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主要有色金属企业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曾用名有“哈尔滨一○一厂”、“一○一厂”、“国营新疆加工厂”
、“国营新风加工厂”、“哈尔滨铝加工厂”,1974年3月改为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曾由东北
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国家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冶金工业部有
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冶金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铝业公司直接领导;1968年下放黑龙江省
,实行冶金工业部、黑龙江省双重领导,以黑龙江省为主;1984年上收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
总公司直接领导。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
目中的2项,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铝加工厂。1954年4月10日破土动工,1956年11月5日一期工
程建成投产;1962年二期工程中的大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原子反应堆用工艺管最后于1965年
建成投产。主要生产铝材,镁材,铝、镁合金材;品种有板材、带材、箔材、管材、棒材、
型材、线材、模锻件、自由锻件、工艺管、铝粉、镁粉、铝镁合金粉等18类,213种合金,2
448个品种,上万个规格,重点为航空工业、国防工业、轻工业服务。
一、概况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从1954年动工兴建到1985年累计投入资金61383万元,其中基建投资4
1601万元,更新改造资金19782万元。至1985年底,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7201万元,净值1744
9万元,工厂厂区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9万平方米。1956—1985年累计生产铝
镁加工材79.9万吨,累计实现利税106420万元(其中利润59834万元,税金46586万元),为
基建投资的2.26倍。
1985年末,全厂共有职工1271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05人,管理人员1111人,工人8
311人。共有7个生产分厂、2个生产车间,8个辅助生产分厂、车间、室,还有1个科研所,1
个技术革新队,1所技工学校及3所子弟中学、3所子弟小学、职工医院等,有健全的生产指挥
、管理机构和党、群机构。
全厂拥有各种设备1427台套,3万多吨,主要生产设备分布在:熔铸分厂有容量15吨的煤
气反射炉4座,容量9吨的双膛炉(熔炼炉+静置炉)8台,炉前配置铸造机。轧板分厂有四重
可逆式热轧机1套,工作辊直径750毫米,支撑辊直径1250毫米,辊身长度2000毫米,主电机
容量3280千瓦,轧制速度0.5—3.0米/秒;2套四重可逆式冷轧机,工作辊直径500毫米,
支撑辊直径1250毫米,辊身长度1700毫米,主电机容量2100千瓦,最高轧制速度5米/秒;2
条预剪机列,3条精整机列和硝酸盐槽、退火炉等热处理设备。挤压分厂有7台水压机,其中
5000吨1台、3500吨1台、2000吨2台、750吨1台、600吨2台;由日本引进的油压机2台,其中
2000吨1台,1250吨1台;有轧管机6台,管材拉伸机6台及张力矫直机、辊式矫直机等精整设
备;成套的热处理设备,立式淬火炉外径2850毫米,炉膛有效高度17.5米,淬火井深18米。
模锻分厂有3台模锻水压机,其中10000吨1台、5000吨1台、3000吨1台;有3000吨自由锻造水
压机1台、靠模铣床2台。薄板分厂有从联邦德国引进的1200毫米、1350毫米铝箔轧机2套,从
意大利引进的900毫米四重可逆式带材轧机1套,1400毫米四重不可逆式带材轧机1套。制管分
厂有2台轧管机,1台从日本进口的1620吨自动双轴油压机及氧化着色设备。铝镁粉分厂有熔
铝炉1台,沉降器1台,球磨机4台,铣床23台。铝箔车间有4台粗轧机,14台精轧机。板材改
制车间有成型机1台,剪切机1台。运输系统全厂有铁路专用线9公里,机车5台,车辆35台,
汽车196台。全厂共有金属切削机床484台。
二、基本建设
为发展我国航空工业,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决定将铝及铝合金加工部分从抚
顺铝厂划分出来,建设中国第一个铝加工厂,厂址选定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厂名为哈尔滨一
○一厂,由苏联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负责工厂总体设计。1951年末,东北人民政府和国家重
工业部会同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审查了初步设计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经中央财
经委员会审核,工厂规模为年产3万吨,其中板材2万吨,管材900吨,棒材1100吨,型材300
0吨,线材1000吨,自由锻件和模锻件为4000吨,分两期建设,总投资2.5亿元。1952年6月
,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代表国家去苏联签订协议,总体设计与生产工艺部分由苏联国立工
业建筑设计院基辅分院设计,电气部分由苏联重工业设计院及黑色冶金动力设计院设计,中
国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沈阳有色冶金设计院和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设计院也承担了部分设
计,总体设计相当于40年代中期世界水平。工厂所需设备80%由苏联设计制造,其余20%由苏
联设计,中国制造,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均由苏联制造,中国制造的大部分是非标准设备
。为了掌握苏方设备制造情况,向苏联派出了驻厂监制人员。
1953年末,国家重工业部决定从1954年起用二年半时间完成建厂任务,由重工业部建筑
局所属第一工程公司、机械安装公司、电气安装公司、筑炉公司、管道公司等6个公司承担建
厂施工任务,第一工程公司为总承包。
1954年4月10日,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工程项目包括熔铸、轧板、挤压3个主要生产
车间,还有废料复制车间、中央试验室、综合辅助车间、土建包装车间、主降压变电所、充
电站、厂区锅炉房及厂区办公楼等辅助设施,厂房总面积10.7万平方米。建设工作展开,6
个公司3万多名施工人员奋战在工地上,为提高效率,根据工程条件和建设、生产的需要,提
出了“边来图、边准备、边施工”的方针。明确施工原则:先建锅炉房及热力网,保证冬季
施工采暖;随后是辅助车间,为安装工程服务;第三是熔铸分厂、中心试验室及配合生产的
水、风、电、煤气系统;最后是轧制、挤压2个主要生产车间。在组织施工中,将综合施工工
地改为专业施工工地,组成基础、砌筑、屋面、装饰4种专业工地。这样工程进度加快,195
5年工程任务量是1954年的154%,人员仅增加35%,超额142.9%完成了1955年的施工计划。1
955年6月重工业部提出“迎接关键年,建设大厂房”的口号,具体规定了主要生产分厂建成
试车的日期,熔铸分厂为1956年1月1日,轧板分厂为1956年4月1日,挤压分厂的管、棒、线
系统为1956年7月1日、型材系统为10月1日。1956年初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提前完成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建设者,掀起了施工建设高潮,进行紧张的设备安装工
作。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建设者近千个日日夜夜艰苦的工作,完成了1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安装设备22531吨,完成投资额22588.8万元。熔铸分厂主厂房长180米,宽57
米(三跨,21米的二跨、15米的一跨),生产设备于1956年1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轧板分厂
主厂房长408米,宽66米(三跨,18米的二跨,30米的一跨),生产设备于1956年4月1日全面
试生产;挤压分厂主厂房面积1.96万平方米(二跨,一跨宽30米,一跨宽18米),也按时建
成投产,实现了重工业部提出的要求。还建成了中心试验室等三个辅助生产车间及为生产配
套的风、水、电、汽、煤气工程,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经过检查鉴定,在提交国家
验收委员会的79个项目中,有45个项目评为优秀,18个项目评为良好,16个项目合格。国家
验收委员会评定:工程建设进度是较快的,建设质量是优秀的。1956年11月5日由中共黑龙江
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冶金工业部部长助理高扬文代表国家验收委员会主持验收剪彩,一期
工程全面投产,开始承担国家铝材生产计划。
1958年6月10日,二期工程动工,主要建设模锻分厂,为适应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
的需要,决定增建铝箔、工艺管、铝粉、镁粉、镁合金熔铸和试制研究等设施,以便把东北
轻合金加工厂建设成为一个多品种的铝、镁加工基地。设计工作及主要设备仍由苏联承担和
供应。由于苏联政府于1959年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提供技术资料,停发设备,撤走专家,
给二期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困难,进度缓慢,经济损失严重。但是广大技术干部和工人没有
被困难吓倒,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除工艺管外,二
期工程其余项目于1961—1962年陆续建成投产。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压
缩基本建设规模,工艺管停建一年多,于1965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共用资金12243.5万元
。至此,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一、二期建设工作全部结束,形成3.62万吨/年生产能力。
三、生产发展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严格按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建设的,工艺完整,设备配套,从1956年
一期工程投产到1965年,主要生产设备没有变化,在生产中始终坚持“军工第一、质量第一
、品种第一”的指导方针。着重消化、掌握苏联的工艺技术,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
革命,为国防工业研制新产品。在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培训技术力量,选派110名技术
人员和技术工人分两批到苏联实习,这些实习人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忘我的精神,专心工
作和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各岗位工艺操作技术,还广泛收集资料,从苏联带回铝合
金熔炼铸造、板带生产、挤压制品生产的各种工艺规程115套,标准132份,并译成中文。根
据这些资料,结合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工艺规程和标准,并组织工
人、干部学习。由于做了大量的技术准备和人员培训工作,所以各生产线投产,均一次试车
成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这一时期实现的重大技术革新项目有电瓷结晶器铸造、硬合金大铸锭铸造、横向铸造、
连铸连轧工艺研究、侧边包铝、中温轧制、镁合金板材轧制、超微铝粉生产、LF12合金生产
等,共2000多项。
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铝及铝合金铸锭由原设计8种增加到18种;铝及铝合金板材由原设计
5种增加到25种;试生产镁合金板材4种25个规格;挤压材主要新品种有为地对空导弹提供的
弹体贮粒压力容器箱体导管等大量轻合金挤压材,为航空工业试制成功变断面型材、空心旋
翼大梁型材等;锻造材主要新品种有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飞机螺旋桨叶模锻件,歼击机、
轰炸机用的四大梁框模锻件,还为航天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生产了多种锻件;工艺管是原子反
应堆必用的管材,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停止援助,在无资料的条件下,经过6年的努力
,攻克了10项技术难关,于1965年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某些设备也进行了一些小改小革,添置了一些小型设备,为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创
造了条件。
生产量根据需要量按计划组织生产,年年完成计划,1957年的产量为9036吨,1960年达
到28243吨,在国民经济调整中,需要量减少,生产量大幅度压缩,1965年又上升到23068吨
。
1966年冶金部决定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抽调部分挤压、锻压、工艺管、铝粉、镁粉生产
设备给西北铝加工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设计能力下降为31714吨,1968年将镁板材生产移
交给其它企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政府主义泛滥,管理体制被冲乱,规章制度遭破
坏,生产受到严重的干扰,连续多年没有全面完成计划,产品质量下降,利润减少,1976年
接近亏损的边缘。由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仍然进行了一些技术革新和新产品
试制。实现了用工频炉生产小镁锭获得成功;试验成功了超设备能力一倍以上的大型模锻件
新工艺;工艺管生产实现了舌型模挤压毛料改为穿孔挤压毛料,由双热源淬火改为立式空气
炉淬火;试制出工艺难度较大的“斯贝”发动机精密模锻件;特细铝粉于1969年试制成功;
研制成功烧结棒材,为航天、航空工业所需的耐高温、高强的关键材料提供了新途径。一些
设备也进行了改进和改造,改进了铸造机的平台和立柱;改造了1号1700毫米冷轧机的电控系
统;将水压机高压水泵的水银结点式控制水位法改为舌簧管电气水位控制,消除了水银毒害
的隐患。铝镁粉车间扩大了沉降器的直径,加大了冷却水套间隙,提高了作业率。挤压车间
自制1台15吨液压可调拉伸机和1台自动终断无屑切管机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有了较大的发展,面向市场,重点发展板
、带、箔、建筑型材生产。1976年对2000毫米热轧板轧机系统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除轧机
机架及主电机外,轧机系统改造量达50%左右。主要有从美国引进1台推进式加热炉,加热锭
重由2.3吨增加到5吨;电动压下改为液压微调压下;延长辊道,改造主传动、增设卷取机及
电控系统,改进冷却液等。通过这些改造,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成品率,产量大幅度增
加,实际具有8万吨开坯轧板能力,为后续工序的板、带、箔改造增产奠定了基础。1976年7
月从日本引进的2000吨、1250吨油压机安装完毕,组成建筑型材生产线,增加型材生产能力
2000吨。1976年从意大利引进1套900毫米四重可逆式板带轧机;1978年从联邦德国引进1套1
200毫米铝箔轧机;1980年初这两套轧机正式投产,增加薄板、带材生产能力1万吨,宽幅铝
箔800吨。
1980年将旧铝箔设备修复,形成近1500吨铝箔生产能力。
1983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以板、带、箔系统为主体的技术改造方案,
薄板分厂从意大利引进1套1400毫米四重不可逆式板带轧机,1985年投产,增加板带生产能力
1万吨;从联邦德国引进1套1350毫米铝箔轧机,1985年投产,增加宽幅铝箔生产能力1000多
吨;制管分厂从日本引进1台1620吨自动双动轴油压机主机,由国内制造辅机,1984年4月投
产,同年24米立式空气淬火炉投产,1985年5月又添置了箱式退火炉、1台10吨管材拉伸机和
1台9417矫直机,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建筑型材能力1000多吨。
通过1976年以后的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装备水平,接近
和达到8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在世界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综合生产
能力1985年末达到54070吨,比1975年增长80%。新技术试验研究和提高产品质量也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中温轧制新工艺、铝板坯连续铸轧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热网上喷法工艺获冶
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横向连续铸造、绝热模铸造法分别获得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
奖,双膛交替式熔炉获省级三等奖。到1985年末,铝合金建筑型材、LY12合金飞机蒙皮板、
天鹅牌L51合金铝板卷获国家金奖,特细铝粉等8项次获国家银奖,获部级优质产品25项次,
获省级优质产品53项次。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轻合金加工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
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李鹏
等党、政、军领导都曾亲临视察指导。
建厂29年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发挥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轻合金加工厂的作用,“出铝材
、出人才、出经验”。累计生产铝材79.7万吨,镁材2300多吨;先后向30多个单位输送了近
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骨干技术工人,为全国近50个企业和学校培训了大批工程技术人
员、干部和工人;先后荣获多种荣誉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先进企业”,1979
年9月获黑龙江省“大庆式企业”称号,1980年、1981年被中国企业管理协会评为“全国企业
管理优秀单位”,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全国有色金属加工系统先进企业,1984年9月被国
家经济委员会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国家质量管理奖”,还被评为“全国企业整顿先进
单位”、“第一届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六五’技术
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全国国防军工协作先进单位”、“引进
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