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营沿革
黑龙江地区使用玻璃仪器起于19世纪初。据资料记载,1892年,英国基督教会在阿什河
建立西医医院,首次将玻璃仪器从英国传入黑龙江地区。此后随着外国人开办医院的增多,
玻璃仪器的流入量逐步增加。但当时英国、德国、俄国等外国人带人或输入的玻璃仪器只限
于医院使用。同时外国人开办的药店首次兼营玻璃仪器。此后,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办的
药店的不断增加,兼营玻璃仪器的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1938年,黑龙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生产玻璃仪器的民族工业,即哈尔滨元吉玻璃厂,只
生产温度计、刻度瓶、试管等。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玻璃仪器的经营大部由日商垄断。商品从德国、苏联、英国
、日本等国进口,供给境内一些检查、化验及检验部门使用,经营量很小。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得到
相应发展,对玻璃仪器商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此时国营医药商业刚建立,未经营此类商品
,玻璃仪器市场由私营医药商业占领。随着对玻璃仪器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建立了佳木斯光
华玻璃厂、齐齐哈尔嫩江玻璃厂。主要产品有安瓿、日用玻璃器皿等。佳木斯光华玻璃厂迁
到长春市与丰华玻璃厂合并,改称长春玻璃仪器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黑龙江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对玻璃仪器商品的品种、规
格、数量有了新的要求,当时的商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上海、天津、沈阳、北
京等市的玻璃仪器大量涌进黑龙江地区医药市场。
1953年,齐齐哈尔嫩江玻璃厂改为齐齐哈尔华光玻璃器械厂,增加的新品种有量器、试
剂瓶、滴瓶、冷却器、滴定管和试管等5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年产值近百万元。在哈尔
滨市设立产品销售处,年自销金额12万元左右。
1953年,松江省医药公司同地方国营生产厂家达成产销协议。工业撤销自销门市部,由
松江省医药公司统一经销。在对私营医药商业的改造中,鉴于其批发比重较小,又都是兼营
,根据玻璃仪器经营的实际情况,先挂公私合营牌子,经清产核资后,将分散的兼营或专营
的商店,合并成专业的公营合营商店。
1962年8月24日,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商业部《关于调整科学用品服务处机构问题
的报告》精神,玻璃仪器和通用仪器仪表集中由医药商业部门经营。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省玻璃仪器经营被干扰,品种减少,销售额下降。
1978年3月29日,商业部医药局在天津召开了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哈尔滨等
10个城市的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简称化玻)商店主任座谈会。会上交流了保证重点、兼顾
一般,实行计划供应的经验。拟定了《10城市化玻商店开展友谊竞赛协议书》,座谈会精神
在全省传达贯彻后,推动了玻璃仪器的经营。
1980年,全省玻璃仪器逐步实行放开经营,打破地区间的界限,渠道拓宽,各级经营单
位的品种增多,销售额逐年增长。实行送货上门,主动为用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