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点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事业,为查清全省药材资源,进一步开
发利用祖国医药宝库,从50年代起,先后进行了四次重点普查和群众性中草药发掘活动。
1957年,在省卫生厅等有关部门的主持下,由刚刚建立的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负责,对全
省药材资源进行首次普查。由于时间短,人力不足,只初步调查了药材品种的分布、生长和
蕴藏等情况,对全部药材资源情况尚未查清。
1959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利用及编写经济
植物志的指示,印发了《关于开展野生植物资源普查的通知》,决定开展全省性野生植物资
源第二次普查工作,并确定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为普查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的主办单
位,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农学院为协作单位。经过对大、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及松花江、
牡丹江、嫩江等流域的药材资源调查,共搜集到药用植物801种和部分动物与矿物药材。药用
植物中,有药材335种,三棵针、血见愁等民间药材356种,国外药用植物110种。在资源普查
的基础上,编写了《黑龙江中药》、《黑龙江中药手册》和《黑龙江民间药》等书籍,为开
发利用药材资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1962年,由省药材公司组织,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参加,进行了第三次药材资源普查。重
点在杜尔伯特、林甸、泰来、安达、富裕一带调查防风、甘草、龙胆草、桔梗、柴胡等草原
生药材资源状况及资源保护情况。
1970年,在大搞中草药运动期间,全省发掘出刺五加、满山红、一轮贝、睡菜、斩龙剑
、翻白草、珍珠梅、刺莓果、白屈菜、鸡树条、接骨木、鬼箭羽等近百种野生药材资源。其
中刺五加最高年收购量达845万公斤,满山红最高年收购量达125万公斤。
1980~1982年4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的对黑龙江省要“认识、热爱、建设和保卫
”的要求,在全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统一部署下,省医药管理局组织全省医药系统干部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近500人,深入省内各县,踏遍山区,逐品种对全省药材自然资源进行第四次普
查。经过10个多月的深入调查,基本查清全省总蕴藏量约12.5亿公斤,其中刺五加蕴藏量4
.1亿公斤、满山红蕴藏量0.6亿公斤、防风蕴藏量0.5亿公斤。全省可发掘利用的药材300
多种,其中:植物药材260多种、动物药材40多种、矿物药材3种。已发掘利用200多种,其中
:植物药材160多种、动物药材37种、矿物药材3种。尚待开发利用的还有100余种。全省药材
分布面广,山区有人参、黄芪、刺五加、满山红、鹿茸、五味子、黄柏、贝母、寄生、马兜
铃、大力子、田鸡、麝香、熊胆等药材资源;平原有防风、柴胡、黄芩、知母、玉竹、甘草
、桔梗、苦参、龙胆草、红花等药材资源;江河、湖泊有水菖蒲、蒲黄、芡实、蚌珠、水蛭
、浮萍等药材资源;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资源条件差异,药用植物的分
布情况也不一致。大、小兴安岭自然区有药材资源250种,总蕴藏量达1.5亿公斤,张广才岭
、老爷岭自然区有药材资源260种,总蕴藏量达2.5亿公斤,松嫩平原自然区有药材资源157
种,总蕴藏量达1.25亿公斤,三江平原自然区有药材资源241种,总蕴藏量1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