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农 事

  黑龙江寺庙僧尼,向有参加生产劳动自给自养的传统习惯,在观念行动上均已摆脱了原 始僧团所通行那种托钵乞食,依赖布施的传统习俗;崇尚农禅并重的佛教主张,提倡亦禅亦 农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僧尼大多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和生产手段,一般城乡寺庙,几乎都 拥有一定数量庙庭园田或农田,由住寺僧尼徒众进行自给自足性质的种植经营。或播稻菽, 或栽果木,或种蔬菜,除留足自身所需的部分,尚可将多余部分行销于市,以此充作寺庙自 养的经费来源之一,藉以改善僧尼饮食、衣着以及医药杂用等项修行生活上的物质条件。
    靠土地经营进行自养的寺庙,以县乡小庙或念佛堂的僧尼为常见。现今生活在双城县的 10多名尼僧中,多者四五人,少者二三人组成一个生活点,分散在4处小庵堂居住。她们各自 有一块大至几分田,小至几垄地的面积不等的园地,每年都由师徒共同动手种植几种时鲜菜 蔬,基本维持自给有余,还有少量应市。多少年来,这些渐近古稀耄耋之年的老尼,一直沿 守这种清苦平淡的田园生活方式。1979年成立的宝清县宝光寺念佛堂,农禅并举,独辟蹊径 ,走出一条自养新路。该寺有住寺僧侣7人,平均年龄65岁。7名僧人中只有执事乘悟、本隆 2人享受退休职工劳保待遇,其余5人均无固定社会收入。几名老僧凭多年的莳弄土地获得的 一技之长,各有一手育花种菜的本领。他们就是利用自身的专长,在庭院经济方面探索门路 ,开辟财源。在本县教徒支持赞助下,有4位居士自愿将自家庭院或空房无偿的或以入股形式 提供给念佛堂作为生产基地。老僧们仅以200元投资,由小到大先后办起几处庭院种植业。他 们最先办起1处塑料大棚,培育出10余种菜秧和50余种花卉幼苗。待出手后,手中有了可供周 转的积累,又利用这笔余钱在居士提供的空闲房宅内搞起1处人工食用菌养殖业,接种木耳、 蘑菇。还在院庭空地栽种20株良种葡萄。这样种植布局,远期近期均有受益项目。僧人们很 善经营会管理,他们把劳动收入盈余部分,尽数投入扩大再生产项目中去。一项僧俗合办烤 烟场也正在着手筹办中,有几项农事收入已很可观,不仅7名僧侣的生活费用自给有余,连念 佛堂的维护自养也绰有余裕。
    依靠土地搞自养经营的另一个突出典型。是木兰县东兴镇慈航寺。寺主严旺和尚,是位 有60多年僧龄的老修行,年已八旬高龄。他与一老一少两位女弟子共同经营的一片葡萄园, 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靠科学致富的典型。
    严旺俗名许瑞兴,1926年在辽宁营口出家,属禅宗临济派。伪满时期云游至木兰东兴, 定居慈航寺,迄今已半个世纪。他的两位女弟子,1名贺杨氏,时年73岁,是他的侄女;1名 刘锐芳,31岁,当地人氏。师徒3人,相依为命,组成一个特殊类型的禅门之家。严旺居慈航 寺50年来,一直过着三衣一钵式的出家人生活,他靠多年的劳动实践积蓄在寺庙附近购置下 近40亩土地,陆续栽下千余株各种果树,成为当地众人称羡的一果园老僧。“文化大革命” 中,他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交由造反组织监督管制;数以千计枝繁叶茂、果实累 累的果树,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个精光,土地充公。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并落实政策 后,老僧严旺再返田间,重展技艺。他在归还的土地上,重新培育起新苗,自1983年起,首 先在寺庙庭院培育出120株“贝达”良种葡萄,又裁下果树苗近2000棵;树间空隙载植中药材 川贝母200平方米。他的女弟子在室内接种千余瓶平菇和数百瓶木耳食用菌。几项收入相加, 年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严旺老僧自搞起自养性生产以后,便主动请求放弃国家的财物补给 ,数年不曾接受当地政府分文补贴或资助;并表示,即使到晚景暮年之时,也将靠劳动积累 维持生计,不再给国家增添麻烦和负担。
    严旺师徒靠发展庭院经济富裕之后,更把周围世俗乡亲的贫困冷暖挂在心间。他们师徒 3人曾先后扶植10余个贫困户种植葡萄脱贫致富。不仅将价值两千余元嫁接成活后的秧苗无偿 赠送给贫困户,还免费向他们传授技艺。每年春秋二季,慈航寺都要照例办一种不拘形式的 园艺传授班,众乡邻齐聚于此,或口授传艺,或实地观摩,或答疑解难,搞得有声有色,既 实际,又有效,深受群众称道。每当得知邻里间谁家果树遭受病虫灾害,严旺老僧不避年迈 体衰,扶杖登门指导,从修枝整形到浇水施肥的每一细微环节,不厌其详地加以指导,直至 教会为止。当地烈属户刘玉海家,种下的60株葡萄自结果以来,每年均有五七百元进项,丰 年可达千元。由安徽迁来此地的农户秦东发,家庭人口多底子薄,又不熟悉北方农业生产规 律,种地不得要领,年年入不敷出,穷得儿子到了二十六、七还娶不上媳妇,自从接受了严 旺老僧的接济,秦家也学着栽起葡萄、果树。受益后,连年不下千元收入,不单还清陈年欠 债,还娶上了媳妇。
    在经营农事方面,个别寺庙也曾有过与佛教传统教义相悖谬现象,例如哈尔滨佛教团体 与极乐寺曾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联合办起一处奶牛饲养场,由僧人主持并担任饲养工 作。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左”的思潮影响有关。此举不久即得到彻底纠正。
    饲养牲畜虽属佛教禁例,但由于僧众的经心尽力,也收到可观的经济收益。60年代由极 乐寺老资格的僧人妙观负责经营的奶牛场,奶牛头数由初创时期的3头繁衍发展到最后的13头 ,为寺庙自养带来一定效益。按照佛教一贯倡导和推行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 统,寺庙僧尼一向遵行不怠,勤勉劳作,只是经营项目的选择不应悖于佛教教义。自从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清除“左”的影响和思想束缚以来,此类有悖佛教义理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佛教教规教义得到尊重,信仰得以纯正净化,僧尼信众的生产自养项目完全选择了那些不悖 教义的门路和行业。作为自养手段,经营生产门类逐渐由单一的农业型扩展到工业、手工业 、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