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代时期

第一章 天主教传入

  天主教传入黑龙江地区始于清代。清初,邻近的辽东、直隶、山东地区已有几代世传的 天主教徒。在清政府一度容许内地省份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背景下,移民中可能就有天主教徒 也随之迁入。1696年,罗马教皇依诺增爵十二世谕令,在北京设立主教区,负责北京及北方 一带传教任务。不久,有1名荷兰籍和1名华人神父以及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先后来东北地区进 行传教活动①(①引自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 )版。)。后因清政府为防范外国势力在华扩张,从康熙到嘉庆皇帝连续130年禁止传播天主 教。清政府通令全国“违令者缉拿查办,官员信教罢官割职,平民人教遣新疆或黑龙江为奴 ”②(②引自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版。)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贵州省贵阳两名天主教徒即曾被发配黑龙江为奴。
    19世纪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对外扩张,天主教又开始向华传播。1838年教皇 额我略十六世令在满洲设立教区,委派法国传教士前来负责传教管理工作。至此,外国传教 士又来东北地区传教,但此时传教仍很受限制。自1842年以来,《南京条约》等的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中,都规定了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特权。客观上也推动了在各地包括东北地区的 传教活动。自1845年至1848年,先后有两名法籍传教士负责北满教务,深入黑龙江地区,乃 至边城伯力(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此后《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 约签订,使来省的外国传教士逐渐增多。他们在巴彦苏苏(简称巴彦)、呼兰、绥化、庆安 、双城、兰西、木兰等地传教。发展教徒,营建了一些早期天主堂。其中巴彦是当时北满重 要城镇,被满洲教区视为北满传教中心。法国教士抵巴彦在同治初年,(1862年以后)曾有 两名外国主教到这里活动,死后亦葬于此①(①省档案馆藏《巴彦县志》。),当时城内有 一些居民信仰了天主教。至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法国传教士纳伊而然在巴彦中兴镇建 天主堂时,天主教徒已有582人。不久英国教士又在西集厂建造1座天主堂。至光绪年间这两 座天主堂都设立“要理学房”,为学员讲授《圣经》和教义、教规、经文、礼仪兼小学文化 课程。当时巴彦的教徒已发展到800人,传教师12人。呼兰府城于光绪初年始有法国传教士贡 罗斯、舒为尼、薄若望等先后前来传教②(②《呼兰府志》第242页。),购买房地营建教堂 宣传信教救灵。至1894年,已拥有教产“78间,熟地364垧,教徒达千余人”,设立男、女“ 要理学房”各1处。又在离府城90里外的石人城购置房产49间,设立堂口。1879年(清光绪五 年)在木兰县建天主堂1处,购地2000余垧,有400多人领洗信教。1881年在绥化建设天主堂 1处,10余年间,发展教徒900余人,在庆城(庆安)、阿城、双城等地也建立了天主堂。
    据1893年2月6日(清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将军衙门为复查境内外国所设教堂情 形呈》中记载当时已查明黑龙江将军辖区内在呼兰、绥化两厅共设教堂5处,即:“呼兰厅本 街设有教堂一处,系法国天主教教士孟若望传教处。有女学房一所。双山堡东北方子屯设教 堂两处,院内各修草房一所,孟教士不时前往传教。小石头河设教堂一处,法国天主教士舒 惟尼传教处。以上呼兰厅教堂四处。绥化厅本街设教堂一处,房屋二十五间,教士法人卜类 思,传天主教,男、女学房一所”。③(③《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十六~二十一 年,222~223页。)
    在传播天主教中,一部分传教士倚仗传教特权势力作威作福、滋生事端,辱殴官员、枪 杀人命,干预地方事务,在省内发生数起教案。如,1882年(光绪八年)六月,法国传教士 贡罗斯在呼兰强买民地建堂,业主控告官府后,被判决该地由原主赎回,但贡罗斯恃强不允 ,交涉时竟开枪打死副都统署的1名官员,并且捏造“旗兵滋事”,告于法国驻华公使馆。法 公使馆向清政府交涉,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以赔银3000两屈服结案。此为《呼兰府志》记载的 两起教案之一。有的教徒倚仗天主教中的外国势力,抗拒国税、私入禁山伐木。有的盗卖民 产犯官,使外国教士攻击官府指使教徒辱骂殴伤府县官吏,等等。1900年5~6月间,义和团 运动由南满一带迅速发展到黑龙江各地。在双城、呼兰、绥化、巴彦、庆城、宁安等地,凡 有外国教堂的地方,大多出现了义和团,号召“保国灭洋”,斗争矛头直指洋人,捣毁各地 教堂,打击为非作歹的外国传教士,致使外国传教士纷纷逃避。南满的传教士逃往朝鲜或上 海。北满的传教士则遁避于哈尔滨。当时哈尔滨为俄国修筑横贯满洲大铁路的枢纽中心,俄 国在此有相当的势力。为此外国主教兰禄业和一些传教士投奔于此,以取得俄人保护,不久 俄国政府即令其侨民撤退,哈尔滨也非安全之地,于是又在俄侨掩护下绕道海参崴,经日本 转赴上海。运动初,有两名教士在农村安全隐避,有3人被打死、其余均逃往上海。有些信教 群众避于深山僻野。
    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在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政治背景下,远避的外国传 教士很快返回省内,一些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充实北满教区,广泛地开展传教活动 。呼兰、巴彦、哈尔滨、延寿、海北镇、海星镇、双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泰来等地都 建起天主堂。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瑞士神父包慕思在哈拉海乡文固达村建天主堂1座,发 展教徒数百人。外国传教士住在各个堂里,宣讲《福音》,发展堂口、堂区教务,教徒明显 增加。以呼兰为例,截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已具有大小教堂14处,占地总面积28 00余垧,拥有教产700多间。其中在府城内的原天主堂,为前所未有的哥特式建筑的天主堂, 共有房屋达78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