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述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药物之源起,亦相当久远。大野,广漠,漫漫洪荒,古代黑龙江地 域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长的生产斗争中,制耒耜,务 农业,行渔猎,为了生存而斗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破天荒去奋斗求索,跨越千山万水, 寻找草本,发现许多奇花异草及奇异的矿物与鸟兽,察其特征,尝其性味,识其药性,尝百 草以治疗疾病。药物,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武器,自 古亦然。采药治病,用药疗疾,医与药,并行并重,民族乃生生不息。黑龙江地域早在先秦 时期已经有药物出产。据《竹书纪年》、《尚书》记载,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 的各部族,已逐步形成若干部落,并先后同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贡物包括名贵的地道 药材人参、鹿茸和貂皮、玛瑙等。黑龙江地域辽阔,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沃野千里,巍巍兴 安丛山峻岭林海起伏,江湖秀丽,草原肥美,植物、动物、矿物等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漫山 遍野皆是。壮哉!龙江沃土,山岳为天下之至秀,江河为天下之至通,壤衍为天下之至腴, 药物为天下之至丰。医药在黑龙江地域悠悠五千年历史文明中,强民体魄,振奋民气,功不 可没。
    (一)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黑龙 江地域古人类历史相当悠久,经英国牛津大学碳14测定,黑龙江省出土的学田村人骨化石( 出土于五常县龙风山乡)和哈尔滨人头枕骨化石(出土于哈尔滨市西郊阎家岗)证明,黑龙 江地域迄今所知的最早居民是,距今约24500年前的晚期智人。从打制石器及哺乳动物骨骼化 石看,约在公元前23000年前,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即当时黑龙江地域的古代先民,就 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渔猎,觅食,茹毛饮血,采集草药,是古老先 民的原始谋生手段。后来,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入而炙药,点燃了人类生命历程中医 药发展的历史性火焰。药事活动与黑龙江地域先民的生存相伴。医药与人类同在,医药与生 命共存。黑龙江地域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即为医药发生发展之渊源史,约可追溯到距今两三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医药,即发端于古代先民在生产活动中与疾病做斗争的可贵 尝试。
    黑龙江地域的古代先民,有东胡、貊和肃慎三大族系,各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文 献记载的是肃慎族。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公元前2155年)息慎来朝贡弓 矢。”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肃慎先民,派使者前往中原地区,向华夏部落大联盟的 首领帝舜,贡献自己的生产工具。夏王太康(帝启之子)无道失国,为后羿所逐,“夷人始 衅”。夏王少康复国后,东北诸“夷”“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夏帝芬三年 (公元前1975年),东北“九夷”派使者到中原,向帝芬朝拜并贡献人参等药物及土特产。
    青铜器时代,黑龙江地域松嫩平原的早期先民北夷索离(橐离、高夷)人,以及黑龙江 上游、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早期先民东胡人,都有文化遗存。但还是肃慎先民有更丰富的 遗存。新石器时代的莺歌岭遗址(今尚志市亚布力)表明,肃慎先民以农业、狩猎、药材采 集作为主要生存手段,用兽皮制作衣服,以桦皮制作生活器皿,以石针针灸,实现了医药学 的一场革命。肃慎先民派使者向汤贡献弓矢、人参、石针等,确立了对商王朝的从属关系。
    周武王姬发率诸侯灭商后,通道于九夷百蛮。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肃慎使 者再次前往中原地区,向周武王贡楛矢石弩,周武王将其分赠给诸侯珍藏。周成王时(公元 前1063至1057年),为庆贺周王朝平定东夷,肃慎人再派使者入贡,并以动物药材大麈(《 埤雅·释兽》:麈,似鹿而大)为献,茸入药,尾做拂尘。周成王因命大夫荣伯“贿肃慎之 命”,以“药事外交”进一步确立了同肃慎人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肃慎,汉代时称为挹娄,北魏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靺鞨,辽、金及元、明时称为 女真,从清代开始称为满族。从辽代开始,汉族逐渐进入黑龙江地区。在漫长的年代里,以 汉、满两族为核心的各族人民,历经艰辛,为开拓黑龙江流域,发展黑龙江地区的药业文化 ,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中原华夏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样,黑龙江地区的先民也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通过不断地观察、体验与交流,得以认识若干动物、植物和矿物的性能和医疗功用。但直 到《后汉书·东夷传》,我们才见到挹娄人能制毒麻药物的记载,其所用弓“长四尺,力如 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皆死。”此事《魏书·勿吉传》作: “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 死,煮药毒气亦能杀人。”可见挹娄、勿吉人所造毒麻药毒性很强。又据《渤海史稿》记载 ,勿吉人能酿药酒饮用,“嚼米酿酒,饮之亦醉”。
    唐代渤海国生产、贸易均有较大的发展,时称“海东盛国”。渤海国出产药物种类很多 ,据《渤海国志长编》记载,就有人参、昆布、牛黄、头发、白附子、蜂蜜、麝香等。
    辽代,女真人出产的药物有人参、珍珠、蜜腊、松实(松子)、白附子等(《契丹国志 》卷二十六),这些都是东北地区名贵地道药材,人参、珍珠等还成为辽王朝向女真征的贡 品。
    金代,医药生产由于南北文化交流,有进一步发展。据《金史》记载,公元1115年阿骨 打称帝建国,建都会宁(今阿城市白城),国号金。金太祖始置“惠民司”,“掌修合发卖 汤药”,设“令,从六品”、“直长,正八品”、“都监,正九品”等职官,“属尚书礼部 ”。“设此本欲济民……监视药物……”。公元1163年(大定三年)“有司言,惠民岁入息 钱不偿官吏俸”,上命“可减员而已”(《金史·百官志》),继置“尚药局”,设“提点 ,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直长,正八品”、“都监,正九品” 等职官。公元1194年(明昌五年)又置“御药院”,设“提点,正五品;直长,正八品”, “以亲信内侍人充”,“掌进御汤药”(《金史·百官志》),同时,令诸州县置医学。
    明代,海西女真、野人女真通过马市交易出售的大量物品中,人参、蜂蜜等药材占有一 定的比重。黑龙江地区的药材采集仍较为兴盛。
    清代,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但是,由于朝贡的需要,仍准许凭票人山采集人参。故 人参作为“关东三宝”的说法由来已久。清代后期,黑龙江地区渐次获得开发后,医药有进 一步的发展。延至民国,传统中草药的种类益多,仅《黑龙江志稿·物产志·植物》就记载 药物93种之多,还不包括动物和矿物药物。
    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动物、植物、矿物的许多 药物,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编撰的科学 巨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多个。黑龙江地区的药物人载其中。历史上 由于种种原因,黑龙江地区在医药领域缺乏理论著述方面的建树,中原地区的药学典籍中, 记述黑龙江的药物亦较少。文献记载的不足,终难抹煞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在医药方面的发 明创造。在漫长的历史纪年中,在南药北移、北药南流、变野生为家种及引种栽培等医药实 践上,都有丰富的成就和独具特色的创造,用具有寒地特色的药材资源,充实了《本草纲目 》等近400余部本草典籍,为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宝库做出了贡献。
    长期封建主义的统治,使黑龙江地区的医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鸦片战争以后,由于 政治极端腐败,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沦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反动统治阶级崇洋媚外,对民族医药采取蔑视和消灭的政策,使具有 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医药,处于奄奄一息的悲惨境地。
    (二)
    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医药是各族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斗争的产物,是黑龙江古代先民在与 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巍巍兴安岭,滔滔黑龙江,辽阔的黑龙江 地域,是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宝库,具有滋生中药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 用,为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的生存繁衍、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提供了物资保证,作出了难 以估量的贡献。
    历史经验说明,国泰民安时期,民族医药便兴旺发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省 范围内加强对民族医药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以往不被重视的地方民间草药,扩大药源,推 动药材生产,改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全省医药事业如枯木逢春,出现一片欣欣向荣 的景象。
    黑龙江省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急剧。最高气温在8月,平均气温19~21℃,极端最高气 温34.5~39℃;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气温-15~-30℃,极端最低气温-48.6℃。太阳辐 射量为100~120千卡/平方厘米。年际间积温变幅大。这样的气候环境,决定了黑龙江地区 多发病、常见病、地方病的地域特点。全省有80%以上人口,经常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每年大 约需要中药材150万公斤左右。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陲,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地理幅员轮廓酷似一 只昂首挺胸的天鹅。从东端乌苏里江人黑龙江的汇流处,到西端大兴安岭北部大林河源头以 西,从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到南端东宁县的南部,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 纬度,境内自然生态条件复杂,植物种类、区系、植被类型多样,在如此广袤富饶的土地上 ,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黑土分布广,土质肥沃。土地资源是药材资源的载 体,富饶的土地资源,是丰富的药材资源的基础。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为药 材资源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有“落叶松故乡”之称的大兴安岭,以“ 红松故乡”著称的小兴安岭和以“三大硬阔故乡”之称的张广才岭,均是天然林地药材宝库 。
    土地,是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壤是生物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表面与太阳互相作用 的产物。它的分布服从自然地理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黑龙江地区 地质历史的特殊演变进程和现代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地域分布很 不均衡。植物区系分布,南北混杂现象十分明显,北区成分南伸,南区成分北张。植被,是 在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群落,由土地、水分、阳光等生态环境要素共同塑造而成。 省内植被类型多样,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并举。全省地处寒温带,兼跨三个植被区域植物区 系,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药材,有明显的寒地生态习性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植被区域重要分布地区之一。针叶林是以松 柏类针叶树为主体的森林群落,在这一植被区域内,裸子植物类药材资源丰富。此类植物药 材耐寒冷、耐潮湿,生长在土层湿润、宽旷、高峻和阳光充足的生态环境下。生长在大兴安 岭山脊、向阳山坡上的樟子松、油松,药用部位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痛的松节,有 祛风、排脓、拔毒、生肌的松香,有祛风活血、安神解毒的松针,有收敛、止血的松花粉, 有收敛、生肌的松树皮,有补气、散风寒、润肠通便的松球果等。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分布有名贵地道药材人参和地道药 材刺五加、五味子等。
    温带草原植被区域,分布有地道药材防风、甘草、柴胡、黄苓、知母等药用植物药材。 该区域地道药材防风呈植物群落分布,根系发育长直无须根,质量极佳。
    国家十分重视药材资源普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共进行 了四次全省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1983年进行的第四次全省中药资源普查,收效最大。黑龙 江省医药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经委下达的《关于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通知》精神, 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的部署,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省、地、市、 县各级普查机构,在全省形成普查网络,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基本查清了黑龙江省药材资源 底数及生态分布。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分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大兴安岭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计18 3科、737属、2200多种。药用植物的分类,关系药用植物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 化发展规律。植物分类有人为分类系统和自然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仅就形态、习性、用 途不同进行分类,而不涉及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即采此分类方法,依 据药用植物形态、习性及用途,分为草部、木部、谷菽部、果部、蔬菜部等5个部类。第四次 全省中药资源普查,采用自然分类系统,全省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有:真菌类16科、25属 、45种;地衣类4科、8属、22种、1变种;苔藓类5科、7属、9种;蕨类12科、14属、27种、 5变种;裸子植物类3科、6属、10种、1变种;单子叶植物类16科、64属、95种、3亚种、8变 种;双子叶植物类79科、334属、610种、4亚种、55变种、14变型。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资源在动物区系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其中兽类6目、19科、87种 ;鸟类19目、56科、320种;鱼类21科、73属、105种。珍贵稀有动物有:一类保护动物东北 虎、梅花鹿、貂熊等19种;二类保护动物有驼鹿、马鹿、黑熊、棕熊等26种。驰名中外的动 物药材如狗獾油、马鹿茸、麝香、虎骨、熊胆、林蛙、蜂蜜、蜂蜡、蜂房等,具有极高的药 用功效和经济价值。
    全省药用矿物资源111种,其中药用硫磺(自然元素类矿物自然硫)、磁石(氧化物类矿 物磁铁矿)、赭石(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滑石(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白矾(硫酸盐类 矿物明矾石)、石膏(硫酸盐类矿物石膏)、青礞石(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自然铜(硫 化物类矿物黄铁矿)和麦饭石等亦有一定储量。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为发展医药事业提供 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黑龙江省药材品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的有107种。黑龙江省药 材资源,不仅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品位高,而且具有寒地特点,在国内和国际上,均 独具特色。防风、桔梗、苍术、赤芍、车前子、黄芩、玉竹、芡实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满山红、刺五加、黄芪、黄柏、五味子、人参、党参、龙胆、柴胡、平贝、一轮贝等名贵地 道药材,独具品位。防风、黄柏、刺五加、满山红、寄生、车前子的调出量居全国第一位; 人参、苍术、龙胆、赤芍、蒲公英的调出量居全国第二位;黄芪、五味子、玉竹的调出量居 全国第三位;大力子的调出量居全国第四位;牛蒡子的调出量居全国第五位。全省药材年蕴 藏量达20亿公斤。但利用率还很低,在大小兴安岭山区利用率只有10%,开发潜力很大。
    蒙药在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蒙医药学是蒙古族劳动人民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吸收内地中医药学精华和印度阿唷吠陀学派等医药学内容而形成的 ,是一门具有较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用药、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的传统民族医药学。蒙 药有丰富的资源,也有传统的蒙成药配方。然纳桑培(珍珠70味丸)、玉宁、常觉、祖胎35 味丸等为疗效显著的传统蒙药。黑龙江省的蒙医药,集中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及附近地 区。蒙医药和现代医药,共同担负着广大蒙古族群众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任务。由于蒙 古族的习俗、风情、语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蒙古族群众喜爱蒙医药,蒙医药也确 实能为患者解除疾苦。蒙药亟待开发、保护。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的蒙成药品种很多, 但目前尚无一种具有正式批准文号的蒙成药,因而不能形成社会生产和进入流通领域。作坊 式产品成本昂贵,谈不上经济效益。蒙医药作为一门独立的传统医药学有其自身规律。蒙医 药的科研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开展了蒙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并引进了计算机技术,为临 床和农牧业生产服务。
    黑龙江地区药材种植与养殖历史悠久。原始的种植与养殖从古代移山参已经开始。采挖 山参者,发现山参幼苗,为防人参长成后被人采挖,将其移栽他处人工栽培,俟可用时再挖 出,俗称移山参。“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反映在医药方面,集中表现在医药制度有了 进一步严密,药物的培植、药学著作增多……”(《中国药学简史》)药材生产隋唐时期已 有较好生产技艺,精良人参产品已进贡唐朝廷。宋、元以后,山中猎户与药农的动植物药材 种植与养殖活动越益活跃。至明清又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栽种秧参者为尤。据史料,1802 年(清嘉庆七年),吉林将军秀林陈述参务的奏折中,曾提及有栽种参苗之事。1810年(清 嘉庆十五年),在地方进贡皇家的人参中,发现“有掺杂秧参以伪乱真者”,宁古塔上缴的 17斤12两8钱(旧制1斤为16两)中,有秧参1斤14两9钱;吉林上缴的59斤7两5钱人参中,有 秧参37斤13两2钱。嘉庆皇帝降旨内阁,查处宁古塔副都统富登阿歹、吉林将军秀林等各承办 官员。同年八月,清廷通令各人参产地,申明例禁,广张告示,栽种秧参者,有犯必惩。据 《东北历代疆域史》称:“官兵人山之后,按沟搜索,见有留居山内、搭盖窝棚、开垦土地 、私采人参及栽种秧参者,即缉捕本人,焚毁窝棚,践踏田亩,挖掘粮窖……”清朝的封禁 政策极度挫伤了民间对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的积极性,药材生产受到严重抑制。
    药材生产的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6年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制定的《黑 龙江省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有计划的发展药材生产,尤应注意栽培和采集 我省经济价值较高的人参、贝母、红花。”全省贯彻纲要后,药材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中央 历来十分重视药材生产。1957年3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指出:“中药材是技术性较多的商品 。药材的生产,我们是管全国产、购、销的,因此着眼点的第一是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有 物质基础,不管生产就会出毛病。”由于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黑龙江省药材生产得以长足发 展。至70年代末,全省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4万至5万亩之间,其中人参种植面积稳定在8600 亩至9300亩之间。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又有所扩大,种植品种又有所增加,种植的主要品种 人参9255亩、防风6767亩、平贝1460亩、细辛105亩,比1958年分别增长921倍、70倍、161倍 和51倍。
    随着中药事业的发展,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药材标准是一项传统性 的工作,历来就有“看货评级、分档议价”的检测方法,但因历史上从未形成系统的文字记 载,执行情况较为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重视药材质量工作。1959年卫生部制 定了38种药材标准,执行中取得较好效果。1964年增加为54种,由卫生部、商业部联合下达 ,确定为部颁标准。此后,黑龙江省制定了100种药材地方标准,对促进药材的优质高产和改 进经营管理,均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商品规格标准被诬蔑为“管、卡、 压”,搞乱了人的思想,造成药材生产质量大幅度下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拨 乱反正,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以(84)第72号文正式下达药材商品规格标准。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药政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全省药材生产、经营 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药材商品的特点,黑龙江省制定了《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实施办法》。
    炮制独特,加工精良,是民族医药的特色所在。黑龙江药业界始终遵循着一条箴言,就 是“遵《肘后》,辨道地;凡炮制,依古法;调丸散,不省料;制虽繁,不惜工”。药材选 择,注重购买地道药材,各字号都派最强的业务骨干,深入名贵药材产地,不惜重金选购。 切制工艺精良,采用不同切制方法,切出各种花样,不仅切得精细美观,而且易于煎熬,溶 解度大,疗效增强。至今传颂着“白芍飞上天,槟榔不见边”的佳话。炮制技术,按照中医 药传统理论,无论炒、浸、炮、炙、烘、晒、切、藏,都极其考究。原则是做到“炒黄的药 黄而不焦,蜜炙的药润而不燥,炮制的药空松而酥脆,火煅的药酥而不坚,炒炭的药焦而存 性”。从贵如黄金的鹿茸到贱如草芥的香附子,都“如法炮制”,确保药性。成药加工也有 许多验方、秘方和名牌产品。如全鹿丸中加温燥之附片,更适于居住在水土寒湿地区的人们 服用。这些制法,都有独到之处,享有盛名,省内到处传颂着药香春秋佳话。
    随着省内外及国际上对中药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黑龙江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面临着危机 ,许多品种(多为木本类、多年生草本类)供不应求。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除了寻找 疗效相似的代用品,还重点选育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缩短栽培年限,扩大繁殖系数。全省 广大从事中药材科研、生产、经营的中药行业职工,努力学习掌握并充分运用药用植物亲缘 学理论,进一步提高中药材质量,从而满足全省以及国内外对高质量中药材的需求。
    (三)
    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四大类医药商品,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 外国侨民的大批进入黑龙江地区而传入的。黑龙江地区最早有外国侨民定居是1850年(清道 光三十年),俄军侵占庙街后,俄国人开始在此定居。后来沙俄在1858年(清咸丰八年)、 1860年(清咸丰十年)割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又 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开始在黑龙江地区修筑东清铁路,此后沙俄移民不断增加。18 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东清铁路筑路当局,在哈尔滨南岗颐园街15号,建立由俄国医学 博士雅文斯基担任总医师的东清铁路中心医院(今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先后将化学药品 、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引进黑龙江地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东清铁路 沿线流行霍乱,仅哈尔滨的俄侨患者就有1365人,死亡695人。到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后,外国侨民、侨商迅速增加,1909年(清宣统元年)哈尔滨有俄侨1.2 万余人,1913年猛增至11.5万余人。日侨1919年仅有1.1万余人,1932年增至81589人,后 来日本军国主义以“开拓团”方式入侵东北,从1932至1941年,移民迅速增至11.9万余人。 此外,还有美、英、法、德、朝等国侨民陆续流入。远在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英国基 督教会为借医药传教,在阿什河(今阿城市)建立博济医院。医药商品中化学药品、医疗器 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的消费,首先由外国侨民开始。随着外国侨民的增多和外侨在黑龙 江省开办医院,药品泊来品种迅速增多,数量亦迅猛扩大。
    黑龙江地区最早经营化学药品的,是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在齐齐哈尔开业的长发西 药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德国人在哈尔滨开办亚路培商会,经营医疗器械,以后又 有维纳商会开业,经营化学药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894年至黑龙江地区解放前夕,先后由 德、俄、日、英、美、朝等国侨民开办的各类医药商店达315户,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北安、龙江、密山、东宁、宁安等地。黑龙江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前 ,外侨医药商以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大、从业人员多为优势,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
    俄侨医药商从本世纪初至“九一八”事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陆续开办了各类医 药商店,总数达95户之多,其经营实力在黑龙江地区独占鳌头。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俄侨高达舍维奇、阿罗国斯开办的高达舍维奇药房和第一沃力那耶药铺,分别在哈尔滨中 央大街与药铺街拐角处及炮队街21号开业;1902年,俄侨拉滨诺维赤、列华夫,分别在哈尔 滨中央大街48号、新买卖街71号,开办了松花江药铺、新哈尔滨药房;1905年(清光绪三十 一年),莫斯科药房、中央大药房在哈尔滨开业;1912年,俄侨拉滨诺维赤又在哈尔滨中央 大街156号,开办松花江药铺分号药料药铺;1914年,俄侨分别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和齐齐哈尔 昂昂溪,开办列民吉药铺和俄国药铺;1915年以后,在哈尔滨这块商家必争的风水宝地,俄 侨医药业户争相开张:1915年开办聂米洛夫斯基药铺、洛司比尔药房;1917年开办乌洛斯特 瓦科药房;918年开办莫斯科药局;1919年开办雷依尼维别尔药铺、罗西拉药房、新鲍维奇药 房、阿尔诺米赤斯基药房、普希金药局、阿普切科达瓦药局、达里道他特药房、炮队街药房 、瓦特也尔药房、巴西那齿科材料商店;1921年开办拉依海尔药铺、萨波尔那亚药局、瓦特 聂尔药房、阿布捷克达瓦尔药品商店、格鲁吉亚药局、果罗保夫地包药房和吉民药房。
    继俄侨药商之后,德侨药商开办的荷斯坦商会,1921年在哈尔滨开张,经营化学药品进 口业务;1922年开办的德威洋行,专营化学药品;1923年开业的易北商会专营医疗器械进口 ;1925年开业的德侨专恩阔卜洋行,经营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1929年德侨史天富在哈尔滨 中央大街152号开办的华兴公司,经营德、美数十家著名厂家生产的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 ;1931年德侨开办的司拉元药房、谦信洋行、中国那克斯特公司和新民特列基克公司,陆续 在哈尔滨开业,均为经营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进口商和批发兼零售商。
    20世纪初叶,德侨医药商和俄侨医药商称霸黑龙江医药市场,后来日侨医药商逐渐抢占 优势。1907年,日侨金丸工喜治开办的梅田商会、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分别在哈尔滨石头道街 、水道街开业;1908年,日侨稻野美津开办的富山堂药房,在齐齐哈尔增顺街234号开业;1 909年,日侨池上昌夫开办的池上药房在哈尔滨傅家甸开业;1910年,日侨奥村喜吉、船桥长 助、池田盘根、迎宾左卫门和大野丰雄,分别在哈尔滨傅家甸、裤裆街、道外五道街、道里 工厂街和齐齐哈尔正阳街,开办的济生药房、博仁药房、池田药房、日本药房和富山堂支店 开业;1912年,日侨大平宫左开办的荣升号药房开业;1913年,日侨和田车司、井上析平、 山本六太郎,在哈尔滨地段街107号、中央大街147号、道外升平街18号,开办的日光洋行、 井上商会、长寿堂药房开业,经营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品原料药;1914年,日侨重 太郎、平野京次郎、稻野美津,在龙江开办的永安堂药房、济生堂药房、富山堂药房,和日 侨宫崎亚干在黑河开办的黑龙堂药房开业;在进口商中,1918年在哈尔滨道里水道街29号, 由日侨左野原温开办的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支店规模最大,拥有资金5000万,有日、中和其他 国籍从业人员64名。据《北满概观》记载,1927、1928两年,每年输入哈尔滨的泊来药品约 合40余万日元,其中日本产品竟占60~70%。至“九一八”事变前,日侨医药商已达61户。
    在外侨医药商中,除俄、德、日侨之外,还有朝、美、英等国侨民开办的药业店堂,但 其实力均逊于前者。1916年朝鲜侨民赵春堂,在齐齐哈尔开设北济诊疗所,兼营药品;之后 朝鲜侨民朴筠、金虎、高致柞、金启昌、金化龙和江海龙,在齐齐哈尔陆续开设春记药店、 鸿顺药店、永盛药店、福安药店、金江药店和增福药店。1923年美国侨民在哈尔滨开设陈尔 大斯洋行、西比利美国公司;1928年又有美国制药会社在哈尔滨道里市场开业,均经营化学 药品和化妆品进口。英侨医药商的经营活动,始于1914年在哈尔滨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 14号开设的奇米里特药局,经营医药商品进口;1923年又有英侨在哈尔滨奋斗路与邮政街拐 角处开设药品、化妆品货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美、英与日之间处于战时敌对状 态,化学药品国际进口中断。1942年伪满洲国对化学药品经营实行“配给制”,外侨药业方 逐渐萧条下来。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之后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黑龙江地区陆续开 业的外侨医药商户总计315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黑龙江地区医药流通领域占尽优 势的侨民药业,便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医药从作为商品进入黑龙江地区流通领域开始,国际列强便依仗军事实力以及经济优势 ,不间断地对其进行侵扰。千百年来唯独有一条历史铸就的规律永恒不变,即主宰其命运的 还是古往今来的民族药业。
    黑龙江地区民族医药商业,有着悠久历史。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在阿勒楚喀 城(今阿城市)已有河北武安人开设的德泰恒药店挂幌营业。1866年(清同治五年),世昌 增药店在双城开业。1857年(清咸丰七年),德庆长药店在呼兰开业。坐落于卜奎(今齐齐 哈尔市)的万育堂药店,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资金雄厚,始建资本金达23万元,货 源充足,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总号设于奉天(今沈阳市)。卜奎城自古就是全省药材集 散地,药业市场发育较早。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经天津进犯北京前,远离战 乱的北方卜奎城,商市一片繁荣,著名店堂鼎恒升时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光门市房就有七间 铺面,从业雇员已达二十五六名。鼎恒升制售的史国公酒,畅销东北、华北、京津一带,并 有一部分经大连、安东销往国外。1900年8月30日,沙俄军队入侵卜奎城,致使鼎恒升遭受毁 灭性破坏,货物损失殆尽,流失流动资金1万两纹银。时瘟疫流行,药价暴涨,民不聊生。1 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卜奎的吉发和、吉发增(今齐齐哈尔市中朝街)和双城的恒泰德( 今双城顺天街)开业。1892年,宁安的德庆福开业。1894年,卜奎的吉长发(今齐齐哈尔市 正阳街)开业。1896年,泰来的世一长(泰来南街)开业。1897年,阿城的德泰恒(今阿城 大十字街)开业。1902年,卜奎的兴顺诚(今齐齐哈尔市中顺街)、牡丹江的同发福开业。
    1903年1月10日,历史名店世一堂在哈尔滨埠头区俄国街(今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道街9 号)开业,经理杨彬忱,从业人员50余名,设门市、药库和加工作坊;1908年在阿城设立世 一堂分号,经营中药材500余种,并由中药作坊加工回天再造丸、牛黄安宫丸、苏合丸、虎骨 酒、追风药酒等;后在富锦投资设立分号;1911年又在卜奎设立分号,经营各种贵重药材和 珍贵皮张,同时兼营山海杂货。1904年,哈尔滨的永德堂(傅家甸高力街)、大成堂(傅家 甸太古街)和五常的义和堂(五常大同街)开业。1905年,依兰的德庆昌(依兰中央大街) 开业。1906年,海伦的和发恒开业。1907年佳木斯的福兴和,齐齐哈尔的锦和昌、锦和盛, 宁安的振兴堂,密山的德庆东(密山知一镇)开业。1908年清军九旅二营军医李其堂弃军从 医,在佳木斯中央大街开设福兴和药店,并坐堂行医。1911年(清宣统三年)蒙古族医生达 瓦桑布(汉名吴宝山)开始在蒙古族聚居的杜尔伯特地区行医卖药。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 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朝末年,黑龙江地区开设中药店堂共34家。
    1912年,吉林世一堂总号在哈尔滨傅家甸正阳五道街(今道外区靖宇五道街)筹建道外 世一堂,经营山参、鹿茸、东北虎骨、熊胆、麝香、田鸡油等中药材五六百种。1915年、19 16年,世一堂生产的药品两次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民间盛传“里(关里)有同仁堂,外 (关外)有世一堂”。至1931年,哈尔滨道里、道外两家世一堂,从业人员已增至150多人。 世一堂的看家产品在国内也获得殊荣,鹿角胶、虎骨胶、爱国神丹、熊油、虎骨膏,曾分别 荣获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三等奖和农业部四等奖。
    20年代末,王树森从呼兰迁至哈尔滨,开办“王麻子膏药店”,因店主王树森脸上有浅 白麻子而得名。王树森祖居北京,幼年时随父熬制膏药,后因家境败落,流落呼兰。王树森 熬制的拔毒膏、虎骨熊油膏等疗效极好,深受患者欢迎。“王麻子膏药”声誉日高,求购者 越来越多,各种膏药供不应求。1936年,王树森取得伪满洲国政府颁发的“王麻子膏药”专 卖许可证,并在哈尔滨富锦街开设家眷福庆堂王麻子膏药店。王麻子膏药店常常公开支锅, 当众下料,以示膏药货真价实。王麻子膏药疗效显著,畅销国内外。国内销往东北三省、河 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分,远至新疆伊犁地区;国外销往日本、苏联、蒙古、美国和南 洋诸国。“王麻子膏药”名气越来越大,在哈尔滨富锦街西端,由五道街人口至七道街一段 (时称“王麻子街”),先后出现三家以“王麻子”为标记的膏药店:李明臣开的“真正王 麻子膏药店”、刘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宋子珍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 。但王树森开的福庆堂“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被认为是“王麻子膏药”之始祖,始终享 有盛名。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中药店堂共开业256户。后来日伪当局实行经济限价政策,给 药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药材资源紧张,黑市价格暴涨,药品质量低劣。许多中药店由于经 营困难被迫关闭。一些著名药店也落入低谷。哈尔滨世一堂药店空前萧条,齐齐哈尔世一堂 药店濒临倒闭,富锦世一堂药店无法维持正常经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药业日益发育成熟。中药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分工严密而又 竞争激烈。药业越是发展,生产经营越走向专业化。中药生产经营有三种类型:一类称“药 行”,包括经营单一品种的药材专行,以代客买卖,抽取佣金为主;一类称“药号”,以自 行贩运、自营批发为主,较著名的专营名贵、地道药材;一类称“药店”,以开设门市,零 售饮片、成药为主。各药行、药号、药店之间,竟相挖占药源,控制行情,争夺市场。少数 实力强大、资金雄厚的药材商号,既在本地经营,又到外埠设庄采购(如昔日流行于药业界 的一句俗话:“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当老板”),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而许多本 小力薄的小字号,往往被挤垮而关门倒闭。药业界为维护本身利益,加强竞争,各地陆续成 立了“药业会馆”,组织“药业帮会”。中药店堂密集的哈尔滨,于1939年成立了中药同业 工会,隶属哈尔滨商会,设有理事长和理事。此后,伪满洲国成立了汉医药总会,黑龙江省 药学医学研究会改为黑龙江省汉医药支会。
    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在黑龙江地区医疗中的批量使用,始于民国 之前。1911年,黑龙江省督军府责成省民政司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医院。当年四月,黑龙江省 巡抚周树模拨专款,在卜奎道胜银行旧址改建黑龙江省官立医院,同年9月任命北洋医学堂毕 业的孙葆璐为黑龙江省官立医院院长。化学药品、医疗器械等开始了规模使用。
    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者对化学药品的经营,是继外国侨民经营之后,随着化学药品 专著的翻译和国人对药剂专业的学习而兴起的。黑龙江地区经营化学药品的第一人,是医药 学家孙辑辰。民国前,国人孙辑辰(回族)曾在吉林省一家英国人开设的教会医院和红十字 会,攻读医学和药剂学。19世纪末叶,与其兄孙凯辰来黑龙江,在哈埠道外南头道街卖药, 又在东傅家甸八站街老北京馆挂牌行医,兼配化学药品出售。由于化学药品疗效好、销路好 、获利厚,于1912年在东傅家甸北四道街开设泰华西药房。这是中国人开设的第一家西药商 店。据1916年2月27日《远东日报》载,泰华西药房在东傅家甸正阳大街赁定三间门市房,改 名泰华西药商行。1922年,孙辑辰在正阳大街14号开设五洲药房分号。1926年,泰华西药商 行制药生产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拥有营业室、生产车间等1652平方米,各种制药机械14台( 套),雇佣店伙、工人近百人,并在齐齐哈尔、吉林设立分号,产品行销南至中原、北至黑 河。
    继孙氏兄弟之后,经营化学药品的有:1912年开业的巴彦的中亚药房;1913年开业的巴 彦的中英药房、董威药房,阿城的大德生药房;1914年开业的呼兰的华西药房、中西药房、 保生药房、中新药房、博济药房,拜泉的中西医馆、富强会社和肇州的中西药房;1915年开 业的哈尔滨的广济大药房、中央大药房、瀛洲药房,齐齐哈尔的中西大药房、泰华西药商行 ;1916年开业的克山的德兴祥药房;1917年开业的哈尔滨的环球大药房、亚洲药房;1920年 开业的哈尔滨的董事会药房,齐齐哈尔的普及药房,克山的中西药房,黑河的大同药房、欧 亚大药房;1921年开业的齐齐哈尔的俊峰药房、华英医院、艳阳药店;1922年开业的哈尔滨 的五洲药房、美昌大药房,齐齐哈尔的新新大药房、世昌药房、世界大药房、博济西药部, 佳木斯的济生药房,桦川的华兴医院药社;1923年开业的佳木斯的欧亚药房;1924年开业的 海伦的久逢长药房;1925年开业的佳木斯的振东药房、亚东药房、瀛洲药房,桦川的吉林医 院药社;1926年开业的齐齐哈尔的中西大药房,依安的永生医院;1927年开业的牡丹江的惠 存厚;1928年开业的依安的及时药房;1929年开业的嫩江的瀛洲大药房,哈尔滨的美华药房 ;1931年开业的宁安的大华药房,庆安的华北药房,方正的和发玉药房,泰来的和发谦药局 。据不完全统计,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陆续开业经营化学药品、医疗器 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的民族医药商有53户之多。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民族医药商在黑龙江地区开设药房,经营化学药品、医疗器械 、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1932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科发药房、大生药房、同滨药房,尚志的 春玉堂西药店,甘南的耕野医社;1933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协天西药商行、瀛西药房、珠渊 药房,黑河的摩登药房,通河的东亚药房,依安的寿春大药房;1934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华 美药房、同昌药房,依兰的普及药房、冼辰药房,勃利的广生西药房;1936年开业的有佳木 斯的东瀛药房、新华药房;1937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中西药房、仁寿药房、利民天药房、东 华药房、卫生药房、正阳药房、勃利的勃利药房,铁力的延寿堂药房,绥棱的久兴长药房; 1938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华美西药房;1939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中华药房,佳木斯的新亚药 房,呼兰的文阁西药房,海伦的久远长药房,嫩江的五洲大药房、中西大药房、东西大药房 ;1940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万龄公司、大同西药房、纯济号药房,牡丹江的东莱药店,富锦 的东亚药房、德民药房、协康药房、广济药房、德生药房;1941年开业的有哈尔滨的增森药 房,佳木斯的协康药房,呼兰的谦和药房;1942年开业的有佳木斯的保健药房;1943年开业 的有呼兰的民生药房。从1931至1945年,共有民族医药商52户开张营业。据不完全统计,从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解放前夕,黑龙江地区陆续开业的民族医药商总计105户。黑龙江 地区解放前夕,民族医药商户在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四大类医药商品 流通领域,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龙江地区解放以后,医药商业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并于1949年7月开始 组建国营医药商业机构。1952年4月以前,黑龙江地区国营医药商业实行“条条”管理体制, 网点设置、干部任免、人员调配、业务经营、财务收支、会计核算等均由上级主管公司管理 。1952年5月,黑龙江地区国营医药商业实行“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各市、县医药公司、药 材公司的计划、业务、财物等,由中国医药公司黑龙江省公司、中国医药公司松江省公司和 中国药材公司黑龙江省公司、中国药材公司松江省公司统一管理;干部任免、人员编制、行 政监督和党务工作等,由当地政府主管医药商业的行政部门管理。1962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 于恢复和建立各级医药、药材专业公司的决定,实行“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各市、县医药 公司、药材公司陆续恢复与建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市、县医药、药材专业公司受到 冲击,大批医药专业人员精简下放,医药商业的隶属关系也在商业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 之间变来变去,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批判废除,医药经营企业无章 可循,有章不循,计划失调,管理失控,盲目经营日趋严重,商品销售增长缓慢,库存积压 商品增长,资金周转次数下降,费用水平上升,盈利下滑。粉碎“四人帮”之后,执行“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全行业实行治理整顿,医药经济工作出现好势头。
    为进一步加强医药行业管理,发展医药事业,振兴黑龙江省医药经济,根据国务院国发 〔1978〕111号和国发〔1978〕204号文件精神,省委、省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12月23日,以 龙革发〔1978〕221号文件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对全省医药行业实行统一领导,下 设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黑龙江省医药公司、黑龙江省药材 公司等行业管理部门,对全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 ,实行行业管理。
    医药流通是医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过程,对生产和消费起着桥梁纽带作用。黑龙 江地区的医药商品流通,随着医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经营体制经历了从供给式 、到半封闭式、再到开放式的发展过程。从1950至1952年的经济恢复时期,黑龙江地区医药 商业实行供给式经营体制。从1953年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直至70年 代末,医药商业实行半封闭式经营体制,全省按行政和经济区划设置经营机构,按商品类别 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按固定渠道组织商品流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改革开 放方针指引下,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变单一渠 道流通为多渠道流通,变固定的采购供应关系为多种形式的产、供、销协同,实行开放式经 营体制,进一步搞活了流通。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黑龙江省 医药流通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全省六大类医药商品总销售64993万元,其中中药材与中成 药销售21899万元,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销售35768万元,医疗器械销售642万元,化学试剂销 售1577万元,玻璃仪器销售5107万元。六大类医药商品购销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四)
    医药商品是防病治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商品。医药不仅作为治病救命的特殊 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医药生产和经营,直接关系到国计 民生。黑龙江省医药发展的立足点是,在安排好全省3500万各族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用药生 产和供应的基础上,面向全国及国际市场。
    黑龙江省的化学药品制造业,发展比较晚。化学药品作为泊来品,在黑龙江省流通早于 生产。1905年哈尔滨已有德国人开办的拜耳药厂、日本人开办的三井药厂。但制药工业和医 药科技的真正发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49年至1985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通过全省各族人民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经过艰苦卓绝的36年的发展历程,医药 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建国初期相比显著上升。原料药、制剂、抗生素和生物制 品,不但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要,而且很多品种销往世界各地,以洗旧时代黑龙江地 区化学药品靠进口的耻辱,实现了生产、销售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黑龙江地区旧中国时的医药生产水平,曾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治病救命的“盘 尼西林”(青霉素),要用金条换取。而青霉素时下只几角钱一支。历史的鲜明对比,记录 着黑龙江地区医药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首先为黑龙江省结束青霉素依赖进口和从省外调人 历史,从而使千百万患者用上高质量廉价青霉素的,是如今已成为黑龙江省抗生素等原料药 生产基地的哈尔滨制药厂。该厂建厂初期,抗生素产品只有土霉素和四环素两个品种,如今 已发展成为全国排位第四的现代化大型制药企业。
    黑龙江省制药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第六个五年计划末期,已具有相当规模。 1985年末,全省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7户:哈尔滨制药厂、哈尔 滨制药二厂、克山医药原料厂、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实验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佳木斯生物 制药厂、牡丹江奋斗化工厂制药分厂;区街、乡镇及厂办企业发展到2户:齐齐哈尔市车城制 药厂、哈尔滨制药厂劳动服务公司。全省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21 户: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哈尔滨制药六厂、阿城制药厂、 沈阳军区哈尔滨制药厂、齐齐哈尔制药厂、克东制药厂、牡丹江制药二厂、牡丹江温春制药 厂、完达山制药厂、绥芬河制药厂、佳木斯前进制药厂、佳木斯医学院制药厂、肇东制药厂 、庆安制药厂、明水制药厂、北安制药厂、鹤岗制药厂、阎家岗制药厂、东方红制药厂;集 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到5户:哈尔滨制药七厂、哈尔滨市北方制药厂、齐齐哈尔市制药二厂、牡 丹江市制药三厂、肇东制药二厂;区街、乡镇及厂办企业发展到2户:富拉尔基制药厂、哈尔 滨市天然补品厂。全省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21户:哈尔滨中药 一厂、哈尔滨中药二厂、哈尔滨中药三厂、黑龙江中医学院药厂、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实验药厂、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药厂、呼兰中药厂、齐齐哈尔制药三厂、齐齐哈尔 市药材公司饮片厂、牡丹江中药厂、宁安制药厂、虎林制药厂、佳木斯中药厂、宝清制药厂 、依兰中药厂、绥化膏药厂、一面坡制药厂、延寿制药厂、五常制药厂、伊春制药厂、铁力 制药厂;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到4户:哈尔滨市东风制药厂、齐齐哈尔市中药厂、依安膏药厂 、克山膏药厂。全省医疗器械制造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到3户:黑龙江省医疗设备厂、 哈尔滨医疗器械厂、鸡西市医疗器械修造厂;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到7户:哈尔滨市齿科器械 厂、哈尔滨市东方医疗电子仪器厂、哈尔滨市建成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三新医疗器械厂、 哈尔滨市松花江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宏伟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医疗电热电器厂;区街、 乡镇及厂办企业发展到2户:齐齐哈尔市医疗电子仪器厂、齐齐哈尔市医疗卫生材料厂。全省 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制造业中,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户: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全省制药工 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有全民所有制企业1户:佳木斯制药机械厂;有集体所有制企业1户: 哈尔滨市制药机械厂。全省药用玻璃制品制造业中,只有集体所有制企业1户:哈尔滨市药用 玻璃二厂。药用黄酒制造业,有集体所有制企业1户:安达制药厂。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18438.4万元,同年工业净产值(现价、按分配法 计)为5512.7万元;1984年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为37193.4万元,同年医药工业净 产值(现价、按分配法)为10165.6万元;第六个五年计划末的198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 47077.4万元(1980年不变价),同年医药工业净产值(现价、按分配法)为12540.2万元。 198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计,全民所有制企业为42548.5万元,集体所有制企 业为4080.3万元,区街、乡镇和厂办企业为448.6万元。198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 变价计,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产值为18859.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为18813.3 万元,区街、乡镇和厂办企业产值为38.6万元;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产值为17959.3万元,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为15317.2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为2300.1万元,区街、乡镇 和厂办企业产值为342万元;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产值为8502.3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 业产值为7616.4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为885.9万元;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值为1055.8 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为385.3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为607.3万元,区街、 乡镇和厂办企业产值为63.2万元;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制造业产值为300.9万元;制药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为315.4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为115.4万元,集体所有制企 业产值为200万元;药用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产值为87万元。
    医药行业,人们往往称之为“四高行业”,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高效益。药物 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物质基础。医药的历史进程证明,医与药是并行而发展的。医学的飞速进 步和深入发展,必将对药学提出与其相适应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最关键的问题是药品要 保证质量,药效高而又无毒性反应。在这一前提下,药政管理、质量检查、科学研究、药学 教育等,都成为发展医药的重要课题。
    强化医药质量保证体系,使医药生产和流通,切实在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及GSP(即《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的保证下进行,乃是发展医药事业之百年大计。
    GMP已是世界制药工业界一致公认的药品生产必须遵守的准则。我国已将其作为制药厂生 产过程必须遵照执行的法规,正式颁布实施。药品的高质量,正是建立在制药工业的制造工 程管理中。黑龙江省试行和实施GMP已经多年,在生产药品的工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的均匀 性、稳定性及安全性,从构造设备(GMP硬件方面)一直到管理(GMP软件方面),规定适当 的管理准则,其实施状况,通过日常的记录或定期的检查、监控等,进行极其谨慎而深入的 实践。
    黑龙江省医药主管部门及医药工业企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和国 家医药管理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对于药品生产的各个方面,诸如人员、厂房、设备 、原料、工艺、质监、卫生、包装、仓贮和销售等严格控制,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 执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监控的通用准则,是新建、改造企业的 依据。自1982年国家颁布GMP标准以来,全省医药工业企业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和具体情况, 严格组织实施。GM规范,适用于黑龙江省生产的医药产品包括原料药(合成药、抗生素、生 化制品等)和制剂(针剂、片剂、粉剂、酊剂、胶囊剂等)。全省药品生产单位,对GMP均严 格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医药行业推行GMP、GSP成效显著。70年代,GMP、GSP对于黑龙江省的医药工商 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经过十年实践,到80年代,不仅被大家所接受,加快了实 施步伐,而且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医药产品跻身于世界大市场的主要依据,成为医药商品管理 的质量“法码”。全省医药行业推行GMP、GSP,在世界上虽晚于发达国家,但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历史新时期黑龙江省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医药行业推行GMP、GSP,创造了良好的氛 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和各医药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推行GMP、GSP工作的宣传、培训;制 定GMP实施指南,进行试点;对部分医药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在强化GMP、GSP软件 管理工作中,与换发企业合格证、实施生产许可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创优、企业创 质量奖等项工作密切结合,使全省医药行业GMP、GSP实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医药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的领导及职工,对实施GMP、GSP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明 显提高。GMP、GSP已成为医药产品生产、经营、使用、进出口的主要依据。实施GMP、GSP, 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产品竞争力,已成为广大医药工商企业家的共识 。
    ——加快了GMP、GSP技术改造步伐。“六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共同安排的技改项目的 完成,使全省骨干药厂的制剂车间,基本达到GMP要求,片剂、水针剂、粉针剂、胶囊剂、输 液等制剂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商业仓贮、营业面积也有所增加。
    ——强化了GMP、GSP的软件管理。医药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监控、仓库管理,以及生产 记录、检验记录、销售记录等方面得到加强。黑龙江省化学原料药主要品种质量,已达到或 接近国际通用标准,并可供出口。
    黑龙江省医药行业推行GMP、GSP,是一项重大的质量管理举措,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试 行和实施GMP、GSP,在全省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提高制药工业和医药流通 管理水平,保证药品生产与经营中的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医药产品质量和管 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增强了药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发展医药产业取得显著成绩,也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对此,黑龙江 省医药管理局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地加以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及时全面正确地估量医 药行业面临的形势,是制定正确工作方针,推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为了进一步发展 全省医药生产力,按照“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 目的”的医药工作指导思想,做了大量工作。医药工业调整结构的重点是调整医药产品结构 ,“压长促短”,解决不断出现的“有长有短”问题。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又大又小”( 制剂能力大、原料药能力小)、“又多又少”(不符合GMP的多、符合GMP的少)的问题。调 整企业结构,改变“一小二散”的局面。发展规模经济,调整地区结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 设;推进技术进步,重点抓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技术开发;转换经营机制,调动企业干部、职 工的积极性,启动内在发展动力。
    进入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开始有计划地从以仿制为主,向自主研究开发转 轨。促成这一转轨提前到来的重要原因,是药品也属于专利保护范围。医药工业将不能再靠 走仿制的老路求发展。向创制转轨,已纳入决策层议事日程:组建创制新药研究开发集团; 扩大新药研究基金资助范围;设立开发新药研究基金;组建符合国际药品科研规范的实验室 ;组建科工贸新药开发联合体。化学药品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就要研制、开发自己的 产品。在西方,开发一种新药,约需投资1亿美元,并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的投入, 在我们的企业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黑龙江省各制药工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依 靠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而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医药企业家们 视医药科技为企业的生命,积极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科技进步给全省制药企业 带来丰硕成果。全省医药科技工作者,在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消化、吸收为辅的原则指导 下,千方百计采取科技进步措施,取得很多专题成果。由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扎实推进, 突破了一批重大医药科技难题,并富有成效地采用了医药科技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有 关科技进步措施,全省医药工业技术领域及产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 力地改变了黑龙江省医药技术、医药经济的落后面貌。全省医疗器械工业,在科技实践中, 找到了“嫁接”国际先进技术的高起点之路。多方引进的新的先进技术装备,为黑龙江省医 疗器械工业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国外通常要走半个世纪的 路。
    (五)
    黑龙江省的医药教育,包括正规的医药院校教育和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职工教育,与医 药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医药教育是发展医药生产力的基石。医药院校教育,为医 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数高科技人才。职工教育对于发展黑龙江省的医药生产力,同样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工教育在医药企业中,既是企业的一个部分,一个局部,更为整个 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黑龙江省医药教育已经进入医药经济领域, 成为服从医药经济规律的一种产业。全省医药职工教育实践证明,职工教育正是在努力探索 如何参与并为发展医药经济服务的过程中,而得以更深层次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医药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医药科技这个 第一生产力。黑龙江省的医药事业,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科学与教育人手,坚持改革开 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走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再加上发挥了我们传统的政治优势 ,从而推动了黑龙江省医药现代化进程。至1985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一些产品,已在世 界医药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些产品技术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并以 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黑龙江省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 要指导意义。遵照邓小平关于“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高瞻远瞩的论述,黑龙江省广大医药工作者,牢牢掌 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投身到振兴医药科技的行列,亲手创造了 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个现代事实。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的医药科研,不断向新的高地进军,医药 技术,不断向新的深度发展。黑龙江省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大力发展医药科技,以推进社 会主义医药事业,人人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黑龙江省广大医药工作者在实 践中认识到,相竞则进,相安则退,这是颠扑不破屡试不爽的真理。在冲向未来的道路上, 谁能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谁就掌握了走向辉煌的钥匙。黑龙江省医药事业,昔日饱经历史 沧桑,然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稳健发展,雄辩地昭示着明日的腾飞。黑龙江省广大 医药工作者,深谙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启迪,为了赶上发达国家的医药水平,正朝向21世纪 的朝阳,进行世纪末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