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僧尼教育

  僧尼教育大体分两部分:一是文化基础教育,一是佛学知识教育。由于黑龙江僧尼文化 基础普遍偏低,许多年长僧尼大都出身于旧社会贫寒家庭,又多于读书年龄落发出家,人庙 后随师诵读经文时首先遇到文化上的障碍。因此提高僧尼的文化程度便成为修习佛学教义的 一个重要条件和当务之急。随寺院生产自养形势的发展和门路的拓宽,僧尼须掌握知识含量 较高的生产手段和技能,原有的文化知识难以适应实际需要,因而开展文化技术教育便成为 佛教社会事业一项重要的内容。
    以地藏寺为例,43名尼僧中,只有3人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其余全是文盲。早自1950年起 ,她们就分别进入社会举办的扫盲班和不同年级的文化课学习班。至1962年调查统计,全寺 尼僧的实际文化水平已达到:初中13人;高小5人;其余全部脱盲,已具备小学三年文化水平 。尼僧们掌握文化知识之后,兴奋之情每每溢于言表。老尼宝辉扫盲前连“你我他”三字也 分辨不清,脱盲之后,她逢人便讲:“我这睁眼瞎子算治好啦!”尼僧显通也称自己前后对 比判若两人。地藏寺全体尼众曾为此荣获扫盲与文化学习先进集体称号,所在区政府授予奖 旗1面。有1人获得市学习模范称号;3人获区学习模范称号。
    文化学习使尼僧们眼界开阔,思路敏捷,她们能听、能看、能写,再学起技术和操作工 艺来就方便容易得多。文化知识让她们变得心灵手巧。尼僧当中每个人都能熟练地掌握缝纫 、刺绣、制砂纸等1门或几门劳动技能。
    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的哈尔滨极乐寺在近年吸收的一批年轻僧侣中,普遍具有初中以 上的学历或文化水平。其中一部分学僧经推荐和考试,分期分批地被选送到全国佛协或地方 佛协所举办的具有较高层次的佛学院攻读深造,已先后培养造就出一批既有高等文化与佛学 知识,又有一定政治觉悟的爱国爱教的现代僧才。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遗留下来的一批年资较深的僧侣,也分别采取进修深造或短期 轮训等方式,逐步加以培养提高。
    佛教培养僧伽的教育体制,早已有之。大型丛林寺院,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 五的3个月,规定为“夏日安居”期。在此期间,全体住寺僧侣照例要集中进行学经、持戒、 忏悔等一系列活动,是为强化僧伽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黑龙江现存寺庙因条件所限,业已 废弃,传统的“夏日安居”制而代之以集中培养、短期轮训等更为灵活变通的现代教育方式 。自50年代起,黑龙江最大的尼僧寺庵之一的哈尔滨地藏寺常住的43名尼僧,便按照原有的 文化程度和年龄状况,分别选择了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有些侧重学文化,有些 侧重学技术。在所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活动。
    教育使僧尼获得了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生产技能,从而为他们的生产自养提供 了文化和技术上的保障条件。僧尼凭借学得的文化和技术知识从事生产,靠收入也改变了自 己的物质生活状况,摆脱了长期拮据的窘境。未参加学习和生产以前,尼僧只靠微薄的香资 布施度日,仅能果腹蔽体而已。大多数尼僧手无分文积蓄,连每月3元5角的集体伙食费都时 常交不起,不得不向亲友告贷。尼僧们日子困顿到一日三餐难以为继时,当家尼僧便用“打 饿七”的佛教传统方法来维持生计(打饿七为佛教旧制所采用的一种苦修方式,通常在规定 限期内寺庵每天只进一餐稀饭,以维持人体最低基础代谢,藉以苦其心志,虔诚信仰)。即 使存粮尚可维持温饱的状态,也常一日三餐稀饭度命。每念及今昔生活对比,僧尼们总把生 活的改善归功于接受文化技术教育的结果。
    自从掌握了文化技术,该寺半数尼僧走出庙门,跨进工厂;留在寺中的尼僧,也成了穿 大领僧服的女工。她们当中,工资最高的月薪53元,最低的23元,平均工资30多元。就连不 能参加劳动的老尼,也可每月享受18元的生活补助。90%的尼僧都有了存款,她们说“上没老 ,下没小;没哭的,没叫的;把钱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又为佛门增光”。中华人民共 和国诞生十周年时,尼僧们1次储蓄850元人民币,以此行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文化上充实,经济上宽裕之后,也使尼僧们一向清苦简陋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她们 渐渐拥有从前不敢奢望的生活物资:穿起了毛衣,铺上了毛毯,戴上了手表,听起了收音机 。
    僧尼靠劳动换得殷实充裕的寺院生活,却仍事事想着国家,在历次国家或社会遭遇困难 或意外灾害时,僧尼便竭力相助,当仁不让。僧众为援助国家人民急需,毫不吝惜有限的财 力,慷慨解囊。1951年全市人民集资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极乐寺全体僧侣捐500万元 东北流通卷(折合人民币500元);1962年市政府号召市民为架设无轨电车线路志愿赞助时, 极乐寺又无偿捐赠人民币500元;1964年,哈尔滨各寺庙及念佛堂僧众,连同呼兰、阿城、双 城等地僧尼,共认购国家发行的公债券1.6万元;1982年哈尔滨全市僧尼再次认购国库券90 0元,其中仅尼僧妙观1人就认购300元。这笔钱是她从每月结余的3元生活费中逐月逐年积赞 起来的。这些都是由于僧尼长期参加文化政治学习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的具体表现。僧尼们 形容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是“一步登天”,他们抱着“佛门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为国为 民分忧解难,这也是文化思想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
    僧尼教育和社会变革,也使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发生不小的变化,尤以尼僧的变 化为明显。如依348条比丘尼戒规定,尼僧须“目不过三尺(不得远眺、了望、斜视),足不 踏凡尘(不得轻易步出庙门)”,只能过“朝夕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式的空寂的庵堂生活 ,尼僧学习文化和接触科学知识之后,思想渐渐开放,已经敢于接触世俗社会,不再畏惧五 颜六色的现实世界。她们开始自行破除许多烦琐戒条的束缚,尼僧单人出外独行,已不再被 视为犯戒了;从前与男僧相遇,须循规蹈矩,顶礼膜拜,而今则可以平等对话,平起平坐了 。从前见景生情常被视为动念犯戒,有时还要受到惩戒;而今则可听音乐,看电视,甚至唱 歌、打扑克。尼僧们开始摒弃昨日那种“今朝脱去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的消极心态, 向健康向上的新观念、新意识转化。除诵读一日两次的日课经文外,也向往有一点现世文化 娱乐生活。随文化知识日益增长,佛门内单调清苦的传统生活结构,也在向着人间佛教新趋 势慢慢靠拢。
    黑龙江省男性僧侣文化状况略优于尼僧,他们有较多的深造机会。全省最大的哈尔滨极 乐寺僧人尤为突出,现有28名在籍僧侣中,有20%以上僧人曾受过全国性高等佛学院校正规教 育或专科培训。现任极乐寺方丈慈法和尚,早年曾毕业于北京佛学院,是该学院创办以来的 早期学员。1982年至1983年的2年中,该寺又选派4名青年学僧分别去北京中国佛学院和南京 栖霞寺中国佛学分院就读深造。黑龙江佛教僧尼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寺庙面貌也将为之 改观。自1984年6月起,极乐寺每半月举办1次佛学讲座,由学识经验较深、佛学功底深厚的 老资格法师讲经说法。内容包括佛学基础知识和《法音》等佛教刊物中的有关课题。听讲对 象除全寺僧侣徒众外,一部分尼众与社会上的佛教徒和信众也参加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