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办工业
1958年,在全民大办工业形势下,黑龙江省医药商业贯彻执行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三
就四为’方针和迅速补长轻工业、化学工业短腿的指示,从医疗卫生和市场需要出发,坚持
自力更生、土洋结合的原则,克服原料不足、设备不全、技术不熟的困难,着重兴办工业企
业,为满足市场需要,补充了货源。全省各级医药、药材商业企业自办的制药等工业,是按
照省委的指示和国家商业部提出的商业办工业的5项原则进行的。即:地方工业不能生产的,
应从事试制生产;工业虽能生产,但目前需要量不大,而又零星,工业暂不生产,商业应进
行生产;市场销路虽广,但工业能满足的,商业就不再生产;工业虽能生产,满足不了需要
的,商业补助不足;商业自办工业虽已试办成功,并开始新品种的生产,但工业要求生产,
商业就主动让给工业。全省医药、药材二级站根据上述办厂原则,多方努力筹集资金,积极
创办工业。
一、全民所有制
(一)哈尔滨医药站医疗器械修造厂
哈尔滨医药站医疗器械修造厂的前身是医疗器械修配小组,始建于1956年3月,位于哈尔
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19号医疗器械仓库院内。有20名工人,主要负责库存残损医疗器械修配。
1957年11月,医疗器械修配小组同医疗器械仓库同时迁至孙家站。1958年6月,为配合技术革
新,充实了受过医疗器械专业培训的张树山、宋兆武、蔡忠田和赵同祯。除继续承担库存残
损医疗器械修配和协助仓库搞技术革新之外,开始研究和试制医疗器械产品。
1958年8月,哈尔滨医药站与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合并,两家原有的医疗器械修配小组合并
组成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医疗器械修配制造厂,晋升为科级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工厂地址:
迁至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北三道街86号,于守富任厂长,配有9名技术人员。9月,从社会上
招收录用了22名徒工,10月,又充实了受过专业培训的2名技术骨干,全厂共有职工35人。工
厂以医疗器械修配和制造为主,面向社会,为各医疗、卫生和科研单位服务;同时生产保温
箱、观片灯等。
1959年7月,哈尔滨医药站同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分设,医疗器械修造厂一分为二。哈尔滨
医药站医疗器械修造厂同医药站一起迁至哈尔滨市道里区东风街19号。厂长方锐,有职工19
名,其中技术人员7名。主要面向社会搞医疗器械修配,经济实行独立核算。1960年4月,厂
址迁至哈尔滨市道外区钱塘街114号,人员增至22人。增加了保温箱、器械台、观片灯和担架
等品种的生产。1961年5月,厂址由道外区钱塘街迁至道里区西12道街1号。全厂职工24人,
其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人,占33%;初中文化程度的12人,占50%。由修造并举,改
为修配专一。厂内设精密仪器组、电冰箱组、X线机组、一般器械组和车工组。1963年4月,
在工业调整中撤销,改为医疗器械修配组。
1971年5月,在按行政区划设立医药二级站期间,松花江和绥化地区医药站联合在松花江
医药站建立了医疗器械修配厂,宋宏智任厂长。修配项目主要是电冰箱和X线机,经济上实行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72年,重建哈尔滨医药站后,医疗器械修配厂撤销,改为修配组,划归哈尔滨医药站
器械科领导。
(二)哈尔滨医药批发站制药厂
1958年上半年,根据“解决急需,起示范作用”的指导思想,哈尔滨医药站依靠化验室
的技术力量,建立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医药批发站制药厂。制药厂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钱塘街
114号。同年8月,哈尔滨医药站与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合并后,又在道外区南平街组建了粉剂
车间,从社会上招收工人50人。建厂初期产品主要有兽用化学药品、人工泉盐粉、结晶芒硝
粉、乌洛托品针、水合氯醛酒精、匹拉米洞针、红色素针等,当年产值10万元。
1959~1961年,是制药厂的全盛时期。生产品种实现了由兽用药到人用药的转变。粉剂
品种主要有儿特灵、高锰酸钾和健鸡散等;针剂品种主要有氯霉素针、安乃近针、匹拉米洞
针、硫酸镁葡萄糖针和葡萄糖针等10余种,产值达150万元。
1960年8月,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提供的资料,由张春生等人成功地研制出5
毫升蜂王浆口服液与1毫升蜂毒针,经批准后正式投产。共生产蜂王浆口服液50万支;蜂毒针
150万支。
1962年3月,哈尔滨医药站制药厂被调整下马。工厂职工在哈尔滨医药站内重新分配了工
作。
二、集体所有制
(一)齐齐哈尔医药站医药卫生材料厂
齐齐哈尔医药站医药卫生材料厂,始建于1964年。承担本经济区所需的卫生材料生产任
务。为解决部分职工的家庭困难,齐齐哈尔医药站由工会负责,组织有困难的职工家属带料
在家加工口罩。
1981年,齐齐哈尔医药卫生材料厂由站工会转交集体企业办公室接管。职工33人,电动
缝纫机3台,脚踏缝纫机9台。集体企业办公室派薛淑芳任厂长。下半年,经中共医药站委员
会决定,年满45周岁以上的工人,全部动员退休,并实行子女接班制度。
1982年5月,齐齐哈尔医药卫生材料厂,由小集体转为大集体性质企业。当年口罩产量达
269万个,纯利润60529元,1984年,医药卫生材料厂新建砖瓦结构仓库40平方米,并添置电
动大型缝纫机20台和电剪。年末,共有职工22名,固定资产6505元。
(二)牡丹江医药站家属口罩厂
1966年5月,牡丹江医药站本着“三就四为”的精神,组建了家属口罩厂,安排36名职工
家属。先生产口罩,后又生产医用绷带。
(三)新曙光口罩厂
1966年,齐齐哈尔市批发商业局根据省商业厅30号文件精神,成立批发商业系统职工家
属服务站。1967年,职工家属服务站撤销,由医药站筹建集体加工企业新曙光口罩厂,实行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人员33人。
(四)哈尔滨医药站医务服装厂
医务服装厂前身是家属口罩厂,始建于1967年3月。口罩厂成立之初,缺乏资金和设备。
哈尔滨医药站为其提供生产用房和各种原料、包装等,职工个人自带缝纫机,实行带料加工
,收取加工费等办法。1972年,口罩厂购置缝纫机20台,职工人数增加。由于加工任务不足
,实行“有活干、没活散”的办法。1979年9月30日,由于口罩厂连年超产,销路不畅,造成
库存积压;加之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医药二级站和部分市县医药公司相继成立了家属
口罩厂,口罩厂停办。
1980年4月,由原口罩厂工人李贞远和侯杰自发组织家属工,为哈尔滨市服装14厂加工劳
动服。同年5月,哈尔滨医药站派程德福任厂长,开始生产民用服装。在道里、道外、南岗、
香坊和动力区市场开设8处摊床;在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和哈尔滨市妇女儿童用品商店设立
代销点,实行自产自销。1981年,服装厂由家属厂变为正式集体企业,开始实行职工退休和
待业子女接班制度。1982年,从青年农场调人青年女职工9名,青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0%。
1983年4月,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由生产民用服装改为生产医务服装。从此,服装厂有了销
路较好的定型产品,产值和利润逐年增加。1985年末,在岗职工46名,退休职工15名。
服装厂历年生产品种:1967~1979年,生产12层和16层医用纱布口罩;1980年4月,生产
劳动服;1980年5月~1983年3月,自产自销各种民用服装、呢料大衣和医用口罩;1983年4月
—1985年,按黑龙江省卫生厅制定的医务服装标准,自产自销各种医务服装和口罩。医务服
装产品有院长服、主任服、医生服、行政人员服、护理师服、护士服、卫生员服和护理员服
等,各类服装又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生产设备:1967年,职工自带缝纫机30台;1972年,购置缝纫机10台;1976年,购置缝
纫机10台,淘汰旧缝纫机10台;1982年,购置小电动缝纫机20台,淘汰旧缝纫机10台;1984
年,购置大电动缝纫机10台,电动锁眼机1台。
历年生产定额:口罩:1967~1985年,12层口罩折叠由日定额600个提高为900个;缝纫
由日定额600个提高为800个。18层口罩折叠由日定额500个提高为800个;缝纫由日定额500个
提高为700个。医务服装:1983~1985年,缝纫每人每日定额为4件。职工工资:1967~1970
年,月工资分28元和30元2级;1971~1972年,月工资分30元和32元2级;1973~1979年,月
工资分51元和60元2级;1980~1985年,月工资分70元和80元2级。
历年产值及利润:1967~1979年,平均年产值28万元,平均年利润2万元;1980~1982年
,平均年产值30万元,平均年利润3万元;1983年,产值80万元,利润8万元;1984年,产值
90万元,利润9万元;985年,产值36万元,利润3.6万元。
(五)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
哈尔滨医药站1985年组建的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经历了青年点、青年农场、综合加工
厂和制药厂4个发展阶段。
1.青年点
1972年末,为安排职工子女中的知识青年下乡,经主管部门批准,与黑龙江商学院联合
,在哈尔滨市动力区黎明公社幸福大队吕家油坊建立青年点。哈尔滨医药站为建点投资4万元
,安置知识青年52人。1974年秋,随着下乡知识青年的逐年增加,黎明青年点人多地少无法
安置。为此,经上级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批准,与哈尔滨药材站在安达县升平公社合建一处
青年点。哈尔滨医药站进点青年48人,投资20万元。1975年以后,安达县升平青年点除了继
续进行农业生产外,还开办了制药厂。先后生产的中成药和化学药品有羚翘解毒丸、新方安
宫丸、强力批把露、五味子糖浆、安痛定针和注射用水等。1979年,安达县升平青年点撤销
。
2.青年农场
为安排原在安达县升平青年点的下乡知识青年,1980年,将黎明青年点改建为青年农场
。黑龙江商学院退出对青年农场的联合经营,改由哈尔滨医药站自办,性质为集体企业。凡
是返城后无就业门路的职工子女,都安置在青年农场,为逐年安置待业青年创造了条件。
3.综合加工厂
1982年,为使青年农场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转变,在继续经营农业的同时,成立
了青年综合加工厂,生产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有诊查床、诊查橙、器械柜、药品柜、氧气瓶
推车、盐水瓶架和普通病床等;同时还成立了电镀车间。同年,为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增
加利润,在加工厂内成立了制药车间,生产人参精口服液。截至1984年,共生产了413952瓶
,实现利润24万元。
4.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
1985年1月,中共哈尔滨医药站委员会专题研究青年综合加工厂的发展方向,决定筹建黎
明制药厂,并在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经过9个月的筹建,于同年9月11日,黑龙
江省医药总公司和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正式成立。生产品种有双氧水和
利凡诺尔等酊水制剂。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的建立,标志着哈尔滨医药站的集体企业,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1985年末,哈尔滨市黎明制药厂共有职工198人,拥有固定资产8
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