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历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据《山海经》记载,黑龙江地域早在先秦时期就出产药材,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物质文化
的发展而日趋丰富。
唐代时期已经有渤海国以人参、昆布、白附子等药材进贡的记载。那时的药材绝不止这
几种,品尝草药药性等原始科学研究,在生产和使用药材的实践中也有所发展。
明代,以大兴安岭、嫩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的黑水部达斡尔族也有“猎鹿取胎、茸,猎虎
取虎骨以为药用”的记述。可见,那时对鹿产品、虎骨的药用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认识。
清代,在黑龙江将军的辖区内,中医中药事业有较快的发展。开始主要是由外来的商贾
、流放的官僚文人精于歧黄之术者以济善为目的,自发地为群众看病用药。他们多是个人行
医、施药,医与药不分家,自己采集和筹办药材,自己配制各种剂型,在采集和配制中进行
研究。随着中药店的出现,“郎中”坐堂看病、处方,柜台抓药卖药,店后加工饮片、制做
丸、散、膏、丹等,无论是加工炮制饮片,还是配制中成药,都在不断地研究新的加工方法
和新的处方配伍。到清朝末年,遍布黑龙江各地的中药店在制药方法和炮制技术上都各有特
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渗入,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开始从西方输
入黑龙江地区。由于当时黑龙江地区尚无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所以关于这两类医疗
产品的科学研究还是空白。
在旧中国,黑龙江地区的医药大致形成两个体系,即传统医药(中药)和现代医药(化
学药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崇洋媚外,对祖国医药遗产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多方摧残中药
事业,阻碍了传统医药的发展,使中药生产渐趋衰落,科学研究也止步不前。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东北沦陷时期,在日伪14年暗无天
日的血醒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野蛮掠夺下,黑龙江地区的中药科研事业与生产、流通一样惨
遭扼杀。
解放战争时期,为发展解放区的医药科技,1947年2月,在佳木斯市成立了东北药科专门
学校,培养了260名药学专门人才,为推动黑龙江地区的医药事业奠定了科技基础。
1947年5月,牡丹江市医药研究所在牡丹江市七星街成立,这是黑龙江地区有史以来的第
一个化学制药研究所,该研究所边研究边生产合成药物磺胺制剂,为解放战争战场救护提供
了消炎药物,这是首次用化学原料药研制成的新剂型。1948年初,牡丹江市医药研究所交市
立医院,改名为牡丹江市立医院药剂室。
1947年9月,为发展黑龙江地区医药工业,支援解放战争,在佳木斯市建立了国营东北卫
生技术厂和东北制药厂。1948年初,东北药科专门学校第一批毕业生分配进厂,充实了科研
力量。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制药厂坚持自力更生,研制了部分化学药品,开创了
工业企业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先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黑龙江地区的医
药事业开始复兴。为改变整个地区医药生产和医药科研的落后面貌,执行党和政府一系列方
针政策,从实际出发,进行中药材开发与紧缺中药材栽培,开展了野生动植物的家养、家种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省外药材引种、试种工作。
1953年,松江省卫生厅为加强对中药的管理,颁布了“中成药标准”,对黑龙江地区中
成药处方、工艺、质量标准进行了整顿。同时,在联营、公私合营的基础上,对中药行业进
行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一)中药科研
黑龙江地区的中药科研50年代开始起步。1956年研制出中成药素片,打破了几千年来中
成药只局限于丸、散、膏、丹剂型的旧模式。至1983年末,在全省范围内已初步建成具有一
定规模,生产布局较为合理的中药生产与科研体系。其中:中药厂14家,中药饮片加工厂8家
,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和几个大的市县。1979~1983年,
全省在中药生产上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投资达1900万元。
经过36年的医药科研实践,到1985年研制成功中药针剂、冲剂、胶囊、片剂、丸剂、滴
丸、口服液等新剂型达170多种,其中双黄连针、柴胡针、安宫牛黄针、刺五加针等品种的生
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化学制药科研
黑龙江地区化学制药的科研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到
1966年底已能生产技术难度较大的土霉素碱、咖啡因、四环素碱、皂素、长效磺胺等原料药
,还生产制剂145种。1975年以后,是化学药品科学研究全面起步时期,1976至1978年,全省
用于科技进步投资4177万元。经过三年的时间,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用药量较大的10种原
料药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全省医药工业技术跨入新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大中小相结合的医药工业体系。到1978年底,已能生产48种原料药、300多个制剂品种。
1979年以后,是化学制药工业技术发展较快时期,科技人员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
高,已能承担技术水平较高、工艺路线较长、反应过程较复杂的研究课题和生产项目。先后
研制生产了青霉素高单位新菌种(137、339),丁醇水共沸结晶新工艺,用加氢还原法制非
那西丁,环氧乙烷与芦丁反应一步合成维脑路通,烟浪丁等品种;研制的新产品有12.5%维
生素C注射液、青霉素钠粉针等获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部分品种在发酵单位、收率、工艺流
程、质量标准等方面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先进水平。
(三)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科研
医疗器械工业在黑龙江省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全省的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工业就全国而
言,是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1961年,省医疗器械厂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并生产出200毫安
X线机。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先后又研制出医用救护车、防疫车、100毫安X线机、各种固定阳
极X线管、血库冰箱、手提式高压蒸气消毒器、立式圆形高压蒸气消毒器、储槽系列产品以及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恒温输液器、电子听诊器、脉管炎治疗机、分娩监护仪、电镝针、对数
视力表等。
制药机械是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行业。1980年哈尔滨制药厂首先研究设计并制
造了第一条粉针自动生产线,是黑龙江省第一家按GMP自行设计、加工、施工及安装建成的车
间生产线,使粉针分装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1981~1985年,哈尔滨制药机械厂和佳木
斯制药机械厂先后研制成功中药自动小丸机、粉针分装机、HNY—14中药密丸机、中药饮片干
燥机、西林瓶压盖机、大输液生产自动线、滴丸机、蒸参柜等;还引进消化吸收铝塑包装机
、直口瓶生产机、胶囊分装机等,使全省医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向中药生
产机械化、化学药品生产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医疗器械、制药机械科研成果的推广,为提
高全省医药工业企业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保证药品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