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铜材生产最早是国营龙江电工厂。1950年,为了给军工产品配套,该厂从沈阳
532厂和牡丹江121厂迁入铜板材加工设备,有各种轧机15台套及相应的加热、剪切等设备,
这些设备都是旧设备,不规范,大部分是手工作业,轧机数量虽不少,但生产规模不大,生
产采用先热轧,后冷轧的方法,只生产小规格的铜板,1952年投产。1955年试制成功复铜钢
板代替铜板作军工产品的原料,节约了大量的铜金属。该厂铜加工量根据军工主产品需要量
确定。
1965年5月哈尔滨市科委投资10万元,在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进行105铜基钎焊料工业
试制。原料配方是一机部工具研究所的研究成果,1958年一机部推广硬质合金刃具,使用H6
2黄铜作焊料将刃具焊在刀体上,强底低,影响硬质合金刃具的推广应用。为此,一机部工具
研究所参照国外资料,经过对各种材料175种配方、452炉的试验,筛选出第105炉所用的原料
配方(铜占60%左右,锰4%左右,铁少于0.15%,各种杂质总和少于0.5%,其余为锌)适合
硬质合金刃具的焊接,效果最佳,所以定名为105钎焊料。1965年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通过
几个月的工业试验取得成功,经哈尔滨市科委和一机部工具研究所鉴定,焊缝剪切强度达到
每平方毫米34公斤,比当时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使用的黄铜焊料高1—3倍,钎焊温度低,
焊接应力小,具有良好的湿润性和高温塑性,转入批量生产。
生产的主要设备有坩埚炉、二辊冷轧机、退火炉、酸洗设备、剪切设备等。
生产工艺流程:
配料→熔化→铸板→轧制→退火→酸洗→二次轧制→退火→酸洗→三次轧制→退火→酸
洗→成品轧制→矫直→剪切→检查→包装入库。
105铜基钎焊料投产以来累计生产555吨,产品主要用于机械行业和地质勘探。1983年投
资70万元,购买了3000平方米厂房,安装了1台四辊冷轧机和2台二辊冷轧机,采用电动压下
,提高了轧制速度和精度,并为发展铜带材生产创造了条件。105铜基钎焊料获1978年国家科
学大会奖,1980年、1984年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19
85年获国家银质奖。
铜型材生产始于1971年,哈尔滨有色金属冶炼厂从哈尔滨轧钢厂调入轧辊直径206毫米轧
机1套,RJX一60—9箱式加热炉1台,自制2台3吨冷拔机,开始试制HPb59—1、H62黄铜棒,产
品规格是直径8—20毫米的圆棒及少量六角及方型棒材,1972年投产。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熔化→铸方棒→加热→轧制圆棒→压尖→拉拔→剪切→矫直→退火→检查→入库
。
铜型材生产线投产后,由于生产设备比较落后,产量很低,年产不超过百吨。1976年进
行技术改造,淘汰了坩埚炉,新建3台容量为600公斤的工频感应炉,每炉可熔化500—600公
斤,浇注边长80毫米、70毫米、40毫米、30毫米等4种规格的方型铜棒;新安装了2列6架轧辊
直径为300毫米的轧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量增加,1985年产量达701吨。产品合格率
逐年提高,1985年达到94.42%。规格增加,可生产直径6—50毫米的圆型棒材和线材,以及
相应尺寸的方型、六角型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