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机构

  黑龙江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专门医药科研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50年代起相继成立了独立的医药科研机构,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医药科 技人才,为发展黑龙江省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省医药工业的发展,省内一些大药厂 、大医院和有关大专院校也都相继成立了医药研究所。制药工业的骨干企业哈尔滨制药厂、 哈尔滨制药二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中药二厂、齐齐哈尔制药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 等本着科技兴药之宗旨,率先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及附属二院、三院(省 肿瘤医院)、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佳木斯医学院药学系和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也先后建 立起自己的研究所。到70年代末期,省内各地设中药、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研究所近20所, 专业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省市级专业研究所和基层各药厂自办的研究所已形成上下结合, 专群结合,各有侧重的多层次医药科学研究体系。
    一、专业科研机构
    (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2月27日,是全国 第一批组建的省级中医药科研单位。随着中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于1985年11月扩建为省中 医研究院,下设中医临床、针灸经络、中药研究三个研究所。
    省中医研究院是一个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药科研机构。共有科 研仪器设备1000余台(套),图书3万余册。30年来该院科研人员共撰写科技论文700余篇、 学术专著49部,获得科研成果56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项、省部级成果7项。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共有职工600余人,科研人员300多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41人、中 级科研人员102人。下属中药研究所共有技术人员50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14人、中级科研 人员14人、初级科研人员22人。
    (二)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
    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76年6月16日,当时隶属于省商业厅。建所初,坚持边筹建 、边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到1978年4月,已购进仪器设备74台(套),图书近2000册。197 9年初归属省医药管理局。1982年与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合署办公。省中药研究所是省内中药材 、中成药行业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设中药栽培、生药鉴定、中药制剂、药理、分析、植化、 情报资料等8个研究室。省中药研究所建所以来深入开展中药新品种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医药管理局、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计划委员会、省医药管理局下达 的科研项目20余项。重点研究地产药材的开发、种植、“南药北移”、中药材的加工炮制、 植物化学成份的提取、药理、毒理、分析及新品种、新剂型、新工艺等项的研究,取得人参 、龙胆草、刺五加、刺莓果等科研成果14项。其中:人参加工新工艺的研究属国内首创,获 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龙胆草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也取得显著效果,达到国内先进 水平;儿科用药小儿消炎栓、治疗肝炎的肝速康等均已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设有实验基地。1979年6月,省中药研究所在哈尔滨市郊王岗公社红 兴隆大队征用土地105亩,开辟药材种植场——王岗药材栽培实验场。主要承担药材的栽培、 收藏与整理,科研试验和试种,试验面积70000平方米,是全省条件较好的综合性栽培实验场 。
    1980年,为研究优质大型人参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在五常县山河屯试验基地栽培不同 年限的不同品种的试验参650平方米。通过提纯复壮、选育良种和改良土壤,对人参进行系列 研究。此项目被列入国家医药管理局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1981年在王岗药材栽培实验场建立了龙胆草和人参研究基地,并着重进行“关龙胆”野 生变家种的研究,经过科研小组的努力,采用液态直播法,解决了因龙胆草籽种颗粒太小播 种上的困难,播种龙胆草40平方米。人参小区试验面积700平方米进行系列化研究,取得每平 方米起参1.5~2公斤的小区面积的栽培试验结果。
    1982年对王岗药材栽培实验场进行了绿化建设,植树2500棵,平整人参试验田达1000平 方米,为试栽优质、大个人参做了准备。
    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给省中药研究所下达了“龙胆野生变家种”的科研课题,按课题 内容的要求,对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的品种,在王岗药材栽培实验场进行研究, 试验面积达2664平方米,完成了对“关龙胆”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考察,对在家种条件 下龙胆草的种子采收、育苗、栽培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
    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职工42人,科技人员占90%以上,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 25人。积累中药材标本360余种。
    (三)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始建于1978年9月13日。当时隶属于省石 油化学工业局。是省级独立的医药工业研究所,是全省医药工业综合性研究机构。担负着全 省医药工业的科学研究,指导全省医药工业科学试验活动和组织开展全省医药工业技术情报 交流工作。
    建所初,暂在哈尔滨制药厂办公,1979年2月,该所本着边基建、边科研、边生产的原则 ,开始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公里处水源地旁新建科研大楼。同年3月14日归属省医药管 理局领导。
    1980年5月1日迁至新址,1982年8月,基本建设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所内机构设置有 :合成药物研究室、植化研究室、药理研究室、分析研究室、制剂研究室、生药鉴定研究室 、情报资料研究室、科研科等共8个研究科室。共有各种仪器设备200余台(件),除常规仪 器外,还有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双波长扫描仪、高压液相色谱仪(LC—4A) ,气相色谱仪(102G)、生物多导仪(RM—6000)、元素分析仪(DZF—1)等大型精密仪器 。贮存科技档案资料300余份;中、外文图书8000余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
    建所以来承担了国家医药管理局、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医药管理局以及研究所横向联 合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主要研究心血管、抗菌消炎和解热镇痛等药物,按照 《新药审批方法》的要求,承担全省药物分析和行业的药品质量监测、药理毒理、药效、药 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技术服务项目。先后获得胆速康、水杨酸镁、心律宁等科研成果30 多项,其中获奖2项:省级奖1项,行业奖1项。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药厂始建于1980年5月,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公里 (省医工所院内)。内设提取、补酒、片剂、针剂等四个车间,有各种生产设备上百台(套 ),职工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人。设有办公室、技术室等科室。产品主要品种有鹿鞭补 酒、心律宁、去痛片以及用日本进口原料生产的鼻炎片。1985年产值达200万元,创利税12万 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85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共有职工12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8 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7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3人
    (四)牡丹江化学制药研究所
    牡丹江化学制药研究所始建于1947年5月。所址在牡丹江市七星街。隶属于牡丹江市人民 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支援解放战争的战场救护而研制急需药品。
    1948年初,所长范一梅工作调动,研究所交给牡丹江市人民医院,成为制剂室。
    (五)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12月,当时隶属于省卫生厅领导,与省医疗器械 工业公司合署办公,是研制、开发医疗器械的专业机构。1979年3月,划归省医药管理局领导 。
    1981年3月,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与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分开,迁往哈尔滨市南岗区理治街 13号独立办公,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疗器械科研单位。
    1985年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转变为开发型研究所。共有固定资产88万元,其中仪器设备占 14万元。该所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科技应用和开发性研究。主要科研任务是研制新型医疗器械 、医疗电气设备、康复保健设备以及中西药品生产机械设备和中药加工设备。该所设有医疗 设备室、医疗电子室、情报资料室、试验室、所长室和办公室(包括政工、财务、行政管理 )等。建所以来,先后研制成功电子听诊器、恒温输液器、超声脉管炎治疗机、腰颈椎牵引 治疗机、多用活动病床、自动滴丸制药机等11个科研项目。其中恒温输液器和超声脉管炎治 疗机分别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等奖。
    黑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的科研队伍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各医疗器械生产厂的技术骨干 队伍约有近百人,参加了医疗器械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方面队伍中除少数工人技术骨干 外,其余的都是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二是专业科研队伍 即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该所共有职工2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专业技 术人员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
    (六)黑龙江省医药情报中心站
    根据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结合全省医药情报工作实际情况,建立了黑龙江 省医药情报中心站。该站设在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情报资料室,隶属于省医药管理局领导。情 报站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医药科研、规划、生产、流通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和行业情报站的协调管理。创办了《黑龙江医药》杂志,出版《黑龙江医药》(双月刊)23 期、《黑龙江医药》信息52期。组建了省级医药情报协作网,开展了全省医药情报工作。
    二、企业科研机构
    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要抢 占技术开发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强有力的科研组织体系,不依靠科技进 步,要想取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厂办科研所正是企业科技进步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省各医药工业企业对厂办科研十分重视,把企业转轨的着眼点放在依靠科技进 步的基础上,把科技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依据,先后办起了各自的科研所。
    (一)哈尔滨制药厂研究所
    哈尔滨制药厂研究所前身是哈尔滨制药厂试验室,创建于1957年,地址在哈尔滨市道里 区工厂街16号。1958年哈尔滨制药厂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将试验室改为研究所。1959年哈 尔滨制药厂研究所并入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改称制药研究室。1965年制药研究室又从市化 工研究所交回哈尔滨制药厂,改称哈尔滨制药厂中心试验室,内设合成室、植化室、抗生素 室、分析室、药理室、资料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心试验室被砸烂,科技人员受到 审查和批判,有的被分配到车间劳动。1978年乘全国科学大会的东风,哈尔滨制药厂根据科 技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又恢复了中心试验室,一些科技人员陆续被调回,中心试验室下设合 成室、抗生素室和分析室,主要科研成果有DS—36(制菌磺),随之又开展了羟氨苄青霉素 、6—APA(6—氨基青霉烷酸)的酶法制备的研究。1982年3月,开始设计扩建年产50吨的氨 苄青霉素生产车间。1983年在企业经过全面整顿之后,工厂为了加强科研工作,又将中心试 验室定名为哈尔滨制药厂研究所。同年,又开展了对青霉烷砜酸钠的试验。9月,哈尔滨制药 厂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实力,将原来的四车间并入研究所作为研究所的中试车间。1985年5月 20日整个研究所迁入新建成的800平方米科研楼,主要研究课题有头孢IV号、羟氨苄青霉素、 固定化霉、CP—45899、洁霉素菌种选育等。另开设了红霉素琥珀酸乙酯课题的研究,经过半 年的反复试验,达到全检合格,并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7月,为加强研究 所的领导,由副厂长孙克俭担任研究所所长,扩大机构,充实了科技人员,设有科研室、合 成室、抗生素室、理化室、中试车间等。
    哈尔滨制药厂研究所1957年刚成立时,只有几名科研人员,到1965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员增加到45人。以后人员又有增有减,到1982年人员总数为43人。到1985年共有职工(包括 中试车间)127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20人。
    (二)哈尔滨制药二厂研究所
    哈尔滨制药二厂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在1980年5月成立的实验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82年,为了加强科研工作,药厂成立了研究室,1985年根据医药生产的发展而成立了研究 所,当时有职工20人,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14人、化验员4人、老工人2人。
    1980~1983年,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从男性尿液中提取尿激霉、抗坏血酸粉针,并写出 了题为“大孔型离子交换树酯提取尿激霉探讨”的论文,1983年10月在黑龙江省第一届科技 论文发表会上宣读,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1984~1985年8月,该研究所与长春市春城制药厂共同研制链霉素与牛黄酸的无菌粉针— —复方链霉素,省卫生厅批准投入了生产,预防和减缓了链霉素对脑神经损伤的副作用,并 荣获哈尔滨市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哈尔滨制药三厂研究所
    1958年,哈尔滨制药三厂成立了试验室,当时只是为了产前试验和产后对产品的稳定性 作考察。1977年,为了新剂型——乳糖酸红霉素冻干粉针的上马,成立了实验车间,1982年 成立了科研室(后改为研究所),当时有职工13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 术工人4人。
    1964年,12.5%的20毫升高浓度维生素C注射剂试制成功,1965年投入生产。该注射剂1 983年被评为国家银质奖。
    1969年,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参考我国古代验方,借鉴兄弟厂家的长处,并吸收国外 先进经验,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研制高级天然滋补强壮剂——人参蜂王浆成功,1971 年批量生产。该产品曾多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奖以及国家优质产 品和国际金奖等。
    1976年,新剂型——乳糖酸红霉素冻干粉针研制成功,并将试验室扩大为试验车间,投 入了批量生产。
    1982年,改进了葡萄糖注射液生产工艺,采用了全国最先进的熔封工艺“拉丝封口”, 实现了洗、灌、封联动线,灭菌改用了“三用灭菌器”减压抽漏,提高和保证了药品质量。
    (四)哈尔滨中药一厂科研室
    哈尔滨中药一厂科研室建于1973年,由10人组成,其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 术员1人。1976年,研制成功五加参冲剂并投入生产。该产品由于剂型新颖,效能独特,曾远 销东南亚一些国家和香港等地。1979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金质奖。
    1983~1984年研制成中药新剂型——阑尾灵冲剂,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和临床观察,并经 专家认定,最后经卫生部门批准投入生产。该产品曾荣获哈尔滨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全国 首届百病克星大赛铜奖,1985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3~1984年,强力止咳宁研制成功,并经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于1985年正式投入生产 。
    (五)黑龙江省中药联营总公司科研所
    黑龙江省中药联营总公司前身是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于1984年11月23日改称为黑龙 江省中药联营总公司。1980年以前,该公司没有专设的科研机构,由生产科负责落实药材种 植计划,进行栽培技术的指导。1980年,在生产科内设药材种植、栽培科学研究小组,主要 从事人参栽培技术研究。小组由4人组成。1984年4月,组建科研办公室,共配备6人。同年1 1月成立科技质量科,在原来科研科的基础上组建科研所。建所后认真贯彻科研为生产服务、 科研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重点研究地道药材的种植、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技术;研究 药材生产中的新问题,推广和移植农业新技术;研究中成药新品种、新剂型、新配方,搞好 新品种的移植、试制等。并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密切合作,沟通科技信息,索取科技 资料。
    到1985年科研所共有科研人员2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人、 初级技术职称的7人。
    (六)齐齐哈尔制药厂科研所
    齐齐哈尔制药厂科研所正式成立于1985年10月。实际1983年就着手筹备并开展工作。机 构设4个研究室和1个办公室:(1)合成药物研究室负责原料药研制与开发;(2)制剂一室 负责中西药片剂、胶囊、滴丸等剂型的研制;(3)制剂二室负责中西药粉针、气雾剂的研制 ;(4)分析室负责全科研所研制样品及中间体的检验;(5)办公室负责办理新产品的报批 手续,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人员2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5名 、助理工程师6名、技术工人6名。
    建所以来,先后研制了原料药脑脉宁、舒胆通、藻酸双酯钠、硝苯吡啶、病毒唑以及脑 脉康等,用自产的脑脉康等原料药研制出40多种制剂。其中藻酸双酯钠一个品种一年就可为 工厂创利税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