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法 会

  在诸多佛事活动中,规模气势最为宏伟的首推水陆大法会,也称水陆道场。这是佛教经 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旧称梁皇忏,也称慈悲道场忏法。通常为地方重大事件的祈祷祝愿 或战事停息之后朝野各界为超度亡灵所采用的一种盛大法会,故又名悲济会。这类水陆法会 惯于大型佛教丛林举行,小寺庙则不多见。
    水陆法会以7昼夜为一单元,设内外两个坛场。每一坛场各有若干僧尼信众参与其事。动 辄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声势浩大,气氛庄严;坛内一应法器饰物俱备,香火音响竟日不绝。 内坛又分左右两侧,称为上堂下堂,各悬若干水陆挂像,像下依次列插一行牌签,逐一写入 受超度人姓名,名次排列顺序因亡人生前地位级别而异,各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第一日, 自三更起,便开始准备活动。主要是着手坛场内外陈设布置,以及担任僧职角色等一系列人 事安排事宜,首先是矗立于大雄宝殿的刹竿上,垂直高高悬起一面黄地黑字巨型条幅,上书 “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功德宝幡”一行大字,是为法会名号。第二日,四更请上堂, 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浴, 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僧亲祝 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堂至外坛,申时送圣 ,水陆法会至此即告圆满结束。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晚的瑜伽坛各放焰口(焰口,佛 教名词。对死者追荐超拔的一种佛事活动)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 及诸坛僧众均参与其事。至此,水陆法会仪式便达到最高潮。
    瑜伽焰口施舍仪(简称放焰口),也是大小寺庙佛事活动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原为宗 教行仪,源于《救拔焰口陀罗尼经》教义。传入汉地后,通行于全国各地,只是各家仪轨繁 简不一,南北有别,素有“七家焰口八家忏”之说。瑜伽焰口多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举行。 黑龙江现行寺庙佛事活动中,放焰口是采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哈尔滨极乐寺每月平均 都有几场这类活动。放焰口通常是应施主之邀请特别安排的。有的是独家专场;有的是一家 为主,几家随和,叫做“随喜”;也有是几家共同联合请一场焰口的,放焰口活动一般安排 在晚斋后的一段时间进行。规模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均视施主的请求而定。每请一场 焰口,不管是主请施主或是随喜凑份子的信众,都要付出相当可观的现钞或实物作为酬谢, 叫做请疏钱。
    除上述几种较大的佛事活动外,还有其它数种小型活动仪式。比较常用的有:
    忏法——僧人用以忏悔过失的一种仪式,也是佛家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借以达到纯化 信仰、净化身心的目的。
    打七——为禅宗和净土宗所特有的一种修习方法。因7天为一单元,故名。常于冬季安闲 期间举行。做法是除饮食、睡眠外,其余时间都用于静坐,进行佛学思维和戒律仪轨方面问 题的检讨反省。
    斋天——为祭祀诸天的一种仪式,并非佛教原有礼仪。举行斋天礼仪时,须设坛供祀诸 天,分12诸天,16诸天,20诸天,24诸天,不等。按层次的高低,确定供奉规格的大小。
    放生——这一习俗民间古已有之,渐被引伸为佛教用仪式。放生范围甚广,凡捕自自然 界的动物,不论鸟类、兽类、鱼类,均被列为放生对象,以此昭示佛门悲悯情怀。
    除上述固有的佛教礼仪,寺院僧尼还有许多日常行事和季节性的例行佛事仪规,每天有 必不可少的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晚各一次集体上殿诵经;早午两遍过斋堂时,作为例行的功 课之一,必须诵经念供,旨在向接受供养的诸菩萨祈祷祝愿,向众施主回向,为众生发愿, 每餐如是;先行祝愿尔后进餐,对原始教义教规所奉行的过午不食传统,因有悖人体生理规 律,恐有碍僧尼健康,今已不甚严格,仅有个别老年僧尼出于信仰虔诚或已年久成习,仍在 继续保留这种废晚餐的生活习惯。而他们这种自觉志愿地选择,也同样受到尊重,不强求一 律。
    寺庙僧尼除上述例行的日常佛事活动,尚有一些定期举行的例会制度。主要有下面几种 :
    结夏(也叫安居)。于每年农历7月15日至8月15日举行。此系僧尼集体集训性质,以期 在安居期间专心致志地修悟佛道。
    结冬。与结夏安居性质相同。自农历10月15日至次年正月15日间进行,日期为90天。较 结夏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集聚四方江湖僧衲,聚精会神地专修禅法,故又名“江湖会 ”。
    大请职。为十方丛林中秋冬相交季节的一项重要行事,主要是聚众宣布全寺的人事安排 。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是日,僧众齐聚大殿月台,由指定僧人点名依次宣布职司任免 名单,并讲解严守戒律诸事宜。
    肃众。原为僧尼违反清规戒律时所采取的一种当众宣布处分决定的集会形式。
    盂兰盆会。系根据《佛说盂兰盆经》引伸形成的一种大型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7月15日 举行。旨在超度历代宗亲免遭地狱倒悬之苦,旧时颇为民间所推崇信奉。是日,僧俗各界共 同举办夜以继日地沿街游行及放河灯等活动。河灯的形式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大多采用秫 秸、柳条、竹篾或木材边角材料制成,再以五颜六色的纸张裱糊成各种形状的灯笼,底座再 辅以盆状或船型物体作为灯笼载体,便于在水中漂行。河灯有寺庙统一制做的,也有民户自 行制备的。当既定的诵经仪式结束之后,僧侣信众便将各色各样的灯盏点燃,齐放于水面之 上,任凭水流风向漂泊。还有于岸边点燃香纸或向水中抛洒食物的,以此超度先人,寄托哀 思。故民间俗称盂兰盆会为鬼节。而今因其迷信色彩甚重,又有引发火险之虞,故久已不再 举办此会。但民间大多还习惯于农历七月十五之夜零零星星于街头十字路口处烧纸祭酒,以 此祭祀已故亲人。这种现象迄未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