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朝时期

第一章 东正教传入

  东正教传人中国黑龙江地区的年代始于清初,与沙俄侵华密切相关。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沙俄侵略者波雅科夫从雅库次克出发,翻越外兴安岭,对黑 龙江流域进行侵略。
    1650年(清顺治七年)春,沙俄哈巴罗夫匪帮继波雅科夫之后,翻越外兴安岭,侵入黑 龙江流域。是年冬,攻占雅克萨(阿尔巴金)和阿杜依城。翌年6月13日,哈巴罗夫一伙从雅 克萨出发,沿黑龙江东下,侵扰我达斡尔、满、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地区。历时近3年, 杀死数以千计的中国人。他们采取杀害、火刑、宣誓、扣留人质种种手段,强迫当地居民归 顺沙皇和改信东正教,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沙俄侵略军头目叶·哈巴罗夫在写给雅库 茨克督军的报告中供称:“尽管我苦苦相劝,但是他们是不承认上帝的……卑职严刑拷打人 质,并用火烧,然而他们反复说着:‘我们既已落到你们手里没有活路,要砍头就砍吧’” ,“异教徒们在四周围远处骑马驰骋”①(①《叶·哈巴罗夫写给雅库茨克督军的报告》载 《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三期第106页。)示威,拒不接受东正教。
    1653年(清顺治十年)10月19日,沙俄在我尼布楚地方建立涅尔琴斯克城堡,教会配合 军事行动,强迫达斡尔居民归顺沙皇,对反抗者则“乞求上帝恩佑,准其使用仁慈上帝所赐 予之种种帮助手段”,“派遣军人压”。因此,“有大量通古斯人……改信东正教”。达斡 尔族酋长根特木尔,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在沙俄侵略者利诱下,叛逃俄国;并于1684 年接受东正教洗礼,取名彼得·根特木罗夫,并被沙皇封为亲王,成为沙俄贵族。②(②《 沙俄侵华史》第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665年(清康熙四年),罪犯尼·罗·切 尔尼戈夫斯基伙同沙俄基廉斯克救世主修道院院长、东正教士叶尔莫根等84人翻过外兴安岭 ,来到黑龙江地区。途中被打死15人,其余皆窜入雅克萨,切尔尼戈夫斯基等在前哈巴罗夫 所建阿尔巴津堡寨的废墟上重建阿尔巴津城堡,不久在该地建成主复活教堂。1671年(清康 熙十年),又在城郊磨刀石山建仁慈救世主修道院。
    沙俄入侵和东正教的传播,激起世代崇信萨满教的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 反抗,受到沙俄的残酷镇压。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侵略者将22名中国居民诱骗到修 道院屯,在仁慈救世主修道院所在地,对他们施以火刑。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夏,阿尔巴津(即雅克萨)东正教司祭马克西姆·列昂耶夫 ,随沙俄军队头目格里戈里·梅列尼克夫一伙67人,从阿尔巴津乘船下行窜扰,被清军俘获 。清军将其中33名俘虏一起解送北京。清政府将他们编入旗籍,设一佐领(牛录额真),允 许俄人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马氏遂成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的第一任掌院,还被清廷封赐 七品官衔。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自第一次雅克萨战役之后,清军将历次在战场上俘虏的俄军 士兵尽迁北京定居。因而使中国的俄罗斯东正教徒不断地增添新的成员。
    18世纪末叶,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左岸被迫改信东正教的一部分布里亚特、鄂温克、达 斡尔人,不堪忍受沙俄入侵者的盘剥压迫,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定居。这便是最早到达黑龙 江境内的中国籍东正教徒。他们没有教堂,没有《圣经》,也没有神职人员,只是自发的家 庭聚会而已。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该条约第五款有“俄使请造庙宇… ……现在住京喇嘛一人,复议补遣三人,于此庙居住,俄人照伊规矩,礼佛念经,不得阻止 ”。俄国人虽未明言传教,实际上这是针对中国禁止传教,变换手法采取的策略。此后,俄 罗斯东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逐渐合法化。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8月4日,沙皇训令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今后的主要任 务不是宗教活动,而是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并应及时向俄国外交部报告中国 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①(①布纳科夫:《十九世纪前的中俄关系》,载《苏联东方学》19 56年第2期。)。1854年(清咸丰四年)又重申:“布道团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新派到北京 去的布道团监护官搜集有关中国及其领土的可靠情报”②(②布纳科夫:《十九世纪前的中 俄关系》,载《苏联东方学》1956年第2期。)。同年,沙俄穆拉维约夫率侵略军船队侵入我 国黑龙江水域。曾任莫斯科都主教、俄罗斯正教会传教会主席的英诺森(译英诺肯提)随军 来到黑龙江,在下游建立了两个传教士团,并在海兰泡设置了圣母领报教堂。
    1864年(清同治三年),俄罗斯正教最高宗务会议再次起用巴拉第,任命他为第15届驻 北京传教士团领班,于1865年重返中国。1870年,他奉命同俄国地理学家纳赫瓦里哈在我国 东北地区进行地形测量。他们从北京到奉天(沈阳),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瑷珲一 带“考察”,后又东折,到乌苏里江流域“考察”,为沙俄武装侵略提供大量情报。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中俄密约》签订,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 路的特权。从此,随铁轨的铺设和延伸,东正教的传播也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1897年8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在绥芬河举行铁路开工典礼。东正教司祭 在该地举行隆重开工祝圣仪式。其后,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武装护路队、教士、商人以及 其他移民纷至沓来,聚居在满洲里至绥芬河这条狭长地带。自1897~1902年的5年间,俄侨人 数已达3万人,后来日俄战争时更猛增至10万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东正教信徒,大批教堂 也随之沿铁路线相继建立起来。③(③雷麦:《外人在华投资》中译本,第425页。)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东正教司祭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随全副武装的第二 批中东路护路队共10个哥萨克骑兵连进驻哈尔滨。入哈伊始,便在香坊田家烧锅以芦席搭起 1处简陋的临时教堂①(①《宗教调查资料》第7辑[日文]第5页。)。
    1898年7月20日,司祭茹拉夫斯基在这处棚厦教堂内主持了在满洲的最初宗教仪式。是年 冬,中东路当局在香坊军政街(今香政街)专为教徒修建1处简易教堂,命名为“圣尼古拉教 堂”。1899年6月5日(俄历5月24日),海参崴教区主教米哈依尔专程赶来参加开堂祝圣仪式 ②(②《宗教调查资料》第7辑[日文]第5页。)。
    当年10月13日,又在车站街(今红军街)与新市街(今大直街)交汇处一个广场中心( 今博物馆广场)动工修造尼古拉大教堂。这座教堂是经沙皇尼古拉二世赞同并由中东路工程 局出资修建的。1900年12月18日(俄历12月5日)由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主持落成祝圣仪式 ③(③《宗教调查资料》第7辑[日文]第5页。)。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沙皇政府认为“必须利用这个机 会夺取整个满洲”,于是组织17.7万沙俄侵略军向东北推进。7月28日占领三姓(依兰), 7月30日占领海拉尔、珲春,8月3日占领哈尔滨。“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 (列宁语),也随军到达。于是东正教随军教堂,祈祷所和随军教士,很快蔓延于东北全境 。随军教士们亲赴前线,在炮火硝烟中为沙俄侵华官兵诵经祈祷,挥洒“圣水”。
    日俄战争期间(1904年2月~1905年5月),随军教堂既是鼓舞士气的精神支柱,同时也 是伤兵收容所和后方医院。哈尔滨的圣母领报教堂在1903年刚刚建成,就成立了俄军伤兵的 后方医院。该教堂还在哈尔滨建造一处埋葬阵亡将士的墓地,以及祈祷亡灵的教堂。战争结 束后,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把随军教堂(索菲亚)留赠在哈俄人时,师长克良科夫斯基将 军曾祝愿“在教堂的荫庇之下,俄国在哈尔滨的事业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根据中东铁路管理局命令,铁路沿线教堂神职人员 等属于铁路路职人员,可按月领取津贴。1907年,中东路管理局设立民政处,内设正教事务 科,管理沿线正教事务。
    自17世纪末,俄罗斯正教伴随沙俄侵略军进入黑龙江流域,至清末沙俄攫取中东铁路建 设权以及出兵中国和日俄战争等战事中,其传布不断蔓延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