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能源管理

  医药工业在能源消耗类型上,属于精细化工加工业。其特点是:药品品种多,生产工艺 复杂,设备容积小,台数多,加温与冷却多,耗能量大,是全省工业耗能大户之一。化学制 药工业1985年全年能源消耗量:煤195624吨、电10818万度、燃料油3542吨、天燃气693万立 方米。50年代到60年代,制药工业的能源管理只是做一些堵塞“跑、冒、滴、漏”工作,收 效不大。很多小药厂曾普遍使用40年代的“煤老虎”——“兰开夏”锅炉,能源浪费很大。 到了80年代,能源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节能措施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企业通过节能不仅解决眼前的能源紧张问题,而且通过节能促使工艺技术改造和 设备更新换代,带动企业发展和提高。医药系统耗能最大的哈尔滨制药厂通过加强节能管理 ,取得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的经济效果:1981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耗为10.46T/ 万元、1982年为10.09T/万元、1983年为7.85T/万元、1984年为7.03T/万元、1985年为 5 .53T/万元。
    一、耗能万吨级企业
    哈尔滨制药厂总耗电量:1971年935万度、1972年1227万度、1973年1331万度、1974年1 285万度、1975年1402万度、1976年1424万度、1977年1635万度、1978年1859万度、1979年2 436万度、1980年3853万度、1981年4198万度、1982年4507万度、1983年5373万度、1984年6 250万度、1985年6788万度;总耗煤量:1971年21208吨、1972年11342吨、1973年15000吨、 1974年15000吨、1975年15000吨、1976年15000吨、1977年29000吨、1978年19500吨、1979年 14000吨、1980年13420吨、1981年19731万吨、1982年24089吨、1983年24375吨、1984年657 90吨、1985年73425吨;总耗油量:1975年16000吨、1976年13300吨、1977年13105吨、1978 年14540吨、1979年15900吨、1980年13191吨、1981年16506吨、1982年11669吨、1983年119 13吨、1984年4432吨、1985年2646吨;总耗能量(折标煤):1981年50365吨、1982年52425 吨、1983年56480吨、1984年48833吨、1985年60477吨;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981年10.6 4吨、1982年10.09吨、1983年7.85吨、1984年7.03吨、1985年5.53吨。
    佳木斯化学制药厂总耗电量:1970年21万度、1971年22万度、1972年25.6万度、1973年 26万度、1974年31万度、1975年35万度、1976年85万度、1977年107万度、1978年98万度、1 980年405万度、1981年532万度、1982年692万度、1983年796万度、1984年965万度、1985年 1341万度;总耗水量:1982年199万吨、1983年177万吨、1985年298万吨;总耗煤量:1970年 1000吨、1971年1075吨、1972年2895吨、1973年3186吨、1974年4174吨、1975年6840吨、19 76年7200吨、1977年9700吨、1978年10600吨、1980年11936吨、1981年12577吨、1982年139 62吨、1983年20356吨、1984年21428吨、1985年28360吨;总耗油量:1982年58吨、1983年6 3吨、1984年68吨、1985年102吨;总耗能量(折标煤):1981年11543吨、1982年12802吨、 1983年17757吨、1984年19736吨、1985年25906吨;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1981年6.2吨、1 982年8.1吨、1983年8吨、1984年7.2吨、1985年7.3吨。
    二、管理形式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能源管理以重点企业为先行。哈尔滨制药厂1980年设立能源管理机 构,佳木斯化学制药厂1982年设立节能办公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相继设立机 构,加强能源管理。1982年哈尔滨制药厂、哈尔滨制药二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三个耗能万 吨级企业和齐齐哈尔制药厂、克山医药原料厂、一面坡制药厂等19个耗能万吨以下制药厂也 相继建立了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有的企业还建立了能源管理网,开展了群众性 的节能工作。省医药工业公司从8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各企业内部建立“一网四线”能源管理 体系的管理。“一网”即厂、车间、班组能源管理网(厂部以厂长为首组成全厂能源领导小 组,日常由一名副厂长主管能源工作。车间成立基层能源领导小组,由主管生产的主任任组 长,并设专职能源管理员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工艺员、设备员或计划员,班组则由班组长或 技术员兼任节能员);“四线”即生产计划线(以总调度室、计划科为主,根据全厂能源情 况,编排和平衡作业计划,组织调度生产)、设备动力线(以设备科、动力科为主,负责设 备节能、改造耗能高的设备,组织动力系统安全、经济地运行,消灭跑、冒、滴、漏)、技 术设计线(以技术科、设计科为主,组织修订生产工艺操作的控制参数,推广节能新工艺、 新技术、新措施)和财务供应线(以财务科、供应科为主,负责组织全厂能源使用的经济核 算和原料供应及管理)。通过四条专业线,发挥了职能部门的作用,连成一网,形成了企业 能源管理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体系。
    三、基础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计量、测试手段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计量工作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发展 过程。50年代,哈尔滨制药厂在土霉素和皂素车间设有数量不多的压力表、测温比率计、测 流量的浮子式差压计等普通的热工仪表以及一些酸度计、光电比色计等化学分析仪器。1975 年,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与黑龙江工学院联合设计了非那西丁烃化工段的自动化装置——温度 自动控制装置,改善了操作环境。哈尔滨制药厂1984年由计量室发展到计量站,添购了各种 计量标准器和检定仪器,全厂计量器具六大类3107台,同时建立了温度、压力、流量、化学 、天平、衡器等各种专业计量鉴定室。全省医药工业企业普遍把原始记录、计量、测试仪器 、仪表装备齐全。哈尔滨制药厂等三个耗能万吨以上的药厂“三表”配齐率:电表达96%、汽 表达94%、水表达76%。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从1979年到1985年用于计量方面投资累计达117万元 ,检测率达100%、能源计量配齐率100%,并配备专职检斤、抄表、核算员,保证了实现能源 定额管理。哈尔滨制药二厂生产煤进厂检斤,仅一个月就找回差煤60吨。
    (二)制度建设
    各制药企业逐步建立能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哈尔滨制药二厂从1982年开始,制订出10 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制;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也根据本厂情况建立了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哈尔滨 制药厂1982年根据节能需要,重新修订管理煤、油、电、蒸气、空气、水、汽车用油以及奖 惩等方面10项制度。
    (三)定额管理
    各制药企业对每种产品、每道工序、每个班组制定了燃料、动力消耗定额,把逐年降低 消耗定额,作为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一些企业还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要求,制定节能措施 ,使节约有奖,超耗受罚。哈尔滨制药厂1982年对青霉素钠盐、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 等产品制定了能源单耗,实行耗能低于单耗的奖励12%,高于单耗的罚6%,使1982年青霉素、 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维生素C蒸气单耗比1981年平均下降13.9%。哈尔滨制药二厂制定 9种产品用电单耗、5种产品的用汽单耗、3种产品的用水单耗。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对维生素C 和非那西丁车间实行了煤电定额管理,使维生素C全年用煤单耗1982年比1981年下降5.6%, 用电单耗下降11.2%。非那西丁用煤单耗下降28.3%、用电单耗下降24.9%。并实行了能源 承包,首先按上年各产品的能源单耗和当年计划产量确定各车间耗能量,再根据厂内各种能 源费用,确定厂内各类能源价格,核算费用包干到车间,每月根据各产品的耗能量与定额量 进行对比,通过厂内银行以内部支票形式进行结算。节约或超耗按一定比例给予奖罚。哈尔 滨制药厂由于节能措施有力,1984年各主要产品能源单耗:维生素C13.32吨煤/吨产品、1 .2万度电/吨产品,属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庆大霉素155.4吨煤/吨产品、36.5万度电 /吨产品,用电单耗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用煤单耗接近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能量测试和热平衡
    医药工业企业的热平衡工作比较复杂,包括消耗燃料产生的热量和化学反应过程中自生 的热量,因素比较多。必须通过热平衡的调查、测定、查清热能利用的现状。企业能量平衡 测试是治理企业能源浪费的先决条件。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能在大厂中逐渐进 行。哈尔滨制药厂从1982年开始对所有电机和变压器进行测试,同时对锅炉进行测试。除了 青霉素钠盐品种外,全厂进行了两次热平衡,由地方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哈尔滨制药二厂在 初步平衡的基础上继续测试。企业通过能量测试,摸清能源构成、消耗和利用水平,查清了 效率低的设备、工艺流程、不合理消耗和能源管理上的漏洞,使节能工作方向明、潜力清, 有利于采取措施、杜绝浪费。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
    四、节能措施及成效
    1980年以来,各医药工业企业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坚持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 ,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化学制药企业从1980年至1985年节能技术改造数十项 ,改造、增置设备百余台套,新建厂房近万米、管路3千米,合计投资近1700万元,节煤182 20吨,新增电2400万度。1982年哈尔滨市各制药厂共搞节能革新和推广高效泵、红外线等新 技术10多项,节煤1360吨、节电43万度、节水2.22万吨、节油4000公升。
    一面坡制药厂更新3台低效锅炉,上1台沸腾炉,搞3项技术革新,年节煤1870吨、节电3 .5万度、节水10.6万吨,使万元产值能耗由1981年5.4吨标煤下降到3.5吨。
    佳木斯化学制药厂1982年在对非那西丁车间进行投产改造的同时,自制安装了余热回收 装置,把蒸气回收集中到废旧锅炉,冬季供应全厂9500平方米的办公室、宿舍取暖,夏季供 应锅炉上水循环用,实现了余热二次利用,全年节约煤523吨。到1984年,全厂冬季取暖已全 部实现余热回收利用。洗瓶工段干燥室过去采用蒸气干燥,室温必须达到65℃,热能损失较 大。后改为远红外线干燥,把耗电量折煤外,每年还可节约煤150吨。通过采取各项措施,自 1981至1985年,按万元产值与上年相比累计节煤4216吨,价值30余万元。非那西丁车间余热 回收,用于全厂12.6万平方米面积热水取暖,年节标煤473吨。锅炉排污余热回收用于锅炉 上水加热,年节标煤129吨。厂内热力外网保温,年节标煤86.4吨。生产水循环利用,年节 水59.01万吨、节标煤70.8吨。
    哈尔滨制药厂从1980年成立能源科以来,先后完成21项节能措施,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 益。撤销各车间浴池和锅炉,年节约蒸气6500~7000吨,年节约深井水80万吨;供水系统改 造,每小时节水160吨,年节电21万度;应用红外线新技术,将4台电加热设备改成红外线加 热,年节电8.83万度;供热系统改造,对全厂除消毒工艺外,所有排气加装疏水器,年节标 煤154.2吨;锅炉排污余热回收,冬季代采暖,夏季加热锅炉给水,年节约696吨标煤;变压 器负荷调整,减少变压系统空耗电6~7%,年节约电84万度;厂区南水北运,年节水210万吨 ,节电42万度;余热回收代取暖,一个采暖期节约673吨标煤;供热管网改造,一个采暖期节 约824吨标煤;余热回收和二期管网改造,每年
    节约1470吨标煤;电热设备改造,应用红外线技术每年节电19.28万度;隧道干燥节电 改造,年节电7.93万度;空压机冷却余热回收,改造后节水3万吨,节标煤115吨;青霉素丁 酯回收塔余热回收年节蒸气3000吨;循环水年节水300万吨,价值15万元;电站锅炉二次风系 统改造,年节标煤4443吨;生产用汽负荷调整,月节标煤96吨;一车间余热采暖,一个采暖 期节标煤50吨;十二车间空调利用二次水年节水51.8万吨;工厂厕所安装手控开关,每年节 水72万吨、节电35万度;清浊分流工程,年节水277万吨。
    五、节能推广与宣传
    1980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转发了国家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第二次节能月活动的 通知》,要求医药工业企业做好以下十方面的工作:复查烧油户口;落实节能措施;计量测 试手段;企业热平衡;耗能定额;制造高效节能设备;节能典型;推动节能先进技术;电力 设备配套和完善化;节能工作队。
    1982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开展第四次“节能月”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节能工作。“节 能月”开展宣传和“五检查”活动,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举办了能源科长学习班,培训骨干 。哈尔滨制药厂按厂级和车间进行动员,参加人数达2350人次。哈尔滨制药二厂召开数次节 能会议,参加人数达600人次。佳木斯化学制药厂除在厂、车间、班组宣传动员外,还建立节 能知识宣传板专栏,购置节能科普知识挂图,先后派数十人参加国家、省、市主管局举办的 能源培训班、能源审计学习班。自筹资金购置了微机设备,用以能源统计、审计工作。完成 了企业能量平衡测试工作,验收合格。企业计量定级工作经省、市有关部门检查达到二级计 量标准。
    为推动节能工作,全省医药工业系统开展“五检查”和节能工作评比活动。哈尔滨地区 以“五检查”为内容普遍开展节能百分竞赛。哈尔滨制药厂是市节能一类企业,核定148台耗 能设备,推广20台远红外加热设备,对节能效果显著的五个产品给予奖励,对58处“常明灯 ”、“常流水”等浪费能源现象给予罚款。哈尔滨制药二厂查出83处跑、冒、滴、漏问题, 及时进行整顿。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结合“五检查”,抓了健全能源管理制度,装配计量测试 手段,降低非那西丁和维生素C能耗,杜绝跑、冒、滴、漏和推广节能新技术等工作,完成了 3800平方米热网保温,更换修理13个疏水器,被评为佳木斯市节能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