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师道派系
北魏时期,寇谦之道士创立的“北天师道”,正迎合了北魏王朝拓跋鲜卑的政治需要,
在北方民间广为流传。44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等一行来告祭于“祖庙石
室”(其地在今内蒙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附近嘎仙洞)。这次祭祀是否引入道教礼仪,虽
别无文献记载,但当年留在洞内的石刻文字中,确有“皇天之神”、“阐扬玄风”、“福禄
”、“皇皇帝天”等道教词语。至于唐代,传入渤海国境内的道教,应是汉天师道——北天
师道的余绪。其道士除修行在山林或住庙观外,均可在家设坛,朝夕礼拜,办法事。此派道
士主要特点,可以娶妻生子,除斋戒日外,可以饮酒吃肉茹荤,也不留长发,与俗人无异。
唯进行仪式时,戴冠著袍而道貌岸然。其宗教活动,是以符、箓、咒术召神驱魔,为人消灾
治病和宣扬道教理义。至元朝成宗皇帝时,才形成以天师道为主体的正一道。此派道士多世
袭延传,以在俗家者为众。金代传入省内的道教当属“太一道”。《金史》中的“太乙之教
兴于天眷间”,即指于1138~1140年卫郡(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1148年(
金皇统八年),奉召赴阙,金熙宗敕赐以观额“太一万寿”。其历代宗师常被请人皇宫举行
金箓大醮仪式。为此门徒颇盛,多达数万人之众,“东渐于海”,北波及于金源上京(今阿
城一带)。此派注重符、箓、斋醮法术,与天师道相近,为人驱魔治病。遇旱灾水灾,则以
斋醮法术求雨止雨。但该派道士必须出家。金时,来金源乳峰修行的曹道清道士及其历代门
徒,当属此派。此派延传至明代渐渐合于正一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