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剂商品购进包括从化学工业部门、商业批发部门及国内外有关部门等各种渠道购
进和调入,是医药商品流通的第一环节。
一、生产收购
1950年后,哈尔滨市先后开设了协力、太东、志诚、新元、增发祥、大龙、大陆、玉祥
等8家私营化工厂。主要产品有乙醚、苯、甲苯、二甲苯、六次甲基四胺、乙酸乙脂、95%乙
醇等20多种,由医药商业收购。大部分品种供应省内,少部分品种销往省外。
1956年,在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哈尔滨市的8家私营化工厂组织起来,于4月1日
成立了哈尔滨市第四化学试剂生产合作社。有职工46人,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硝酸、硫酸、盐
酸、甲苯、二甲苯、95%乙醇、无水乙醇和氯化铁、氯化钠、氯化铵、硫酸铜、氯化钾等10多
种化学试剂。产品均由医药商业收购,供应全省需要。
1958年,哈尔滨市第四化学试剂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哈尔滨市化工试剂厂,生产规
模扩大,生产品种增加。职工由60多人猛增到850人,年产值达300万元,比1956年的20万元
增长14倍,生产品种由20种增加到80多种。同年,哈尔滨市化工试剂厂分出一个小厂,厂名
为新华化工厂,职工150多人,产品有硫酸、盐酸、硝酸、无水乙醇、95%乙醇和10多种其它
化学试剂,年产值120万元。同年6月,齐齐哈尔化工学院建立齐齐哈尔化工学院试剂厂,年
产值30万元,1959年上升到110万元。产品有甲醇、苯酚、硫酸亚铁、碳酸钡、无水碳酸钠等
13个品种,1962年工业调整时下马。
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全省化学试剂生产出现“五不干”(利润少的不
干、有毒的不干、亏损品种不干、技术难度大的不干、原料紧缺的不干)现象。从1967年开
始,全省地产品收购的品种、数量及金额都在下降。
1970年,根据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有关扶植地方工业生产,提高商品自给比重的要求,
对科研、教育单位普遍需要的成本低、利润少、大厂不便安排生产的品种,由哈尔滨市医药
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组织社办、民办、校办的化学试剂厂进行生产。先后扶植了哈尔滨市
郊区新春化工厂生产PH试纸、无水氯化钙;省化工研究所五七厂、双城县第四中学、绥化第
一中学生产氨水;牡丹江市爱民化工厂生产乙醇、石油醚、苛性钠等化学试剂。
1971年,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加,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由原来只从一个工
厂收购化学试剂商品,增为从6个工厂收购;收购品种由30种增加到40种,收购金额达319万
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1975年,全省医药商业进行内部调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收购,合理布局。根据调整
后的需要,省医药公司规定,生产厂家之间不安排重复品种,一个品种由一个工厂生产供应
医药商业。据此,将原有的20几家工厂调整为6家。各厂实行专业化生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产品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各工厂生产的品种,在1978年、1979年经全国质量中心测试检查
,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受到化学工业部、中国医药公司的表扬。同年,哈尔滨市医药
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收购氨水33883瓶,比1974年收购的19500瓶,增长73.3%。其中收购
省化工研究所五七厂的氨水25830瓶,占收购总量的76.8%。同年,全省急需环乙酮,而各化
学试剂生产厂家又无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无法进行生产。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
店派专人去西安化学试剂厂考察,学到了整个生产工艺过程,掌握了生产技术资料,回来后
立即帮助工厂生产。当年收购环乙酮850瓶,第二年收购了1280瓶,满足了全省需要。
1976~1977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多次帮助哈尔滨市的各化学试剂厂新产品投产,恢复
老产品生产。运用商业联系面广的特点,协助地方工业解决部分设备及紧缺原料。两年内,
解决烧碱、纯碱、海波等170多吨。派专人到上海学习生产技术,购买设备,使工厂长时间闲
置的设备投入生产,促使丙酮等4种老产品恢复生产,使硫酸镍等3个新产品上马,满足了市
场的需要。
1977年,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同哈尔滨市试剂厂到北京化学试剂厂考察
,帮助哈尔滨市试剂厂调整了产品结构,增加了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等8个品种的生产,当
年收购额达216.3万元,比1975年增长13.1%。
1979年,全省化学试剂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生产品种增到100多种,年产值达到350万元
。由于生产发展赶不上需要增长速度,化学试剂商品仍然满足不了全省各行各业的需要,一
部分产品还需依靠省外调人。
1982年,哈尔滨市新春化工厂生产的无水乙酸钠,因质量不过关,影响了供应。哈尔滨
市化学试剂批发商店与该厂共同走访了北京化工试剂厂,找到了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回来经
改进设备后,产品质量达到了标准,当年各医药商业企业收购4000瓶,调往省外3000瓶。
1983年底,哈尔滨市化工试剂厂、新春化工厂、绥化市化学试剂厂、齐齐哈尔市电化厂
、齐齐哈尔市试剂厂、齐齐哈尔市化工试剂厂、齐齐哈尔市仪表一厂氨水厂等已发展成为骨
干生产厂家,生产的品种齐全,满足了全省化学试剂市场的需要。
为补充省内生产不足,历年来,全省医药商业均从省外化学试剂工业购入部分商品。但
品种不多,数量很少。据统计资料记载,1963年购入6万元,占国内纯购进额的14.22%,19
85年增加到88万元,占国内纯购进额的15.71%。
随着化学试剂工业的发展和社会需要量的不断增长,国营医药商业从省内外工业收购总
量,年度间有增有减,总的在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记载,国营医药商业化学试剂国内购进
额1963年为37万元,1965年为59万元,比1963年增长59.47%;969年为63万元,比1965年增
长6.78%;1975年为221万元,比1969年增长2.51倍;1979年为294万元,比1975年增长33.
03%;985年为560万元,比1979年增长90.48%,比1963年增长14.1倍。
二、商业调入
1952年,黑龙江地区需要的化学试剂商品由东北区医药公司拨给,不允许医药商业企业
自己采购,拨啥卖啥。
1953年,开始由营业员根据柜台销售情况,提出要货计划,按计划从东北区医药公司进
货。
1954年,全省医药商业开始编制化学试剂商品经营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从北京市医
药公司化学试剂部统一进货。
1955年,全省医药商业的外埠进货,以天津、北京、上海医药站为主,初步形成了稳定
的进货渠道。此后,在每年召开两次的全国化学试剂商品计划供应会议上签订进货合同,按
合同进货。
1960年1月,黑龙江省医药公司根据商业部医药局《关于化学试剂商品管理办法的意见》
,确定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批发商店为全国化学试剂八大货源站之一。
1962年,哈尔滨市化学试剂批发商店不再承担全国货源站业务。全省化学试剂商品主要
从沈阳、天津、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安医药站(即一级站)进货。其中从北京、天
津、上海一级站调人的商品额占商业调入总额的52%,这种办法一直执行到1982年。
1983年后,随着商品流通渠道全面通开,全省化学试剂商品除仍在各一级站进货外,开
始从各医药二级站及其他医药批发企业采购。为扩大省外购销,1984年,哈尔滨市化学试剂
批发站与天津市化学试剂公司、北京市化学试剂部进行横向经济联合,签订联销协议,确定
各自向对方的调拨金额,实现后按调拨额的1.37%付给对方联营费,超额部分另加0.5%;相
互调拨额每年初由联销双方协商确定。
随着化学试剂商品需要的不断增加,省外商业调入量相应增长。由于受全国生产的影响
,货源很不稳定。省外商业调入起伏较大。据统计资料记载,自1963年起,国营医药商业的
省外商业调人额有的年度比上年增长,有的年度比上年下降,有的年度持平。1965年为463万
元,比1963年的186万元增长1.49倍;1966年起逐年下降,1968年下降到271万元,1969年为
343万元,仍比1965年下降26.08%;1970年猛增到596万元,而1971年以后连续三年逐年下降
,到1975年才回升到467万元,比1969年增长36.15%。1976年以后,各年度间有增有减,到
1979年增加到525万元,比1975年增长12.42%。1980年以后,随着流通渠道的逐步通开,省
外商业调人逐年增加,1985年增加到753万元,比1979年增长43.43%,比1963年增长3倍多。
三、进口
1976年以前,黑龙江省不直接进口化学试剂。1977年以后,为满足全省科研和大专院校
急需部分国内不能生产和短缺的化学试剂商品的供应,当年利用地方小额外汇23万元人民币
,通过省外贸局和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进口500多种科学研究部门急需的化学试剂商品
。其中:给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决的品种有多巴胺、甲基多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烯二醛
、澳卡胺等20多种;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解决的品种有透析袋、胸腺嘧啶核贰等试剂,并为
“兽医微生物单克隆抗体研究”提供了化学试剂;为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解决了螯合树脂XA
D一4等各型号商品;为顺利进行对“松花江水污染”的研究提供方便;为黑龙江省生物研究
所解决的品种有胃蛋白酶、吲哚丙酸、赤霉素、β—淀粉酶等,为开展“生物研究”提供了
物质基础。
1978年以后,全省医药商业连续5年进口了少量化学试剂。进口额分别为:1978年4万元
,1979年3万元,1980年6万元,1981年5万元,1982年1万元。截至1985年,共进口化学试剂
金额为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