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地貌
    境内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东北部、西南部低平。
    (一)山地海拔300至1000米的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包括大兴安岭山地、小兴 安岭山地和东南部山地。
    大兴安岭山地位于西北部,地面物质组成以花岗岩、石英粗面岩和安山岩为主,其中花 岗岩面积最大。大兴安岭地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向东急剧过渡到松嫩平原,向西逐渐 过渡到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是全省新兴的药材商品生产基地。
    小兴安岭山地位于北部,地面物质组成以结晶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为主,小兴安 岭北段还有玄武岩及砂砾岩,山势和缓,北低南高,东北坡陡,西南坡缓。小兴安岭是省内 重要的药材基地。
    东南部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地面物质组成以花岗岩和玄武岩 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属于中山或低山,边缘地区为丘陵。东南部山地较兴 安山地破碎,多平行山岭和河谷。太平岭与老爷岭之间为穆棱河谷地带,老爷岭与张广才岭 之间为牡丹江河谷地带。此外还有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东南部山地多熔岩地貌,有大面积 的熔岩台地和孤丘,东南部山地各类药材资源蕴藏丰富。
    (二)台地
    境内海拔200至350米左右的台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分布在兴安山地与东南部山地的 山前地带。地面物质组成以土状亚粘土为主。台地北部高,南部低。北部为侵蚀堆积台地, 起伏明显,顶部和缓,呈丘陵状,也有一些强起伏台地,表面破碎。南段为洪积台地,地表 面呈波状、丘状、平坦和倾斜状态。小兴安岭南部台地切割破碎,但台地平坦,起伏不大。 台地区域药材资源丰富。
    (三)平原
    境内海拔50至200米左右的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8%。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 湖平原。药材产量颇丰。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和南部。地质构造属于松辽断陷带的一部分,以冲积物为主 ,由嫩江和松花江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平原内有少部分沙丘、盐碱泡和沼泽地。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在同江内陆断陷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长期下沉,抚远 三角洲仅海拔34米。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河漫滩、 古河道、牛轭湖和碟形洼地广为分布,有大片沼泽地。
    兴凯湖平原为湖成平原。由于湖面的变化形成一些条带状砂岗,还分布一些浅洼地和沼 泽地。
    (四)山脉
    黑龙江省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大兴安岭、小 兴安岭和完达山脉,森林茂密,苍郁遮天,素有“林海”之称。山中药材丰富。
    (五)河流
    全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 流有1918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7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即黑龙江、松花江、嫩江、 乌苏里江、绥芬河。
    (六)湖泊
    境内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湖泊区域内药材资源极丰。
    兴凯湖北宽南窄,湖水最深处10米,平均水深4~5米,湖水清澈。湖北面有小兴凯湖, 在密山县境内。
    镜泊湖由火山爆发的玄武岩流壅塞江水而成,是中国第一大堰塞湖,处于张广才岭及老 爷岭北坡山岳地带的山峦之中,湖水绵长弯曲,湖深水清,平稳如镜,群山环抱,胜景无穷 ,其天然之美不亚于日内瓦湖。
    五大连池位于西北部五大连池市药泉山下,系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由老黑山、火 烧山等14座火山爆发形成的堰塞湖,是著名的冷水碳酸矿泉疗养胜地,有南泉、北泉、翻花 泉、南洗泉和新南泉等著名矿泉。巍峨的火山群环抱着波光闪闪的五大连池,风光绮丽,有 天然火山公园之称。药用资源丰富。
    二、气候
    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亚洲大陆东部。地理纬度较高,季风影响明显。属温带、寒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最北部已进入寒温带。从东部山地到西部平原,依干燥度指标可划分为湿 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这与夏季风自东向西减弱有明显关系。
    (一)气温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30.9~-14.7℃,漠河极 端最低气温达-52.3℃。夏季普遍高温,平均气温在1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6℃, 年平均气温,平原高于山地,南部高于北部。热量资源高度集中,年大于和等于10℃,积温 日数多介于120~140天之间,全省积温为2000~2800℃,平均积温为2400℃。全年无霜期在 100~155天之间,平原长于山地,南部长于北部,大兴安岭无霜期只有80~90天。年平均气 温为-4~4℃,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相差10℃左右。
    (二)日照
    绿色药用植物都是自养性的,它们能够借助光合作用,把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转换 为有机物和氧气。全省冬长夏短。冬季日照短,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严寒、干燥; 夏季日照长,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气候温热、湿润,适宜植物药材生长。 全年日照时数多在2400~2900小时。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能力为100~120千卡/ 厘米(2)。
    (三)降水
    年降水量多为450~600毫米。降水量西部少,中部多,而且多集中于6~8月份,其间降 水量占全年总量的50~74%。日平均降水量为5毫米左右。春季降水少,西部地区易旱;夏季 中部和东部地区多易涝。
    (四)风
    风是植物药材繁衍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气候多变。春 季风速最大,大风日数也最多,降水少,易发生干旱;秋季风高,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全 省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风能资源以西南部最为丰富。
    三、土壤
    作为药用植物载体的土壤,直接关系药用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分布与蕴藏量。由于地面 松散的物质、有机物质以及在水热条件作用下地表层化学元素长期积累、迁移和聚积过程, 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的三种土壤类型:森林土壤类的棕壤、灰化土壤,森林草原土壤类的黑土 和草原土壤类的黑钙土。黑龙江省寒冷湿润的气候和针叶林环境下形成的土壤类型,以棕壤 分布最广,其次为灰化土壤,黑土和黑钙土分布较少。
    (一)森林土壤类
    分布省内东部、中部和北部地区。棕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棕 色粘化淀积层和母质层。PH值6~7。东部山地温带湿润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自然土壤叫暗 棕壤,与棕壤的区别主要是腐殖质含量不同。棕壤腐殖质在5~8%之间,暗棕壤因所在地气温 较低,腐殖质累积量大,一般在8~15%之间。灰化土壤分布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表土层由于 酸性淋溶作用,大都为粉质无结构的灰化层,酸性强,缺少有机质和氮磷等养分。土壤剖面 中有白色无结构的灰化层,土壤发育层次明显,可分出腐殖质层、灰化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含量达10~30%,剖面显酸性反应,PH值在4.5~5.0之间。
    (二)森林草原土壤类
    黑土分布省内松嫩平原地区,是在禾本科和豆科组成的植被下形成的。这类植物具有密 集的须根,死亡后腐烂形成的腐殖质累积于地表,肥力很高,号称“土壤大王”。
    (三)草原土壤类
    黑钙土分布于省内西部地区。是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半干旱草原地带发育而成的暗黑 色土壤。有发育完善的剖面,腐殖质层厚,结构好,呈中性反应,有钙积层,自然肥力较高 。
    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境内土壤水分存在随季风而变化的上升和下渗两种动态。冬季干旱 少雨,蒸发旺盛,土壤上升水分较强;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下渗水为主要趋势。不同的土 壤类型适应各种不同的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育。丰富的土壤资源为药材资源的繁衍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优势。
    四、植被
    植被是在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群落,是土地、水分、阳光等生态环境要素共同塑 造成的。植被有多种类型,按其成因上的差异,分为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黑龙江省地处寒 温带,兼跨三个植被区域植物区系,因而分布的野生动植物药材有明显的寒地生态习性和鲜 明的区域性特点。
    (一)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植被区
    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是以松类针叶树为主体的森林群落。在这一植被区内裸子 植物类药材资源丰富。此类药材耐寒冷、耐潮湿,在土层湿润、宽旷、高峻和阳光充足的生 态环境下生长。
    (二)温带草原植被区
    分布有防风、甘草、柴胡、黄芩、知母等植物药材。该区域地道药材防风呈植物群落分 布,根系发育长直无须根,质量极佳。
    (三)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区
    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分布有刺五加、五味子、黄柏、满山红等植物性药材。该区域地 道药材刺五加集中分布于腐殖质层深厚的山间台地。野山参多分布在张广才岭、完达山、小 兴安岭南坡,尤以尚志县苇河林区生长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