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经营沿革

  化学试剂商品早在19世纪初便在中国流通了。当时国内战乱,科研、教育等项事业无法 开展。化学试剂商品很少,且品种单一。东北沦陷时期至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的工 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事业不发达,化学试剂商品的需要量很少,全地区无生产厂家。市场 上出售的化学试剂商品全部由私营商行兼营,没有形成专柜或专业商店。
    1947年,哈尔滨市成立了大东新药店,开始兼营化学试剂商品。品种有70~80种,主要 有硫酸、盐酸、硝酸、无水乙醇、甲苯、二甲苯和十几种色素、糖类等品种。同年,在哈尔 滨市道外区振滨商场内,设一个柜台,专营化学试剂商品,并设专人专库管理,品种达40多 种,货源大部分从省外购入。
    1949年,哈尔滨市曙光药店开始经营化学试剂。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大城市之一 ,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事业发展很快,对化学试剂商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虽然也有几 家兼营商店,但化学试剂商品仍然供不应求。
    1950年,哈尔滨市又先后成立了2个专门经销化学试剂的私营商店。一个是华科商行,由 3人组成,经营小商品100多种;另一个是夫妻店亚昌商行,经营商品100多种。同年,哈尔滨 市成立了第一家私营化学试剂工厂,从业人员21人。以工业硫酸、盐酸、硝酸用大烧瓶蒸馏 提纯进行生产,同时也生产少量氨水。全部商品供给私营商业,当年化学试剂商品销售额达 3万元。
    国营医药商业建立后,有专人负责化学试剂商品的购进、销售和储存,并初步建立了一 套经营管理方法。全省医药商业化学试剂商品的经营和管理走上了正常轨道。
    1958年后,“大跃进”时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全省各级医药商业企业不搞综合平 衡,不作调查研究,不顾商品内在质量,盲目实行“大购大销”,使化学试剂经营陷入了盲 目状态,购销额大起大落,库存额忽高忽低。
    1960年,商业部医药局在全国化学试剂生产计划会议上提出“化学试剂商品经营方针, 要集中力量为科学研究服务”。同年5月,商业部医药局又对化学试剂商品经营方针,作了进 一步的阐述:“化学试剂商品经营范围,应以满足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医学院校分析鉴 定等方面的需要为服务宗旨”。当年全省化学试剂销售额达1220万元,1962年下降到290万元 ,下降幅度为76.23%。其中: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1960年销售额为1167万 元,1962年下降到260万元,下降幅度为77.72%;齐齐哈尔市医药公司化学玻璃批发商店, 1960年销售额为15万元,1962年下降到10万元,下降幅度为33.34%。
    1963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进了化学试剂的经营,销售额开始回升,当年销 售311万元,比1962年增长7.2%;1964年销售402万元,比上年增长29.26%。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大部分学校停课,科技人员下放,工厂减产或停产,科研事 业遭到破坏,化学试剂需要量减少;各级医药商业企业的各项制度被否定,正常经营秩序被 打乱,商品销售额下降。1966年全省化学试剂销售额501万元,比上年下降7.56%;1967年降 为421万元,比上年下降15.97%;1968年为361万元,比上年下降14.25%;从1969年起,销 售额开始回升。
    1966年,全国医药商品计划供应会议研究了化学试剂商品经营方针,会议提出促进化学 试剂生产发展,做好分析化验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供应工作。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在全省医药系 统传达贯彻了化学试剂商品经营方针与制度,做好供应,满足科研及其他部门的需要。1967 年,中国医药公司拟定了《化学试剂商品经营方针、任务》,确定了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 力更生,奋发图强,保证化学试剂商品顺利向前发展,改善商品的采购、供应、代办服务等 项工作。省医药公司根据全省实际,制定了分析化验、科学研究和生产用化学试剂的供应规 划。1973年,商业部、化学工业部在广州市联合召开了1974年全国化学试剂产销计划供应会 议,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计划衔接会议及管理制度。会议提出了1973~1980年全国化学试剂商 品发展规划,并解决了化学试剂商品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医药公司派代表参 加了会议,并把会议精神在全省医药商业系统进行传达、贯彻,使化学试剂经营和管理步入 了正常轨道。
    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全省化学试剂销售渠道增多,市场竞争激烈。 各级医药商业企业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组建销售队伍,在省内外扩大推销,到1985年 销售额高达1577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