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合金熔炼,是根据对加工材性能、成分的要求,将铝熔化,或加入铜、镁、硅、锰
、锌等不同元素,形成符合要求的纯铝或合金。镁及其合金熔炼是在镁熔化后,或加入铝、
锌、锆、锂等合金元素成为镁或镁合金。然后再按不同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的要求铸成不同
形状和大小的铸锭,进行加工成材。黑龙江省第一条熔铸生产线是1954年在东北轻合金加工
厂建设的,1956年1月1日投产,设计能力为5.5万吨。主要设备有煤气熔炼炉5台,中间合金
炉1台,电阻反射熔铝炉及水冷半连续铸造机构成的熔铸机组9台,横向熔铸机组1台,镁合金
熔铸机组1台,铸锭均热炉6台,铸锭加工机械4套。可生产大方合金锭,小方纯铝锭,实心圆
锭,空心圆锭,小空心锭,横向小圆锭等六大类。黑龙江铝材厂、哈尔滨铝制品总厂在建设
铝加工设备的同时建设了相应的熔铸设备。除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外,其它熔铸生产线均为纯
铝铸锭,工艺流程简单,只是熔化后按要求的形状、尺寸铸成锭,再进行表面加工,即完成
全部熔铸工艺。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熔铸工艺流程比较复杂:
原铝(镁)锭验收→配料→装炉→熔化→扒渣搅拌→取样分析→补料、冲淡→转炉→精
炼→静置→浇铸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熔铸生产线投产以后,在实际生产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某些机械
设备和电控装置还不完全适应生产的需要,为此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19
58年至1959年全面改进了供电设备,解决了电炉配电盘经常发生短路的问题,保证了设备正
常运转。“二五”计划时期,自己设计和建设了铸造机电磁站,解决了半连续铸造机电控设
备腐蚀问题,同时改造了MN—9型圆锯机变速箱,并将主轴加粗后改为滚动轴承,解决了断轴
问题。“四五”计划期间,研制成功装料槽专用虎头吊钳,实现装料机械化,减轻了工人的
劳动强度。新建1座煤气炉电磁站,彻底改变了煤气炉电控系统和仪表控制系统失控现象。1
976年改进了7号铸造机的主柱、平台,使铸造机不再“顿”、“晃”,提高了产品质量。19
84年将12号、13号煤气炉改为双膛,节约煤气12%,提高生产效率。经过不断的改造,作业率
提高,熔铸设备的潜力得到发挥,到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
原设计熔铸生产线只能生产16种合金,品种少,特别是航空工业和其它方面需要的重要
合金不能生产,将影响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该厂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探索
,大胆试验,使熔铸技术逐步提高并有创新,产品品种不断增加。1958年,由于国防工业对
LC4超硬铝厚板提出了新的要求,风冷铸锭工艺达不到要求,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研制成功了
LC4300×1200大方锭的水冷铸锭新工艺,大幅度提高了铸锭成品率,使产品质量达到当时国
际先进水平。1975年,采用电磁铸造法,用工频感应电炉生产小镁锭获得成功,这项工艺生
产的铸锭,表面光滑,内部组织细密,减少烧损,改善了劳动条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1981年横向铸造正式投入生产,基本解决了影响铸锭表面质量、光亮晶粒,通心裂纹等
6项铸锭质量缺陷,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条件。在“六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多模”、“
热顶”、“小空心铸锭”、“陶瓷板过滤”、“SNIF过滤”等相互配套的技术革新,使铸锭
的内部质量和铸造技术均达到80年代的先进水平。1985年4月研制出651铝合金,成功地用在
同步卫星上,还研制和提供了我国向太平洋水域发射的运载火箭所需的各种电气连接器的铝
制品构件。从建厂到1985年共研制成功国民经济各部门急需的95种合金,如原子能工业用合
金、新型航空合金、船舶用合金、导弹和火箭合金、装甲合金等,这些合金适时研制成功,
成批生产,为我国军事工业、尖端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铝、镁及合金铸锭主要是作为继续加工的坯料,很少作为商品。铝、镁及合金熔铸是加
工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