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构队伍 黑龙江省冶金工业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行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哈
尔滨一○一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和北满钢厂(齐齐哈尔钢厂),直属冶金工业部。1958
年成立黑龙江省冶金行业主管部门省冶金工业厅,至1985年的28年间,经过13次变化。
1958年8月,在“大办钢铁”中,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组建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9月6日
由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厅长张凡,副厅长陈明智、孟玉发。办公地址在哈尔滨市
道里区东风街16号。厅机关设8个处室:人事处、秘书室、计划财务处、劳动工资处、基本建
设处、地质处、黑色冶金处、有色冶金处。厅直属事业单位5个:冶金供销局、冶金设计院、
冶金研究所、冶金地质勘探大队、冶金安装工程处。当时全省共有冶金企业167个,其中黑色
冶金企业145个,有色冶金企业(包括黄金)22个。
1958年11月20日,省人委决定将省机械厅与冶金厅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冶金机械工业厅
。厅长张凡,副厅长陈明智、孟玉发、丘耳、杨锐敏。办公地址东风街16号。厅机关设10个
处室,除原有8个处室外,又增设电机处、机械处。
1960年4月,冶金与机械分开,单独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厅长张凡,副厅长陈明智
、孟玉发、杨锐敏,1960年11月又增补王克、杨魁一为副厅长,1960年12月王荫田为代厅长
,1961年3月增补徐协伍为副厅长。办公地址东风街16号。厅内设11个处室:办公室、行政处
、人事处、劳资处、计财处、基建处、技术处、钢铁处、矿山处、黄金处、稀有金属处。厅
直属事业单位5个:供销局、设计院、研究所、地质勘探公司、设备安装工程公司。
1962年6月29日,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冶金厅又与机械厅合并为黑龙江省机械冶金工业厅
。代厅长马冠群,副厅长杨锐敏、丘耳、徐协伍,1962年12月增补郭霁云为副厅长。办公地
址东风街16号。厅机关设10个处室:办公室、行政处、人事工资处、计财处、基建处、机械
处、电机处、有色处、黄金处、农机处。
1964年2月,根据黑龙江省人委与冶金工业部协商的意见,将冶金人员分出,成立冶金工
业部所属黑龙江有色金属公司。由冶金工业部任命杨锐敏为经理,赵祝华为副经理。办公地
址东风街16号。公司设12个处室:政治部(下设组织处、宣传处、办公室)、计划处、财务
处、劳资处、基建处、黄金处、冶金处、机动处、供销处、办公室。直属事业单位4个:研究
所、基建设计组、牡丹江职业学校、机关农场。当时负责管理8个直属有色金属企业(黑河、
桦川、乌拉嘎金矿局、多宝山铜矿、松江铜矿、西林铅锌矿、小裕丰锌矿、牡丹江矿山机械
修配厂)。黑龙江省仅存的3户地方钢铁企业(哈尔滨轧钢厂、密山铁合金厂、牡丹江耐火材
料厂)由黑龙江有色金属公司代管。
1965年11月,黑龙江有色金属公司改为黑龙江黄金公司,隶属于冶金工业部设在长春的
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冶金工业部任命胡泽为经理,以后调任张剑飞为书记。办公地址东风街
16号。公司设10个处室:政治部(下设干部处、组织处)、计划处、财务处、基建处、设计
室、生产处、劳资处、供销处、办公室。直接管理黑河金矿局、桦南金矿局、乌拉嘎金矿局
、珲春(吉林省境内)金矿、牡丹江矿山机械修配厂、牡丹江黄金学校、机电安装工程处等
企、事业单位,代管黑龙江省地方钢铁企业。其他铜、铅、锌等有色金属企业划归冶金工业
部设在沈阳的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
1966年4月,黑龙江省为发展地方冶金工业,从黄金公司分出一部分干部,成立黑龙江省
冶金工业公司。经理赵伟,副经理秦玉瑞、孟玉发。办公地址东风街16号。公司组建初期,
主要人员都到西林钢铁厂现场指挥建厂工作。
“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夺权风暴”中,于1967年5月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公司被红色造
反团夺了权,成立了临时接管委员会。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1968年6月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工
业公司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洪涛。当时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提出,要“砸烂旧机构,组建
新班子”,大部分机关干部都被送往省直机关工交系统学习班,以后又到农村去“插队落户
”。
1969年1月17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冶金、黄金、机械、化肥等4个部门合并,成
立黑龙江省重工业公司。办公地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号(原省二轻厅楼内),重工业
公司革命委员会主任陈法平,副主任张洪涛、邵云岭、马世本、赵鸣风。设冶金组管理冶金
工业。
1969年11月21日,又将冶金、黄金分出,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刘振、史俊杰、邵
云岭、赵伟、张洪涛为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地址花园街2号。
1970年2月,冶金工业局又与煤炭管理局、地质局合并,成立黑龙江省重工业局。办公地
址迁到民益街24号(原省煤管局)。倪国祥(军代表)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李奎生、刘振
、张汝彦、邵云岭、张洪涛为副组长。设冶金组管理冶金工业。
1970年6月,又与煤炭管理局分开,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地质局。办公地址迁到动力区原东
北农学院主楼。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倪国祥(军代表),副组长刘振、张汝彦、张洪涛、高照
钧、李向阳、邵云岭。局内设7个组:政工组、办事组、综合组、调度室、钢铁组、有色组、
基建组。地质部分设有地质勘探公司,实际上是单独办公,并没有真正合为一体。当时国家
下放到黑龙江省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和齐齐哈尔钢厂由黑龙江省第一工业局管理(该局统一
管理国家下放的国营大厂),下放的其他冶金企业,由冶金地质局管理。
1972年3月20日,又将冶金与地质分开,单独成立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同时撤销第一工
业局,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齐齐哈尔钢厂也交给冶金局管理,此时全省的钢铁、有色、黄金
企业都由冶金局统一管理,全省共有直属企业12个,地、市、县冶金企业37个。冶金局办公
室地址又迁回东风街16号(1976年迁至士课街21号)。冶金局长叶和玉,政委冒德昌(军代
表),副局长刘东、姜文远、张举润(军代表)、张汝彦、刘浪,副政委徐克汉(军代表)
。当时冶金局内设6个组:政工组、办事组、综合组、基建组、钢铁组、有色组。5个事业单
位: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冶金设计院、冶金研究所、冶金建设公司、冶金供销处。1973年郭
芸田为局长,增补胡泽、金广忱为副局长。1974年将组改为处,共设11个处室:政治部(下
设基层工作处、直属工作处)、办公室、计划处、财务劳资处、基建处、科学技术处、机械
动力处、钢铁处、矿山处、有色处(与黄金公司合署办公)。1975年军代表回部队,李福增
任政治部主任,增补肖景隆为副局长。1978年增补张友恒、王果青、王凤翥为副局长。1979
年张友恒为代局长,同年12月王凤翥为局长,增补吴国林为副局长。1979年黄金工业从冶金
局分出成立黑龙江黄金公司,冶金局只管钢铁、有色冶金企业。1980年进行处室调整,有色
处与矿山处合并为矿山处,财劳处分为劳资安全处和财务处,钢铁处改为生产技术处,基建
处改为基建环保处,机械动力处改为设备能源处,基层工作处改为人事处,增设企业管理处
,保留办公室、计划处、科技处。1981年又增设教育处。1981年省政府又重新任命王凤翥为
局长,吴国林、韩斐、胡泽、金广忱、王果青为副局长。当年又上收5个直属企业,共有直属
企业17个。1980年供销处改为供销公司,1982年增加事业单位冶金进出口公司,与省冶金供
销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83年1月11日,将冶金局改为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厅长王凤翥,副厅长金广忱、韩斐
、苗秀才。同年4月,冶金工业部有色工业分出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东北轻合金加
工厂、西林铅锌矿上收为其直属企业。1983年8月,厅内设10个处室:办公室、综合计划处、
科学技术处、财务处、生产管理处、矿山有色处、人事劳资处、政工教育处、机关党委、纪
律检查组。事业单位7个: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冶金设计规划院、冶金研究所、冶金建设公司
、冶金供销公司、冶金进出口公司、佳木斯冶金学校。1985年5月增补刘堃为副厅长。1985年
10月16日省委任命吕耘方为厅长。
1985年底,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厅厅长吕耘方,副厅长苗秀才、刘堃。厅内设10个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7个(同1983年)。全省共有冶金企业42个,其中钢铁企业(包括冶金辅料)3
2个,冶金机械企业3个,有色金属企业7个。按隶属关系分,国家直属企业2个,省直属企业
18个,地、市、县属企业22个。
各地、市冶金行业主管部门不够健全。在1958年“大办钢铁”和1970年“钢铁大会战”
时,多数地、市都曾设有冶金工业局,以后在调整中撤销。至1985年,仅有哈尔滨、牧丹江
、齐齐哈尔、松花江、鸡西等地、市设有专、兼职冶金行业主管部门冶金局(公司)或机械
冶金局,其他地、市冶金企业较少,多半由机械局或工业局管理。县属冶金企业由县工业局
或县经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