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主堂
教区主教府堂下设的活动场所称为“堂口”,按习惯、功用统称天主堂,由本教区主教
派神父驻此,具体管理本堂教务活动。其神父由主教委任为正、副本堂神父职务,余为驻堂
神父。
黑龙江地区的天主堂,早期为一般起脊民房,房顶上立有十字架,房头或庭院内架起几
株长木柱,顶端悬挂1口大钟。1900年后,开始兴建欧式教堂建筑。虽式样各异,但不外是罗
马式、哥特式、几何式或综合式。罗马式特点,规模宏大,圆形穹窿堂顶,窗子较小,门窗
上为半圆形拱环,采用希腊式圆柱,装饰讲究华丽、线条流畅,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哥特
式教堂建筑以高耸挺拔为特点。尖拱式代替圆拱,墙壁较薄,层迭的窗户占据的面积较大,
镶嵌彩色玻璃花窗。建筑物以细圆柱支撑,屋顶以肋状拱卷增加高度,外面用飞扶壁支持,
欹斜的屋顶覆以薄石板。在高高的塔楼上加以锥形圆顶和十字架。黑龙江省的教堂多系哥特
式,如海伦县海北镇天主堂、阿城县天主堂、巴彦县天主堂等等,有些哥特式教堂也融合了
罗马式线条。如呼兰县天主堂、林甸县永和屯天主堂等。至1938~1939年间,黑龙江地区共
有天主堂41处(3处主教座堂除外),基本都是西式教堂建筑。其中著名者为海伦县海北镇天
主堂、呼兰县天主堂、阿城县天主堂、兰西县天主堂、林甸县永和屯天主堂、巴彦县天主堂
等。
“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省内几乎无一教堂幸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
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至1985年,除主教府座堂修复外,还修复齐齐哈尔高家胡同天主堂
和海伦县海北镇天主堂。王瑞寰主教委任神父王继先、李金河分别为两地教堂的本堂神父,
其他堂口正在进行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