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加工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黑龙江地区已有铜制器具。1896—1945年沙皇俄国入侵 和日本占领时期,日、俄商人曾开办小型铜加工厂。1945年,“8·15”日本投降后,东北民 主联军总军工部(后改称东北军区军工部)利用日伪留下的加工设备,加工铜材,制造枪弹 、炮弹等,规模很小,产量很低,有一些设备搬迁到沈阳,有的调给哈尔滨龙江电工厂。新 中国成立后,龙江电工厂铜加工生产,一直为军工生产服务。
    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加工工业有了新发展。1954年 4月10日,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的2项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破土动工,于1956年11月5日 一期工程竣工,形成年产2.6万吨铝材加工能力,其中板材2万吨,管材900吨、棒材1100吨 、型材3000吨、线材1000吨。1958年6月10日开始二期工程锻压生产线建设,同时为适应国防 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增建铝箔、铝镁粉、工艺管、镁合金熔铸生产线。除铝箔设 备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其它生产线的主要生产设备仍由苏联设计、制造,由于苏联撕毁合 同,停止提供设备和技术资料,撤走专家,使二期工程进展缓慢,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该厂 广大干部、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于1959年建成镁合金熔铸 生产线。1961—1962年相继建成锻压、铝箔、铝镁粉生产线。1965年建成反应堆工艺管生产 线,新增生产能力有模锻件3700吨,自由锻件600吨,铝粉、镁粉400吨,铝镁合金粉500吨, 铝箔800吨,工艺管50.4吨。形成3.62万吨板、管、型、线、带、粉品类比较齐全的铝、镁 及其合金材的加工能力的国家第一个大型铝镁材加工厂。1966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 该厂抽调部分挤压、锻压、工艺管,铝镁粉生产设备给西北铝加工厂,还保有生产能力3.1 7万吨。1976年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扩建,引进部分国外先进设备,一批装备技术水平 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到1985年末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5.4 万吨。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黑龙江省铝加工行业的发展。1965年帮助黑龙 江铝材厂(原哈尔滨铝制品二厂)建设用挤压方法生产管、棒为主的铝材生产线。1977年哈 尔滨铝加工总厂动工兴建1200毫米铝板生产线。1982年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支援建设黑龙江 铝箔厂。黑龙江省铝、镁及其合金加工材在我国占有重要位置。
    黑龙江省铜材生产,由于受原料条件限制,规模小、品种少,发展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