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章 资源保护

  药材资源是发展中药事业的物资基础。药材资源保护是保证药材资源正常繁育、永续利 用的重要手段。中华民国前,黑龙江地区虎、豹、麝、鹿等药用动物和黄芪、防风、甘草、 五味子等植物药材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药材资 源遭到掠夺,驰名中外的“小蒿子防风”、“甜甘草”、“宁古塔芪”等地道药材被大量运 往日本,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初期,黑龙江地区相继组建国营农场,许多荒原 开垦为农田,部分药材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60年代以后,由于药材采集失控,加之管 理不严,有部分药材资源受到破坏。据调查,尚志、阿城两县的居民,1961年1月至3月就砍 掉五味子藤近5万公斤。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公社河南大队,有1万多亩草原,盛 产防风和龙胆等地道药材,每年可收10多万公斤,1977年开荒5000亩,使药材产量减少一半 。桦南县石头河公社杜河第一生产队建立的100亩五味子保护区,已有30%结了果,在1979年 林业部门清林时被砍掉。多年来由于群众连年自由采挖,只采不育,加之开荒、清林等,使 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些地道药材资源日趋减少。据调查,因开荒减少防风和龙胆草资 源面积4500亩,减少刺五加资源面积3万亩,影响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有的品种甚至已濒临 绝迹。龙胆草未等种子成熟,群众就进行采挖和打羊草,断绝了种源,影响资源更新,使资 源临近枯竭,最高年收购量为51万公斤,而1985年只收购1.3万公斤;田鸡由于群众采用毒 药毒、炸药炸等掠夺式捕杀方法,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最高年收购量5万公斤,1985年只收 购0.26万公斤;刺五加由于采挖量大,群众自发熬膏子,使近山区的资源几乎挖光。为了保 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各级人民政府及中药管理部门采取许多措施和办法,加强对药 材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