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服 饰

  僧人服饰也是佛教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凡出家僧尼必须一例遵行,绝无变通余地。 僧服既是僧人身份和用以在形貌上区别僧俗界限的标志,也是履行教义及戒律要求的表现形 式。僧服的样式颜色和着装要求均有统一的规定。全国南北寺庙僧尼除因地区和自然气候上 的差异,互有单棉之别而外,其它方面大体一致。按原始教义规定,僧伽只能穿着“坏色” 百衲衣,僧家通称之为“三衣”,即包括“五衣”、“七衣”和“主衣”在内的三种僧服, 旧时又总称之为袈裟,五衣系由5条质地不同的棉麻织布缝合而成,故名五衣。七衣和主衣( 一作“祖衣”)则分别以7~25条布料制成,状似补丁重叠的乞丐服模样,以此来保持并向世 人昭示僧家崇尚清苦俭朴的生活本色。昔日曾有僧衣百衲或鹑衣百结之说,故僧服亦称百衲 衣,老僧习惯自称老衲,即是取自此义的一种谦辞。
    随时代推移,原有的僧服规范也随之有所变化。近世僧侣已不再拘泥于三衣一钵式的清 贫简陋生活模式,近代僧服既着眼于实际需要,又不失传统本色。尽管外形样式依旧是大领 圆口、煞裉大襟方袍,颜色基调也仍以泥,灰,褐,黄几种暗色(佛家称“坏色”)为主, 却渐已突破禁用红白黑黄青5种纯色的古训和旧框框。对布料选用也打破了只准穿用棉麻布匹 的旧例,许多化纤织品或更高级的布料,均在采用范围之列;但以兽禽蚕茧为原材料的裘皮 、皮革、丝绸等制成的衣帽屐履,仍在摒除之列。
    僧服的穿着,也颇有讲究,平时着装与节日着装有所区别。僧尼日常穿用的多为半身杂 色常服,布袜皂鞋。只有佛事活动或重大节日场合才披戴袈裟。袈裟属于佛门盛装,具有礼 仪性质,穿着时一侧披于肩,右肩袒露,古朴庄重。现今袈裟制作的质地、色泽,也因僧人 的身份地位而有等级层次的差别。法会中为首的僧尼,通常穿着的是质地上乘的纯红,并以 金丝线缕镶嵌成田字方格式经纬线条状袈裟,僧家习惯称其为田相衣或福田衣,以取其形似 田畦之义。古时僧人喜欢穿着近于黑色的缁素僧服,因此,“缁衣”一词也便成了僧侣的别 称。
    佛教对未出家的佛教徒的衣着规定不甚严格。男女居士平素居家可随意穿戴常人的世俗 服装,只在参与佛事活动或拜忏仪式时始穿法服。其规格样式与僧尼的便装五衣一般无二, 称为缦衣。刚入庙的沙弥着装要求也是如此,只穿缦衣(缦衣之意,特指朴素无花纹的服装 ),不着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