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教育事业

  黑龙江地区伊斯兰教的教育有经堂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种教育是伴随回族穆斯林的迁 入和清真寺的建立而存在的。
    一、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亦称寺院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私塾教育。回族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 登洲(1522~1597),字明普,率先改革口头传授经文教义的教法,提倡经堂教育制度。国 内各地清真寺遂纷起效仿,在清真寺内招生授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清代,各 大清真寺率先开设经堂教育,如齐齐哈尔、依兰、宁安、阿城等地清真寺都设有讲堂、海里 凡宿舍,聘请知名教长和开学阿訇授课。呼兰县清真寺著名教长王子光,曾于清代末年收8名 海里凡,开经讲学。
    中华民国初期,全省经堂教育进入鼎盛时期,多数清真寺开办了经堂教育。若论办学规 模大、影响面广,首推齐齐哈尔清真东寺。该寺创办全省唯一的阿拉伯中专班,学制3年。
    东北沦陷时期,经堂教育在全省清真寺中普及,少数清真寺在教育体系上有所突破。齐 齐哈尔清真东寺教长于1935年在该寺首创全省第一所阿拉伯文大学。1939年春,哈尔滨清真 东女寺聘请海伟超(女)为教长。同年,为解决黑龙江女阿訇缺乏的问题,海伟超在该寺成 立了全省第一所阿拉伯文女子大学。女学员纷纷慕名前来投学。今牡丹江清真寺的韩晶羽阿 訇,便是当年海校长得力门生之一。嗣后,齐齐哈尔清真女寺也创办了阿拉伯文女子大学。 1958年,随着全省教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经堂教育被停办。1980年后,齐齐哈尔市、呼兰县 等几座清真寺又恢复了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由穆斯林出资自办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宗教人材,促进 回族文化教育,传播伊斯兰教知识为办学宗旨。旧时,其教育体系分为小学部和大学部。
    小学部招收6岁以上儿童,免费入学。经师由开学阿訇或教长兼任。所学课程大体有:1 .黄本(阿拉伯文字母及拼读);2.凯里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3.亥贴(《古兰经 》选);4.乜贴(宗教生活用语);5.山洞章(《古兰经》18章)。小学部没有一套完整 教育管理制度,学生人退学自由,多寡不拘,不分班级,随来随学,无毕业期限。大年龄学 生可参加封斋、礼拜等宗教活动。学完上述课程,志愿献身宗教事业者可人大学部就读。
    大学部的入学手续是学员经管事乡老和开学阿訇同意,在主麻日聚礼下殿时,由乡老领 学员到开学阿訇前接经、拿手、认师及开课等入学仪式。海里凡可礼拜缠头,享受“供给” (助学金),参加宗教活动;自由投师求学。一般是在本地跟一位或几位阿訇学经,之后, 负笈求学,学期不定。海里凡毕业,须经教长提议及教众同意,举行穿衣挂幛仪式。如省内 著名阿訇丁国栋在呼兰相继跟随几位阿訇学经后,赴山东继续求学,穿衣挂幛后返籍。
    省内多数阿訇自兼开学阿訇,仅少数大清真寺多从外埠聘请有一定宗教学识的开学阿訇 。任期不定,多则几年,少则数月,可连聘连任。齐齐哈尔清真董事会于1935年6月4日下书 ,聘沙任普为该会阿拉伯文大、中、小学部阿拉伯文教授。任期1年,期满另行商订,聘金2 40元。1937年2月15日,沙任普向该会呈辞职书。1939年,沙任普再度被聘任为该部教授。每 寺收海里凡名额多少,主要取决于经师的学识和精力及本坊经济条件。一般是大寺海里凡多 于小寺。如东北著名阿訇白羽生在哈尔滨清真东寺收10多名海里凡。小清真寺往往收3名左右 海里凡。管事乡老负责总务,同时对教学及日常学生纪律等方面,有监督和建议权。
    大学部的课程以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的传统教育内容为主。所培养的人才为伊斯兰教事 业服务,其所用宗教经典及宗教语言均为阿拉伯语,故须先学阿拉伯语。主要课程设制有《 古兰经》及其语法修辞、逻辑推理、圣训研究、教法和哲学。增设具有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 育特点的波斯语课。所有教材称谓“赛伯戛”经,也称“十三本经”。
    十三本经是学员的必修课。此外,学员还可选读逻辑学、教法学、认主学、文学等方面 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书籍。
    经堂教育学制过长,一般约10年。全省仅齐齐哈尔清真东寺设六年制教育,并有一套严 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学和大学都有校长、教务主任。学员入学须经有经济能力的1人担保, 如学员中途辍学或无故转学,由担保人付学金。多数清真寺缺乏严格周密的教学计划,教学 内容取决于开学阿訇的学识与专长。师生关系的封建性很强,但有良好的尊师传统。学员学 完必修课,即可穿衣挂幛,被他寺聘请当阿訇或开学任教。
    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阿訇队伍后继无人的现象十分突出。改革经堂教育,缩短成材周 期已成为伊斯兰教当务之急。各寺纷纷为尽快培养接班人献计献策。伊春市清真寺捷足先登 ,率先恢复起经堂教育。刘子明教长与管事乡老协商后,提出改革课程设置,浓缩教学内容 (精讲)。1981年,开经授课,4年共招收7名高中生。他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每日授课6学时,学员做录音,课后反复收听模仿,直至背熟。平日,学员还担负寺务劳动, 如挂罐、屠宰等。教长外出时老学员主持教务。由于学习方法灵活,学了就用,缩短了学员 毕业时间。现在有的学员已学完规定的大部分课程,一二年内即可穿衣挂幛。
    二、新式小学教育   黑龙江省伊斯兰教新式小学教育兴起于清末。清朝,回族穆斯林因在社会上受压迫,政 治上受歧视,经济上受剥削等因素,诱发并促成其内在的巨大排外力。认为“读书即反教” 、“多读汉书为远教之由”,无形中形成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的局面。1906年(清光绪三十 二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调回族穆斯林马六舟入黑龙江“鼎力宪政”和创办新学,以 便“开通风气,发达民智”。马六舟系四川成都人,对全省同胞中“念经人甚多,读书人甚 少”的局面,忧心忡忡。为开创伊斯兰教新局面,在资产阶级“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的思想影响下,为普及教中子弟科学文化知识,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亲自创办了 齐齐哈尔市清真两级小学堂,成为全国完全按新学制创办的首批回族穆斯林小学堂之一。程 德全赐其《急公好义》牌匾1方。马六舟历任木兰县知事、巴彦县知事等职。所到之处,以其 优越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资金,积极倡导、支持兴办新式小学。其长子马汝邻从京师大学堂 毕业,回到黑龙江致力于新式小学教育。堪称中国回族穆斯林新式小学堂的开拓者。近代, 东北报业先驱张兆麟,积极参加宪政运动,热心社会改革。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他创 建营口清真学校,将《开学盛况》一稿投寄国内各报刊,并函告吉、黑各市县清真寺,“赶 快成立学堂,不可落后”,“以便造就回教青年,并可提高回教地位”。在他俩影响下,宁 安、龙江等地清真寺和本坊回族穆斯林中有识之士共同创办的小学堂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 )相继成立。同时,回族穆斯林女子也享有进官办新式女子小学堂就读的机会。如齐齐哈尔 市第一幼女学校、呼兰府第二幼女学校、巴彦州第三幼女学校、兰西县第四幼女学校,以及 各地女子小学堂都与男学堂机会均等,并驾齐驱。龙江县清真寺与本坊回族穆斯林遵国家学 部章程,于清宣统元年创办东北地区伊斯兰教第一所女子小学校——龙江县清真公立女子初 等小学校。尔后少数市县也陆续成立了女子回族穆斯林学校,其中最著名的当推齐齐哈尔市 阿拉伯女子学校。
    中华民国时期,各所小学校已粗具规模,并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建校舍,扩充师生队 伍。回族穆斯林聚居多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小学校。哈尔滨清真寺张英阿訇和乡老李景堂于 1913年兴办了哈尔滨市光裕小学校,在寺院内设1间教室,有17名学生。1917年,扩大为4间 教室,学生141名。1923年,在原址新建砖瓦结构的二层教学楼,7个班的学生达204名。191 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全校师生纷纷响应, 组织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
    中华民国时期,学校经费拮据及生源不足,也兼收兄弟民族子弟上学。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政府为推行奴化教育,强行接管了各地新式小学校。
    1951年,哈尔滨清真西寺教长郑隆慧,在寺院内创办回光小学,亲任校长。1952年,哈 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授予他“热心人民教育事业”奖旗一面和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
    办校之初,学生免费入学、发教材及文具用品,有的校还发校服。因不少回族穆斯林儿 童肩负家庭生计,所以入学者寥寥无几。各地学董以念书最能光扬教门,不念书最能败坏教 门等言论,逐家动员送子上学。如私立兰清初等小学堂开学时,仅有4名学生,经办人周兴邦 乡老逐户动员后,本坊多数青少年均已入学。
    初期,学校由本坊清真寺和学董共同管理。伊斯兰教团体成立后,改由教团负责管理校 务。各校视校务繁简,设立行政体系。1932年,齐齐哈尔清真董事会接管清真国民小学校后 ,设教务部、训育部、总务部、训练系、统计系、成绩系、保健系、考查系、庶务系等一整 套行政体系。
    学校教育是以经堂教育为基础,初增国文、算术、逐步增加历史、地理、自然常识等课 程。此外,1921年,马六舟次子马汝郁从日本东京高等商科学校毕业后,任齐齐哈尔清真小 学堂班主任时,将该班改为商科班,增簿籍、日语课。经堂教育由本坊阿訇授课,其他教师 和极少数专职开学阿訇为有酬任教。学生周五礼主麻,假期和斋月进清真寺礼拜念经。有的 地方在学生假期和毕业后,举办各种类型经堂教育讲习班。如齐齐哈尔清真董事会于1936年 冬季开办伊斯兰教义传习所,每晚对青少年授课;假期还开办伊斯兰教儿童教义传授班,由 教长授课。其宗旨是:“对儿童实施教义传授,以期宗教基本信念坚定”。学生毕业后进阿 拉伯文训练班继续深造。1957年后,各清真寺停止了对青少年的经堂教育。
    学校资金来源是仿照营口清真学校抽捐法筹措。如呼兰清真寺与官府磋商后,免交清真 寺屠宰税,以充学校经费。至东北沦陷时期,又实行上缴屠宰税。各校资金仍来源于回族穆 斯林自愿捐献的学捐和清真寺资金。
    20世纪50年代末,新式教育小学校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各地回族穆斯林子女进入人民政 府办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