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现有清真寺中,其建筑形式结构、风格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中国宫
殿形式的建筑。既有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特色,又保持了中国古典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将二者
建筑艺术精华有机地融为一体,表现出自身的独特风貌。其寺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沿一条中轴线井然有序地布置一个或若干个四合院,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
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大殿由前卷棚、殿身、后窑殿3部分组成。顶部用斗拱连结,组合成
前出檐后出厦的一种形式。殿脊高高隆起。殿顶飞檐四出,栋梁与墙壁多有雕绘,通常以花
卉或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字为饰。整体建筑构造,均以大殿的中轴相对称。这便构成具有中
国伊斯兰教特色的清真寺。二是仿阿拉伯式建筑。其建筑特点与中国古典式民族建筑迥异。
通常以方形窑顶、拱形门窗并饰以深浅相间的深绿色图案为其主要特征。迄今省内这类阿拉
伯式清真寺院尚不多见,哈尔滨清真寺是全省唯一的1座。该寺坐落在哈尔滨道外商埠区,在
鳞次栉比的楼宇中,格调分外显得清晰夺目。大殿内外皆涂以青蓝淡白的颜色,突出的前门
脸向前延伸15米处便是大殿正门;南北两侧各3米处设有角门;两侧墙体是砖砌拱形窗口。沿
殿内螺旋形阶梯登上方形窑殿尖塔,可仰望高高耸立的新月形标志。殿顶为一组绿色穹顶所
组成:4个小型穹顶。其上便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新月。大殿内十分宽敞豁亮,庄严而淡雅;殿
内外皆浮雕着阿拉伯经文。三是北方民房式建筑。这种建筑比较简陋,其结构或土或砖,或
为砖土结合,即北方称为“一面青”的民房。省内小型清真寺多采用此种建筑形式。清代以
来,黑龙江地区大抵以这种民房形式奠定清真寺的雏型。清以后兴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是
这一形式。其建筑规格较小,通常为三至五间的房身格局,兼有一处小四合院。但这类清真
寺的庭院内却比较讲究,寺院内大多铺有青砖甬路,纵横通达;甬路两旁,遍植花木。
黑龙江省的清真寺,以年代久远或建筑规模而著称者为数不多,驰名国内的更屈指可数
。仅有的几处多为中国古典式建筑。
一、依兰清真寺
依兰县清真寺始建于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时仅草房3间,由当地回族穆斯林集资而
建。1737年(清乾隆二年),改建成宫殿式清真寺。长方形寺
院,占地面积4446平方米。礼拜殿面积230平方米,外墙以青砖磨砖对缝,屋脊为歇山式古建
筑。由卷棚、前殿、后殿3部分组成的礼拜殿,殿门上悬挂着1882年(清光绪八年),左宝贵
书赠的“开天古教”匾额1块。礼拜殿可容300多人礼拜,南北墙各有半圆型网状窗棂。前殿
面积占全殿1/3,高度低于后殿。殿前南北各一砖制月亮门,将两边硬山起脊式对称青砖房
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南面为讲堂等房间,北面为小暖殿、教长室等房间。雕梁画栋的寺院大
门上,高悬“清真寺”匾额;门上高竖月牙杆;门后有座影壁墙。院内青砖甬路,树木成行
,花卉成丛。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到破坏,一度被镇柳编厂占用。“文化大革命”后归还
。1979年后,政府先后拨款7万元修缮清真寺,恢复了宗教生活。
二、齐齐哈尔清真东寺
康熙年间,卜奎地区从山东、河北、沈阳一带招募垦民(其中有少数穆斯林)入旗当差
。在建城当年,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穆斯林集资建3间草房清真寺,位于今建华区清真
胡同1号。
现在的清真寺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教长沙泰衡、首事马万良出外筹集资金,
途经沈阳时得到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字冠延、回族)的资助,由马万良等人监工,重建清真
寺。该寺系砖木结构,鳞瓦覆顶,飞檐四出,六兽蹲脊的中国古典式建筑。主体建筑大殿坐
西朝东,为凸字形,可容纳400人礼拜。大殿前宽阔的卷棚庑廊,由6根朱漆圆木支承,飞檐
翘起,彩椽相接,6柱5格的全开折扇门上悬1块醒目的“杜洼以”(赞颂真主词),左边题有
“急公好义”匾额1方。门上雕镂四季花卉等精美花纹,显得典雅传神。大殿两面山墙都装饰
着飘洒逼真的砖雕流苏,有盛开的莲花、腾跃的游龙,剔透的宫灯,做工精巧细腻,十分精
美。殿内雕梁错落有致,殿中高悬1盏吊灯,南北墙各有两孔直径1.3米的圆形窗户。矗立于
大殿后的窑殿,为3层方形塔式建筑,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一层为“米哈拉布”(阿拉伯文的
音译,意译“壁龛。”)指大殿纵深处中间的小拱门,用以指示礼拜时的朝向。二层壁上有
砖制浮雕,刻有多种图形和文字,有柱形、齿形等,每面有9个圆形砖雕,刻有阿拉伯文的伊
斯兰教圣人名字。三层的飞檐下,有1砖雕匾额,上镌柳体金字“天房捷境”。窑顶竖有黄铜
铸成的6尺高莲花托葫芦,系辛亥革命后,在张家口用400两白银购得。芦顶上竖有2尺高月牙
。殿东为对厅,南面为院门及铁栅栏围墙,西面为“买以台”(存放亡人的屋子),北面为
教长室、沐浴室。寺院成井字形,占地约4000平方米。院内有参天古榆和丁香等,整座寺院
显得古香古色。
1958年,齐齐哈尔清真西寺、女寺合并到东寺,增设了女沐浴室、回民大食堂。寺内留
1名驻寺阿訇、2名寺师傅。
“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中学生)进驻清真寺,将伊斯兰教经书、资料被付之一
炬,匾额被砸毁20多块,教长被拘禁,余者被赶出寺门。嗣后,红卫兵手持各种工具欲砸大
殿之时,被志愿前来护寺的数百名穆斯林群众保护,没被砸毁。(“文化大革命”中,全省
著名清真寺中只有该寺幸免),却被改作他用。
1980年,人民政府拨款9万元,将清真寺修缮一新,修复后的清真寺被列为黑龙江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同年,聘请了几位阿訇,恢复了宗教生活。
三、宁安清真寺
宁安清真寺始建于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位于孟家棚铺(今南下洼子)。由张文
义、杨维平2名皮货商集资建3间草房作为清真寺。此后穆斯林逐年徙人,1726年(清雍正四
年)已有80多户,多为韩、张、马3姓。他们分别来自扬州、镇江、河北、山东等地。1730年
(清雍正八年),穆斯林在原寺址筹资建1座中国古典式清真寺,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其
建筑结构是以大殿为主体,配有楼亭窑殿、沐浴室等。殿门上悬木制“圣教惟真”、“开天
古教”、“达天骏路”等金字匾额。殿顶饰有龙头凤尾,飞檐四出。殿顶镶银色锡顶,上竖
有月牙饰物,矗立于大殿之后,颇为壮观。殿内吊灯成排,雕空窗棂,拱门壁上书有古兰经
文。寺院宽敞洁净,面积为9580平方米,院门向东,套院设有圆门、月门。庭内松柏扬柳,
曲栏环绕。
1916年农历五月初一,街邻失火殃及寺院。清真寺烧得仅剩四面残垣。是时,由乡老马
喜贵、韩景莱、张荣等人出面复建清真寺。因穆斯林家庭多数惨遭火灾,所筹资金不足,遂
到哈尔滨、吉林等地清真寺和穆斯林中请求资助。历经2年,清真寺修复,并增建7间砖瓦房
为教长室、会议室、哈里凡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砸得不堪入目,遗存200多年的牌匾、经典、史记等悉被
焚毁。
1980年5月,人民政府出资3万元修缮清真寺。同年,恢复宗教生活。
四、阿城清真寺阿城清真寺位于阿城镇西岗子穆斯林聚居区,建于1777年(清乾隆四十
二年),时仅民房数间。
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穆斯林杨华先到此地定居。尔后,穆斯林来此聚居者逐年
增多。
1802年(清嘉庆七年),穆斯林集资,由杨华先等管事乡老牵头,以满族人扎拉名义买
地两块,一块拟建宫殿式清真寺,面积8000平方米;一块为坟茔地1.9万平方米,共花价银
300两。
清真寺于咸丰年间竣工,配有南北讲堂、对厅、沐浴室和教长、学员宿舍等30多间砖瓦
房,四周围以木栅栏。
1866年(清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马震龙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城堡,清真寺局部毁于
兵焚;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清真寺才基本修复,外地穆斯林赞助修寺资金居多。
重修后的清真寺,殿堂隆起,飞檐四出,殿内实有面积323平方米,正中悬挂阿拉伯文的
木制匾额。与大殿形成一体的窑殿,位于寺院中心,共3层,高达20余米。上两层为六角亭式
,斗拱飞檐,造形精美,别具一格,墙体为瓷砖嵌壁,雕梁画栋,顶端有宝葫芦式锡顶,上
镶月牙,银光闪闪,极为壮观。寺内尚存吉林副都统德英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赐手书匾
额:“西域宗风”。对称卷棚、两廊、对厅、照壁、讲堂、沐浴室等亦甚讲究。院内树木郁
郁葱葱,中间有正门,两侧有角门,青砖围墙,整个寺院幽静典雅,为自成体系的古典式建
筑。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到破坏,拆除了南讲堂和沐浴室,建起10间厂房。
1980年末,阿城镇召开了穆斯林代表会,成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推选周子云为主
任委员,杨广全、刘松暖、韩统霖为副主任委员,聘请杨玉书为阿訇,恢复宗教生活。1981
年,政府出资2万元,为清真寺进行局部修缮。
五、呼兰清真寺
呼兰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由地方乡老王某牵头兴建,时仅
有草房3间。清真寺西濒呼兰河,北临丘陵地带,与八旗人坟茔地处在一条直线上。
据《呼兰府志》记载,呼兰穆斯林“初,在陕甘境,后乃东渐,呼兰全府均有之”,且
多在清真寺周围安家落户。人口逐年增多,原有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遂有
重建一座清真寺的倡议。光绪初年,为扩建清真寺,由第一次牵头修寺的王乡老之子,组织
当地教众筹集资金,到绥化、哈尔滨等地穆斯林中请求资助。拟在清真寺原址扩建清真寺的
倡议,得到当时清朝地方官张协领的支持,且捐赠了土地。待工程准备就绪,地基刚刚砌完
,便遭到当地驻军和八旗人的阻挠。他们以建起窑殿会压住龙头破坏了坟茔地的风水为借口
。迫使工程停工。后经教众商议,决定请王乡老到奉天(今沈阳)向高州镇总兵左宝贵求助
。王到奉天后,经清真寺熟人介绍,得左的秘书引荐晋见了左宝贵,陈述呼兰建寺受阻事。
左当即表示支持,并亲题匾额,派军用马车专程运抵呼兰。事后,左又进京,将此事奏报慈
禧太后,慈禧太后赐储于大库的康熙御笔九龙匾1块(康熙御笔九龙匾为2块,1块康熙在世时
御赐北京牛街清真寺),御匾即如圣旨,建寺受阻之事,遂得以排除。扩建工程于1877年(
清光绪三年)竣工。这就是呼兰的第二座清真寺。
扩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当时是青砖围墙,对厅在东侧,每适伊斯兰教节
日开大门,平时开南小角门。大门内外曾分别挂有木刻“清真古道”、“认主独一”匾额2块
。四合庭院内铺设甬道。对厅西侧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的礼拜殿,由大殿和窑殿组成。门
前高悬九龙匾和左宝贵匾额。大殿奠基较高,礼拜时拾级而上,殿内可容200人。大殿为“明
3(间)暗6(间)”结构,交错起伏,飞檐四出,青灰色的垄瓦覆顶,显得格外壮观。窑殿
为2层方形,殿顶镶有银白色锡质窑顶,重130公斤,四角镶有龙形雕塑,耸立在大殿之后,
礼拜殿墙壁的木雕,多为花卉与经文;窗户、殿门多系剔透木雕花卉;砖雕、石雕也全是浮
雕的花卉图案。对厅南面西侧是1栋砖房小暖殿,为冬天礼拜场所;东侧1栋砖房,是沐浴室
,还有厨房、帐房。对厅北面西侧1栋砖房,为教长室、海里凡宿舍、讲堂;东侧1栋草房分
别为女沐浴室、水房子、女礼拜堂。大殿前种植了玫瑰、芍药、丁香等花木,还有3棵大松树
和1片葡萄架。大殿后身有2间买以台房,还有寺内人员生活用的菜园。西面是大门。整个寺
院显得对称、协调、雅静,是1座有主辅配置匀称、自成一格的宫殿式古寺。
东北沦陷时期,呼兰河水逐年东浸,危及整个建筑群。伪满当局虽采取相应措施,但河
水继续东浸,土崖崩塌,致使整个寺院处于危急之中。1950年,阿訇、乡老呈书于呼兰县人
民政府,报告实情。此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县和省水利局都先后派专人到呼兰河边勘察
,并采取措施,但终因工程浩大,未能根治。1953年被迫将窑殿拆除。1954年险情更加严重
,穆斯林集会决定,成立了清真寺理事会,推选许长荣、曹德芳、李经武、赵宝山、尹荣国
等10几人为理事,并作出迁寺决定。是年6月29日,由理事李经武起草报告,呈县人民政府,
请批建寺地址。政府和理事会多次协商,于12月20日草签协议,将寺址初定在和平街8间砖瓦
公产房处。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旋于1955年1月10日正式签定协议。教众深受鼓舞,当晚集
会研究聘请教长问题。并由理事会讨论,教众大会选举李经武为理事长、许长荣、曹德芳为
副理事长;又经哈尔滨东西两清真寺阿訇推荐,拟清沈阳东寺阿訇白立谦为教长。
同年2月9日,白教长到任。途经哈尔滨市时,受到东、西清真寺的热情款待。2月13日1
4时,召开群众大会,首由李经武理事长汇报理事会工作,白教长动员群众集资重建礼拜寺。
群众当场报名,共捐献人民币1865元。后又卖出教产民房数十间。为筹建资金,白教长、许
长荣等人还拿着呼兰县的有关批件和呼兰县回民联合会、呼兰县清真寺理事会的信函先后到
辽宁、吉林、内蒙古、哈尔滨、佳木斯等地穆斯林中求助。得人民币3000多元。后经李经武
、尹荣国到县政府民政科要求用5间草房换回7间门市房,又卖了2500元。再加上原寺拆下的
砖瓦木料,使迁寺重建工程得以动工。
1956年,礼拜殿依原寺样竣工,比原礼拜殿多1层窑殿;北面5间砖瓦房,分别为小暖殿
、会客室、教长室;东面3间为四掌教宿舍、沐浴室;青砖围墙,大门设在南面。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已成断垣残壁;中共十一届
(见附图)
三中全会以后,始得恢复。1982年,成立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推选尹荣国为主任;白立
谦、蔡发为副主任;委员10人。由政府出资修葺了部分大殿,翻建5间旧砖房,作为小暖殿、
教长室、男沐浴室、女沐浴室,新建围墙160米,1982年10月份竣工。
六、齐齐哈尔清真西寺
齐齐哈尔清真西寺位于东寺西侧,仅一墙之隔,故称西寺。建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
,由甘肃来的哲赫林耶派醵资建成1座宫殿式清真寺。
西寺与东寺建筑不同点是:窑殿系2层,塔式飞檐。底层是木雕飞檐,檐下是砖雕;上层
的顶脊南北各1龙头,龙嘴衔2条棚脊,脊上各蹲6兽,窑顶镶有锡质的棱锥形宝顶;彩绘多以
琴棋书画为内容。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寺内进行维修。1958年西寺关闭。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摧毁,寺址野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1985年,政府拨款维
修。
西寺热衣斯(中国哲赫林耶门宦教主派往各地区的宗教代理人,由教主委派或撤换。)
从西北而来者居多。1984年,从甘肃又聘请马有祥阿訇,在东寺主持哲赫林耶派教务。
七、哈尔滨清真寺
哈尔滨清真寺原称哈尔滨清真东寺,位于今道外区南十三道街,始建于1897年(清光绪
二十三年),一说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乡老丁永全等人牵头,通过牛店交易筹款
(每头牛成交后,额外收3角钱),买草房5间,立为清真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至
1923年,先后建铁盖砖房大殿6间、南北讲堂各5间、沐浴室2间,回民小学校舍18间、门市房
10间及寺院砖墙。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王静斋于1929年受聘出任教长,历时3年。在任期内,他致力于穆
斯林教务事业及社会活动,曾在1932年哈尔滨遭受洪水灾害期间,积极组织广大穆斯林参与
救灾活动,业绩卓著。
1935年,白羽生教长在马松亭、杨继洲和孙凯沈等乡老倡议下,拆除原礼拜殿,建成1座
阿拉伯式清真寺。他亲赴各地集资,热心主持筹建。
礼拜殿面积为426平方米,高度为13米。殿顶有5个隆起的绿色圆顶(一大四小),竖有
月牙,前后2排,相距各为11米。前排并列3个圆顶,每个相距6米,中间大的直径为4.5米,
小的直径为2.5米。殿内光线充足、庄严淡雅,可供五、六百人作礼拜。殿门内悬挂3块木制
匾,其中两块金字黑匾的阿拉伯文“太思米”(阿拉伯语,意为奉安拉之名。)分别出自王
静斋与赵铭周手笔。另一块是穆斯林为纪念白羽生建寺的功绩,刻有“功德显著”凹型4个大
字。距窑殿5.5米地方有左右两个高度为1.8米的敏拜尔(讲台)。方型窑殿尖塔矗立于大
殿之后,高21米,塔顶月牙高耸。每逢斋月,入夜灯光闪烁,以灯光为号,穆民霎时沉浸在
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全寺土地面积为12040平方米。寺院内配有小暖殿、教长室、海里凡室和
沐浴室等房间。1958年,哈尔滨清真西寺、女寺合并到东寺,称哈尔滨清真寺。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教职人员被集中劳动改造。嗣后
,改作回民糕点厂。1980年,政府投资依原貌加以修复。修葺一新的清真寺,院庭平坦如砥
,青砖甬路,纵横交错,路两旁遍植花卉。置身其间,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寺院内丁香杂
树,成丛成行,绿荫铺地,郁郁葱葱。这里不仅以建筑优美闻名,更以教职人员热情好客而
受人称道。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中外来宾,来此参访。
八、绥化清真寺
绥化清真寺创建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时仅民房数间。该寺系由最先到此地的山东
人士沙全仁及其胞弟沙全义等人集资兴建而成。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该县西四道街建一座古典式清真寺。建寺初期,因汉、满
族人阻挠施工,沙全仁的长子沙广福与之发生一场冲突,后经调解讲和。1943年,由第六任
阿訇王中优主持清真寺扩建,附建1所清真小学。
扩建的清真寺,高20多米,长36米,宽16米。殿内宽阔幽静,肃穆雅洁。殿正面,明柱
画郎,彩雕工精;殿门上悬清光绪年间书法家陆润库亲题“达天峻路”巨幅横匾,黑地金字
,刻工精细;殿上四角飞檐翻卷、龙头吸珠,殿顶盖以湛兰铁瓦,彩绘飞凤。后窑殿顶簇立
一个2米高的锡质葫芦,上镶月牙。大殿南北两侧各有5间对称的讲堂,皆为雕梁画栋装饰。
院东尚有女寺1座。寺院开阔,平坦如砥,青砖甬路,纵横交错,甬路两旁,草坪如茵。满庭
青松翠柏,郁郁苍苍。高大牌楼院门,上悬《清真寺》横匾,两侧各设小门的质料考究,制
工精细。左右各有石狮1尊。寺院四周,为3米高排列整齐的蓝色木板所围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发给清真寺的土地、房屋所有权执照。1954年政府
拨款维修寺院。“文化大革命”中,院墙被拆毁,几个单位趁机挤占,将寺院瓜分。
1980年,政府拨款维修清真寺,恢复了宗教生活。1984年,又拨数万元将礼拜殿翻修一
新。
翻修后的清真寺,大殿屋脊两端镶铁制龙头凤尾,寺正面有立体铁制花卉和彩绘造型;
大殿脊式屋面用白铁瓦铺成,光泽耀目,前后左右四角飞檐各镶1龙头,龙头颈上悬挂铜铃,
风吹铃动,叮咚有声;殿脊上镶有电镀的月牙;大殿的6棵红色明柱坐在石鼓上,上擎雕梁,
梁下18扇彩门,门两侧有六密花窗。殿前铺8米宽、15米长、1米高砖平台,下设7级台阶。大
殿南北、两侧对称的厢房为砖瓦结构,雕梁画栋,房盖铺鱼鳞小瓦,梢头为古典雕塑图案,
古朴浑厚,蔚为壮观。南为暖殿,北为教长和寺师傅办公室和沐浴室。新建2米高砖围墙。寺
大门为古式砖瓦结构门楼,门上方中间悬黑地金字“清真寺”3字横匾,大门两侧为两个便门
。由大殿到院门铺3米宽、60米长1条青砖甬路。甬路经寺的二道古式门楼,向前延伸。两侧
为2米高的青砖花墙,将寺院截然分为2个单元。
九、佳木斯清真寺
佳木斯清真寺始建于1914年7月。当时佳木斯仅有回族穆斯林20余户。1906年(清光绪三
十三年),始有阿城迁居来的回族穆斯林。嗣后,佟凤祥、杨耀泉等人先后来此地定居。19
13年,他们集资在城南门外买下2垧土地。转年,始筹办清真寺。初期,十分简陋,仅租用草
房2间,作为礼拜场所,聘请马玉顺为刀师傅。1915年7月,马玉瑞阿訇到任。次年,他们又
在商务会后院租4间草房作礼拜场所。1917年,乡老白连国在本地穆斯林中筹资买德祥街北段
路西一块1100平方米的宅地,筹建清真寺。1921年,聘请山东省尚凤岐教长到任后,与乡老
们研究决定建清真寺。工程由白连国负责。1923年,容200人礼拜的砖瓦结构的礼拜大殿落成
。翌年,穆斯林又买下大殿前后2块空地。1926年,建1栋98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北讲堂,设
有教长室、哈里凡室等房间。次年,在大殿南建1栋与北讲堂相对称的砖瓦房,内设沐浴室等
房间。寺院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1954年,在教长黑服三与白俊复、金再富等人倡议下,
拆除礼拜殿二楼,向西扩建13米,并建窑殿。1958年,扩建工程竣工。
“文化大革命”初期,阿訇被批斗,寺院被占用,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12月10日
,清真寺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980年,增建买以台房和翻建寺院砖围墙。
十、宁安县渤海清真寺
渤海清真寺(原称东京城清真寺)初建于康熙年间,时仅1栋普通民房,1位阿訇主持教
务。随着山东、河北等地的回族穆斯林来此定居者逐年增多,至1875年(清光绪元年),已
达百余户。原简陋清真寺已不适应需要。翌年3月,众推乡老张清祥、麻宝林出面写钱粮(筹
资)建寺。9月,在原寺址建成1座青砖青瓦的礼拜殿和石板棚盖的正房。寺内开办了经堂教
育,且增加寺师傅等人员。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农历3月,麻宝林以同春堂名义赠送清真寺“万古清真”匾额,
并献亲手抄写的《古兰经》一部。同年8月,朝廷萧亲王赐“归真还朴”黑地金字匾额与御前
侍卫大臣献“清真古教”匾额各1块。3块木制匾额均悬挂在殿门之上。
1911年(清宣统三年),韩德亮阿訇主持修缮礼拜殿。1939年,韩同俊主持修建青砖青
瓦的北讲堂3间。同年8月,乡老杨六祥、韩云礼等人出资,建六面见方的青条石围墙等建筑
设施。
1980年,县政府投资2万元修复寺院,增建了清真寺门楼。1981年1月,聘请宁安县杨秀
岩阿訇来寺主持宗教活动。
十一、海伦清真寺
海伦县自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放荒后,逐年由山东、辽宁、吉林、绥化、阿城等
地迁入少数穆斯林,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已有20余户穆斯林定居。由开皮铺的王治国管
事乡老、刘家磨房、韩家皮铺等店主人出面,从关内聘请1位杨姓寺师傅主持教务。同年,建
3间草房清真寺。嗣后,在城西隅购买1万平方米的坟茔地。1914年,杨师傅离寺,又聘请米
姓师傅。次年,聘请北京杨景元阿訇,他上任后倡议重建寺院,并亲赴外地写钱粮(筹资)
。
1920年,新建1座砖瓦结构清真寺,占地2000平方米。木板围墙,青门斗上悬挂“清真寺
”门匾。大殿3间,精雕细缕,建筑古雅。殿北讲堂3间,殿南有沐浴室、宿舍3间,两厢相距
30米。
清真寺有教职人员三四名,多时十几名。主麻时前往礼拜者众多。每逢宗教节日,穆斯
林齐聚清真寺过宗教生活,并各家设宴争请阿訇。清真寺常有“跑门”(生活贫困者、清真
寺给予救济)出入寺门。东北沦陷时期,寺内3名阿訇因反对日伪当局统制愤然离寺,仅留1
名寺师傅留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协助穆斯林聘请了望奎县冯锡二阿訇主持
教务。
十二、林甸清真寺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穆斯林经商到林甸定居。尔后,山东、辽宁等地穆斯林相
继来此地落户。1923年已有200多人,以马、杨、肖、白四姓居多。同年,由杨彦增管事乡老
牵头,折半价买穆斯林米双富的750平方米土地,建5间平房清真寺。
1958年清真寺因年久失修,出现险情。县民政科出资翻建6间平房。1983年,人民政府出
资新建140平方米的砖瓦房清真寺。
清真寺的历任教长是:丁凤五(1924~1930年)、马兰田(1935~1936年)、仉万德(
1937~1943年)、谷文田(1944年)、沙文太(1945~1946年、1949~1985年)。
十三、富锦清真寺
富锦县清真寺始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时仅草房3间。1936年,此间穆斯林已有5
00余人,筹资4000余元,募集3000多元的建寺资金。翌年,在原寺址建成楼式清真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建筑遭到破坏。1984年,人民政府出资将寺楼拆除,在原
寺址拟建1座小型阿拉伯式清真寺。
清真寺的历任阿訇依次是:赵阿訇(1921~1922年)、杨阿訇(1923年)、沙阿訇(19
24~1925年)、马玉瑞(1926~1927年)、杨青山(1928~1929年)、黄印奎(1930~1931
年)、马玉瑞(1931~1932年)、沙洪仁(1933年)、韩成斋(1934~1942年)、赵来生(
1943~1947年)、李文宣(1948~1962年)、洪洁全(1962~1970年)、金长庚(代理)(
1970~1980年)、洪洁全(1981~1985年)。
十四、拜泉清真寺
拜泉清真寺始建于1917年,时仅民房7间,座落在该县道观西侧。当时,马春贵阿訇与李
道士是莫逆之交,故购买此地。1914年拟订重建清真寺时。由马春贵偕金宝泉、韩云清2位乡
老出外写钱粮时,得到俄国人的资助。
建宫殿式清真寺时,由黄瑞庆、石寿山2位阿訇监工。新建大殿可容近300人礼拜。2000
米的寺院,种植了花草、树木和蔬菜。1939年5月31日13时许,因伪满中央银行出纳所起火,
殃及清真寺和48户穆斯林住宅,悉为灰烬。
同年6月,伪新京(今长春)于少斋教长受拜泉县乡老的委托,指派郑隆慧阿訇来本县主
持教务。嗣后,在原寺址新建12间平房,出租6间。1981年,人民政府投资25900元在县城西
南隅,新建3间半全砖铁瓦盖的清真寺。
清真寺历任教长依次是:马春贵(1917~1920年)、黄瑞庆(1920~1925年)、王世臣
(1926~1931年)、石同春(1931~1932年)、沙起元(1932~1939年)、郑隆慧(1939~
1944年)、计秀山(1994~1947年)、张庆林(1947~1976年)。
十五、哈尔滨清真西寺
1917年,石、张二乡老和马永安乡老等人,出面筹资,买道外北头道街草房3间,立为清
真寺。1922年,穆斯林们又在许公路(今景阳街)建起比原寺面积大两倍的清真寺,因位于
清真东寺西面,故称清真西寺。1927年,西寺在盛德商号的积极协助下,领取600平方米地照
。众乡老倡议建1座较大的清真寺,并聘请外埠知名阿訇韩礼堂,协助本寺刘怀真(号聘清)
阿訇共同写钱粮(筹建)。
1929年,可容400多人的礼拜殿落成,其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南北长、东西宽,左右墙
有圆型窗户。同时,还建有教长室、海里凡、会议室等房间。寺院内种植玫瑰、丁香及杂树
。1958年,西寺合并到东寺,原寺院改作他用。
十六、安达清真寺
安达县清真寺始建于1918年,位于安达火车站东南八道街,时仅土房3间。此时,寺内还
担负为俄国军人中的穆斯林宰牲事宜。1923年,穆斯林在安达车站南三道街建1座民房式清真
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严重破坏,阿訇被批斗,寺院被迫关闭。1981年,人民
政府拨款1万元,修缮清真寺,恢复宗教活动。
十七、哈尔滨清真东女寺
哈尔滨清真女寺始建于1928年,与清真东寺毗邻。由陆泰林、周鸣九、马子臣等人筹资
,建礼拜殿、教长室、沐浴室等房间。其建筑面积为212平方米,首任教长杨素一阿訇。
1953年,女寺变为幼儿园,保留了女沐浴室。1954年,寺内人员有教长韩以桐,学员杨
耀玲、杨银莲、许孟莲;掌教李杨氏;清真寺理事长黄瑞青、副理事长韩秀芬、杨晶,理事
周述懿等9人。
十八、哈尔滨清真西女寺
哈尔滨清真西寺迁走后,为满足广大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将原西寺变为清真西女
寺。1939年,众穆斯林集资在原寺旧址建398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清真寺。一层为教长室、学员
室等房间;二层为礼拜殿。
1954年,女寺工作人员:教长杨若君、学员何玉芳、刘淑琴;理事长丁喜华、副理事长
王淑贞、郭彦滨,理事马慧敏等7人。
该寺于1958年关闭,被改作他用。
十九、鹤岗清真寺
鹤岗清真寺始建于1938年,位于3街3闾3组125号,时仅2间草房,穆斯林30多人。1941年
,清真寺迁新街基19委5组,草房5间,穆斯林200余人。1953年又建5间砖瓦房;1956年大殿
扩建为8间草房,穆斯林3000余人。1983年政府投资5万元,新建二层的清真寺楼,面积为68
1平方米。
清真寺历任阿訇是:毛焕道(1938~1938年)、黑服三(1949~1950年)、张庆元(19
50~1951年)、杨敬斋(1951~1952年)、李德温(1953~1954年)、丁惠民(1955~1982
年)。
二十、双城清真寺
清代的双城,因古有“牤牛之地”的传说,故不允许宰牛,境内禁穆斯林徙人。约在民
国10年,有钱姓穆斯林来任县长,始有回民饭馆之开设,早期潜入之穆斯林始得社会公认。
后又从山东、吉林、哈尔滨等地陆续迁入一些穆斯林,至今已有500多人。
东北沦陷时期,由马、张等几家穆斯林大户在城之东南隅建1座民房式的清真寺。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寺已破旧不堪,经政府串换到西南隅庙头市场附近的5间民房,作为清真
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4户穆斯林住家占用,1982年被动员搬出。1983年,由政府补助
500元进行了修缮。
二十一、伊春清真寺
伊春清真寺始建于1949年,是全省林区早期建寺之一。当时由穆斯林筹款,人民政府资
助,建起1座40平方米的清真寺。次年,又筹款建60平方米的沐浴室。1952年,政府出资,由
回民工队施工,建286平方米的礼拜殿,窑殿高4米。
“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被拆毁,教职人员被迫离开寺院。1981年,政府将寺址由旭
日办事处串换到向阳办事处管内。
清真寺历任教长是:安国勤(1949~1950年),杨发林(1951~1953年)、刘子明(19
54~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