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职人员
基督教教职人员主要有牧师、传教士(有的宗派称教师),圣公会等宗派的主教(黑龙
江省无该宗派),监理会的会督(与圣公会主教相似,汉译不同,黑龙江省无此职),以及
某些宗派选出后并经一定仪式正式领受派立任职终身的长老,与平信徒推选出来协助长老和
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执事。
牧师,意为“牧羊人”。基督教大多数宗派中主持宗教仪式、管理教务的人员。多为专
职的宗教职业者。因《圣经》中以牧人喻耶稣。以羊群喻教徒,所以基督教用以称主持教务
和管理教徒的人。
最早来黑龙江地区活动的韦廉臣牧师属于英国苏格兰长老会系统,继之又有英国爱尔兰
长老会派遣的约斯福·莫·汉特、瓦德尔夫妻、詹姆斯·克瑞森等来黑。以后劳但理、毕德
志、孙文斌等英国长老会的牧师们更先后来黑龙江传教,建立教堂。
1907年关东长老大会组织“黑龙江布道会”,派遣华人牧师李绩华、李子真(锡元)2人
来黑龙江省传教,这是华人牧师在黑龙江布道的开端。
1911~1912年间,德国路德会贾乐天牧师、丹麦信义会马德良牧师先后来黑龙江传教,
从此打破了英国长老会的一统天下。由此直到1931年9月18日,是基督教自由竞争的大发展时
期。当时,英、美、德、丹、挪、加、日、俄、澳、匈、朝等国以及中国共计十几个国籍,
十几个宗派,近千名教牧医职人员,在黑龙江省到处传教。外国传教士均一身数任,除了传
数,大多还负有更重要的政治经济使命。有的兼任领事官员,有的兼任洋行买办,有的担任
本国或他国情报机关的情报人员,担任通讯社的记者或报纸刊物的撰稿人,为本国或第三国
的政治经济利益效力。
在此期间,华人牧师比以前逐渐增加,但在差会控制的教会中,华人牧师均处于从属地
位,许多外籍牧师对华人牧师毫不尊重,不平等相待,对华人信徒更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爱国信徒发起自立运动,坚持聘请华人牧师,有意识地培养造就华
人青年教牧人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黑龙江地区以后。在日伪当局高压淫威之下,西籍
教牧人员很多被迫离开黑龙江,差会开始注意启用华人教牧人员接替外籍教牧人员的工作。
1937年,教牧人员降到最低点,349人。1938年回升到452人,1939年又降至437人。1941年1
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约老会美籍孔教士被捕,其余英、美、加籍教牧人员均被日伪
当局驱逐。甚至有些日籍和华人教牧人员被捕下狱,更多的人被迫离开教会,自谋出路。恐
怖气氛笼罩整个教会,教牧人员朝不保夕;许多教会,被迫关闭,留会牧师,寥寥无几。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教会一度恢复,但以后由于内战、土地改革运
动等影响,大量南方籍教牧人员陆续离开黑龙江,一些县城和乡村的教堂由于各种原因而长
期关闭,教牧人员陆续集中于哈、齐、牡、佳等几个大中城市,数量继续减少。
建国后,特别是在三自爱国会成立以后,开始进一步培养提高黑龙江省的教牧人员。19
61年哈尔滨市岳敬业牧师和齐齐哈尔市刘之廉长老,1962年牡丹江市龚玉珊牧师和哈尔滨市
杨松山教师先后被选送到金陵协和神学院二年制神学专科进修神学。1962年哈尔滨市青年教
士孙兆贵被选送到金陵协和神学院四年制本科学习深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年女信徒孙献纯被选送金陵协和神学院作为该院恢
复招生后的首届学生学习神学。1982年末,邓夕霞、李美兰等人考入刚创办不久的沈阳基督
教神学院(后改称东北基督教神学院);高东旭、姜桂芝等考入金陵协和神学院。1983年8月
,孙兆贵、杨松山被按立为牧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黑龙江省按立的首批牧师
。1985年,刘之廉也被按立为牧师。
黑龙江省基督教协会和黑龙江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为补充教牧人员不足,解决
黑龙江省教牧人员老化,后继乏人,传道人员严重匮乏,广大基督徒宗教生活渴求难以满足
的困难状况,先后办了3期义工培训班,选拔按立了174名义工传道人。到1985年末,全省共
有牧师3人,长老9人,教师(士)24人,义工传道人174人,总计2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