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庙 宇

  黑龙江佛教庙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十方丛林”规模的大型庙宇,这类庙宇 为数甚少;一种是中小型的子孙庙宇,这类庙宇为数较多。两类庙宇的体貌形态大同小异, 建筑结构也比较接近,惟有宏伟与简陋之分。大型庙宇的共同特点是,建筑形式格调大体都 保留古老的民族传统。
    黑龙江地区佛教寺庙多建于平原城镇。这与其他许多省份那种“自古名山僧占多”的状 况,恰成鲜明对照。各地庙址的选择,大多于一方“风水”之地。
    黑龙江佛教寺庙外部造型结构大致雷同,内部装修设施也大体接近。
    黑龙江早期尼庵的营建有两个特点:一部分带有社会性质的尼庵,多由地方官吏、士绅 、财主、富商的贵妇内眷们独家施舍或牵头发起募资兴建;一部分具有家庙性质的尼庵,则 多为拥有权势金钱的家族为自家女眷亲属专门修造的。黑龙江省内现存规模较大、建筑完美 的依兰慈云寺和双城慈云庵、显佛寺皆属这一类型。依兰慈云寺相传系民国时期依兰驻军将 领李杜出资为其亲眷所建。1934年落成的双城县慈云庵,原系当地富商何家木局老掌柜为其 女儿净芳所置家庙。
    黑龙江佛教寺庙分布虽广,而知名者寥寥无几。从全国来看,知名度较大的仅有号称东 北四大丛林之一的哈尔滨极乐寺和几座大型著名寺庙。
    一、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哈尔滨南岗大直街东端(现为东大直街1号),占地约2.75万平方米。东与 文化公园为邻,西与住宅小区接壤,前无通衢,后有悬崖,地理环境僻静清幽。
    该寺于1921年着手筹建,1924年秋竣工,取名极乐寺。建寺缘起只因第一坛说法内容是 《阿弥陀经》,又因发起人崇信净土宗,均与极乐净土相关,故极乐寺一名便由此而得。
    建寺之初,首由地方名流出面倡议,发起人陈飞青居士,江苏人士,是一位笃信佛教的 虔诚信徒。陈当时任东省铁路稽察局长,社会地位显赫。遂由他串连社会各界名流组成一个 拥有40名成员的筹建委员会。推举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将军 为主任委员。委员中多为上层官吏、地方士绅、商界豪富等各界头面人物。他们均列名于19 22年铸就的1口千斤巨钟之上,此钟至今仍悬于极乐寺钟楼之内。
    建造极乐寺的历史背景也与中东路有关。随着中东路的兴建,到20世纪初,哈尔滨已渐 成为华洋杂处的商埠。为外侨所信仰的宗教也因之盛行起来,教堂迭起,信徒日众。相形之 下,唯独缺少一座能与外侨教堂相媲美的佛教庙宇;且因中东路俄国督办崇信洋教,建筑教 堂经费多通过他们由铁路出钱赞助。有鉴于此,便有地方热心于佛教事业的上层人士率先出 面议事。作为主要发起人的陈飞青,以他与当时执政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幕僚之间私人交情 ,自告奋勇赴京面见段祺瑞的秘书马冀平,请命疏通。终于获得交通部长叶恭绰的许诺,由 哈尔滨路局划拨5万现洋,作为修庙募款缘起。这笔钱,后因继任的省铁路督办王景春从中作 梗阻挠,几经周折才得以兑现。
    建造极乐寺全部工程费用共耗资6万现洋。除官方拨款5万外,其余皆为民间募集或由信 众捐助。该寺的兴建从筹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始终由担任修庙总监督的倓虚法师1人主持其事 。
    极乐寺于1924年(中华民国十三年)9月28日开光。是日,礼佛盛典异常隆重。一时间住 庙四众弟子达数百人,参加盛典的信徒千余众,香客竟日不绝,烟火极盛一时。开光当日深 夜,灶房突然失火,寺内僧众因连日劳瘁困顿,未及时觉察报警,致使刚刚落成的5间厨房一 夜之间化为灰烬。
    极乐寺落成第二年,应卸任后的朱庆澜将军之请,由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亲笔为极 乐寺书写《宏范三界》匾额1块,悬挂于正殿门楣之上。此匾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极乐寺历尽60余载沧桑兴替,已于1983年由国家拨出170万元人民币,按极乐寺原貌加以 修复。除三殿中供奉的佛像由原来铜质改为木雕或泥塑外,其余装修一仍其旧。
    极乐寺为东北三省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布局结构均保留着中国固有的寺院建筑风格与特 点。庙址座北,面南,临街,一高两低式的山门之上,嵌有1米见方的《极乐寺》3个笔力雄 劲浑厚大字,为清末状元江苏南通张謇所书。而今修葺一新的极乐寺,重现旧日景观:红黄 相间的围墙,青黛如铁的庙门,构成寺院特有的庄严气势;山 门两侧墙壁上嵌有“法轮常转”4个釉彩凸型大字,配以青砖碧瓦,飞金流彩的殿宇外貌,尤 为庄严肃穆。
    极乐寺总体布局为一主二辅3个庭院并列结构:中间为主院,左右两侧各有1个面积相等 的东西跨院。院庭内主辅相连的3院落各有墙相隔,有门相通;既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
    步入正院山门,有钟鼓2楼屹立左右。庙庭院内,大体呈左中右3个序列对称布局。殿宇 寮舍各依一条轴线纵向依次排列。正中一线为四重殿:前殿为弥勒殿(也称天王殿),一尊 大肚弥勒佛供奉其间。弥勒佛座像高2.27米,座像前立着雄姿威武的四大护法天王塑像,身 高各4米,分立左右。继之为正殿——大雄宝殿。其间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座像,高3.34米 ;有阿难、迦叶2尊者侍立左右;身后尚有海岛观音呈前拥后护之状。香炉烛台、鼓磬木鱼等 诸般法器一应俱全。后殿为三圣殿。被尊为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供奉其间。3尊佛像身高各为2.84米。最后一重殿为双层结构的藏经楼,为数3000余卷、各 代不同版本的大藏经以及其它许多零星散本收藏其间。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摧残得伤痕遍体的一对汉白玉石狮,也按原貌整复如初。 而今依然雄踞于大雄宝殿月台前侧。前正2殿之间,近年新增添两具灯幢式铸铁香炉,高可过 人,颇具古色古香韵味。
    东西两条轴线上的建筑各为6间配殿,分别辟为客堂、斋堂、念佛堂等僧寮区。
    今日极乐寺,重新再现名刹新姿,它既是佛门弟子参谒朝拜的圣地,也是供中外游人游 览观光的名胜所在。
    此外,与极乐寺隔道相望的东邻有1塔院,亦属极乐寺建筑群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内 置仿古建筑阁式七级浮屠塔1座。因塔身高7层,故名。此塔建于1938年,原由极乐寺首任方 丈倓虚法师的弟子静朗和尚发起筹建的,次年便正式对社会开放,被引为哈尔滨一处名胜景 观。
    七级浮屠塔高30米,造形为8角7层楼阁状。塔的底层为地藏殿;殿前有1处面积宽敞、造 型别致卷棚或敞厅,敞厅正面由4根银白色水刷石圆柱支撑,颇具西方建筑风韵;再与殿堂本 身那种硬山式双坡脊传统建筑形式相搭配,便形成一种中西合璧韵味。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 塑像。
    浮屠塔内各层也分别供有诸佛像及菩萨像。自上而下逐级供奉的是:释迦牟尼、阿弥陀 佛、药师佛等诸佛座像,各高1.8米;以下是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诸菩萨座像,各 高1.6米。各层塔壁上,均绘制有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上下3层,人物形象千姿百态; 塔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1座2层 塔式钟鼓楼,样式考究别致,布局新奇独特。
    塔身东、西、南三面,各层均有明窗,北面只在6层以上才有明窗,余皆以拱形佛龛取代 窗口位置。龛内各塑以罗汉浮雕共30余尊,做工精细,造形生动,神态各异。塔殿长檐雀替 处,镌刻着龙凤狮鹤一类珍禽异兽浮雕。
    塔内设有木质螺旋形环梯,可供游人登高远眺,凭窗鸟瞰。
    塔内当年所供奉诸佛均系铜铸,十年“文化大革命”一场洗劫,已荡然无存;环墙壁画 亦斑驳难辨,破损不堪。近年业经政府出资依原貌修葺一新。
    二、大乘寺
    大乘寺又名大佛寺。黑龙江著名庙宇。当年因寺中供有数尊巨大石佛而得名。此寺坐落 于齐齐哈尔市车站以南约2公里处一个林木环绕、幽静清新的地带。一面临街,三面与园林苗 圃及烈士陵园为邻。
    大乘寺属十方丛林规格,在省内与极乐寺齐名。建寺缘起始于1929年,由当时的黑龙江 五教道德院副院长、当地富商瑞庆和经理孔祥麟(字玉书)和康金山等人“首倡醵金”事宜 ,筹建1座大型寺庙。曾于该院早期出版的《禅林普渡金舟》一书中最先刊出拟建寺庙的设计 图,起名“大乘寺”。该寺于1935年正式筹建,至1936年已由卜奎道德会员募化筹集资金19 万现洋,遂于哈尔滨设立办事处,着手采办建庙材料。1937年伪满官方绘制的《古迹名胜分 布示意图》中,便注有大乘寺属地标记。1939年破土动工,1943年5月落成并举行开光典礼。
    大乘寺平面构图新颖独特,自成一格。寺庙庭院占地3.1万平方米,周围为等边八角形 ,8个边长各为81米,貌似八卦状,素有“八卦庙”别称。庙门南向,迎面为山门殿,左右山 门分列两侧。门殿屋脊正中置一麒麟状吉祥物,背部驮负高约1米的圆形玲珑宝塔;还有一排 排首尾相接的异兽珍禽彩塑点缀其间,气势威严壮观。
    庙庭内南北向中轴线上,为进深三重佛殿,呈纵向排列。三大殿建筑形式各异,屋顶由 黄绿相间的釉瓦覆盖,殿脊两端有兽吻装饰,檐下四角有铃摇曳。三大殿的配置是:前殿为 天王殿,殿内并列为三开间,正中一间供奉的是以莲花为台座的弥勒佛全身塑像,左右有弥 勒、燃灯2佛塑像伴从。莲座前有四大天王分立两边,各手执法器侍卫左右;身后犹有韦驮天 尊护驾。殿内东西两侧,各自隔成单间,分别供奉观世音、地藏王2菩萨。中殿为正殿,名大 雄宝殿。殿脊立面置有姿态迥异的禽兽彩塑,正中有彩色斑斓的装饰物麒麟,背驮1塔,称作 玲珑宝经幢,高1.6米,其下由七彩琉璃瓦组成的“大乘塔”3字。挑檐下悬挂着一排排雀铃 ,迎风丁冬作响;檐枋重重叠叠,犬牙交错,其间遍布各种鸟兽形绘或木雕,殿正中三间供 奉释迦牟尼佛,其左右侍从是文殊、普贤2菩萨。释尊座前八大金钢簇立两侧,手中各执法宝 ,雄姿威武;身后尚有十八随身罗汉和侍从弟子,形成重重簇拥之状。殿两端也各有1单间, 分别供奉儒道之尊孔子和老子塑像。此种佛、道、儒三圣并列的实例,在黑龙江并非仅有, 从中却也反映出佛教崇尚兼容并蓄的教义和宗旨。
    后殿为藏经楼。上下两层,高8米。楼下分设3室,正中一室供僧人诵经议事之用;两侧 为藏书室,收藏各类佛经典籍。
    周围8个配殿,各为5间,分别辟作客堂、斋堂、僧众居室以及佛事道场等用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大乘寺即列为黑龙江著名佛教寺庙,列属中国天台宗90处佛 教丛林之一,与哈尔滨极乐寺齐名。建寺之初,曾一度按照十方丛林规格采取“四十八职事 ”组织形式设置管理寺庙的组织机构。鼎盛时期常驻僧人达百余众。寺内曾附设流通处和佛 学院各1处。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庙内尚遗留为数不多的僧人主持香火,接待香客。也曾举办过庙 会。1947年土改运动中,广大翻身解放的劳苦群众,在进行反封建剥削的斗争中,鉴于有些 寺庙曾存在出租土地等剥削行为,一时区别不开正当宗教信仰与封建剥削的关系与界限,采 取过一些过激行动。大乘寺僧侣相继离去,庙产暂由地方主管部门代管。
    1982年,大乘寺早年任过监院的圆志法师提供线索并亲临现场指点,将一批当年埋藏于 地下的汉白玉石佛像等共39件挖掘出土,这将成为黑龙江不可多得的近代佛教文物。据知情 者透露,这批在地下沉睡了30多年的石雕佛像,系当年僧众连夜挖坑藏匿起来的。
    大乘寺近年已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项重新修缮大乘寺并移交 僧人管理的计划,正付诸实施中。
    三、兴隆寺
    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位于宁安县渤海镇附近。该寺为黑龙江现存佛教寺庙中最古老的一 座。早在渤海国时期,此地即有佛教寺庙存在。在1200多年中,几经毁建延续至今。现存于 该寺中的两件珍稀佛教文物——大石佛和石灯幢,便是原始寺庙留传的重要遗物。
    兴隆寺续建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因雷击起火,部分 殿宇被焚。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由地方富绅登州人士孙晴出资重建,同时增建钟鼓楼和 配殿,时人尊为古刹。清末民初,曾各有过局部修缮。
    民国期间,兴隆寺曾为佛道两家共同寺庙,寺中供祀的神祗既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东 北沦陷的14年间,兴隆寺渐趋衰微,香火沉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寺交由地方文物 部门代管。自1962年以后,兴隆寺被正式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受到文管部 门的维修养护。
    兴隆寺建于宁安渤海内一个独踞一隅的僻静地带:一面濒临乡路,三面与农田相连,其 地理位置恰在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之内。庙址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庙庭布局一反惯例, 庙门不是取中而设,而偏于东南一隅。入门后,有1与群殿分隔的小小跨院,内置1排碑群。 跨院左侧内墙有1便门通向庙庭大院。院内自南向北一条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距离相等、规格相 似的五重殿,各为3间;东西两侧各有一片开阔地,遍植花草树木。殿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斜 山式或齐顶硬山式两类,各殿四壁均由玄武岩与青砖混合砌筑而成,地面亦系砖石铺就;每 幢殿均由4根圆形木柱支撑阑额,明柱、暗柱各2,分别镶嵌于东西两山墙壁之内,是谓壁柱 。屋顶遍覆青瓦,殿脊两端的饰物犹如翘起的龙状首尾。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重 的古建筑格调。
    五重殿的顺序排列,由南向北依次为马殿、关圣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五殿 之中,唯大雄宝殿与众不同,它是一幢木结构斗拱式的古建筑,前后为三斗四拱七铺作,左 右是三斗四拱五铺作,四角为三面转向的飞檐。由柱头伸向外面的是龙头昂与象面昂。斗拱 结构极为复杂,底部由大斗托拱,继而是拱托散斗,重重叠叠,承托而上,直达顶端与挑檐 相接,可谓勾心斗角,犬牙交错。全部木质构件不着一钉,斗拱间相互制约,依托承重。是 省内罕见的古典建筑。1尊高5米许玄武岩石佛像即供奉于正殿(又名大佛殿)中。
    庙庭四周墙体,一色用玄武岩砌筑。南北长109米,东西宽63米,高度2.16米,厚度0. 5米。兴隆寺特点、除历史久远外,还存在佛道界限混淆现象。不单殿堂设置和供奉对象具有 道教特征。且佛道两家的僧道均曾在此住持过。殿内既有道家所尊崇的偶像,又有佛家所供 奉的神明。例如马殿应属道观殿堂,而其内壁却绘有佛教内容的装饰画。此类佛道兼容同室 共处的情景,究竟始于何年何代,已无可考。从这类现象较为常见这一事实推断,恐与久已 存在于民间的那种“见庙就烧香,逢神便叩头”的无差别信仰习惯有关。
    兴隆寺早期悬挂的寺名匾额,为清康熙年间地方官员宁古塔副都统马奇所书。清末民国 期间,寺中香火曾盛极一时。伪满期间,受地方警察辖制,兴隆寺香火渐趋衰微。据1938年 成立的宁安佛教会统计数字表明,当时住寺僧人16名,均系固有僧侣,未曾招收新徒。他们 分属临济、曹洞等3个不同宗派。
    土改时期,兴隆寺内尚余少数僧侣,迫于群众运动而分别还俗成家或归乡务农。其后, 兴隆寺便由地方文物管理部门接管,迄今县文管所仍设在寺内。省上京遗址博物馆也暂时借 住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