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供 应

  随着国内生产发展和供应基地的逐步形成,1963年6月,中国医药公司在上海市召开玻璃 仪器商品供应会议,提出固定调拨供应协作关系及加强玻璃仪器商品管理的意见。黑龙江省 经营玻璃仪器的医药商业企业参照上述管理进行经营,主要由各医药二级站和哈尔滨、齐齐 哈尔、佳木斯等市医药公司经营;其他市县医药公司也经营少部分品种,经营分散。
    1966年9月,中国医药公司下达《加强玻璃仪器商品调拨协作关系及商品管理的试行意见 》。明确就近选购、就近供应、就近调拨的“三就近”原则。全省贯彻执行这个原则后,扭 转了过去不合理的商品流向,理顺了商品调拨和供应关系。除各医药二级站继续经营二级批 发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医药公司经营三级批发和零售业务,直接和用 户见面。
    1983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全省医药商业出现了多渠道供应的新局面。为搞好 省内供应,各经营单位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供应服务办法。
    一、上门服务
    1966年,全省经营玻璃仪器的医药商业企业,开始选派联络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用户 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对商品的需要情况,签订计划合同,就地开票、结算,满足用户的需要。
    1975年以后,在工业自销机构撤销后,全省形成了国营医药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为满 足用户的需求,在用户完全依赖于医药商业的情况下,增加了服务内容。除继续实行登门服 务外,还在经营单位内部指定专人、分片负责,对用户实行分配包干、方便用户。1983年以 后,普遍开展了送货上门活动,受到用户好评。
    二、计划供应
    对使用玻璃仪器商品数量较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实行计划供应。计划供应单位根 据需要,按月、季填报包括品种、规格、数量和需要时间等内容的要货计划;经营单位将要 货计划纳入经营计划,组织进货,优先供应。对临时或少量急需的商品,医药商业企业有现 货的及时供应;无现货的组织进货,满足供应。据调查,1975年,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对实行 计划供应的50个医疗单位的供应额达46万多元。这种供应方法一直延续到1985年。
    三、缺货登记
    玻璃仪器商品的品种、规格繁多,而且需要变化频繁。医药商业企业要全部备齐、备足 是很难的,某些品种上出现一时性的脱销断档在所难免。为解决这个问题,各化玻二级站和 其他经营单位自60年代起采取缺货登记的办法,将医疗单位需要的而医药商业企业无货的品 种、规格和数量进行登记。到货后,根据登记的先后和进货量,进行合理供应。这种办法受 到用户欢迎,直至1985年仍在继续实行。
    四、修配服务
    玻璃仪器商品是一种易碎的商品。一些工艺复杂、精密度较高的成套仪器,如有一个部 件损坏,整套仪器就无法使用。为减轻用户经济损失,充分发挥成套仪器的作用,各医药商 业企业,在搞好商品供应的同时,常年开展修配服务。医药商业企业与各成套仪器的生产厂 家取得联系,按需要准备,购买各种零配件备用。组织修配人员到生产厂家、兄弟省医药经 营单位等学习修配技术。成立修配组或设专人,对用户反映仪器损坏的,马上登门维修,零 部件损坏的马上更换,质量有问题的,马上派人登门检查修理,在修配服务的同时,广泛征 求用户意见,主动为用户服务。
    黑龙江省是玻璃仪器销售区,销售水平较高,省内生产的产品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调 给省外的品种极少,数量甚微,而且呈下降之势,而省内纯销售则呈逐年增长之势,据单独 作为一个类进行统计的资料记载,1980年调给省外13万元,1985年下降到1万元,下降92.3 1%;1980年纯销售额为330万元,1985年增加到641万元,增长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