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 徒
信教前先通过教徒了解一些天主教常识,读或学习《要理问答》、主要经文,后请代父
或代母给起“圣名”并引至神职人员处接受洗礼后,始成为教徒。在特殊情况下,没有神职
人员,资深教徒可予以代洗。
旧社会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有些人为寻求精神解脱,在教会传教宣传“死后灵魂能上
天堂享永福”的情况下,信仰了天主教。其中农民教徒占有绝大多数。当时教会占据大量土
地,租给信教的人耕种。如海伦县海北镇天主教堂区就拥有大量土地,俗称“墨字三六井,
毛荒九千垧”,接受很多的信教群众前去安家落户。同时,婚姻关系也是天主教徒世代传承
的一原因。原则上教徒要和教徒结婚,对配偶不是教徒的,则要求他(她)奉教。结婚时还
须在教堂里请神职人员予以进行“圣婚配”仪式。生子后,不久即为婴儿进行“洗礼”,并
起教名。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如海北镇、肇州县双发屯、北安县海星村、桦南县天主堂屯等
等教徒聚集村镇。省内城市信教者以小市民为多,主要与他们在旧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地
位及生活状况有关,其中一部分经过教会学校教育,学得文化知识。但无论什么原因,信教
的主要还是为“救灵魂,求平安,得永福”。城市里的教徒在对待子女择偶及生子女方面,
也大抵同农村教徒一样,形成世代延传的一个特点。
信教家庭的住房里,一般都挂有带有耶稣像的十字架、天主像、圣母像、瞻礼单(一年
四季的宗教活动节日日程表)等,形成信仰天主教家庭的一个标志。每人都有念珠、经本、
圣牌等宗教用品,装在衣袋内。其中圣牌戴于胸前内衣中,并不外露。教徒一般每天早晚都
要念经,平常主日(星期天)和大瞻礼日要到教堂里参加集会式宗教活动。生活中或思想里
出现违背“天主十诫”等教规,要去找神职人员告解悔罪,求得赦免。教徒中死了人,有关
系的教徒要到死者家送钱写弥撒等,以使死者“灵魂早日升天堂”。死者家属对这笔弥撒款
都要如数送到教堂神职人员手中,充作为死者做弥撒的费用。诸多讲究和规矩便形成天主教
徒的生活特点,并写进教会出售的《要理问答》之中。教徒人手一册,作为日常行为规范。
天主教教徒有其内向特点,不大习惯向外人表露。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省内天
主教徒数字变化不大的一个原因。综观全省教徒状况,妇女比男人多;农村教徒比城市教徒
多;城市信教的小市民阶层的人数多;文化水准低的多;汉民族教徒为大多数。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乃至近几年,出现信教家庭子女一定程度的信仰冷淡倾向,如有些年轻人不常
进教堂参加宗教活动,择偶方面也有些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黑龙江地区天主教徒
逐渐提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划清政治问题与信仰问题的界线,充分体会到在政治经
济各方面,与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同样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积极地参加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事业。有的教徒担任农村生产队长、村长,有的从事医务或工程技术工作,不断受到地方和
所在单位表彰。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出现了教徒聚居文明村屯,城乡一些
教徒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五好家庭。一部分教徒被推选为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为
参政议政作出一定贡献。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涌现出一些先进人物和集体。省政府于19
85年表彰的一批全省宗教界为“四化”服务的积极分子中,肇州县双发乡的教徒夏云学及其
所负责的该村天主教爱国小组一起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1985年全省教徒约有3.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