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清至中华民国时期

  道教大量的北传,见于清代。虽然清军入关后,对道教采取了控制和削弱政策,但后来 为开放边疆、巩固大后方和引进中原文化等策略下,却放宽了对东北地区的道教限制。1653 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行之16年废止。其间,由于汉族人士、 各种工匠的到来,黑龙江人口中的汉族比例上升,道士和道徒也随之增加,一些道士逐渐在 境内积资兴建道庙。黑龙江地区的道教有的由关内直接流入,但多数是从辽宁、吉林递传而 来。旧《铁刹山志》载,黑龙江道教发韧于“三山”,即辽宁本溪的铁刹山(云光洞)、千 山(无量观)及锦州北票的医巫闾山(海云观)。其间,特别是在沈阳建起了东北道教第一 个十方丛林道院——太清宫后,其许多受戒弟子到黑龙江地区传播道教、兴建道观。清代早 期建于这里的道观有:宾县关帝庙(1644年,清顺治元年建)、齐齐哈尔关帝庙(1645年, 清顺二年八月);嫩江县关帝庙(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建);宁安县老君庙(1666年 ,清康熙五年建);宁安县城隍庙(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建);海林县虎头镇关帝庙( 1723~1735年,清雍正年间建);讷河县拉哈关帝庙(1745年,清乾隆八年建);呼兰县关 帝庙(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建)。①(①黄维翰编《呼兰府志》卷六《祠祀略》。其余见 诸各县市提供的调查材料。)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铁刹山八宝云光洞道士王教参来阿 城松峰山太虚洞金代遗址处开山凿石创建海云观,苦志修行,收徒5人。72岁逝世后,其香火 绵延相传7代弟子。1862~1874年(清同治年间),铁刹山道士王合祥来绥化县创建祖师庙, 成为黑龙江道教龙门派的开山祖师。清时,黑龙江地区道教的昌盛与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抵 御沙俄犯境入侵、安定边疆有着重要关系。清同治二年,清帝颁授三姓(今依兰)关帝庙、 城隍庙御匾各1块,分别题字“威震挹娄”、“功宣普润”即是一例。当时,有些道观已形成 官修、官建、官祭状况。如铁力县的得胜宫,原系于1892年(清光绪十七年)由清镇边军五 大军五大营处所创建;今齐齐哈尔龙沙公园的原关帝庙,即当时将军、副督统等官员的主祭 道观之一②(②齐齐哈尔档案馆藏资料。)有些县乡的道观有数处,甚至几十处。如宁安县 至清康熙末年的城乡道观就有老君庙、观音庙、朝仙堂、马神殿、药王庙、城隍庙、山神庙 、雷神庙等10余处。后来,延寿县城乡道观发展到20多处,最多是巴彦县城乡道观,已达40 处。
    中华民国年间,道教在清末已形成的社会性信仰的基础上沿袭下来。黑河的朝阳观,即 为民国步兵第三旅司令巴英额于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创建;延寿的关帝庙内存镌刻的 《延公德政碑》、《谢公德政碑》、《李公德政碑》等,供助道教而表彰保境安民的地方官 。长期以来,道教与官宦民众的婚丧嫁娶喜庆祭祀紧紧联系起来,已成为社会习尚活动。庙 内庙外设坛举行法会、举办吉祥道场和超度亡灵等等活动屡见不鲜。仅松峰山海云观一带就 相继增建三清宫、黄道岭庙、关帝庙、圣宗庙等35处道观。道士总计达百名。中华民国年间 ,黑龙江地区道教以海伦、望奎、巴彦、铁力、双城、尚志、阿城、呼兰、绥化等城乡一带 香火最盛,约半数以上的道士居于上述各地。当时黑龙江地区道观有约500处,道士约3000人 。①(①《宗教调查报告书》,伪满洲国民生部社会司,1937年版。)东北沦陷时期,日伪 当局对遍及城乡的道观和宗教活动较为关注,设伪民生部厚生司(后为文教部教化司)管理 宗教。单独设伪满洲帝国道教总会,与全国道教机构隔离。总会下又设若干分会,对黑龙江 地区道教加以监督、控制和利用,强令为“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的侵华政策效力。警察署 、宪兵队及协和会的人也经常到总会和各庙巡察。1937年统计,当时的黑龙江省道观71处、 道士172人;滨江省道观224处、道士750人;黑河省道观6处,道士20人;三江省道观42处, 道士90人;牡丹江省道观3处,道士3人。总计共有道观346处,道士1035人。其中坤道,据沦 陷时期伪满宗教情况1937年调查统计:当时的景星县4人、甘南县1人、桦川县1人、绥化县2 人、木兰县2人、庆城县10人、海伦县5人、镇东县1人、双城县2人、富锦县14人、绥宾县1人 、呼兰县1人、肇东县1人,共计45人。1938年后,坤道略有增加,绥化县蟠桃宫发展到8人, 以宋明会为监院的齐齐哈尔全真庵,坤道发展到7名。②(②《宗教调查报告书》,伪满洲国 民生部社会司,1937年版。)但在日伪加强统治时期,道教总的形势已不如往年。1945年春 ,日伪当局强令青壮年道士集中北安通北县境内种地,名曰:“宗教报国挺身队”,规定秋 后全部收成交“出荷粮”。然未及秋收,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据1945年统计,全境内有 道观94处,道士557人,数字已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