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 坊
手工作坊,是黑龙江城镇寺庙僧侣尤其是尼众所广为采用的一种生产形式。手工作坊投
资少,见效快,用工多。可容纳较多的作业人员,又对从业者年龄选择和体力要求不甚严格
,因而为僧尼徒众开辟了就业机会,也是僧众乐于选择的一条生产自养途径。
早自1947年起,哈尔滨市最大的尼庵地藏寺,就在监院普如带领下,组织全寺40余名尼
众从事纳鞋底、纺麻绳、选火柴杆一类手工劳动,为解放战争支前服务。劳动所得尽管微薄
,维持生计尚且有余;每人每月除生活自给自足,尚有一份小额存款储蓄。寺庙集体也有了
一些公共积累。
地藏寺为了适应日臻完善并走上正规的生产规模形势,全寺尼僧在固有的宗教组织基础
上,组建起一个农禅兼顾的机构——执事班子。执事班子由9名成员组成,遵照寺院惯例,人
事任用一律通过民主选举方式生产。执事班子的分工是:普如任住持;安然任知客;湛然、
戒明任维那;净澍任纠察;铭一任典座;净芳任买办;圣志任殿主;妙音任生产执事,主管
生产劳动事宜。
1950年抗美援朝之际,后方为前线赶制军服任务急迫。当时在市妇联倡导和组织下,地
藏寺所在街道组织办起一家被服厂。地藏寺全体尼僧中除8名年迈体衰者外,其余34人全部成
为这家小厂的成员。由妇联和街道办事处派来两名女技工担任技术指导,带领众尼僧机器手
工并用,日夜赶制军服。尼僧们心怀爱国之情,为庄严国土光辉佛门赢得了声誉。她们缝制
的军服因质量出色、工期及时而受到市政府的褒奖,全厂集体被评为市级模范队和区级优秀
小分队;19名尼僧受到个人表彰奖励;其中2人被评为市的特等劳模;13人被评为一等劳模;
4人被评为二等劳模。
1950年秋,军服任务完成之后,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在这个被服厂的基础上,经市政
有关部门批准,于1953年又办起寺内合股经营的服装店,取名三学服装店。由尼僧集资,添
置了5台缝纫机,很快就挂牌营业了。这家服装店的经营风格与众不同,有其独特的服务方式
,并因此而受到顾客群众的信赖。她们什么活都接,不管钱多钱少,利大利小,凡登门相求
的,来者不拒。从制做成衣到拆旧翻新,修修补补,全都收揽不辞。而且交活及时,做工精
细,价格公道。三学服装店的声誉甚佳,回头主顾日见增多,附近群众慕名而来者与日俱增
,她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经济收入也很可观。1956年,随全国合作社运动高潮的兴起,
三学服装店也积极响应号召,集体申请加入合作社。入社后,经上级联社指定为第13服装生
产合作社。组织形式也有所变动,经民主选举产生和上级批准,由5人组成理事会,另有3名
成员组成监理会。社内行政业务分工是;理事会主任妙音;成员有妙观、妙禅、清品、遍通
。监理会主任清吉;成员有守真、净澍。
三学服装店归社以后,除照常过宗教生活外,也参与开会、政治学习和文化夜校等社会
性活动。此等亦工亦禅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58年。自1958年起,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
,地藏寺尼僧经办的第13服装生产合作社转户转产,更名为前进砂纸厂。一部分年龄较大的
尼僧社员,留在地藏寺院内的砂纸厂继续生产,其余一些年富力强的尼僧,分别转到国营橡
胶厂和五金塑料厂。她们在各自的新岗位上,仍保持着饱满的劳动热情,涌现出一批劳动模
范或先进生产者。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有5名;1959年有8名;1960年第一季度有6名,先后
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市政府和道里区政府授予集体奖旗1面,以资鼓励。
尼僧们勤奋的劳动,换来了相应的劳动报酬,她们的个人收入逐年增多,每人都有一定
数额的存款。出于一片爱国热忱,尼僧们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踊跃认购政府发行的公债券,
累计达1550元人民币。
哈尔滨地藏寺尼僧集体参加劳动生产的事迹,曾一度成为全国宗教界的典型范例。1960
年,国务院宗教局何成湘局长曾率全国各宗教组织负责人一行近10人,专程来哈参观视察寺
院生产自养情况。客人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砂纸生产的全部工艺过程,对尼僧自己创造出来
的1条砂纸生产自动线倍加称赞,予以很高评价。这条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比手工操作高出3倍
,且大大减轻了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这条砂纸生产线的最初构思与设计都是出自尼僧之手。砂纸线投产之初,条件简陋,劳
动艰苦。因厂房狭小,尼僧们在干燥车间挂完砂纸之后,须从挂满砂纸的木架下面空隙间爬
进爬出。冬天,干燥室内穿单衣还热得汗流浃背;夏天,干燥室内依然烧火增温,尼僧们照
样在火炉般的环境里出出进进。省市领导看到她们劳动环境这般艰苦,便鼓励和建议她们自
己动手搞技术革新,以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于是,爱动脑筋的尼僧妙观便开始构思
砂纸自动线的流程原理和蓝图。她边思考边实践,在一次参观纺织厂时,她受到亚麻自动线
的启示,用秫秸杆做试制材料,象扎蝈蝈笼似的试制出一具模型。整套模型完全采用最简易
的代用品,以废旧纸盒代木板,以串珠代轴承,以麻绳代替传动带,七拼八凑搞成一个砂纸
自动线的模型框架。这具出自尼僧之手的生产自动线模型,终于在市妇联组织的一次妇女革
新成果展览会上公开亮相。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以及黑龙江省副省长杜光预
先后参观后,都对这项革新发生浓厚兴趣,指示二轻局协助尽快制造出样机来投入试生产。
后来有关部门和厂家指派两名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模型设计出正规图纸,并采用边角废料制成
1条砂纸生产线。试验运行结果,性能良好。为安装这部生产自动线,尼僧们在政府部门的支
持协助下,又自己动手连夜拣砖头、运材料,利用现有的旧门窗,盖起1座400平方米的厂房
和1间仓库。原订1个月的工程量仅用11天就完成了。
尼僧们的智慧和劳动,曾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赞许和称道;也引来了四面八方的
观摩与效仿,同时也为地藏寺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1961年,由于国家连续遭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结构和组织形式均有一些较大变动
或调整。原来的砂纸厂被迁入的一家酱菜厂所取代。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
命”时期。
1966年8月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宗教界便受到冲击,黑龙江各地宗教组织自行解
体,僧尼宗教生活被迫中断。对全体尼僧的安排,依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决定其去留。对丧
失劳动能力而又无亲可投的老尼,移送社会部门养老;对年富力强的尼僧,继续留厂参加劳
动并发给生活补贴;对个别志愿还俗的允许其婚配成家;对极少数坚持宗教信仰并愿独善其
身的也可自谋出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原地藏寺坚持宗教信仰、不甘放弃
宗教生活的一批尼僧,重新汇聚一堂,过起正常的宗教生活。为安置她们,国家与地方政府
共拨34万元人民币,选在南岗文化公园毗邻处新建一座庵堂——普照寺,将原地藏寺等共5处
尼庵的尼僧以及个别散居的尼僧移至此处居住。1项为寺庙自养所选择的生产门路亦在筹划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