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工 业

  医药工业企业资金活动的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的管理、流动资金的管理、专用资金的管 理、销售收入与利润的管理。产品成本核算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成本 核算,可以达到降低费用,节约资金,合理使用资金,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地区的医药工业,从1946年在佳木斯创建的东北卫生技术厂,到1947年的松花江 化学制药厂,企业处于供给制时期,财务的一切收入、支出及生产成果均采用部队的管理形 式,以收抵支,差额向上级报销,产品不计成本,全部交给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以供军需。 在总务科下设会计员记载收支帐目,后增设会计股负责此事。1950年,松江省制药厂开始实 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建立财务科,由供给制向经济核算制转变,开始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与成 本核算制度,虽然成本核算不够完善,但已是实行经济核算的开端。1956年以前,使用借贷 记帐法,以后实行凭单日记帐两级核算(厂部、车间)。1965年实行“托拉斯”管理,沈阳 分公司对所属药厂实行资金统一调度、信贷统一计划、财务决算统一汇总。“文化大革命” 期间,财务管理工作一度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 作上来,财务管理工作得以加强。1981年,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化学制药厂生产成 本的对比分析活动,制定《药品生产成本评比方案》,15个化学制药厂参加了评比。齐齐哈 尔制药厂获片剂第一名,参加评比的19个产品中有9个产品的成本在全省最低;哈尔滨制药三 厂获针剂第一名;哈尔滨东风制药厂获酊水剂第一名;富拉尔基热电厂获大输液第一名;一 面坡制药厂获人参精第一名。1982年全省医药企业全面整顿后,企业的各种管理手段不断完 善。每个企业都有一名厂长负责财务会计工作,并且根据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任务配备了不 少于职工总数2%的财务会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完善了核算体系,统一了核算方法。企 业和主管部门根据省财政部门的统一安排和规定,每年都对企业的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一 次大检查,包括企业自检、企业联检、上级主管部门重点抽检。为使资金、成本管理得到加 强,实行全面经济核算,并开始推行价值工程、目标成本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办法,使企业的 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二、固定资金
    医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金,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固定资产的货币表现。固定资产是制药 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劳动手段和设施,如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厂房、其他建筑物等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固定资金的管理任务是:保证生产经营所需固定资金的管理供应,监督 企业合理组织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保管和更新改造,不断提高固定资金的利用效果。随 着生产不断发展,固定资金在企业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制药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佳木斯制药机械厂)固定资金:1972年86万元、1973年56. 3万元、1975年56.3万元、1976年69.4万元、1977年69.5万元、1978年74.4万元、1979年 71.6万元、1981年75万元、1982年73万元、1983年75万元、1984年71万元、1985年101万元 。
    药用包装制造业(哈尔滨药用玻璃二厂)固定资金:1966年1.4万元、1967年6.5万元 、1968年8万元、1969年8万元、1970年8.5万元、1971年9万元、1972年11.2万元、1973年4 1.8万元、1974年35.2万元、1975年36.4万元、1976年40.8万元、1977年45.7万元、19 78年50.7万元。
    中成药加工业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全省合计3154万元,其中哈尔滨中药一厂504万元、 哈尔滨中药二厂321万元、哈尔滨中药三厂152万元、牡丹江中药厂319万元、佳木斯中药厂6 93万元、五常制药厂377万元、依兰中药厂29.3万元、呼兰制药厂118.6万元、宁安制药厂 73.2万元、宝清制药厂117.7万元、齐齐哈尔中药厂180.6万元、铁力制药厂217.2万元、 黑龙江中医学院药厂51万元。
    固定资金管理形式,不同年代有所不同。50年代,企业财务部门开始对固定资产进行核 算管理。按国家规定:“固定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它的使用年限要在一年以 上;一个是它的单价要在规定限额以上,小型企业的单价要在200元以上,中型企业的单价要 在500元以上,大型企业的单价要在800元以上。凡是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劳动资料不算 作固定资产,都作为低值易耗品”。根据这一规定,企业编制固定资产卡片和台帐,加强管 理。此后随着会计核算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制,即工厂财务科 管理固定资产全部账薄及卡片,对各单位之间的变动随时处理;车间或分厂负责本单位的卡 片与实物一致;班组负责保管、使用和维修。设立三套管理卡片,财务科、设备科、使用单 位各一套。
    固定资产的分类一般是根据生产组织和工艺条件,按使用部门和经济用途分类,为管理 创造了方便条件。针对化学制药生产工业设备易受腐蚀的特点,在原料药生产企业划分固定 资产标准时,根据生产工艺条件而定。有的设备虽然达到或超过两个条件规定,但在酸碱性 原料较多的生产岗位使用,可不按固定资产而按低值易耗品管理。有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在执行中制定了《固定资产目录》,报上级备案,作为管理的依据。为更好发挥固定资产的 使用价值,企业每年都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修理计划,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 新和购置。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全厂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专用基金
    (一)管理及使用
    1952年开始计提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库。企业每年需要的技术措施费, 按技措费及新产品试制费申请主管单位拨给。从1978年起,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上缴国库 50%,企业留用50%。专用基金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按固定资产原值从成本中提取的折旧 资金;二是从利润中提取的企业资金,分为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奖励基金等;三是从银行借人的专项贷款。此外,大修理基金也作为专用基金使用,并设 专户存款。专用基金的使用一般由企业技术科负责,审查计划,控制项目使用;工程部门施 工;财务部门掌管资金的使用。近年来技术改造逐渐发展,尤其是“六五”计划时期,技术 措施项目和投资逐年增加,为生产和开发创造条件。
    (二)基本折旧基金提取及留成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的提取方法,在50年代实行按固定资产个体 提取折旧额,折旧率按单项折旧率,是指某台设备或某座厂房、建筑的折旧率,用它能够精 确地计算出每项固定资产折旧额,但计算麻烦,一般适用于固定资产较少的小型企业。后来 在按个体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方法基础上,改用加、减变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办法。以后 采用分类折旧率,按固定资产的性质、结构和标准,将使用年限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归为一 类计算出折旧率,计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额提取数。70年代,采用综合折旧率,把企业年折 旧率基本固定下来,用分类折旧率或综合折旧率计算折旧额比较概略简单,一般适用于固定 资产较多的大、中型企业。1984年以前综合固定资产折旧率为5.25%,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寿 命接近20年。由于固定资产折旧率太低,限制了生产设备更新的速度,使技术进步受到一定 的阻碍。从1984年起将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提高到6.25%,相当于平均使用寿命16年。
    (三)大修理基金提取及使用
    化学制药生产由于酸碱性物质较多,对设备和厂房腐蚀严重。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年限 中,必须定期修理,以保证使用年限内的一定完好程度。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企业将修理划分 为大修、中修、小修三类。大修理经费由大修基金支付;中、小修理及经常性的维修由当期 成本负担。大修理基金的预提取办法,50年代与预提基本折旧资金办法相同,按个体固定资 产鉴定出在使用年限内所需大修理次数和每次修复所需要的费用,分年月提取大修理基金, 专户存款备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由个体预提固定资产折旧率改为按综合折旧率预提,固定 了大修理基金提取率。1973年起,每年按固定资产的2.85%提取,1980年改按固定资产3.3 5%提取,1983年改为按4.35%提取。
    四、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制药企业用于购置原材料等劳动对象、支付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的资金。它 们的价值周转方式相同,都是一次地、全部地把价值转换于产品,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从产 品销售收入中收回来,重新用于这些支出。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增加,周转天数缩短或占用率 降低说明流动资金周转加速。加速流动资金周转主要靠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缩短生产周期, 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产量和销售量,减少物资储备。流动资金周转的加速,表示资金利 用率的提高,资金使用的节约。
    (一)管理形式
    医药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按其所分布的领域分为:生产领域中的流动资金和流通领域中的 流动资金。一般来说,企业为了管好、用好流动资金,都尽量提高生产领域中的流动资金在 全部流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地减少分布在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金。黑龙江省医药工业 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形式一般采用统一核算分口管理形式。企业通过多次的清查财产核定资金 、使资金管理逐年加强。分口管理的分工是:储备资金由物资供应部门负责管理。60年代曾 实行“三卡核算”,对每个供应人员要求保证采购计划、采购成本、储备定额任务的完成; 70年代有的企业实行“五不采购”;从1983年开始,很多企业供应部门实行经济承包,将储 备资金,采用成本指标作为考核供应人员的基本的内容。生产资金由生产部门负责管理,严 格控制在产批号,并要求产品均衡入库。成品资金由销售部门负责管理,做到计划发货,制 定先远后近、先省外后省内、先外地后本地的供货方法,使销售资金均衡回笼。80年代实行 以销定产,对畅销产品敞开生产,滞销产品控制生产,无销路产品限制或停止生产的措施。 结算及其它资金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并及时清理。
    医药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构成:
    
    (二)占用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流动资金占用随着生产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据统计资料记载,自1966 至1985年,流动资金的占用年年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由于企业生产状况不同,流动资金 的占用情况也不同:有的企业增长较快,有的企业增长较慢,也有的企业出现年度间的负增 长。
    
    
    
    
    
    
    制药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佳木斯制药机械厂)流动资金占用:1972年10.4万元、197 3年16万元、1974年23.5万元、1975年49.7万元、1976年50.2万元、1977年69.1万元、1 978年82.2万元、1979年85.2万元、1981年67万元、1982年75万元、1983年54万元、1984年 73万元、1985年85万元。
    药用包装制造业(哈尔滨药用玻璃二厂)流动资金占用:1966年4.1万元、1967年9.4 万元、1968年8.7万元、1969年9.4万元、1970年9.4万元、1971年19.2万元、1972年20. 5万元、1973年20.6万元、1974年23.6万元、1975年22.1万元、1976年19.9万元、1977年 20.8万元、1978年27万元、1979年31.7万元。
    中成药加工业1985年定额流动资金合计3196.2万元,其中哈尔滨中药一厂229万元、哈 尔滨中药二厂177.1万元、哈尔滨中药三厂227.1万元、牡丹江中药厂259万元、佳木斯中药 厂486万元、五常制药厂366万元、依兰中药厂97.4万元、呼兰制药厂92.4万元、宁安制药 厂73.2万元、宝清制药厂135.5万元、齐齐哈尔中药厂140万元、铁力制药厂879万元、黑龙 江中医学院制药厂34.5万元。
    (三)来源
    医药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有四个来源:一是国家流动资金:国营企业由财政拨款形式的流 动资金,企业可以长期占用,灵活使用;二是企业流动资金:随着财务体制的改革,企业实 现的利润扣除各项税金后,留用的利润中设立的发展生产基金也有一部分被用于增加流动资 金,形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三是借人流动资金:企业超定额流动资金和发出商品占用的资 金通常由银行货贷解决;四是应缴税金、应缴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货款及暂收款等,由于 经济业务发生在先,实际支付款项在后,也形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随着流动资金占用 相应增加,资金来源也相对增加。据统计资料记载:黑龙江省化学制药工业1980年流动资金 来源合计近8000万元,其中国家流动资金1650万元,企业流动资金165万元,银行借款5632万 元。1984年流动资金来源合计10825万元,其中国家流动资金1574万元,企业流动资金1533万 元、银行借款7608万元。1985年流动资金来源合计13355万元,其中国家流动资金1490万元, 企业流动资金336万元,银行借款9156万元。
    五、成本核算
    (一)成本管理
    在医药工业企业中,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综合表现,即是衡量生产耗费补偿的尺度,又 可反映企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作为产品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也是国家制定产品价格的 重要依据。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从50年代初开始计算产品成本。初时,只有厂一级成本核算。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由一级成本核算发展为厂、车间两级成本核算,并制定了核算制度。 但由于制剂品种较多,每种剂型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药品规格,加之计算工作繁琐、原材料 实行个体价格差异,成本计算要计算计划价格成本和实际价格成本两套。计算出来往往要在 半月甚至一个月之后,已失去指导生产经营的意义。以后作了改进,简化了核算手续,既提 高工作效率,又能按期反映成本情况。在“大跃进”之前,全省医药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已 有一定基础,产品成本逐年降低。“大跃进”时期,出现管理混乱、不计成本现象。经过19 61年企业整顿,情况显著好转。1962至1966年可比产品成本都有明显下降。“文化大革命” 时期,工厂陷入动乱状态,使可比产品成本开始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建立 起成本管理与核算制度。1983年10月,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医药 工业企业抗菌素原料成本核算规程(试行草案)》和《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医药工业企业针、 片剂产品成本核算规程(试行草案)》,制定实施措施在全省执行。
    抗菌素原料药成本核算规程(发酵法)
    1.加强基础工作,正确核算成本
    (1)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制定既积极先进又切合实际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 耗定额,劳动定额和费用定额。结合生产技术改进和工艺变动,对各项定额进行修订。(2) 建立和健全原材料记录。对原材料的消耗,半成品转移,在产品盘存,溶媒回收,产品交库 ,设备运转,工时利用,以及记录的格式和内容,既要符合生产工艺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 成本核算的要求。要简便易行,讲求实效。(3)建立和健全计量验收制度。各种原材料的收 入、领用、消耗、给存及半成品的转移,在产品盘存,产成品交库,应有严格的计量验收交 接制度,计量工具不齐的要逐步配齐,并经常检验和维修保持正确无误。(4)企业正确及时 地核算成本。按月、季、年度正确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或定额 成本代替实际成本;严格掌握、正确执行国家关于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划分规定,对应由基 本建设、各项专用基金和营业外支出开支的以及不属于生产费用范围的各项支出,不得列入 生产费用;划清产成品和在产品成本的界限;划清本期成本和非本期成本的界限;划清可比 产品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划清盈利产品成本和亏损产品成本的界限。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建立核算体制
    (1)大、中型企业建立厂部、车间两级成本核算制度,即车间进行车间成本核算,厂部 财务部门在车间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加摊企业管理费,核算工厂成本,以及进行汇总核算。 也可将企业管理费分配到车间,由车间核算到工厂成本。厂部财务部门只核算销售成本和汇 总核算。(2)小型企业实行厂部成本核算,有条件的也开展两级成本核算。
    3.产品成本项目
    医药工业抗菌素产品成本项目,按照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 情况,以便分析对比。企业按统一规定,设置以下成本项目:(1)原材料:指在生产过程中 ,构成产品实体的主要材料和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以及交库的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包 装材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发酵过程中所耗用的基础材料和中间体如黄豆饼粉、葡萄糖、 淀粉、蛋白胨、动植物油等;提炼过程中耗用的丙酮、丁酯等溶剂;产品包装所耗用的塑料 袋、瓶子、铁桶等。(2)燃料和动力: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外购和内供的水、电、蒸 气和空气等。(3)工资:直接参加生产工人的工资以及按照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4 )车间经费:指基本生产车间为管理和组织车间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细目包括工资:指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工人的工资以及按照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采取大 中小修理合并预提的企业、生产车间中设备检修保养工人的工资,应冲减提取的基金科目不 计人本细目。办公费:指车间办公用的各种费用,如文具、纸张、印刷、邮电、图纸费等。 水电费:指车间照明用的电费和非直接生产用的水费。取暖费:指车间所支付的取暖费,支 付给职工的取暖津贴应包括在工资总额内,不列入本细目。耗用的机物料:指为车间工艺技 术过程中,维护设备正常运转以及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组织措施用的各种消耗性材料,如 离心机用纺绸、涤纶滤袋,板框用涤纶滤布、帆布、石棉滤纸,离子交换树脂耗用的各种型 号的树脂,以及机油、润滑油等。折旧费:指按上级规定的比例所提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 修理费:在中小修理合并预提的企业,根据车间固定资产总额按核定比例提取的修理费用, 实际发生的修理费冲减提取的基金不在本细目核算。只提取大修理基金的企业,除按规定的 大修理提取率提取的大修理基金外,日常的中小修理费,按实际在本细目核算。保险费:指 车间所支付的财产物资的保险费。租赁费:指车间用房屋、设备和工具等的租赁费。低值易 耗品摊销:指车间生产管理和分析化验等领用的各种小型工具,低值易耗品一次或分次摊销 的费用。劳动保护费:指车间所耗用的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各项防暑降温专用支出,包括工 作服、工作鞋、工作帽、工作手套等,以及工作服的洗涤费。按照规定发放的保健食品,清 凉饮料的费用和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费用。运输费:指车间内部运输费,包 括车间运输设备所消耗的各种材料和燃料的费用,以及由企业运输部门和厂外运输单位供应 的运输劳务费用。外部加工费:指半成品发外加工费。在产品的盘亏和毁损:指按照上级规 定,经批准报亏、毁损的产品扣除盘盈后的净额。其他费用:指不属于以上各项的车间费用 。(5)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而发生的一切费用。细目包括工资:指厂部各 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包括炊事人员的工资),以及按照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办公费 :指管理部门所支付的文具、纸张、印刷、邮电、图纸、仪器、办公用品等费用。水电费: 指管理部门照明用电及饮用水、清洁用水等费用(生活福利部门消耗的水、电费应由职工福 利基金负担)。旅差费:指管理部门和车间职工因公外出的各种旅差费和市内交通费,午膳 补贴以及规定支付的职工及其家属的调遣费、职工探亲费、市内交通补助费也在本细目核算 。折旧费:指管理部门和福利部门所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采取大中小修理合并 预提的企业,指按核定比例提取的修理费,实际发生的修理费用冲减提取的基金不在本细目 列支。只提大修理基金的企业除按照规定比例提取的大修理基金外,实际发生的中小修理费 用,按实际在本细目核算。保险费:指管理部门所支付的财产物资的保险费。租赁费:指管 理部门用房屋、设备和工具等的租赁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指管理部门所使用的低值易耗 品的摊销。劳动保护费:参考车间经费劳动保护费细目。运输费:管理部门和仓库运输设备 所消耗的各种材料和燃料的费用以及支付厂外运输机构提供的运输劳务费用(产成品销售时 的运输费应在销售费用列支)。仓库费:指材料、半成品、成品仓库为进行保管整理工作所 耗用的各种材料、包装容器及其使用费(仓库人员工资和劳动保护费分别在以上有关细目核 算)。消防费:指消防活动费用和不构成固定资产的消防器材费用。研究试验费:指研究、 检验部门为进行研究试验和分析检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领用各种材料、工具、仪器和技术 图书资料等(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劳动保护费分别在有关细目核算)。设计制图费:指各种有 关设计制图、绘图仪器等费用。房地产税、车辆使用牌照税:指房地产税和职工培训教育费 ,按照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教育基金,实际支付时,在提取的基金中列支(不提 取职工教育基金的单位,也应控制在按规定比例计算的职工教育经费限额内支用)。利息支 出:指企业支付的银行借款利息(减利息收入)。会议费:指企业因召开会议按规定支付的 各种费用。外宾招待费:指为招待外宾所支付的有关费用。材料、产品盈亏毁损:指按照上 级规定批准报亏、毁损的库存材料、成品等物资,扣除盘盈的净额。出国人员经费:指企业 职工因出国考察、签订合同、培训等,按规定支付的各种费用。其他费用:指不属以上各项 的企业管理费用。共24项费用。
    4.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为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企业设置基本生产明细帐、车间经费明细帐、辅助生产 明细帐、企业管理费明细帐和销售费用明细帐。(1)原材料的归集与分配:车间领用原材料 ,必须严格依据领料凭证,数量要计准,用途要明确。凡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在基本生产 科目核算,非直接用于产品的各种原材料,则分别计入车间经费,辅助生产或企业管理费科 目,对月末已领未用材料,必须盘点清楚,办理退料或假退料。产品生产过程用料指从一级 种子罐开始至成品包装为止所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包装材料。种子制备阶段耗用的原材 料,由于品种繁多,数量较小,占原材料成本比重不大,为简化核算,计人车间经费。由于 发酵染菌或其他事故,发生倒罐,对所投入的基础材料和中间材料,应并入正常发酵用料, 计算成本。抗菌素生产中,企业使用自制材料,应以耗用的本材料反映成本,如使用自制葡 萄糖,不要还原为淀粉计算成本,以便各企业同口径进行对比。企业应采用计划价格核算材 料,计划价格与实际价格的材料成本差异,应按照材料类别或大类进行计算和分配。材料计 划价格,必须认真制定,每年复查修正,如有较大变动时,应随时修正。(2)燃料动力的归 集与分配:由于抗菌素生产对动力供应要求严格,耗用量大,动力费用占全部成本比重较大 ,必须加强对动力成本的核算。因此,不论外购或内供的水、电、蒸气、冷气和空气等均须 通过辅助生产帐户进行归集与分配,并健全计量工具、原始记录与考核制度,以促进动力成 本的不断降低。对水、电、蒸气、冷气和空气等各辅助生产费用,应按照计量仪表所示实际 耗量分配至受益车间,计量仪表不齐的,则可按照测定或估算的使用比例进行分配,但应逐 步配齐计量装置,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动力成本分配标准:发酵步骤(车间),按使 用发酵罐体积比例进行分配;提炼步骤(车间),按发酵液体积比例进行分配。(3)工资的 归集与分配:企业通过应付工资归集成本,并根据工资分配表,对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生产 工人工资计入基本生产帐户;对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和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分别计入车间 经费、辅助生产和企业管理费等科目;实行大中小修理合并予提的企业,生产车间的设备检 修保养工人的工资,应冲减予提的基金科目,不在车间经费核算。车间直接生产工人工资, 按照生产工人人数比例或生产工人工时比例计入产品成本。(4)车间经费的归集与分配:企 业通过车间经费帐户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所发生的费用。实行两级成本核算的企业,财 务部门设置车间经费二级明细帐,对各基本生产车间的车间明细帐进行统制。企业的检修车 间(或部门),进行辅助生产核算,归集检修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除为更新、大修等项目 和对外加工服务的费用),按照对受益车间、部门服务的工时进行分配,但实行大中小修理 合并预提企业,应冲减予提的基金科目。一次大量领用的低值易耗品,如空气过滤用活性碳 、板框过滤用绦纶布等,可在一年内分月摊销。制备软水、无盐水和提炼发酵液用离子交换 树脂,由于循环使用,计算比较复杂,为简化核算可计人车间经费。上述离子交换树脂,耗 用量多、金额大,领用时可作待摊费用,分月摊销。车间经费按照生产工人人数比例,生产 工人工时比例,发酵罐体积比例或产品产量比例计入产品成本。(4)企业管理费的归集与分 配:企业通过企业管理费帐户归集与分配为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而发生的费用。企业管理费 (包括车间受摊和产品分配)除按车间经费的分配标准外,也可按照车间成本进行分配。
    5.抗菌素发酵生产法特点、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方法
    抗菌素是由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它具有选择 性地抑制或杀灭某些细菌的能力,是一种化学药治疗剂。抗菌素的生产一般有孢子制备、种 子制备、发酵和提炼等。即利用某种微生物作为生产菌种,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发酵生 产所需的产品。培养液内积累的发酵产物,要经过过滤、提取、精制,因此,抗菌素生产包 括两个过程,即发酵(生物合成)和提炼(化学提炼)过程。鉴于抗菌素生产要经过发酵和 提炼两个生产步骤,因此,不但抗菌素产品应为成本核算对象,抗菌素的两个生产步骤,即 发酵液和提炼半成品亦应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月末在产品包括未交库产品也应分别列为成本 核算对象。(1)尚未放罐(包括各级种子罐和发酵罐)和虽已放罐,还未交付下岗位的发酵 液,按投料记录结算在产品成本。(2)提炼各岗位未交库的在产品(和低单位),喷雾岗位 的各种敲塔、扣塔和布袋粉以及未交库产品,应盘点清楚,按以下公式计算在产品成本:提 炼各岗位在产品折算发酵总亿=Σ各岗位盘存的体积×单位÷当月已完成的各步收率÷1000 。提炼各岗位在产品总成本=折算发酵液总/本月投用发酵液总亿/本月投用发酵液总亿× 投用发酵液总成本+投用提炼成本。(3)产成品工费占全部成本40%以上或在生产数量等于 、大于产品数量时,应计算在产品工费成本。各月之间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的,采取年初在 产品工费余额作为各月末的在产品工费余额,但至年终必须根据实际分配的工费计算。(4)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母液下脚废料,可予销售和回收利用的,应予计价,自成本中扣除,废弃 不用或不明用途也不能销售的则不予计价。采用溶媒萃取法抗菌素,由于溶媒耗用量大,占 成本比重高,且循环、回收、复用等环节多,必须加强核算与管理,有条件的可设置辅助生 产核算,计算回收成本。(5)产品产量的表示方法。抗菌素发酵液产量均为十亿单位表示:
    
    6.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直接反映着企业各方面工作的好 坏。企业车间加强日常成本管理,主要有:(1)进行对日常成本的控制。(2)按规定归集 与分配车间生产费用,清点月末在产品,正确核算产品成本。(3)分析车间成本指标的完成 情况,发动群众,采取措施,降低车间成本。(4)组织班组开展班组经济核算。(5)制定 或修订各项定额,加强定额管理。班组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也是成本管理的主要环节, 班组的日常管理主要有:(1)组织工人参加管理,当家理财;(2)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班 组经济核算;(3)审核班组费用;(4)公布班组核算指标,开展班组分析,肯定成绩,揭 露问题,制定与落实措施,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各职能部门的日常成本管理,主要有 :(1)供销部门合理采购,减少积压,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供管结合,实行限额发料,及 时做好材料的收、发、保管和修旧利废工作。(2)计划部门均衡配套地组织生产,加强作业 计划与生产调度,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3)技术部门制定先进合理的原材料 消耗定额,制定或改进工艺技术措施和进行新产品试制,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考虑成本降 低的要求。(4)质监部门把好产品质量关,加强对产品精制损耗的监督,达到提高效率、降 低成本的要求。(5)设备动力部门制定生产设备的大、中修理计划,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工作 ,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完好率,节约修理费用。(6)财务部门贯彻有关成本管理的各项方针、 政策,组织各车间、部门有关成本资料,并与之共同抓好日常成本管理,提出存在问题和降 低成本的意见,促进成本指标的完成。
    医药工业企业针、片剂产品成本核算规程
    1.加强基础工作,正确核算成本
    基础工作:(1)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制定既要积极先进,又要切合实际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的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和费用定额,并结合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艺变动,对各 项定额进行修订,每年至少修订一次,以保证定额的先进性。(2)建立和健全计量验收制度 。各种原材料的购入、领用和消耗,都应有严格的计量验收,包括质和量的验收,计量工具 不齐的,要逐步配齐,并经常检验和维修,保持正确无误。(3)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对原 材料消耗设备运转,工时利用,半成品转移,在产品盘存,产品交库以及工艺质量等各种生 产经营活动,都应建立完整、正确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既要符合生产工艺 特点及加强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要简便易行,讲求实效。正确及时核算 产品成本:按月、季、年度正确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或定额成 本代替实际成本;严格掌握、正确执行国家关于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划分规定。对应由基本 建设、各项专用基金和营业外开支以及不属于生产费用范围的各项支出,不得列入生产费用 ;划清产成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界限;划清本期成本和非本期成本的界限;划清可比产品 成本和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划清盈利产品成本和亏损产品成本的界限。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建立成本核算体制
    (1)大中型企业建立厂部、车间成本核算制度,即车间进行车间成本核算,厂部财务部 门在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加摊企业管理费,核算工厂成本以及进行汇总核算。也可将企业管理 费分配到车间,由车间核算到工厂成本,厂部财务部门只核算销售成本和汇总核算。(2)小 型企业实行厂部成本核算,有条件的也开展两级成本核算。
    3.产品成本项目
    (1)原材料:指针剂药液和片剂药片的原材料及辅料。原料是组成药品疗效的原料及主 要材料,辅料虽不具有药品的疗效,但是有助于药品形成的各种辅助性原料,如激素油针的 中性油、片剂的淀粉、硬脂酸镁以及糖衣片糖浆等。(2)辅助材料:指各种内外包装材料。 内包装材料如针剂的安瓿、纸盒,片剂的玻璃瓶、铁盖、单盒、瓦楞盒以及各种牌贴说明书 等。外包装材料如麻版箱、木箱、钙塑箱、草垫草套等,但在具体计算成本时,为便于比较 分析内外包装成本可分列两项计算。(3)燃料和动力:燃料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工艺 加工的固体、气体或液体燃料,如针剂封口用和糖衣锅加热用的煤气。动力指电力和蒸气、 冷气和空气等也列入本项目。凡外购的燃料和电力,自产的蒸气、冷气和空气等均应先通过 辅助生产核算,然后分配人本项目。小型企业,如只生产针剂或片剂一类产品,其自产的蒸 气等如不设辅助生产进行核算,可将供蒸气用的燃料(煤或油)直接记人本项目,而将生产 蒸气的其他费用如锅炉的折旧、司炉工人的工资和费用等,在企业管理费内列支(如有条件 ,应通过辅助生产独立核算,再行分配)。(4)工资:指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 照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5)废品损失:指在生产过程中因发生废品而造成的损失。如 属不可修复的废品,应将该废品原发生的各项成本,自原来的成本项目中扣除,汇总列入本 项目。如属可修复的废品,则将返工修复费用列入本项目。由于退货而造成的损失,包括退 货运费,减除可以回收的价值后的净损失,列入本项目。应当月由同品种产品负担,而同品 种产品当月未生产,以后月份有生产时,亦可将该废品损失留待以后由同品种负担。如同品 种产品已停止生产,则由其他产品共同负担。(6)车间经费:指基本生产车间为管理和组织 车间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7)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发生的一切费用。
    4.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企业设置基本生产明细帐、车间经费明细帐、辅助生产明细帐、企业管理费明细帐 和销售费用明细帐。(2)各企业对检修锅炉、冷气和动力等车间进行辅助生产核算,小型企 业在行政组织上,不分成上述辅助车间,但在生产费用核算上,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若干 辅助生产进行核算。(3)车间领用原材料,必须严格依据领料凭证,数量计准,用途明确, 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在基本生产核算。非直接用于产品的各种材料,则分别计入车间经费 、辅助生产或企业管理费等科目。(4)原材料种类繁多的企业,采用计划价格核算材料,计 划价格与实际价格的材料成本的差异,应按照材料类别或在大类进行计算和分配。(5)根据 工资分配表,对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工资计入基本生产帐户。对生产车间、辅助车 间和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分别计入车间经费、辅助生产和企业管理费等科目。但实行大中小 修理合并预提的企业,生产车间的设备检修保养工人的工资,应冲减预提的基金科目,不在 车间经费核算。(6)一次大量领用的低值易耗品,按五五摊销法或金额摊销法计算的摊销数 ,可以在一年内分月摊销。对片剂生产用的冲头、冲模,由于数额大,使用时列入待摊费用 ,分期摊销。年终实地盘点进行计价与待摊费用余额相核对,如有差额由在十二月份摊销数 中调整。(7)银行贷款利息,由于银行一季度结息一次,故在季度第一二个月,可根据借款 数额进行预提,第三个月根据实际利息数扣除预提数后,列入当月利息支出。(8)生产针剂 用蒸馏水,如有条件应单独核算蒸馏水成本,如单独核算成本有困难的,则可将水费和生产 蒸馏水的费用列入车间经费处理。(9)检修车间的费用(除为更新、大修等项目和对外加工 服务的费用)应按照对各受益车间、部门服务的工时进行分配。但在实行大中小修理合并预 提的企业,应冲减预提的基金科目。(10)蒸气车间和冷气车间等的费用如使用部门装有计 量仪表,应根据计量仪表所示耗用量进行分配,如无计量仪表,则可按测定或估算的使用比 例进行分配。但应逐步配齐计量仪表,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11)各辅助生产费用的 分配,可以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或直接分配法。(12)各车间分摊的企业管理 费,可以按照各生产车间工人人数或生产工时进行分配,也可采用产值或车间成本进行分配 。
    5.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1)根据针、片剂生产过程比较简单而品种比较繁多的特点,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采用 品种法。针、片剂产品产量,针剂以千盒、片剂以千瓶为计量单位计算单位成本。单位成本 算至元以下的角分为止。(2)各品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必须根据投料记录实际耗用量计算 实际成本。如产品品种繁多,分别计算各产品辅助材料(即包装材料)实际成本有困难的, 除主要包装材料如针剂的安瓿、片剂的玻璃瓶外,采用定额法计算其辅助材料成本,与当月 耗用的辅料实际成本比较,将差额进行分配,调整各产品的定额成本为实际成本。但采用这 种方法,必须正确制定各产品定额辅助材料成本,对遇有耗用情况改变时,应随时加以修正 。(3)对于燃料动力、工资和车间经费的分配:如果产品单一或虽有数种产品而安瓿大小、 片剂大小和包装规格完全相同的,采用产量比例进行分配。如果产品品种多,规格复杂,按 照生产工人工时进行分配,包括按实际工时和定额工时进行分配。但采用定额工时分配须正 确制定工时定额并定期修订,力求切合实际。(4)企业管理费的分配:产品单一,或虽有数 种产品而安瓿大小、片剂大小和包装规格完全相同的,按产量进行分配。品种繁多,规格复 杂的按工时或车间成本进行分配。(5)在针、片剂生产中,常有同一品种,一次投料,包装 成几种规格的,如片剂分装成一千片装和一百片装等。这种同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应将投入 的原辅料成本,根据分包的药片或安瓿数量,进行分配,然后按包装规格,分别计算成本。 (6)月末对在产品认真进行盘点,对在产品所耗用原辅料、包装材料须根据投料原始记录进 行结算,同一批投料,一部分已完成入库另一部分尚在包装,其辅料成本按入库数量与尚在 包装中的数量比例折算。(7)在产品工费成本原则上应按已完成工作量(工时)比例进行分 配。但产成品工费占其全部成本在30%以下,或每月在产品工费变动不大,则不分配在产品和 工费成本。(8)在针剂生产中发生的污针污粉、细粉头子以及各种回收品,由技术部门鉴定 ,可以复制利用的,应及时计算其回收利用的原材料数量和价值,自原料成本中减除。
    6.成本管理
    (1)车间日常成本管理,主要有:进行对日常成本的控制;按规定归集与分配车间生产 费用,清点月末在产品,正确核算产品成本;分析车间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发动群众,采 取措施,降低车间成本;组织班组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制定或修订各项定额,加强定额管理 。(2)班组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也是成本管理的主要环节,班组的日常管理主要有:组 织工人参加管理,当家理财;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审核班组费用;公布班组 经济核算指标,开展班组分析,肯定成绩,揭露问题,制定与落实措施。降低消耗,提高经 济效益。各职能部门的日常成本管理:供销部门应合理采购,减少积压,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要供管结合,实行限额发料,及时做好材料的收、发、保管、修旧利废工作。计划部门应 均衡配套地组织生产,加强作业计划与生产调度,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技术 部门要制定先进合理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制定或改进工艺技术措施和进行新产品试制,必须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考虑成本降低的要求。质监部门应把好产品质量关,减少生产中的废品 。设备动力部门应制定生产设备大、中修理计划,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提高设备利用率 与完好率,节约修理费用。财务部门应贯彻有关成本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各车间部 门有关成本资料,并与之共同抓好日常成本管理,提出存在问题和降低成本的意见,促进成 本指标的完成。为推动成本核算工作,省医药管理局在1981年全省医药工业会议上,印发了 《药品生产成本评比方案》,把全省医药工业成本核算工作向前推进一步。
    80年代,在企业整顿中,全省医药工业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工作陆续应用现代化管理方 法,开展了价值工程和目标成本在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上的应用。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生产维 生素C车间采用价值工程ABC分析法,对耗电设备的功率和容量作了调整和改进,使维生素c的 单位耗电量由9.7度下降到9.3度,降低了成本。一些企业的供应部门采用ABC分析法管理储 备资金。哈尔滨制药厂将几百种原料、数千种材料分成A、B、C三类,对A、B两类重点管理, 对C类一般管理,使储备资金下降,达到多增产少增资的目的。1985年以来,目标成本和价值 工程在很多企业各领域普遍推广应用。
    (二)核算形式
    实行工厂、车间两级核算,以车间班组核算为主。50年代,实行财务本票方法,控制班 组费用,节约开支。后又采用百分制指标核算办法,学习苏联经验,曾推行岗位成本核算,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工人不易掌握。后又将岗位成本核算改为班组成本核算,按照工艺条件 核算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托拉斯”时期,在沈阳分公司“三统一”原则下推行包干核算, 生产费用核算,增加了新内容。“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核算一度受到冲击。1973年许多 企业开始恢复经济核算,在工人中组织起核算网。80年代,有的企业实行厂内流通券,与班 组经济核算相结合,与个人经济利益相结合。1983年以后,全省医药工业相继实行经济承包 责任制,把班组经济核算又推进了一步。
    (三)企业产品成本
    黑龙江省化学制药工业全部产品总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提取的职工福 利基金、废品损失、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7项内容。各化学制药工业企业自进行成本核算以 来历年都有记录,但由于核算口径经常变化,无法进行系统的对比。据搜集的化学制药、制 药机械企业部分资料记载如下:
    
    
    黑龙江省主要化学药品原料药,自1961年生产以来都进行了成本核算。多数化学药品原 料药成本逐年降低,少数化学药品原料药成本在年度之间有升有降。土霉素等9种主要原料药 的成本情况如下。土霉素碱(单位:元/十亿):1961年962.81;1962年699.16;1963年 217.16;1964年137.42;1965年87.28;1966年58.68;1967年61.48;1968年49.22; 1969年39.22;1970年40.93;1971年46.08;1972年41.73;1973年46.02;1974年48. 78;1975年48.21;1976年47.34;1977年48.13;1978年45.83;1979年53.18;1980年 49.23;1981年45.06;1982年37.84;1983年37.80;1984年34.47;1985年36.94。制 菌磺(单位:元/kg):1966年166.48;1967年150.99;1968年154.36;1969年130.29 ;1970年125.43;1971年102.75;1972年95.27;1973年79.54;1974年82.29;1975年 85.48;1976年82.05;1977年77.65;1978年79.64;1979年86.24。四环素碱(单位: 元/十亿):1968年77.48;1969年60.21;1970年59.21;1971年61.51;1972年62.54 ;1973年65.54;1974年66.32;1975年74.37;1976年75;1977年64.80;1978年66.45 ;1979年74.47;1980年58.00;1981年65.74;1982年49.82;1983年43.38。庆大霉素 (单位:元/十亿):1972年1332.5;1973年1303.29;1974年1417.95;1975年1352.8 0;1976年893.40;1977年1134.50;1978年1039.20;1979年737.60;1980年759.30; 1981年675.30;1982年748.80;1983年600.00;1984年548.80;1985年452.00。氢化可 的松(单位:元/kg):1973年4902.40;1974年3369.00;1975年3359.40;1976年278. 70;1977年2606.80;1978年2958.50;1979年2590.70;1980年2726.30;1981年2412. 70;1982年2542.90;1983年1676.30。利福平(单位:元/kg):1978年1055.40;1979年 987.40;1980年725.00;1981年597.60;1985年667.60。青霉素钠盐(单位:元/十亿 ):1979年331.40;1980年178.20;1981年178.50;1982年153.90;1983年128.90;1 984年128.90;1985年95.00。红霉素碱(单位:元/十亿):1980年2503.70;1981年77 2.70;1982年611.70;1983年397.00;1984年404.80。氨苄青霉素(单位:元/kg); 1984年564.60;1985年420.00。
    黑龙江省化学药品制造业企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实行成本核算, 历年都分别进行记录。下面载录1985年部分企业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情况。
    
    
    
    
    
    六、利润
    (一)实现利润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改善,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预算内企业实现利润情况如下:
    1985年医疗器械制造业实现利润76.8万元。其中: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17.6万元、黑 龙江省医疗设备厂4.5万元、哈尔滨医疗器械厂23.4万元、鸡西医疗仪器厂5.1万元、哈尔 滨市东方医疗电子仪器厂1万元、齐齐哈尔市医疗电子器械厂2.4万元、哈尔滨市三新医疗器 械厂12.6万元、哈尔滨市宏伟医疗器械厂-7.3万元、哈尔滨市松花江医疗器械厂1.6万元 、哈尔滨市建成医疗器械厂9.6万元。
    1985年黑龙江省中成药加工业实现利润1031万元。其中哈尔滨中药一厂141万元、哈尔滨 中药二厂65.3万元、哈尔滨中药三厂210.2万元、牡丹江中药厂20万元、佳木斯中药厂181 万元、五常制药厂150万元、依兰中药厂143.5万元、呼兰制药厂12.1万元、宁安制药厂10 1.1万元、宝清制药厂8.5万元、齐齐哈尔中药厂30万元、铁力制药厂53.4万元、黑龙江中 医学院制药厂5.4万元。
    
    (二)上缴利润
    随着医药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按照国家和黑龙江省各时期的统一规定,先以上缴利润 、后以缴纳税金的形式,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化学药品制造业主要企业历年上缴利润情况 记载如下:1966年上缴利润1363.1万元,其中哈尔滨制药厂1201万元、哈尔滨制药二厂11. 6万元、齐齐哈尔制药厂71.9万元、佳木斯化学制药厂72.2万元、克山医药原料厂4.9万元 、克东制药厂1.5万元;1967年上缴利润1423.5万元,其中哈尔滨制药厂1255万元、哈尔滨 制药二厂-19.9万元、齐齐哈尔制药厂88万元、牡丹江制药二厂-4.8万元、佳木斯化学制 药厂91.9万元、克山医药原料厂10.5万元、克东制药厂2.8万元;1968年上缴利润1653万 元,其中哈尔滨制药厂1374万元、哈尔滨制药二厂-25万元、齐齐哈尔制药厂146.9万元、 牡丹江制药二厂8万元、佳木斯化学制药厂154万元、克山医药原料厂-9.4万元、克东制药 厂4.5万元;1970年上缴利润1657.9万元,其中哈尔滨制药厂1361万元、哈尔滨制药二厂1 .1万元、齐齐哈尔制药厂140.7万元、牡丹江制药二厂6.8万元、佳木斯化学制药厂96.2 万元、克山医药原料厂37.2万元、克东制药厂5万元。
    
    
    
    
    (三)利润留成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企业1980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留成比例按税前利润的3.5%计算,1 981年改为3.9%,1982年改为8.8%;1983年实行税后留利,留成比例为8.26%;1984年10月 开始试行第二步利改税,留成比例为8.26%;1985年正式实行第二步利改税,留成比例改为 15.9%。随着企业实现利润的变化和留成比例变动,利润留成总的趋势在逐年增加,但就某 个企业来说,利润留成则有增有减。
    
    (四)百元产值利润率
    百元产值利润率是反映医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占产值比例的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速度 和经济效益比例关系的尺度。由于各个时期每个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值构成、产品成本的不 同,有的企业百元产值利润率总的趋势增长,年度之间有增有减;有的企业多数年度增长, 少数年度减少;还有的企业因亏损而产生负数。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企业历年百元产值利润率 情况记载如下:
    
    
    
    
    七、销售税金
    产品销售税金是反映医药工业企业历年为国家缴纳税金,为国家提供建设资金的主要指 标。随着生产发展和销售收入不断增长,企业向国家缴纳销售税金逐年增加。历年情况记载 如下:
    
    
    
    
    
    1985年黑龙江省中成药加工业产品销售税金合计449.7万元,其中哈尔滨中药一厂47万 元、哈尔滨中药二厂51.5万元、哈尔滨中药三厂34.7万元、牡丹江中药厂18万元、佳木斯 中药厂66万元、五常制药厂34万元、依兰中药厂25.6万元、呼兰制药厂88万元、宁安制药厂 7.9万元、宝清制药厂4.8万元、齐齐哈尔中药厂30.5万元、铁力制药厂37万元、黑龙江中 医学院中药厂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