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地区的医药科研是非常落后的。中药科研主要开展了生
药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化学制药工业科研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加上缺乏科研所
必须的设备、仪器,所以对化学合成药的研究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黑
龙江省医药事业的落后面貌,进一步发展医药生产力,首先注意加强医药科学研究,继承和
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从而促进了中药、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生产的发展。
一、中药科研
据资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黑龙江地域就出产中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
渤海国和辽、金时期,已经出产人参、牛黄、麝香、昆布、白附子、蜂蜜、北珠、蜜蜡、甘
草、黄芪等中药材,主要由地方政权以纳贡的形式,向朝廷进献。在历史上很长时期对中药
只是凭经验使用,并没有专门研究机构。黑龙江地区的中药研究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漫长发展过程。
随着全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药的需求量逐年增
加。据1980年记载,包括黑龙江省地产药材在内的中药已外销五大洲的85个国家和地区,出
口总额比1975年增长29倍。
由于国内外对中药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中药资源被大量采挖、捕杀,资源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一些常用的地道中药材供不应求。根据国家要求,黑龙江省已着手对药源越来越少
、供应十分紧缺的中药材,开展人工养殖、人工栽培和开发疗效相似药材品种的科研。一方
面变野生为家养、家植,一方面开发研究新品种,开拓动、植物药材新资源。中成药方面,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研制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以及疑难病的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的新品种、新剂型。
(一)植物类中药材开发
黑龙江地区5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紧缺中药材的栽培实验。
1.人参
从1958年开始,伊春市和五常、尚志县的农民就自发地试种名贵中药材人参。1965年,
省药材公司按当时的发展规则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人参生产与科研。到1977年末,黑
龙江省已经有43个市、县栽培人参,留存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1978年,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栽培方面的主要科研项目有:中草药综合丰产栽培的研究
;省内地道药材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人参综合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1981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医药管理局安排的“人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黑龙
江省政府安排的“人参防冻害研究”、“西洋参栽培技术”等攻关课题,并取得成果。使人
参产量不断增加,同时开发大批人参系列产品。
198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活性人参加工新技术,使
商品参得以保留鲜参的有效成份和活性。
198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在生产科内设科技组,有4人负责科研工作,主
要从事人参栽培的研究。当年在五常县蛤蜊河子等地进行人参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首先对
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人参主要有斑点病、疫病、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菌核
病、锈腐病、绕须病等。通过对上述病害的研究,掌握了各种病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采取
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选育抗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田间卫生,用药剂进行田间
消毒,对土壤消毒,对种子消毒,对根苗消毒,地上部喷洒药剂,浇灌药液等。其次对人参
虫害也进行了研究。危害人参的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其中以金针虫
危害为最重,这些害虫危害人参根部、茎部及叶部,是造成人参缺苗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
为防治虫害找到了办法。第三进行人参加工新工艺——黑龙江活性参的研究。全省生产的人
参,单株重量低,单面产量低,加工出品率低。为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2月,黑龙江省哈尔
滨药材采购供应站生产科科长冯国湘等人,借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储存兽
用疫苗,细胞不死,当加入蒸馏水时即可注射的加工技术,提出“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加
工人参可能对鲜参细胞破坏较小,从而提高人参干品质量”的设想。经过全体科技人员查阅
有关冷冻干燥技术资料,证实冷冻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不破坏酶系统,对原生物内含物保持
完整,使生物细胞组织保持一定再生能力。从生物学角度讲:冷冻最基本的概念是从生物组
织中移去水分,造成生物组织脱水。从物理学角度讲,真空冷冻可保持生物的物理状况。同
时科研小组的科技人员实地考察了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真空冷冻干燥疫苗的工艺过程,在哈尔
滨兽医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于1980年5月13日和6月8日,分别进行两次真空冷冻干燥
人参的试验。第二次试验品经老药工认定,冻干参的表面、断面、色泽、形状完好,气味也
较生晒参、红参为佳。6月25日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达成试制冻干参的
协议。同年7月6日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进行了第三次冻干参试验。
1980年10月20日,经省祖国医药研究所测定结果是冻干参含人参总皂甙量比生晒参、红
参高14%。随后选出1450公斤鲜人参进行大批试验,试验的结论再次证实测定的结果。经黑龙
江省医药权威部门审定,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与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在《黑龙江医药》杂志
上共同发表了《黑龙江活性参质量初步研究》的论文。
1980年11月中旬,著名植物学家、国际人参协会主席团成员、美藉华人胡秀英博士应东
北林学院院长杨衍香教授的邀请来东北林学院讲学。其间观看活性参样品,给予较高评价并
提出宝贵建议。
1980年11月27日,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与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共同接待了新华社记者刘
向阳的采访。12月9日的《黑龙江日报》、12月24日的《哈尔滨日报》、1981年1月10日的《
北京晚报》、1月11日的《文汇报》相继报导了“活性参”问世的消息。
美国药商法马列和夫人卫妮嘉(生物学博士),观看活性参后评议说:“从性状上看鲜
活性好;从成分上看,完整性好,可利用性好。”并通过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向哈尔滨药材采
购供应站索取样品,要求订贷。
冻干参的试验研究工作从1980年5月13日开始至年末共试验了58批,投入鲜人参1458公斤
,制成冻干活性参396公斤,出品率为27.15%,比生晒参提高7.9%,药效成份比生晒参高1
6.4%。
活性参加工方法:将起收的鲜人参选出五形全、浆足、无疤、无伤痕的,刷净泥土,用
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加工。冷冻温度-10~-20℃,升华温度10~15℃。干燥好的活性参打潮
整形,抽氧充氮。有盒装与散装两种,规格分为三个等级。
黑龙江活性参的命名:对药用植物来说,药效高就是活性好。经测定,冻干参含人参总
皂贰量均高于生晒参、红参14%以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所载人
参质量标准<2>比较,冻干参在外观形态、里外色泽和气味上均较生晒参和红参为佳,且质
地显著不同,特别是冻干参组织细胞含物保留较完整,复原性能良好,经水或低浓度醇浸泡
后,可复原呈人参样。故命名“黑龙江活性参”。
装璜的制定、设备的落成:在装璜方面,用日本进口的玻璃卡纸为原料,在天津订制外
包装,采用日本进口的聚复合膜为原料进行“缺氧充氮”的内包装;在设备上,落成130平方
米冷库,组装真空冷冻干燥机,进行大批量生产。
1981年4月9日,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邀请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哈尔滨市药品检验所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市中医院、哈尔滨兽医
药研究所、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省外贸土畜产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工程师、药
剂师、医药科研人员以及省医药管理局科技质量处、省药材公司、哈尔滨市药材公司等单位
有关人员,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等参加“黑龙江活性参”汇报会,对试制的“黑龙江活性
参”进行初步评议。会上,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代表汇报了试制活性参的经过;哈尔滨兽
医研究所徐邦祯处长、谷云林技师介绍了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人参的工艺;省祖国医药研究
所生药研究室主任傅克志、助理研究员王明禹、吴秉纯,从生物、植化、药理三方面介绍了
活性参与生晒参、红参对比的生药性状、理化分析、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
1982年11月8日,省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人参加工新技术的研究鉴定,并颁发了鉴定证书。
认定:该研究试制单位为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和省中药研究所。鉴定意见:真空冷冻干燥
加工人参是我国首创的新工艺,国内外尚未见报导。实验研究的关键是在真空冷冻条件下使
人参细胞中的水分由固态变气态,而蒸散造成生物组织脱水,不破坏药物成分,经蒸馏水和
低浓度醇浸泡后,待细胞吸水后可恢复鲜参形态。
1983年,人参加工新技术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在进行鲜参冷冻干燥的
同时,还进行了人参皂甙的含量测定的试验研究。研究成功后,于1984年1月在《中药学》杂
志上发表了论文。
1984年,研究成功人参制剂的人参皂甙比色测定法,对逐步提高人参制剂工艺,检测产
品质量提供了简便方法,促进了生产发展。该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铁力人参研究所成功地实验出人参冻害临界温度的测定方法,提出用草防寒的
技术。当年,仅在铁力县就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人参栽培中得到广泛应用,使人参生产获得较大发展。截至1985
年末,全省共有45个市、县栽种人参,留存面积达22353亩,产量62.9万公斤,产值1570万
元。
2.刺五加
刺五加的药效虽然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但是刺五加的资源多年没能
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1972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在研究防治慢性气管炎的药物中
发现了刺五加的新药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传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地进行
本草学、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及制剂生产方面的研究,创制出刺五加新药。随
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证明刺五加不仅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应激的
反应能力,而且还有调节和促进内分泌系统物质代谢等功效。在临床上对神经衰弱、慢性气
管炎、白细胞减少、冠心病、糖尿病、抗疲劳、抗乏氧等症有作用。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将刺五加列为法定药物。1978年,刺五加新药研究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1980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的高奎滨、李维贤又对刺五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
明刺五加含有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刺五加叶内含有金丝桃贰并对心血管系统有药理作用,这点为国内首创。
1981年,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责成省中药研究所承担刺五加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的科学研
究。省中药研究所经与铁力制药厂、一面坡制药厂、哈尔滨中药二厂密切配合,由24名工程
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充分利用各单位的实验设备,分别对刺五加茎全面开展了生产工艺
、植化分析、药理实验等项目的科学研究,于同年12月24日完成12批刺五加茎与根的对照试
验,证明刺五加茎、叶与根的有效成分、理化指标、药理实验、毒性试验相一致。由此可见
刺五加茎完全可以入药,并建议将刺五加茎纳入地方标准。“刺五加茎叶综合利用的研究”
获1981年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承担了省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刺五加新品种、新剂型
的研究。经市场调查,查阅资料,筛选和试制,开发出刺五加密丸和刺五加口嚼片两个新剂
型。这两个新剂型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服用方便,工艺简单,有经济效益。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的李维贤、曹先兰和高奎滨,查阅了100多种古今医药文献,核
实有关实物标本,综合国内外26种五加科植物的研究成果,经过分析考证,解决了“五加皮
”品种混乱问题,指出刺五加就是《名医别录》中的“豺节五加”,并推断出中国最早认识
此药物双相性调节作用的是在公元420~470年间,由雷学支提出的,比苏联1969年提出的“
适应原”学说早1500多年。刺五加正品的考证有利于提高疗效、剔除伪品、防止医疗差错。
此项成果1984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卫生部优秀成果乙级奖。
黑龙江省对刺五加的开发利用投入较大的科研力量,系列产品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不断
扩大。到1985年,共开发出25个新产品,其中以刺五加为原料或为主要原料的五加参冲剂、
五加参精、五加参蜂王浆、五加参注射液、更年康、维达康、刺五加袋泡茶等成为全省重要
出口创汇产品,并有两个品种获国家级金、银质奖牌。
3.龙胆草
黑龙江省出产的地道药材“关龙胆”质量优良,久负盛名,历史上不仅供应全国药用,
而且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后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资源日趋枯竭,收购量大幅度下降,
成为全国紧缺的药材品种之一。为恢复和开发龙胆草资源,自1978年起先后有哈尔滨师范大
学生物系、省中药研究所、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省药材公司等单位从不同侧面采取不同方法
开始试验龙胆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981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把“龙胆草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列为重点项目,指定省中药研究
所进行研究。198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关龙胆”的研究列入“六五”重点项目。
经过实验,1984年基本完成“龙胆草野生变家种的研究”课题的要求,形成了不同土壤、气
候、栽培品种的不同生产水平的两套人工状态栽培系列,在王岗药材栽培实验场栽培试验成
功,面积达2664平方米,完成了对“关龙胆”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考察。1985年10月省
中药研究所的液态播种、复帘直播的有性繁殖通过技术鉴定,被国家经济委员会列为开发项
目。试验结果表明,液态播种方法在国内属首创。大棚育苗移栽,复帘直播技术有其各自的
特点。经过性状鉴定和龙胆苦甙测定结果,家种龙胆与野生龙胆药材性状相似,家种龙胆中
龙胆苦甙含量高于野生龙胆,可供药用。并于1985年12月,在国家医药局主持下,“龙胆草
野生变家种的研究”课题在哈尔滨市通过技术成果鉴定。龙胆草野生变家种有性繁殖的研究
成功,对解决我国药用龙胆草紧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的研究成功在药材栽培领域具
有国内先进水平。同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丁香
丁香属木樨科,国内外均作为观赏植物,无药用记载。黑龙江中医学院张德山、杨大中
、李仁郁与沈阳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专家学者
共同对国内常见的紫丁香、洋丁香以及朝鲜丁香进行了植物鉴定、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
定。通过体外抗菌试验,找出其抗菌主要成份3.4一二羟基苯乙醇,进而作了药理和免疫学
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表明丁香叶对22种(型)常见细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特别是对金黄
色葡萄菌、肠道等致病菌的作用尤为明显,对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的抗菌效价可达1:64。尤
其是丁香叶制剂广炎灵(后改名为炎立消),对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具有广泛和较强的抑制
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经过314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治疗观察,治愈率达90.5%。对223例其
他细菌性感染痢疾的有效率达92%。对经过其它抗菌治疗无效的病例,有效率为79%。1983年
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5.黄芪
主产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附近各县的“鞭杆芪”,俗称“卜奎芪”。主产于牡丹江市
附近宁安县的宁古塔黄芪,俗称“宁古塔芪”。1949年后,这两种黄芪经在黑龙江地区各县
推广试种成功,为全省发展优质黄芪开辟了新路。
6.防风
防风性能散风通经为上品药材,主产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防风,俗称“
小蒿子防风”。1949年后变野生为家种获得成功,省内逐步建立起防风栽培基地,为保证国
内需要和出口创汇奠定了基础。
7.满山红
满山红为杜鹃科植物兴安杜鹃的干燥叶,主产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地区。
1963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许双贵等科技人员开始研究满山红的药用价值,并首先研
究开发了满山红药酒。1963~1965年经对1300多例临床观察,证明满山红有治疗慢性气管炎
、镇咳、祛痰的良好疗效。在此研究基础上,相继开发了满山红胶囊、满山红油和消咳喘。
其中消咳喘于1979年获国家级银质奖牌,由于该品种疗效确切、质量可靠,而在国内享有盛
名,销量始终不减,产量逐年增加,成为黑龙江省优质名牌产品之一。
8.刺莓果
1983年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刘中申开始研究刺莓果的药用价值。经用现代科学方法和
先进的仪器设备,提取、分离出有丰富生物活性的含有22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和7种脂肪
油的有效成份。通过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刺莓果具有抗疲劳与耐缺氧、抗衰老、增强免疫功
能等作用。经临床对45~90岁年龄段的150例患者观察证明,提高患者饮食率达70%,体力增
强率达18%,且心率基本稳定。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并当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柳穿鱼
1982年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承担国家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柳穿鱼的研究。对其黄酮
甙、氨基酸、多糖等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获得了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的部分结晶。
(二)动物类中药材开发
1.活熊取胆汁
1984年10月9日至11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全信子等随国家医药管理局
科技考察组出国考察。回国后参加编写了考察报告,站领导决定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由全信
子主持活熊取胆汁实验。经过实验发现活熊取胆汁的产量和质量与熊的生活环境、饲养管理
、防病治病效果有密切关系。为此,经与哈尔滨动物园协作联合攻关,经过一年多反复试验
,提高驯化水平,消除了熊对“皮背心”的不适感和采用稳定性良好的新瘘管,获得手术一
次成功,此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并于1985年10月通过省政府的技术鉴定。鉴
定结果认为:活熊取胆汁是一项开发性科研项目,属国内首创,设计合理,简单可行;经济
效益较突出,所得熊胆汁符合规格,可供药用;对保护野生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具体实验项目有:
实验动物的来源:动物来源为人工捕获野生幼熊。熊的驯化和饲养条件:首先建立起条
件反射,每只熊装在150×110×80立方厘米的铁笼内,室温15~18℃,相对湿度50~60%,室
外设有活动场地。饲料以高蛋白饲料为主,辅以易消化的食物和必须的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
素,严格控制脂肪性食物;喂食时间及方法:每日9时和16时各喂一次,各种饲料混合成稀食
饲喂。
熊胆囊瘘管形成术的实验:采用全身麻醉,肌肉注射5%氯氨酮7~12mg/kg,安定0.2~
0.5mg/kg。手术在剑突下2厘米沿腹正中线右侧1厘米处切口10~15厘米,切开腹膜将胆囊
取出抽出胆汁,十字切口各1厘米,插入2号瘘管,缝合固定。
胆汁抽取方法:用糖水引诱使熊趴卧,取出引流管口的棉球抽取胆汁。每天抽取胆汁1~
2次,最多抽4次。喂食之前所取胆汁产量多、浓度高、粘性大。
胆汁加工工艺:胆汁储藏在冰箱中,加工前取出,放置1小时后过滤,置于方盘中,厚0
.4厘米,70℃鼓风干燥18小时。活体熊胆仁与野生熊胆仁定性及含量测定的比较:用薄层扫
描法进行定性及含量测定,从定性、定量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证明野生熊胆仁与活体熊胆仁的
成分基本相同。
活熊取胆汁科研成果鉴定会:1985年11月15日至20日,由黑龙江省计经委主持,在黑龙
江省中药联营总公司召开了活熊取胆汁科技成果鉴定会。国家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中国药
材公司经理张洪魁、国家科委工程师汤庶、国家医药管理局外事局副处长刘美云、黑龙江省
计经委副主任迟学志、黑龙江省医药总公司副经理王治安和万英华、哈尔滨市政建设局副局
长冯美瑞等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黑龙江中医学院副教授陆志博、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马健
章、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李佩珣、黑龙江商学院副教授台宝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马逸清、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奎滨、哈尔滨医科大学主任药师张佐
、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所长何久文、黑龙江省卫生厅药政处副处长张树良、黑龙江省药品检
验所主任药师孙玉林、中药室主任李钊等有关专家42人出席了会议。省计经委副主任迟学志
首先代表省计经委肯定了活熊取胆汁的科研成果,指出“活熊取胆汁”是1985年列入全省重
大的科研项目之一,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全体科研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提前完成了科研
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了鉴定。这项成果在开辟熊胆药源,保持生态平衡,满足人
民防病治病的需求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国家科委汤庶在发言中强调指
出:“活熊取胆汁”的成功,体现了国家科委提出的对外技术合作“少而精”的原则,是一
个“短平快”式项目。中国药材公司经理张洪魁对“活熊取胆汁”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五
点希望,要求在对熊的饲养、驯化、繁殖;取胆汁的方法;胆汁的质量;熊的综合利用;基
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在短期内取得新进展。省科委、省医药总公司、哈尔滨市政建设局的领导
也在会上发了言。
鉴定会通过了鉴定委员会名单和专业审查小组名单。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玉林(黑龙
江省药品检验所所长、主任药师),副主任委员马健章(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副教授)
、陆志博(黑龙江中医学院副教授),委员台宝山(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副教授)、李佩珣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高奎滨(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逸清(黑龙
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王岚星
(黑龙江省计经委高级工程师)、汤庶(国家科委工程师)、刘美云(国家医药管理局工程
师)、杜石砚(国家医药管理局工程师)、张洪魁(中国药材公司经理)、张惠源(中国药
材公司工程师)、迟学志(黑龙江省计经委副主任)、万英华(黑龙江省医药总公司副总经
理、工程师)、傅士超(黑龙江省医药总公司工程师)、何久文(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工程师)、汪继良(黑龙江省计经委工程师)、李钊(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主管药师)、
冯美瑞(哈尔滨市政建设局副总工程师)、夏麟图(哈尔滨市园林局工程师)、李春源(黑
龙江省林业厅工程师)、宋文(中国医药报记者)、孙敏(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副主任药师
)、董佩珑(黑龙江省建委工程师)、张树良(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药师)、王志宝(黑龙
江省卫生厅药师)、初东君(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药师)。下设科技档案审查、工艺技术资
料、确认报告和理化常数测试结果审查三个审查小组。科技档案审查小组组长陆志博、副组
长何久文、高奎滨;工艺技术资料审查小组组长马建章、副组长台宝山;确认报告和理化常
数测试结果审查小组组长孙玉林、副组长张佐、李佩珣。
课题组负责人、药艺师全信子代表联合科研组作了《活熊取胆汁试验研究报告》。报告
以大量的工作实践、充实的实验数据和满意的实验结果,向与会的全体委员介绍了实验的全
部过程和试验所取得的满意效果,并探讨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会议期间,参加鉴定会的全体人员到哈尔滨动物园参观了“活熊取胆汁”实际操作。专
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活熊取胆汁”研究的成功有利于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能满
足人民防病、治病对熊胆这种药材的需求,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
很大的意义。活熊取胆的胆仁与野生熊胆的胆仁从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水解前与水
解后其主要含量基本一致。其主要成份熊去氧胆酸只是量上有差异,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合乎《中国药典》1977年版规定,可以入药。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同意鉴定结论,并呈报国
家科委。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工作更加深入细致,为今后开发和批量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
2.柞蚕蛹综合利用
1985年6月,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接受了省经济委员会的重点攻关项目“柞蚕蛹综合利用
的研究”。省中药研究所与省蚕业研究所、华南农学院等单位共同协作,研制成功“龙蛾酒
”。
3.饲养驯鹿
黑龙江省是最早建立养鹿场驯养梅花鹿和马鹿的省份之一。为临床提供鹿茸、鹿胎、鹿
角、鹿鞭等名贵中药材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出口创汇增添了新品种。
(三)中成药新剂型开发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的中药剂型有40多种,在旧中国,中医中药受到排斥和
歧视,中药剂型非但没有发展,有些剂型反而失传,应用也十分局限,中药剂型只有丸、散
、膏、丹几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成药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剂型的研制也
得以迅速的发展。根据中医药理论和特点,对传统的中药剂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方面保
持生产一些传统的中药剂型,如汤剂、散剂、煎剂、露剂、胶剂、外用膏剂等等;另一方面
还研制了一些新剂型,如冲剂、片剂、膜剂、口服液等。冲剂是在中药汤剂和散剂的基础上
研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随时服用的特点;片剂
是由中药原粉、中药浸膏及部分填加剂混合压制而成,广泛应用;膜剂是将中药有效成份在
成膜的材料上经涂膜、干燥、分割而制成的一种中药膜片;中药口服液是由汤剂发展研制而
成的。此外,还生产了中药搽剂、注射剂、酊剂、眼膏剂等剂型,大大丰富了中药制剂的剂
型种类,提高了中药治疗效果,扩大了中药使用范围。
(四)中成药新品种开发
中成药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是继承和发杨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内容,为日益发展的人
民医疗保健事业所需要。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是研究中成药新品种的重要特点。
黑龙江省中成药品种的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此时,也是中成药从手工作坊的生产方
式向工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的开始。1969年,掀起了中药制剂、新配方、新用途的研制高潮
。从大量的中药材中提取、分离、筛选出各种有疗效的药物。有些药物由于在临床上疗效不
明显,毒副作用较大,质量不稳定等因素而被淘汰。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好的品种,为进一步
开发研究积累了经验。为70年代以后的中成药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1.满山红口服液
60年代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针对寒冷地区气管炎发病率高的特点,经
多年研究用野生满山红试制成满山红口服液,药物疗效显著。1971年6月,满山红口服液在全
国防治气管炎药物会议上被确认为首选药物。
2.双黄连注射液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泰云、侯国平、张佐、谷正兆等根据祖国医药
学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用双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材研制成双黄连注射液。该药具
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抗病毒的作用。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
扁桃体炎、肺炎,尤其是对病毒性肺炎有显著疗效。在使用中未发现毒副反应和过敏等不良
现象。于1983年通过专家鉴定,1984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后由药厂批量
生产。
3.甘遂注射液
197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韩向阳等对中药材甘遂具有中晚期妊娠引产及抗生育的作用进行
研究,并研制出甘遂注射液。通过5000余例妊娠引产实验验证,成功率高,而且注射用量小
,流产时间短(平均26~28小时)。1983年获卫生部甲级奖。
4.颅痛宁
治疗三叉神经痛以往一直没有特效药。黑龙江中医学院卢芳用川芎、荜拨等10多味中药
材制成制剂,口服给药治疗三叉神经痛,达到一定效果;又用川芎、荜拨提取液制成颅痛宁
肌肉注射液,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182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6.7%,远期疗效为98.2%,
且毒性极低。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5.护肝片
1980年,五常制药厂于树春根据中医理论,结合民间验方,选用地产中药材柴胡、胆汁
、绿豆、五味子等组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制成治疗肝炎药物护肝片,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
属第二医院321例临床观察证实,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对治疗肝硬化的一些症状有缓
解作用,并有一定降酶作用。成为颇受欢迎的治疗肝炎的药物,也是黑龙江省治疗肝炎的代
表性药物。仅1984年该药纯收入220多万元,创外汇20多万元。该成果获1984年黑龙江省科技
成果二等奖。
6.广炎灵(炎立消)
黑龙江中医学院张德山等经多年对丁香的探索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提取、分离、
精制成新型广谱抗菌消炎药物广炎灵,经实验证明,对22种致病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通
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208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对537例患者做临
床观察,对细菌性痢疾治疗率达92.5%以上,尤其对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某些病例,有效率
达79%。广炎灵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无毒副作用。198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
奖,1985年获黑龙江省优秀产品奖。
7.妇宁栓
1985年,哈尔滨中药三厂盛秀梅等研制成妇宁栓。经临床观察,不仅对治疗子宫糜烂有
效,对阴道炎及慢性附件炎亦有效,总有效率为94.77%。该药能降低阴道PH值,使阴道产生
自净作用。
8.救尔心
救尔心为治疗冠心病的新药。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经过对163例临床验证,效果良好。该
药能缓解心绞痛,效果较好,缓解率很高,并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9.脑心血通
脑心血通为黑龙江省中药研究所研制的治疗脑血管病的新药,经临床试验,效果好,无
副作用,正式列入国家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之一。
10.黄芪制剂
用地产药材黄芪研制出6种不同剂型的新品种:北芪五加滋补素、黄芪粉、芪可乐泡茶、
黄芪可可方糖、黄芪精粉、黄芪营养粉。这些新品种在黑龙江省黄芪专业会上受到专家们的
好评。
二、化学制药科研
黑龙江地区的化学制药工业方面的科研工作是随着化学制药工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的化学制药工业基础相当薄弱,那时的药厂只能生产制
剂,绝大多数的原料药都要从外省调拨或依靠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化学制药
工业方面的科学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原料药从无到有,到60年代已经
能生产部分品种,制剂的品种也由少到多,逐步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不仅能
满足人民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用药的需要,而且有些品种还可供应全国其他兄弟省
、市,有部分品种还销往国外,增收创汇。
5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由于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和需求,迫切要求化学制药工业方面的
科研工作跟上来,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全省化学制药的科研工作逐步开展起来,首先是引
进新技术,提高现有品种的产品质量,以及开发新品种研制新剂型等方面的工作。1958年,
全省开始着手研究抗生素和化学合成原料药。至1966年,已能生产技术难度比较大的土霉素
、四环素、咖啡因、6—甲氧基嘧啶等品种。70年代,全省的医药科研和制药工业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为生产高标准化学药品奠定了基础。到80年代初,化学制药装备、生产工艺、菌
种、质量标准以及科研能力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不断努力,先后研究和移植生产了青霉
素钠盐、红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利福平、维生素C等多种原料药,以及填补省内空白的更年
康、增尔寿等新品种。
化学制药科研重点项目:
1.非那西丁催化加氢新工艺的研究
1980年,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为提高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的产品质量,消除硫化氢等有害
物质对操作人员的损害和对环境污染,在参照山东新华制药厂小试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设计
在非那西丁生产过程中采用催化加氢新工艺,并结合本厂实际安装了国内第一条采用加氢还
原新工艺合成药生产线。这套先进技术消除了有害气体对车间内空气的污染,降低了产品中
有机氯的含量,改善了工作环境,并使非那西丁的质量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
效益。该项目1984年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主持的技术成果鉴定。1985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
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2.抗癌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
1981年以来,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致力于抗癌药物VB(17)和苦参总矸的研究,解
热镇痛药索密匹拉的研究,以及降压新药羟胺肼哒嗪的研究。当年抗癌新药苦参总矸拿出小
样,制出合格的静脉注射针剂,1983年完成抗癌、药理、毒理实验,同时进入临床观察阶段
,收到较好的抗癌效果。VB(17)除完成原料药的工艺试验外,还拿出注射用针剂、口服胶
囊制剂样品,并完成毒理、药理等试验。抗心律失常新药心律宁的研究,完成制备样品的工
艺路线、药效、毒理、质量标准、临床等项研究。1984年通过省科委、省卫生厅联合主持的
技术成果鉴定,1985年省卫生厅批准生产。
3.青霉素高单位新菌种的推广
1983年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俞敦年成功地完成了青霉素高单位新菌种(137,399)的
培养试验,与哈尔滨制药厂宋泰奎等联合研究把这一成果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经过深
入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完成高发酵单位新菌种的引进和丁醇水共沸结晶技术,使青霉素收
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发酵单位和收率比较:1982年,发酵单位18500,
收率46.44%;新菌种推广后,发酵单位为26617,收率为56.67%。提高收率10.23%,增加
产值2452万元,新增效益700多万元,使哈尔滨制药厂产值、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该项目1983年通过技术成果鉴定,198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
1983年,哈尔滨制药厂经过企业全面整顿后,建立厂办研究所。主要研究课题有头孢IV
号、羟氨苄青霉素、固定化酶、CP—45899、洁霉素菌种选育等。CP—45899于1984年7月3日
通过小试技术鉴定,于8月27日投入中试放大;11月3日召开头孢、羟氨苄青霉素的技术鉴定
会。1985年该研究所采用新方法制备异辛酸钠取得成功,使CP—45899钠盐成本大幅度下降。
同年对红霉素琥珀酸乙酯课题重新组织攻关,使产品质量达到《美国药典》标准,平均收率
达90.51%。
5.维脑路通新工艺的研究
1985年1月,牡丹江制药二厂田立军等根据国外有关化学合成药物资料,结合本厂生产实
际进行研究,开创国内先例,采用在有机溶剂中使用环氧乙烷与芦丁反应一步合成维脑路通
的新工艺。这项技术反应全过程比较温和,适合工业化生产,克服了以往氯乙酸法收率低、
成本高、质量差、污染环境等缺点。一步法收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85%;杂质氯化物含量由
原来的3%降到0.2%,生产成本由原来的每公斤440元降为265元,提高利润两倍多。
6.水杨酸镁的研究
1985年经国家医药管理局医药工业情报中心站推荐,水杨酸镁列为省医药管理局的科研
项目,由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承担研制。水杨酸镁是由化学合成法而得与阿斯匹林相类
似的一类解热镇痛药。该药除疗效好、见效快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胃肠道刺激小,毒副作
用也小。经1年的研制通过鉴定,后转让给牡丹江奋斗化工厂制药分厂投入批量生产。
三、医疗器械科研
黑龙江地区的医疗器械工业比较落后,起步亦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向靠外地调
入或进口。1954年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开始仿制简单的医疗器械和维
修旧有的医疗设备。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科研工作,是发展全省医疗器械工业、提高医疗器
械水平的重要途径。黑龙江省的医疗器械科研始于1958年,截止1985年统计,全省医疗器械
共开展科研项目56项。其中国家下达的6项,省里下达的17项,哈尔滨市下达的11项,由各工
厂选定的22项。在56个项目中有47项研究获得成功,4项获得阶段成果。
(一)重点项目
1.300毫安X线机
诊断用X线机是临床医学进行科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1958年,哈尔滨市军属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试制成功第一台300毫安X线机,命名为“灯
塔牌”。这台X线机是效仿西德西门子X线机的结构、外形、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设计试制,由
盛连杰、周谦亨负责试制。X线机床身部份利用旧部件加以更新,控制台和高压发生器自行设
计制造。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聘请黑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技师马青云做为技术指导。当时
曾设想用这台X线机进行测绘,修改补充图纸后进行小批量生产。后来因技术力量不足,测绘
困难,故没再继续生产。
2.200毫安X线管
X线管是X线机中最为关键的部件,生产技术比较复杂,需要综合性生产手段。
1959年9月,黑龙江省肇东结核医院放射科医生张尔文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
射科医生郭庆元,开始研制200毫安X线管。后在哈尔滨医疗器械厂设立研究室。在省科学技
术委员会、省电子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仪表厂和北京物理研究所的支持配合下,
参加该项的研究人员先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经对进口X线管制造工艺的探讨,经过试验生产
,性能测定,产品质量鉴定等阶段试验和金属元件的真空处理及灯丝设计,瓷柱、封口的制
造工艺等项研究,于1963年5月将200毫安X线管研制成功。当年5月6日,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和省卫生厅主持,邀请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9个单位的有关专业技术人
员参加,组成技术鉴定委员会,对北方—200型X线管(即:45/220X线管)进行技术鉴定。
鉴定结果认为:45/220X线管的设计结构、电气性能、真空度、工艺技术等方面,已达到同
类X线管水平,同意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3.15毫安X线机
1963年省医疗器械厂前身一一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疗器械厂,开始研制用于诊断克山病的
15毫安X线机。整机完全自行设计制造,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及元器件,X线管自行配套。当年
试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生产同类产品的最早厂家。该机除作诊断克山病外,亦
可作口腔、骨科、心、肺、头颅及节育环放置情况的透视、摄影用,是一种完全防电击、防
散射、单焦点、半波自动整流X线机。可在亮室和室外进行工作,全部部件可装在一个人造革
箱和一个支架袋内,携带方便,适合部队、矿山、野外医疗诊断用。前后七年生产总量达37
6台。
4.塔式重蒸馏水器
重蒸馏水器是医疗卫生、科研、制药、化工等单位制备重蒸馏水的必备设备,由哈尔滨
医疗器械厂独家生产。1968年,哈尔滨医疗器械厂前身哈尔滨市医疗器械修造厂开始研制。
1970年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1979年增加40万毫升新规格,到1985年,先后又增加30万
、10万、1万毫升新规格,形成重蒸馏水系列。该系列产品为铸铁底座,全铜质器身,由补水
塔、蒸发器、冷凝器、接水塔、冷却塔等主要部分组成。
5.电热蒸馏水器
1970年,哈尔滨市医疗电热电器厂前身——哈尔滨市东方红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电热蒸
馏水器,并正式投入生产。该产品为制取一次蒸馏水用,规格有1万、2万毫升两种。1974年
,进行工艺改革,将原用手工操作的部件,改为模具冲拉,达到半机械化生产水平,产量提
高60%。电热蒸馏水器器身为全铜质内部涂锡,整个电热蒸馏水器由蒸发锅、冷凝冷却器、电
热装置等主要部分组成。
6.100毫安X线机
100毫安X线机1974年由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进行研制,由赵聪经负责设计,当年试制样
机两台,经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使用,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又经1年多
的反复修改补充,于1976年定型为HX—100/100—Ⅱ型医用诊断X线机,正式投产100台。
100毫安X线机是完全防电击、防散射、双焦点、油浸式并采用半导体高压硅堆、桥式全
波整流的固定式X线机。整机由控制台、高压发生器、X线管头及简易床等主要部分组合而成
。可作透视、摄影及胃肠检查之用。
100毫安X线机是为广大农村公社卫生院设计制造的,整机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当时厂房
设备、技术力量均具规模,适宜生产这类产品,但因当时正值迁厂,这批产品制造得较为粗
糙,大部分产品降价处理后,于1979年停产。
7.固体影像增强板
1975年初,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的郭庆元、赵聪经提出研制固体影像增强板的科研项目
,得到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卫生局的支持,曹碧君副局长亲自过问,帮助解决经费、设备
、厂房、人员等问题。在研制过程中取得长春、北京、上海有关部门在工艺、材料方面的合
作。1976年9月研制工作获得初步成果,研制出几何尺寸为100×100m/m(相当于4×4吋)样
板,经初步测试发光效果良好。10月研制出180×180m/m(相当于7×7吋)的样板,经组装
在小容量X线机使用试验,发光层效果较好,反馈层的合格率低(10%左右),光导层的技术
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质量不稳定),发光达到50Lex左右,像质与发光均匀度稍差。这个科研
项目中的蒸镀膜工艺,烧结光导层工艺等问题难度较大,反复性强,需要长时期逐步解决,
1970年末由于研究经费、技术力量不足等原因,停止研究。
8.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
为填补国内空白,1976年卫生部下达科研计划,由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承担该项科研项
目。经3年多的研制,省卫生防疫站设计制造出低温等离子体灰化装置的原理样机。1980年1
1月由省卫生厅主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参加,通过科研成果鉴定。
1981年3月省卫生防疫站,将此项成果移植给附属器械厂。省卫生防疫站附属器械厂组成专门
技术小组,对图纸、材料来源、零部件加工、工艺、工装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
,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作了多次的修改补充,经过4个多月的工作,将LWF-B型等离子体低
温灰化装置研制成功,同年9月由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主持,通过产品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
产。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防疫站附属器械厂生产的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做纤维处理后,
树脂聚合的航天材料,经鉴定强度可比其他方法提高15~30%。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使用
该装置实验后发表一篇《等离子处理纤维强度的探讨》的论文得到很大反响。
LWF-B型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由反应管、高频电源、自动控制和流气系统四个部分
组成。
1983年省卫生防疫站附属器械厂,参照美国的PM—105型和日本产的PR-501A型等离子发
生装置,在LWF—B型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基础上,研制成功DF—3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同
年9月参加全国新产品展览会,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奖。
DF-3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是一种新型处理装置,它可对样品进行灰化、表面净化、表
面刻蚀、表面改质、表面激化等处理。
9.彩色扫描仪
彩色扫描仪,是较黑白扫描仪更为先进的用于诊断肿瘤疾患的科学诊断仪器。70年代中
期国内尚无生产,据了解即使是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天津对这个项目也仅是起步。1977年牡
丹江电子仪器厂(军工企业),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骥教授提供详实的技术资
料、亲自参加研制和指导下,研制成功第一台彩色扫描仪样机。同年将样机运至北京,由北
京肿瘤医院进行临床试用,检验设计结果。经3个月临床试用证明,整机达到了原设计的技术
要求,分辩率、灵敏度、稳定性效果良好。
彩色扫描仪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军工企业的设备、技术、材料优势,产品机械加工精
度高,噪音低,图象清晰,反差好。1978年彩色扫描仪科研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
技成果奖。同年牡丹江电了仪器厂开始小批量生产,首批投产5台,每台造价15万元,后因国
内配套元器件质量不稳定,造价偏高,1979年终止生产。
10.中子管
中子管是中子发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子发生器可用于农业育种、幅射育蚕、中子测
井、中子物理研究、科研教学等。是当代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1978年10月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在研制中子管过程中,为解决中子管生产工艺的课题,
与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共同合作研究。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派崔光全等5人到吉林师范
大学参加中子管的研制。只用1年时间中子管的研制达到10(8)中子/秒(有应用价值),
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研究人员初步掌握了中子管研制的全部过程,具备了独立进行研制的能
力。中子强度若提高到10(10)-10(11)中子/秒,即可应用于中子治癌和大型医院的化
验及工业分析、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
1980年5月,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决定将中子管项目移交给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一
方面继续研制提高中子强度,一方面利用现有成果,筹建生产轻便中子发生器生产线。筹建
工作刚刚开始,由于经费、设备、场地等原因而停止研究和试制。
11.高耐磨强度补牙树脂
提高补牙材料的耐磨强度,是国内牙科材料的主要研究课题。1980年哈尔滨市齿科器材
厂承担了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高耐磨强度补牙树脂的科研项目。要求树脂除具备优良的抗
压、抗强、抗冲、硬度膨胀系数以及优越的生物性能外,关健是提高耐磨强度。哈尔滨齿科
器材厂先后经过3年的研制,收集资料、剖析国外样品、原料合成、确定测试方法等,在哈尔
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哈尔滨市道里区牙病防治院的支持合作下,于1983年将高
耐磨强度补牙树脂研制成功。经临床观察该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当年投入生产。高耐磨强
度补牙树脂(亦称复合充填树脂)的粉末是共聚丙烯酸树脂,其中添加适量比例的经有机硅
偶联剂处理过的无机填料,膨胀系数较小,适用于修补塑料牙、酯套冠等。
12.XT型洗头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曾研制一种洗头车,但车架高,加水困难,盆笨重,推动
不稳且不够灵活,故未能投入生产。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在哈医大二院研制的洗头车基
础上,进行测绘,并收集湖北国光医疗器械厂生产洗头车的有关资料,采纳护理人员的意见
,由工程师和工人组成试制组,经4个月试制,于1982年制出2台样机,经省医药管理局主持
专家鉴定,得以通过。
13.LYY型医疗两用车
下肢瘫痪或因意外创伤而不能行走的住院患者,通常都是在病床上解大小便,靠护理人
员用便盒接,很不方便。为解决患者去厕所解手和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的困难,黑龙江省医
疗器械研究所在原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制的一种简单便椅车基础上,进行测绘
,并参照上海医用核子器械厂生产的疗养车的有关资料,着手研制医疗两用车,1982年末制
出样机,并通过鉴定。
LYY型医疗两用车采用更换座垫的方法,既可做为疗养用车,又可做为便椅用车。做疗养
用车,它适用于医院、疗养院、休养所等单位用来推送病员或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做为便
椅用车,它适用于各种医院瘫痪者排便之用。
医疗两用车具有坚固耐用、更换座垫方便、乘坐舒适安全、美观大方、推动省力、运转
灵活等特点。
14.JJC型急救车
肺心病、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患者日趋增多,特别是有一些突发性疾病的患者
,若药物或氧气等设施提供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故需要急救。为此,黑龙江省医疗器械
研究所参照一些医院现时使用的急救车,进行设计改进,研制备有各种急救药物和设备、行
动灵便的急救车。1982年12月制出样车,并通过专家鉴定。1983年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省
医药管理局主持,组织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卫生、商业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参
加的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JJC型急救车设计合理,技术性能基本能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
,样车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主要技术文件齐全,通过鉴定。
15.DYC-A型多用活动病床
为方便一些长期卧床或一些重病患者治疗,需要研制一种能解决患者侧翻、平卧、坐起
和屈腿的病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曾研制了同时具有上述功能的病床,用
于临床后,患者及护理人员反映较好。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把它做为样品进行测绘。同
时,又收集国外“费留氏”病床、“兰德路”病床、手摇式三折床、手摇式翻身床等使用说
明书和图纸等资料,于1982年4月,开始研制多用活动病床,至12月试制成功,经哈尔滨医科
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外二科使用,医护人员反映良好。经省医
药管理局主持专家会议评议,通过鉴定。
16.对数视力表
多年来视力检查一直使用普通视力表进行,检查结果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实际视力。
1982年9月,哈尔滨市教学仪器二厂根据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教授缪天荣的设想,经过一年时间
,研制成功SLD-1型两用式对数视力表,为国内首创。这种视力表科学、准确,完全符合视
力检查的生理要求,当年通过产品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该对数视力表荣获哈尔
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国家优秀新产品,荣获《金龙》奖牌和证书。1984年被
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17.HY-01型恒温输液器
为减轻病人输液时的痛苦,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从1982年6月开始组成恒温输液器科
研小组,研制恒温输液器。在收集国内外多种控温电路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装置的设计要
求:①输液温度可调,从25℃至35℃;②控制性能稳定,输液温度误差不大于士1.5℃;③
从每分钟30滴变为90滴时,滴数对温度影响误差不大于士2℃;④有报警装置,报警误差不大
于±2℃,使用安全可靠。根据上述要求在自动控温电路上,设计电接点水银温度计控制可控
硅的控温电路和电接点水银温度计控制继电器控温电路都是开关式的,当温度高于额定值时
断电,温度低于额定值时通电,使温度波动很大,达不到温度误差和滴数对温度影响误差规
定的范围。经研究,利用感温元件及差动放大器组成无触点自动连续调节式控制电路,温度
波动减小,灵敏度提高,干扰和零点漂移仍然使温度不稳定,滴数对温度影响误差较大,还
是达不到指标。后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采用RRC型时间常数小的热敏电阻为传感元件和低
噪音、低漂移、高增益的运算放大器组成无触点自动连续调节式控温电路,抗干扰性能增强
,灵敏度高,使输液温度差和滴数对温度的影响误差均达到规定数值。报警电路前级与控温
电路基本相同,后级采用施密特电路,保证了报警温度误差不大于2℃,提高了安全性、可靠
性。在加热器的研制上,利用镍铬合金丝绕于磁棒上并用磁管封接,然后再用环氧树脂封于
紫铜管传热器内,保证了绝缘性能良好,药液浸入后不漏电,使用安全,导热快。在早期点
滴架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将传统的点滴架升降紧固件由传统的顶丝结构改为偏心式结构,
锁紧牢固。内管是气压式的,防止突然快速下降冲击。加热器支架采用两个方向节联接,可
把加热器挪到任何一个位置。
1983年初,制成两台样机。通过整机试验,达到各项规定指标。相继送哈尔滨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和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临床使用,反映效果良好,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好评。同
年6月,省医药管理局主持专家评审,经过技术文件审查和样机测试,专家们认为各项指标均
达到设计要求,HY-01型恒温输液器的研制成功是国内首创。通过鉴定后投入批量生产。同
年该恒温输液器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1983年优秀产品证书。1984年获省人民政府优秀科
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7月宁安县电子仪器厂生产。
18.MGZ-1型超声波脉管炎治疗机
1983年初,为解决脉管炎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解除病人痛苦,省医疗器械研究
所同黑龙江中医学院共同合作研制出超声波脉管炎治疗机。同年10月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研
制了两台样机,交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使用,效果比较满意。但也有不足:治疗槽
尺寸过小,各声头发射超声波互相间有干扰。11月,对该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又制造了两
台改进型机器,经测试性能全部达到设计要求,送哈尔滨市建企医院临床使用,反应效果良
好。1985年5月,省医药总公司组织专家鉴定会,经过听取研制报告,观察临床使用情况,审
查技术文件,对脉管炎治疗机主要性能进行测试后认为,MGZ-1型脉管炎治疗机是超声技术
与中药医疗合理的结合,综合应用于临床,是提高中药疗效的理想治疗设备。该机技术指标
先进,性能稳定可靠,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为我国增添了医疗器械新品种,为
血管病的医疗开辟了新途径。
19、DXZ型电镝针显示治疗仪
1984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赵邦莲等根据传统的针刺治疗法研制成DXz型电镝针显示治
疗仪,用于非刺入性刺激的现代针灸技术,解除了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惧怕针刺而失去治疗
的机会,或者虽勉强接受,但因精神紧张发生晕针和滞针,以致影响疗效的弊端。此治疗仪
能减低机体对周期性重复脉冲波的适应性,治疗范围较大,对某些疾病确有较好的疗效。诊
察的低电阻点探测与治疗可同步进行,并且有显示性能。1984年通过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鉴
定。同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项目汇总
医疗器械科研项目、级别、时间、承担单位、经费来源、结果等汇总如下:
四、制药机械科研
黑龙江省长期以来一直用落后分散的手工操作方式加工生产中药制剂,1953年经过公私
合营,使手工业作坊逐渐走上集体化、机械化生产的轨道。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制药机械的研究在科研力量充实的大型企业的参与下,进入了新
阶段。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也都投入力量进行制药机械的研究并取得可喜成
果。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药厂成功地研制了HNY-14中药蜜丸制丸机,受到国内许多中药厂的
欢迎;东光机械厂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铝塑包装机;佳木斯制药机械厂根据中
药剂型改革原则,研制了中药自动小丸机等。
(一)制药机械科研重点项目
1.粉针自动生产线
1980年,哈尔滨制药厂根据药品管理规范的要求,首先在国内研究、设计、制造出第一
条粉针自动生产线,使粉针分装技术接近国际水平。
2.HNY-14中药蜜丸制丸机
1983年,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药厂,为改变多年来手工操作不卫生、效率低和生产条件
差的落后局面,自行研究设计出HNY-14中药蜜丸制丸机。全机由压料、出条、制丸三个部分
组成。用此机生产的药丸,每丸重量精度比《中国药典》规定标准提高0.2%。整机结构合理
,操作方便,运转协调稳定,生产效率高,同时解决了药品卫生标准要求的菌检合格率,深
受中药厂欢迎,设备性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3.铝塑包装机
1983年,东光机械厂参考联邦德国先进的铝塑包装机的性能和特点,经分解、剖析、测
试后,研究设计制造了第一台国产铝塑包装机。该机机体较大、结构复杂,由数片、吸泡、
热压、剪接几个部分组成,生产卫生条件好,包装严密,质量可靠,操作容易掌握,生产效
率高。这种新包装机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卫生。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4.中药自动小九机
传统的中药蜜丸多以2钱左右规格,计量小,手工生产菌数超限,达不到卫生标准。198
4年佳木斯制药机械厂为改变中药蜜丸规格,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攻关课题的要求,自行研
究设计制造中药自动小丸机。该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稳定。改变了多年来的大蜜丸
规格,达到了计量准确,符合卫生要求。1984年,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技术成果鉴定,同年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5.ZD-1型自动滴丸机
黑龙江省卫生学校制药厂研制并独家生产的利福平眼药,把药丸与缓冲液分开放置,使
用前将利福平药丸放人缓冲液中,溶解后即可使用。与其它眼药相比其特点是有效期长、疗
效高。此药生产的关健在药丸,以前生产药丸是用土法,滴丸箱为简陋木箱,用电炉子加热
,人工控制温度很难达到要求,不能保证药丸质量,且工作效率低,药丸容易受污染。为改
变这种状况,省卫生学校制药厂与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共同研制出自动滴丸机。科研人员根据
药物特性、药丸形成方法和条件,制定滴丸机的基本技术方案。根据这个方案,边设计、边
实验、边加工制造。由于滴丸要求充分冷却,采用了双筒式冷却方式,用液态石蜡冷却药丸
,用循环水冷却石蜡,达到了充分冷却又缩短冷却管长度的目的。该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可靠的滴制循环系统。滴丸机液体石蜡冷却管的长度要求1米左右,加上
恒温滴丸器和储丸器,滴丸机的总体高度要在2米以上,这样高的装置,制造、运输、安装都
比较困难。为此,科研人员设计了两体分装式。上部为恒温滴丸箱体,下部为双冷却器和储
丸器箱体,两个箱体摞在一起构成自动滴丸机整体。在电路设计上采用了电桥测温电路,相
敏放大电路和可控硅无触点开关电路,使控温性能稳定,灵敏度高,温度误差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加温功率较大,可控硅无触点开关电路克服了继电器接点易打火烧损的缺点,增加了
滴丸机的使用寿命。温度显示,采用洞圈式温度指示和刻度明显,便于观察和记录。控制面
板设有电源指示、加温指示,使操作者便于掌握情况。恒温箱体内装有指示灯,随时可观察
箱内滴丸情况。
由于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地方小,没有实验车间和设备,科研人员在齐齐哈尔市医疗电子
器械厂进行研制加工。经3个多月紧张研制,于1984年9月研制出样机,安装在省卫生学校制
药厂,通过整机调试,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省卫生学校药厂通过使用认定:ZD-1型自
动滴丸机,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自动调温,温度恒定,易于控制,制成的滴丸剂,计量准
确,滴丸圆而光滑,一次成品率提高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