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至金元时期
唐朝崇重道教,唐朝皇帝因与老子李聃同姓,故重道教甚于重佛教。在统治者的倡导下
,唐代道教盛行。624年(唐武德七年),道教已由中原传入朝鲜半岛,后由此间间接传入东
北地区。道教传入黑龙江地区,当在698年震国(渤海国的前身)建立之后。渤海国受唐册封
与唐朝往来密切,道教本身带有较强的汉民族文化特点,因之渤海国在大量吸收汉唐文化的
历史背景中,道教亦得以盛传。道教传入渤海后,先后在五京等地广泛流传。境内的道士、
女冠在信仰者中从事“降魔治病,祈福攘灾”等道教活动。
辽灭渤海后,道教被保留下来,仍受统治者的青睐。从辽至金,道教又渐昌盛。《大金
国志》卷三十六《道教》记载:“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滹南集》记载:“太乙之教
兴于金朝天眷间,可见崇重道流,金时独盛”今阿城县境内松峰山太虚洞内的金代《曹道士
碑》记载:曹道清为辽时西楼(今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人,当了道士后,“茧足
千里”而来“金源乳峰石洞”,“悟玉清隐文,以恬愉为务,以淡泊为心”在此定鼎参修,
去世时“春秋四十有九”其弟子清大师张洞明为他作“黄篆大醮”。碑文落款记为此碑立石
的“乣首提点”郭彦温,即当时的宗教团体的负责人。
元明两代也崇尚道教,但有关黑龙江地区的道观文物及其文献均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