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立阶段
第九章 三自爱国运动
1949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条款
,黑龙江地区一些教会相继恢复。武百祥、金玉清等在哈市道外区保障街发起建立了松江中
华基督教会,孙耀宗为该教会牧师。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争的威胁摆在中国人民面前。7月,以吴耀宗
为首的40多位中国基督教界领袖人物联合起草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
〉的宣言》,征求广大基督徒签名。9月,1500多位中国基督徒联名发表了这一公开《宣言》
,共同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革新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号召全国广大基督徒:坚决
拥护《共同纲领》,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认清帝国主义的罪恶和利用基督教
的事实,肃清帝国主义的影响,警惕帝国主义的阴谋,参加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
运动。培养爱国民主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的心理,实行“自治、自养、自传”,建立独立自主
的中国基督教会。
这篇宣言得到全国绝大多数爱国的基督徒的热烈拥护,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热
忱欢迎。《人民日报》1950年9月23日发表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指出:“
这篇宣言是中国基督教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文件。”认为它将“使教会从外国人的机关改变为
中国人的机关”,使教会的事业“不再是服务于帝国主义利益的事业”,它的成功,“将使
中国的基督教获得新的生命,改变中国人对于基督教的观感”,“一切宗教的信徒由此得到
一个正确的方向”。
《宣言》传到黑龙江地区,李毓麟牧师第一个在宣言上签名。黑龙江地区广大爱国基督
徒积极拥护,纷纷参加签名运动。对于美帝国主义企图用冻结我国各基督教团体在美资金和
财产,迫使我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事业改弦易辙的用心和手段表示谴责的鄙视;对世界基督教
教会协会中央委员会甘为帝国主义附庸,于1950年7月作出的反对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斯德
哥尔摩和平呼吁书的决议,表示抗议和反对;对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关于处理接受
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①(①见195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表示热烈拥护。孙耀宗牧师作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广大爱国基督徒和各教会的代表
与其他150名全国基督教会各团体的代表一道,出席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
集的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并于1951年4月21日联合向全中国与全世界的“同
道”们发表了《联合宣言》(②(②见1951年4月22日《人民日报》)),号召全国的同道,
坚决拥护并执行政务院的《处理决定》、《登记条例》和大会通过的由政务院批准的《对于
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的处理办法》,要“最后地彻底地永远地全部地割断与美国差会
及其他差会的一切关系”,实现“三自”;积极开展对“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败类”的控
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联合宣言》一发表,黑龙江省各教会中的爱国的基督徒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学习会、
讨论会、座谈会,表示响应。“哈尔滨市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筹委会”于1951年5月宣告成立
③(③见《天风》1951年11期。)),负责人是孙耀宗牧师。哈市和其他城市的爱国基督徒
积极为“基督教三自革新号”飞机④(④见《天风》1951年1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捐款,订立爱国公约,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大为提高,促进了教会反对帝国主义和革新中国基
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的发展。
1954年7月22日,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京召开。8月6日大会一致通过成立了“中国基督
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⑤(⑤见1954年8月7日《人民日报。》)。孙耀宗牧师以哈尔滨市
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委会主任委员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
1955年8月,哈尔滨市、齐齐哈尔、牡丹江市各教会的爱国的基督徒对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基督徒会堂”的反动活动表示拥护和支持⑥(⑥见《天风》1955年17期。)。
1956年末,哈尔滨、牡丹江等市县的爱国基督徒对“基督徒聚会处”的上层反动分子在
黑龙江省各地搞的反动活动进行了检举揭发。
1957年10月28日,孙耀宗委员在北京参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十次扩大会议。该会议揭发和批判了“右派分子”,并通过了“在全国基督教界开展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的决议”。
1958年3月,黑龙江省基督教第一次全省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选举成立了黑龙江省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孙耀宗牧师当选为主任委员,李毓麟、龚玉珊、王子真、王绍
周等当选为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