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事往来
黑龙江地区伊斯兰教,早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局面。这与国情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基
础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清末,黑龙江地区对外开放,加之中东铁路通车等原因,逐步扭转封闭局面。此后,外
域穆斯林络绎到此。其中一部分人长期客居哈尔滨。为了方便宗教生活,于1906年(清光绪
三十二年),出资在道里区建立清真寺。1937年,齐齐哈尔清真东寺教长赵铭周,随同伪满
政府组织的满洲回教徒赴日视察团,抵达日本访问。
清末以来,伊斯兰教涉外往来虽有转机,但始终处于萧条局面。其自身也往往陷于被动
应付局面,始终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总的说,旧时伊斯兰教外事往来活动是极不活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同各国间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敞开国门,黑龙江伊斯兰教也随之开创涉外往
来新局面,与国外穆斯林和友人在宗教方面的交流逐渐开展,十分活跃。黑龙江省伊斯兰教
协会主任郑隆慧,于1983年9月参加了中国穆斯林朝觐团,赴麦加朝觐,途经巴基斯坦,一路
宣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了黑龙江的对外影响,加强了同国外穆斯林的友好关系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黑龙江伊斯兰教界人士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宗教方
面的外事接待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几年来,他们先后接待伊朗、日本、美国、黎巴嫩、
孟加拉、叙利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利比亚、法国、西德、瑞士、意大利、英国等20多个
国家的来宾,约700人。其中哈尔滨清真寺的教职人员从1980年到1985年,就先后接待土耳其
大国民议会土中友好小组、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巴基斯坦驻华人员、埃及、伊拉克访问中
国友好代表团全体成员等国外来宾335人次。他们都受到合乎伊斯兰教教义的礼遇,主人也热
情有加,恪尽地主之谊。从而增进了黑龙江穆斯林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为中国对
外开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