合攻关小组组织进行。新安装1台2700×3600毫米格子型球磨机与一系列的2700× 2100毫米格子型球磨机均作为一段磨矿使用;二系列的2700×2100毫米格子型球磨机改为溢 流型,用于二段磨矿,细度得到提高,平均达到-200目占80—85%,提高了生产能力,达到 日处理600—800吨原矿。1977年,将2台34平方米的圆盘过滤机更换为2台40平方米的外滤式 圆筒型真空过滤机,精矿含水分下降到8.5%—12%。
    1978年2月和5月对浮选工艺进行了调整,铅浮选调整为一次精选增加1个浮选槽,成为完 全的顺序返回的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三次精选的正规流程;锌浮选流程成为一次粗选,三 次扫选,四次精选。
    由于原矿中含泥多,水分大,影响中碎正常生产,降低磨矿效率,浮选难以控制,自行 设计了洗矿工艺,经过全矿会战,1978年5月完成了洗矿工程,安装了3时水泵,直径2000× 2000毫米单螺旋分级机及筛子。处理粘而稀的矿石,原矿中小于12毫米粒级占52‰,洗矿筛 下小于1毫米级别计的脱泥率达98%,分级机以-200目级别计的脱泥率为90.2%;处理干而粘 的矿石,原矿中小于12毫米粒级占45%,洗矿筛脱泥率达97.42%,分级机脱泥率达92.68%。 总脱泥效率在90%以上。矿泥产率17.5%-21.2%。脱出的矿泥产物中-200目占86.8%-91 .8%。通过洗矿实现了正常生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磨矿介质消耗,缩小了碎矿粒度,提 高球磨机处理能力达1/3,改善了选矿指标。
    经过不断总结生产经验,结合实际对原设计的工艺流程和选用设备的不断改进、调整、 更换,逐步完善,逐渐适应生产需要。工艺基本稳定:碎矿工序是中碎前带洗矿作业的三段 一闭路流程,最大处理能力每小时140吨。粗碎设在井下,由重型1200×3600毫米给矿机向6 00×900毫米颚式破碎机给矿,经粗碎粒度达200—0毫米,经水洗后用2台800×2200毫米中型 板式给矿机送给SSZ2型1500×5500毫米双层直线式振动筛,上筛孔径25毫米,下层10毫米, 筛上矿物送中碎,筛下10—0毫米矿物送往直径2000毫米单螺旋分级机进行脱泥,脱出细度9 0%-200目浓度15%~30%。中碎由直径1650毫米标准圆锥破碎机完成,排矿粒度小于60毫米, 经过2台1250×320毫米座式自定中心振动筛,到细碎,用直径1650毫米短头圆锥破碎机作业 ,产品由16×16毫米筛孔控制,排矿最大粒度14毫米。
    磨矿工艺为二段闭路式。8个100吨的粉矿仓,由直径1500毫米圆盘给料机按每小时25吨 的速度向一段磨矿2700×2100毫米湿式格子型球磨机供矿(磨矿细度60%-200目),球磨机 与直径2000毫米高堰式双螺旋分级机组成闭路进行检查分级;二段磨矿为270×2100毫米溢流 型球磨机与铸石内衬的直径350毫米水力旋流器组成闭路,进行控制分级,磨矿细度80%-85 %-200目,溢流浓度为40%±20%(经过洗矿后而贮存在直径1800毫米浓密机中的矿物溢在二 段磨矿分级前,一部分加入二段磨矿,一部分返回浓密机,构成循环,浓密机无溢流,用砂 泵排矿)。
    浮选工艺,全部使用6A搅拌式浮选机。铅矿物优先浮选为一次粗选(7台)两次扫选(1 2台)三次精选(6台),共25台浮选机,用直径2000×2000毫米搅拌槽作一次调浆搅拌,扑 收剂以丁基铵黑药为主,配合少量丁、乙基黄
     药,起泡剂使用2号浮选油,调整剂是硫酸锌、硫酸钠抑制锌,精选用微量氰化物抑制锌、铁 矿物,属微氰浮选。锌矿物的优先浮选为一粗(4台)三扫(15台)四精(11台),共31台浮 选机,用直径2000×2000毫米搅拌机作两次调浆搅拌,采用丁基黄药作扑收剂,用硫酸铜作 活化剂,用2号浮选油作起泡剂,用石灰乳调整碱度,控制PH值在11以上,抑制铁矿物。粗选 精矿和一次精选尾矿通过直径300毫米水力旋流器分级后,粗粒进入直径1500毫米×3000毫米 球磨机再磨,磨矿细度100%-200目,使矿石中的连生体得到充分解离,磨细后以直径1500× 1500毫米搅拌槽加石灰乳搅拌后精选。
    脱水工序,为两段脱水,第一段使用直径12米中心传动式浓密机浓缩,排矿浓度30%-6 0%;第二段使用40平方米外滤式圆筒形真空过滤机,精矿水分8.5%-12%。
    
    (二)松江铜矿选锌系统
    松江铜矿是铜、锌共生矿床,1970年在建设选矿厂时就确定综合回收利用,选矿工艺设 计采取优先选铜,以选铜之后的尾矿作原料,再浮选锌,浮选锌成独立系统。1972年7月选矿 一系列(100吨/日)投产时,选锌工艺为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三次扫选。全部使用5A浮选 机,粗选4台,一次精选2台,二次精选1台,三次精选2台,一次扫选4台,二次扫选4台,三 次扫选4台。脱水工序使用1台SN-9浓缩机和1台5平方米外滤式真空过滤机。年产锌精矿含锌 量可达400吨。
    
    1975年对选锌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改进了工艺,更新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浮选 工艺改为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粗选和扫选改用6A浮选机,粗选4台,二次扫选各 3台。三次精选各1台5A浮选机。改造后的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1985年生产锌精矿含锌量达 到1120吨。
    
    (三)其他铅、锌选矿
    小裕丰锌矿于1959年建设日处理50吨的简易选矿厂,安装有400×250颚式破碎机、1000 ×1200毫米球磨机、木制4A浮选机等设备,于1961年投产、断断续续生产到1964年,共选出 锌精矿含锌量320吨,于1965年停产。
    石发铅锌矿于1966年建设日处理50吨小选厂,主要设备是从已停产的小裕丰锌矿搬迁过 来,于1968年投产。由于采矿没有投产,选矿生产使用的原矿是手捡矿石和井硐开拓的副产 矿石,开开停停,每年只选出铅锌金属矿含量20-30吨。1972年进行技术改造,将腐烂的木 制浮选槽改为钢板浮选槽和塑料板的浮选流槽,铅锌金属含量达到年产45吨。1975年1月4日 ,石发水泥厂在距石发铅锌矿40米处进行开采石灰石的大爆破,毁坏了石发铅锌矿选矿厂, 被迫停产。从1968年至1974年累计选出铅锌金属含量179吨。
    多宝山铜矿为了综合利用资源和提高铜精矿质量,于1983年投资18万元,建设了选锌系 统,利用铜尾矿,采用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二次扫选的工艺回收锌。至1985年共生产锌精 矿含量10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