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铝

  黑龙江省炼铝生产始于“大跃进”时期,1958年在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均开始建设电解 铝厂。系土法上马,规模均为1000吨/年。牡丹江铝厂尚未建成就“下马”了。佳木斯铝厂 由佳木斯市筹资311万元,1959年建成,有1条电解铝生产线,共110个砖砌电解槽,电解电流 强度为5000安培,设计每个电解槽日产40公斤电解铝。1960年2月投产,原料由冶金工业部按 计划从外省调给。这两条电解铝生产线工艺落后,使用水银整流器整流,电流强度小,电力 无功损耗大,电解槽绝缘不良、漏电,电解铝生产电耗过高,炼1吨铝最高耗电5万千瓦时, 使生产成本增加很多,企业严重亏损。由于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氧化铝、冰晶石等炼铝原料 供应不足,佳木斯铝厂被迫于1962年4月停产,生产2年多时间,生产电解铝570吨。
    1966年佳木斯市又筹集资金207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拨给佳木斯铝厂,将生产设备整修和 简单填平补齐,于1967年恢复生产。由于工艺没有改进,设备没有更新,原来存在的问题没 有得到解决,电力消耗仍然很高,1969年高达4.6万千瓦时/吨。产品质量不高,合格率平 均只有80%左右,最低的是1971年,为59.3%,一级品率平均34.3%,最低的年份只有4.6% 。产量低,平均年产517吨,不足设计能力的50%。亏损严重,到1973年末累计亏损680万元, 加上电力缺口大,于1974年1月再次停产。这次复产7年多时间,共生产电解铝3615吨。
    为了改变佳木斯铝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局面,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佳木 斯铝厂移地重建,规模为年产5000吨,土建工程及辅助设施一次建成,电解系统分两期建设 ,由沈阳铝镁设计院设计。一期工程总投资904万元,冶金工业部拨给200万元,银行贷款70 4万元,1975年开始动工,新建电解生产线主厂房,安装电解槽25台,年产电解铝2500吨,1 981年10月一期工程全部建成,由于电力短缺,一直拖到1982年6月才投产。新建电解铝生产 线采用可控硅整流、系列电流为4.5万安培自焙槽电解工艺,电力无功损耗大幅度降低,还 采用了现代化技术,使用微机控制电解槽极距,电解铝电耗在1.8万千瓦时/吨左右,产量 稳定,投产就超过设计能力,1982年半年生产电解铝1530吨,1983—1985年,每年产量都超 过2700吨,1982—1985年累计生产电解铝9688吨。产品质量好,产品合格率100%,一级品率 平均93.4%。1984年扭亏为盈,1984—1985年累计盈利60万元。
    一期工程投产后,佳木斯铝厂向银行贷款700万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经过2年多的努 力,到1985年又建成26台电解槽,新增加生产能力2500吨/年(由于电力不足,1987年才投 产)。
    1985年,佳木斯铝厂共有电解槽51台,由2台ZSSPZK13500/35整流变压器及2台GFS5000 0/35硅整流柜供电,采用2台MCS8301型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电解槽槽电压,其它辅助设施配 套齐全,形成年产5000吨电解铝综合生产能力。 (见附图)
    佳木斯铝厂选用自焙阳极电解铝生产工艺,采取冰晶石—氧化铝融盐电解法。4.5万安 培直流电通入电解槽,在阴极和阳极上起电化学反应。电解产物,阴极是铝液,阳极上是CO (2)和CO气体。铝液用真空抬包抽出,经过净化和澄清之后,浇铸商品铝锭。阳极气体中含 有粉尘和少量有害的氟化物、沥青烟气,利用离心排烟机排出,经过惰性分离器和重力沉降 室分离处理后,烟气经烟囱排入高空。
    佳木斯铝厂使用的氧化铝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4年从冶金工业部分出)统一 平衡分配,主要由山东淄博张店铝厂调入。阳极糊、氟化盐由辽宁抚顺铝厂供应。
    佳木斯铝厂生产的电解铝锭,在1982年以前,作为地方自产资源,纳入国家物资平衡计 划,统由黑龙江省物资局分配,由黑龙江省金属材料公司调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 1983年开始,改为每年800吨定量上缴黑龙江省物资局,部分定点供应黑龙江铝箔厂作生产原 料和西林钢铁厂作炼钢脱氧剂,其余由佳木斯铝厂自行销售。佳木斯铝厂1960年—1985年, 累计生产电解铝1387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