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研成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党和人民政府为了鼓励中药事业的发展,首 先组织力量进行中药材开发与紧缺中药材栽培,着手变野生动植物药材为家养、家植,并进 行省外药材引种、试种,使本省的中药材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颁布《黑龙江省中成 药标准》,对全省中成药的处方、工艺、质量标准进行整顿。同时在联营、合营的基础上对 原有药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至1956年,已研制成中成药的素片,打破了几千年中 成药只局限于丸、散、膏、丹剂型的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密闭提取、真空浓缩、 薄膜蒸发、喷雾干燥、远红外干燥等先进工艺。至1969年,仅中药已能生产针剂、冲剂、胶 囊、丸剂、口服液、片剂等剂型。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科技人员积极从事新药的研制,先后 创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双黄连针剂及刺五加等系列产品。
    对化学药品的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研制的新产品12.5%维生素C注射液 获国家优质产品奖(银牌)。青霉素钠盐原料药、青霉素钠盐粉针等产品获国家医药管理局 优质产品奖。广大医药科技人员已能承担研制技术要求高、反应过程复杂的药物,使黑龙江 省部分品种在发酵单位、收率、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在医疗器械方面已研制生产出行销全国的手提式高压蒸气消毒器、立式圆形高压蒸气消 毒器、储槽,以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恒温输液器、电子听诊器、脉管炎治疗机、分娩监护 仪、电镝针、对数视力表、重症转危仪等医疗器械设备。由于采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先后 研制出中药自动小丸机、粉针分装机、中药饮片干燥机、青霉素瓶压盖机、滴丸机、蒸参柜 、大输液自动生产线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粉针自动生产线等医药机械设备。同时还引进消 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制成功了铝塑包装机、直口瓶生产机、胶囊分装机等。使黑龙江省医 药生产装备向中药生产机械化、化学制药生产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经过全省医药战线广大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截止1985年,已研制中成药53种,其中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二等以 上奖6项;化学制药31种,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3项;研制医疗器械、制 药机械25种,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2项。
    一、获国家级奖科研成果
    (一)中药
    消咳喘
    满山红为杜鹃科植物兴安杜鹃干燥叶,主产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山区。19 63年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许双贵等科技人员开始研究满山红的药用价值,并首先研究开 发了满山红药酒。1963~1965年,经过3年多对1300多例临床实验,证明满山红有治疗慢性气 管炎、镇咳、祛痰的良好疗效。在此研究基础上,相继开发了满山红胶囊、满山红油和消咳 喘,其中消咳喘经哈尔滨市卫生局以哈卫药字(1967)10号文批准,哈尔滨中药二厂于1967 年正式进行批量生产。
    消咳喘的生产完全符合GMP的要求,工艺先进合理,生产过程密闭化、管道化,洗瓶、干 燥、灌注、自检自动化,形成了专一的、先进合理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本品1978年获哈尔滨市质量信得过产品奖;1979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1980年获国 家医药管理总局优秀产品奖;同年又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银牌奖;1985年复评再次获国家优 质产品银牌奖。本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远销香港、澳门、 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被外商誉为“消咳大王”。意大利、英国、日本等驻华使馆人员, 还通过我国外事部门向中药二厂购买,寄给国外亲友,为中药二厂换回大量外汇。由于该品 种疗效确切,质量可靠,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销量始终不减,产量逐年增加,创造了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化学药品
    青霉素高单位菌种
    1983年,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俞敦年成功地完成了青毒素高单位菌种(137、399(# ))的培养实验,与哈尔滨制药厂宋泰奎等联合研究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技术,经过 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高发酵单位丝状菌种和丁醇水共沸结晶技术,使青霉素收 率达到全国较高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1982年发酵单位为18500,收率为46.4 4%;1985年发酵单位提高到26617,收率为56.67%,提高收度10.23%,增加产值2452万元, 新增效益700多万元,使哈尔滨制药厂产值、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83年通过鉴定 ,198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三)制药机械
    1.彩色扫描仪
    1977年牡丹江电子仪器厂,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骥教授提供详实技术资料 和指导下,研制成第一台彩色扫描仪样机。同年,由北京肿瘤医院试用于临床。经过3个月的 临床试用证明,整机达到原设计技术要求,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效果良好。1978年获全 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2.中药,自动小丸机
    传统的中药蜜丸多以每丸2钱为规格,蜜丸服用起来既不方便又不卫生。1984年,佳木斯 制药机械厂张树秋等为改变药丸规格,依据国家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计划,经反复研究,试 制成中药自动小丸机。本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规格稳定。改变了过去多年来一直单一难 咽的大粒丸药,方便了病人服用。该项研究1984年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技术鉴定,同年获 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获省部级奖科研成果
    (一)中药材及中成药
    1.活性人参加工新技术
    研究单位: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
    协作单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省中药研究所、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参加人员:冯国湘等4人
    时
    间:1980年
    成
    果:研制活性人参加工新技术,使商品参保留了鲜参的有效成分和活性。1982年 通过了省医药管理局主持的技术鉴定并颁发了证书。
    奖
    项:获1983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人参皂甙比色测定
    研究单位:哈尔滨药材采购供应站
    时
    间:1984年
    成
    果:人参制剂的人参皂甙比色测定法,对逐步提高人参制剂工艺,检测产品质量 提供了简便方法,促进了生产发展。
    奖
    项:获1984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3.刺五加系列制剂
    研究单位: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参加人员:高奎滨、李维贤
    时
    间:1972年
    成
    果:研究防治慢性气管炎的药物中,创制出刺五加系列制剂,对刺五加进行本草 学、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系统的研究,证明刺五加含有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 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奖
    项: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4.五加正品的考证
    研究单位: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参加人员:李维贤、曹先兰、高奎滨
    时
    间:1980年
    成
    果:查阅上百种古今医药文献,核实有关实物标本,综合国内外26种五加科植物 研究成果,分析考证,解决了“五加皮”品种混乱的问题。指出刺五加就是《名医别录》中 的“豺节五加”,并推断出中国最早认识此药物的双相性调节作用是在公元420~470年间由 雷学支提出的,比苏联1969年提出的“适应原”学说早1500余年。五加正品的考证有利于提 高疗效、剔除伪品、防止医疗差错。
    奖 项:获1984年省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85年卫生部优秀成果乙级奖。
    5.龙胆草野生变家种
    研究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省中药研究所、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省药材公司等 单位
    参加人员:刘鸣远等
    时
    间:1978~1985年
    成
    果:承担的“以黑龙江省地道药材生物学质量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为题的子项目 “龙胆草无性繁殖扦插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于1985年末由省科委主持通过鉴定
    奖
    项: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活熊取胆汁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中药联营总公司
    协作单位:哈尔滨动物园
    参加人员:全信子等
    时
    间:1985年
    成
    果:为了进一步扩大名贵中药材熊胆来源,全信子等科研人员与哈尔滨动物园协 作进行活熊取胆汁试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解决的技术关键是提高驯化水平,消除熊对“皮 背心”的不适感和采用稳定性良好的新瘘管,获得手术一次成功,因此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 目,并于当年10月通过省政府的技术鉴定。
    奖
    项: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双黄连注射液
    研究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加人员:韩泰云、侯国平、张佐、谷正兆等
    时
    间:从1974年开始
    成
    果:根据祖国医药学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方法,用双花、黄芩、连翘三味 中药研制成双黄连注射液。该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抗病毒的作用,经多年临床应用 证明,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尤其是对病毒性肺炎有显著疗效。而且 使用中未发现毒副反应和过敏等不良现象,此项成果于1983年通过专家鉴定。
    奖
    项:1984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8.甘遂注射液
    研究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参加人员:韩向阳等
    时间:1979年
    成果:对中药材甘逐具有中、晚期妊娠引产及抗生育的作用进行研究,并研制出甘遂注 射液。通过对5000余例妊娠引产实践验证不但成功率高,而且注射用量小,流产时间短(平 均26~28小时)。
    奖项:1983年获卫生部甲级奖。
    9.颅痛宁肌肉注射液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中医学院
    参加人员:卢芳等
    时
    间:1980年
    成
    果:治疗三叉神经痛以往一直没有特效药,省中医学院卢芳用川芎、荜拨等十几 味中药制成口服液治疗三叉神经痛,达到一定效果。以后又用川芎、荜拨等提取液制成颅痛 宁肌肉注射液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182例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6.7%,远期疗效为98.2%, 且毒性极低。
    奖
    项: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0.护肝片
    研究单位:五常制药厂
    参加人员:于树春等
    时
    间:1980年
    成
    果:根据中医药理论,结合民间验方,选用地产中药材柴胡、胆汁、绿豆、五味 子等组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制成治疗肝炎药物“护肝片”。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32 1例临床观察证实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有效,对治疗肝硬化的一些症状有缓解作用,并有一 定的降酶作用。成为颇受欢迎的治疗肝炎的药物,亦是本省治疗肝炎的代表性药物。仅1984 年,该成药纯收入220多万元,创外汇20多万元。
    奖
    项: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1.广炎灵
    研究单位:黑龙江中医学院
    参加人员:张德山等
    时
    间1980~1984年
    成
    果:经多年探索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提取、分离、精制成新型广谱抗菌消 炎中药广炎灵。经实验证明,对22种致病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通过沈阳军区208医院、哈 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对537例的临床观察,对细菌性痢疾治愈率达92.5%以上, 尤其对经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某些病例的有效率为79%。广炎灵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无毒 副作用。
    奖
    项:1984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奖。
    12.刺莓果的药用
    研究单位: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
    参加人员:刘中申等
    时
    间:1983~1984年
    成
    果:对黑龙江省优势资源“刺玫果”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用现代科 学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提取、分离出有丰富生物活性的22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和7种脂肪 油,通过对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刺玫果具有抗疲劳与耐缺氧、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经临床对45~90岁的150例患者观察证明,提高患者饮食率70%,体力增强率18%,且心率基本 稳定。
    奖
    项:1985年通过技术鉴定,当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化学制药
    1.非那西丁催化氢化新工艺
    研究单位:佳木斯化学制药厂
    参加人员:宫秀义等
    时
    间:1983年
    成
    果:为提高产品质量,消除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车间和厂区环境的污染,参照山 东新华制药厂的小试,研究设计出采用催化氢化新工艺用于非那西丁生产过程中,并结合实 际安装了国内第一条采用加氢还原新工艺合成药的生产线,使车间内消除了有害气体的污染 ,改善了工作环境,降低了产品有机氯的含量,从而使产品质量跨人世界先进水平,具有显 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奖
    项:1984年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主持的技术成果鉴定。1985年被评为国家医药管 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2.一步法合成维脑路通新工艺
    研究单位:牡丹江制药二厂
    参加人员:田立军等
    时
    间:1985年
    成
    果:根据国外有关资料,结合本厂生产实际进行研究,开创国内首先采用在有机 溶剂中使用环氧乙烷与芦丁反应一步合成维脑路通的新工艺。这项技术反应全过程温和,适 合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以往氯乙酸法收率低、成本高、质量差、污染环境等缺点。收率由原 来的45%提高到85%。杂质氯化物含量由原来的3%降到0.2%。生产成本由原来440元/公斤, 降为265元/公斤,提高利润两倍多,1985年利润达到105.5万元。
    奖
    项:1985年11月通过省科委鉴定,并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制药机械及医疗器械
    1.HNY-14中药蜜丸制九机
    研究单位: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制药厂
    时
    间:1983年
    成
    果:为改变多年来手工操作不卫生、效率低和生产条件差的落后局面,自行研究 设计出HNY一14中药蜜丸制丸机。全机由压料、出条、制丸三个部分组成。用此机生产药丸, 每丸重量精度比中国药典规定标准提高0.2%,而且整机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运转协调稳定 ;生产效率高,药品菌检合格,设备性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奖
    项: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2.铝塑包装机
    研究单位:东光机械厂
    时
    间:1983年
    成
    果:参考国外的铝塑包装机的性能和特点,经分解、剖析、测试后,设计制造成 国内第一台铝塑包装机。该机包装卫生条件好,严密可靠、操作方便、容易掌握、生产效率 高。
    奖
    项: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3.DXZ型电镝针显示治疗仪
    研究单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参加人员:赵邦莲等
    时
    间:1984年
    成果:根据传统的针刺治疗法研制成DXZ型电镝针显示治疗仪,用于非刺人性刺激的现代 针灸技术,治疗范围较广,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疗效。诊察的低电阻点探测与治疗可同步进行 ,并具有显示性能。
    奖
    项:1984年通过省科委鉴定。1984年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4.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时
    间:1977~1979年
    成
    果:1976年卫生部将该项科研课题下达给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经过3年多的研究 ,设计制造出等离子体低温灰化装置的原理样机。1980年11月由省卫生厅主持,省科委、哈 工大等单位参加,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983年9月,参加全国新产品展览会。
    奖
    项: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产品奖。
    5.HY-01型恒温输液器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时
    间:1982~1983年
    成
    果:从1982年6月开始组成恒温输液器科研小组,着手恒温输液器的研制。1983年 初制成两台样机。通过整机试验,达到各项规定指标。相继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和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临床使用,反映效果良好,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好评。同年6月,省医 药管理局主持专家评审,专家们认为: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属国内首创。通过鉴定后 ,投入批量生产。当年HY-01型恒温输液器获国家经委颁发的1983年优秀产品证书。
    奖
    项:1984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6.对数视力表
    研究单位:哈尔滨市教学仪器二厂
    协作单位:浙江省温州医学院
    参加人员:缪天荣等
    时
    间:1982~1983年
    成
    果:1982年9月,哈尔滨市教学仪器二厂根据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教授缪天荣的设想 ,经过一年时间研制成SLD-1型两用式对数视力表,为国内首创。这种视力表科学、准确, 完全符合视力检查的生理要求,当年通过产品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84年被评为黑龙 江省优秀产品。
    奖
    项:198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国家优秀产品奖,获“金龙 ”奖牌和证书。
    三、一般科研成果
    (一)中药材
    黄芪
    主产于本省齐齐哈尔的“鞭杆芪”俗称“卜奎芪”,1949年后经在各县推广试种成功, 为黑龙江省发展优质黄芪开辟了新路。
    防风
    性能散风通络的上品药材防风,以东北产的质优而称“东防风”驰名遐迩。1949年后变 野生为家植获得成功,本省已建立起防风栽培基地,为保证国内需要和出口创汇奠定了基础 。
    (二)中成药
    妇宁栓
    研究单位:哈尔滨中药三厂
    参加人员:盛秀梅等
    时
    间:1985年
    成
    果:妇宁栓经临床观察,不仅对子宫糜烂有效,对阴道炎及慢性附件炎亦有效, 总有效率为94.77%。该药能降低阴道PH值,使阴道产生自净作用。
    (三)化学制药
    1.粉针自动生产线
    研究单位:哈尔滨制药厂
    时
    间:1980年
    成
    果:根据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研究、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条粉针自动生 产线,使粉针分装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心律宁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参加人员:于喜水、关荣娟、赵晓莉、王有志、朱昕
    时
    间:1981~1984年
    成
    果: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宁具有抗心律不齐、抗心颤、抗早搏作用。在打通工艺路 线后,进而完成药效、毒理、质量标准和临床观察等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1984年通过省 科委、省卫生厅联合主持的技术成果鉴定,1985年省卫生厅批准生产。
    3.吗特灵
    研究单位: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参加人员:于喜水、赵晓莉、王有志、朱昕、谭晓梅、关荣娟
    时
    间:1981~1983年
    成
    果:抗癌新药吗特灵的研究先从全国苦参质量考察入手,证实全国苦参药材在总 碱含量上基本符合药典要求,均在2%以上,有的高达3%,并证实我国苦参药材以氧化苦参碱 为主,占总碱的68%。这使其新药开发有了资源和质量上的保证。工艺上筛选到了优于日本和 贵阳的工艺路线总收率在3%,纯度在80%以上,在此基础上科研组进一步采用PH值梯度沉淀法 得到苦参总碱精品,即注射原料,收率在2.5%,纯度90%以上,制出合格的静脉注射剂。于 1983年完成抗癌药理、毒理实验,同时进入临床观察,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