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堂建筑
黑龙江地区著名东正教堂中,有的以建筑规模称雄,有的以建筑风格取胜。总体看,东
正教堂多采用欧式古典建筑风格;或为罗马建筑风格,亦称拜占庭式;或为哥特式,亦称高
直建筑;或为俄罗斯式,俗称圆葱头式。
罗马式建筑是西欧9~12世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风格①(①张绥:《宗教古今谈》。)
。以古罗马建筑惯用的券或拱为其主要特征,通常以厚实的砖石为墙体,门窗则砌以半圆形
拱券,再配以层层装饰性的花纹造型,构成门窗框架。形貌伟岸凝重,富丽庄严。这是东正
教堂所惯用的一种建筑形式。
其次,选择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哥特式建筑。这是12~16世纪初期,出现在欧洲的一种新
型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那种厚重阴暗色调,而广泛运用线条明快的尖型
拱券,造型挺拔秀丽,轻盈通透;厅内修长的簇簇立柱,造成一种深邃空旷的空间感;彩色
玻璃镶嵌的窗棂,投下五光十色的光束,给人以神秘幻化之感。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基督盛行
时代一种宗教观念。
再次,选择的是俄罗斯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主体建筑近于罗马风格。所不同者,是
建筑物顶端有一硕大的扁圆形装饰物,貌似圆葱状,通常由若干菱形薄铁衔接组合而成。此
物习惯涂以银灰色或紫红色漆料,傲然矗立在教堂顶端,直指苍穹。既给人以巍峨庄严之感
,又是教堂的一大象征。
除此而外,还有许多貌似民宅式的东正教堂。此类建筑比较简陋,除于正门上额嵌有十
字架标志而外,与普通居民住宅无异。
这类小型东正教堂,多坐落在铁路沿线的一些偏僻村镇。在建筑材料上也不甚考究,多
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为砖石结构,或为木结构,即用原木堆积成的俄式木克楞,这
是一种典型的俄罗斯风格。
一、圣母帡幪教堂
圣母帡幪教堂①(①见《哈尔滨大观》记载。),又称圣母守护教堂,座落于哈尔滨南
岗东大直街中部,是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座堂。该教堂的前身是一座木结构的小型教堂
,于1922年落成;1930年又于该教堂的原址重建,改称现名。该教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在哈尔滨东正教建堂史上,它属中晚期,为中等类型。但因其在哈尔滨当年的建筑群中属于
不可多得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颇具保存价值。
此堂的设计,仿效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座教堂建于公元537年,是
拜占庭艺术在世界宗教建筑史上的代表作。因此,在今日矗立在哈尔滨大直街的建筑群中,
圣母帡幪教堂以其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占有重要地位。
该教堂的正中上方,是一个巨大的拱状穹窿。弯窿覆盖下的圆型围墙上,等距排列着12
个窗口,造型精美的窗棂上镶嵌着由色泽不同、深浅各异的彩色玻璃构成十字架图案,藉以
采光。穹窿的圆周,坐落在建筑物中层的正方形墙体上,4角各有一座由小穹窿覆盖的6面体
小塔,塔顶各有1个银白色小十字架,与中央大弯窿之上矗立的一具正教所特有的用两横、一
斜、一竖造型的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状。
教堂正门,开在耸立钟楼下侧。拾级而上,步入大厅。厅内12根通天圆柱,依墙而立,
平添了大厅内的深邃感。迎门左侧是1具巨型十字架,其上安放着耶稣受难苦像。诸圣画像,
依次排列;诸般圣物,依例陈设。厅内吊灯、壁灯、烛光、油灯,交汇成一种教堂内特有的
奇异光泽。
圣所处于堂内最高处,是为一堂之内的至圣宝地。天门两侧,各设1张坡型小桌;迎门居
中处是1张方型高桌,上敷紫缎,称之为宝座。上置《福音经》及其它圣物。宝座正中处,是
七星宝灯照耀圣龛,龛内供奉圣体。宝座左右两侧,耸立着高大十字架。正面墙上,绘有巨
幅接受天使祝福的主复活圣像。整个圣所覆盖在窑拱式的天花板之下,天花板原由36块陶质
反响材料镶嵌而成,故由此发出的声音可以折射全教堂的各个角落。
圣母帡幪教堂院内左侧,原是一片墓地,系1897年由中东路当局所设。当年来华俄人中
的一些达官显贵和将士曾葬身于此,墓地早期曾建有一处石结构小型祈祷所,高约2米,临街
设门,三面镂空,内置圣母像和烛台。后因此地坟头日多,年中四时八节来此谒墓者日众,
遂于1922年由铁路局出资在此建起一座较大的木结构教堂,即帡幪教堂的前身。后又因城建
规划的需要,旧墓地于1958年全部迁出,唯那座石质的小祈祷所仍完好无损,保留至今。
现今教堂正门两侧陈列着的两口大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劫后幸存之物。其中一口
重1.3吨,系1890年于莫斯科铸造。此钟原是尼古拉大教堂的编钟之一,十年浩劫当中流落
民间。东正教堂恢复开放时,掌院司祭朱世朴历尽艰辛,四处寻访,终于从一个工地上将其
抢救回来。包括今日陈列在堂内的许多圣物,也大多是经朱司祭之手搜集来的。
圣母帡幪教堂作为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的座堂,是自1984年10月14日重新开放之日
始,揭开了历史新一页。是日,东正教堂举行了隆重盛典。由该堂掌院司祭朱世朴主礼,由
应邀来自北京的杜立福司祭为副祭,主持开堂祝圣仪式。自此,哈尔滨东正教会恢复了中断
多年的正常宗教生活。
哈尔滨东正教会正常宗教活动的恢复,不仅在国内宗教界引起良好反响,也引起国际间
东正教界的瞩目。开堂不久,先后收到苏联莫斯科牧首办公厅兼明斯克和白俄罗斯教区督主
教非拉列特和希腊驻华大使馆P·瑞拉斯大使的热情洋溢的祝贺信。开堂两年多来,曾接待来
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客人共300多人次来访或参观礼拜。他们当中有政府外交官员、学者、教
授、留学生、记者、银行家,也有民间团体及一般旅游者。
如今,圣母帡幪教堂,每逢宗教节日或信徒的婚丧嫁娶之日,照例都来教堂举办圣事。
他们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二、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①(①《宗教调查资料》[日文]第7辑。),早年建于哈尔滨西香坊军官
街(后称军政街,香政街),是东正教在黑龙江地区创建的第一座教堂。此堂为首途到这里
的东正教神父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所建。茹氏于1898年1月9日随沙俄护路队抵哈,应俄侨
宗教生活之需,临时搭设一简陋棚厦式教堂,并于同年俄历7月20日(公历8月3日)在此教堂
主持了在满洲的最初祭式。这便是被命名为圣尼古拉的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此堂虽简陋
且存在的时间短暂,但仍在黑龙江东正教教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尼古拉中央大教堂
尼古拉中央大教堂①(①《宗教调查资料》[日文]第7辑。),座落在哈尔滨车站街(
今红军街)与大直街交叉的广场中心处。此堂与上述那座棚厦教堂同名,实际上是该教堂的
易地重建,故仍沿用原名。这座规模可观、工程浩大的东正教堂于1898年10月13日动工兴建
,一度因义和团运动受阻,工期延误,直到1900年12月18日才举行竣工祝圣典礼。
落成后的尼古拉中央大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全木结构的典型俄罗斯建筑。该
教堂以其伟岸挺秀的外形外貌和精美细巧的建筑工艺而名闻中外。教堂内部宽敞空阔,可同
时容纳500人礼拜。当年堂内所供圣像,也多出自名家之手绘制。修建该教堂共耗资20多万卢
布。
1931年,教区第一任大主教梅弗季死后,尸骨曾葬于此。
1934年9月,该堂进行扩建工程,在教堂主体北侧增修一座伊维尔圣母祈祷所,原供于车
站中的尼古拉像也移于此。
这座国内外知名的东正教堂自落成之日起,便成为哈尔滨的一大景观和一种文物象征存
在了66个寒暑。1966年8月23日,拆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扫“四旧”运动。
四、索菲亚教堂
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兆麟街(原水道街73号),原由懒汉屯旧址(今护军街一
带)迁移来此。该教堂原为沙俄军队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随军教堂。该部奉调回国时将教
堂赠与地方使用。
此教堂易地重建的赞助者和监造人是伊·费·赤斯嘉科夫。他是在哈经商的一位俄国茶
叶商行老板,又是虔诚的东正教徒。
赤斯嘉科夫于接受馈赠的当年(1907年),即由他本人出资并亲自担任监造人,经俄籍
工程人员日夜兼程地连续干了300多小时,始在新址建起一座全木结构的新教堂。该教堂建成
后的若干年进行过一次大修,在木结构墙体的外面又附砌上一层砖墙,以此加固教堂建筑,
延长其寿命。建堂所需资金,主要是赤斯嘉科夫个人赞助,前后共出资6万余卢布,其余部分
由俄籍教徒奉献。为表彰赤氏的建堂功绩,曾在该教堂的南面墙上镶嵌起一方大理石,上面
镌刻着赤斯嘉科夫的名字,以示纪念。
该教堂竣工之日,曾举行过一次小型祝圣活动,随即便开始供教徒暂时祈祷之用。而正
式为索菲娅教堂祝圣盛典,却是教堂落成后的第二年,即1908年俄历11月23日(公历12月6日
)正式举行的。当时是藉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海滨的大主教叶甫谢维首次访哈之机举行的。
五、阿列克谢伊教堂座落在哈尔滨南岗革新街(原马家沟教堂街44号)的阿列克谢伊教
堂,曾三易其址,最后于1921年始选在此地。
此教堂最初始建于吉林省公主岭,原是一座随军教堂。后随沙俄军队的调防,来到哈尔
滨郊区懒汉屯落户。立足未定旋即迁至当时的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现东香坊)重建。以百年
落叶松原木为原料,建造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由于当年哈尔滨的城区结构松散,是由互不
相连的4片即旧城(香坊一带)、新城(南岗一带)、傅家甸(道外一带)、码头区(道里沿
江一带)组成,随着松花江铁路大桥的建成和江岸码头的形成,原住旧城香坊一带居民大批
转移至此,原建于香坊村落的教堂也随之日见冷落。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阿列克谢伊
教堂复又作了第三次搬迁。堂址选在当时的马家沟教堂街44号,这条街的街名也由此而得。
这座教堂于1921年动工兴建,1931年落成并举行竣工祝圣仪式。到了1935至1936年间,
又在此地建成一座砖结构的新教堂,形成两堂并立而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
六、圣母领报教堂①(①《哈尔滨教区的二十年》1924年版))
此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友谊路(原警察街),隶属俄罗斯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于1903
年动工,中间几度增补毁建,于1941年始告定局。
这座教堂于此兴建,也与中东路和松花江大桥有关。1903年,为修筑铁路和桥梁的大批
建筑者集结在沿江两岸,其中外籍东正教徒进教堂礼拜须往返跋涉于南岗道里之间,十分不
便。为此,便由筑路当局倡议在大桥附近修建教堂。
建堂所需土地,按中俄建路条约有关规定,由沙俄财政部长维特出面,将铁路管辖的一
块地盘(即教堂现址)无偿捐赠出来,用来建堂。
教堂当时的建筑面积是65平方俄丈(1俄丈=2.134米)。教堂的东西墙壁各有5窗2门,
南墙有两窗,北面是主要出人口。
复活节前夕,教堂特地从莫斯科运来1口劳兰工厂铸造的216普特零20俄磅重的(1普特=
16.38公斤;1俄磅=409.51克)大钟,钟体上面铸有斯拉夫文字的赞美诗和用花纹装饰起
来的圣母——喀山、圣宗徒谢尔盖、英诺森和约翰托博利斯基的头像。
转年,1904年,又在木制的教堂外墙加砌一层砖,以加固原有墙体的强度。这年的1月,
还在教堂两侧为神职人员修造1排宿舍。但刚住进不久,因火炉引燃了木屑刨花,使这幢刚落
成的宿舍便付之一炬。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为了接待伤兵,在教堂西侧接盖1座木结构的小医院;还为伤兵
修建1个纪念圣宗徒尼古拉的副祭坛,使之与教堂相连接。
1907年俄历5月9日,此间又决定修造一座石结构的新教堂,并开始破土动工。但因经费
短缺,竟搁浅11年之久。
在此期间,已建成的教堂又遭火灾。1918年俄历2月9日夜,教堂突然起火,大火一直延
续到次日凌晨才告熄灭,致使圣母领报教堂化作一片废墟。由于保险公司为教堂支付2万卢布
保险金,铁路部门廉价提供建筑材料,林业工人中的教徒奉献出许多原木,还得到北京传教
士团1万卢布的捐赠。于是,新教堂得以开工重建。新教堂建筑总耗资12万卢布,不包括各地
教徒捐献的建材物资在内。竣工后,原订于1918年俄历10月1日为新教堂祝圣,因故推迟到1
919年3月24日才举行。
1924年,该教堂的教徒自愿发起成立1个教堂装饰爱好者小组,义务承担教堂内部装修事
宜。小组成员无偿为装修献工出力,并解囊资助。还成立一个小组委员会,作为爱好者小组
的常设领导机构。1929年,小组为教堂的通风设备装置马达;为教堂的两幢房子安装暖气;
还向教堂捐献出1600多卢布,用以修建供热设施。
这座教堂因设计方面和施工技术上的低劣,教堂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基础和墙壁裂缝现
象。仅历时10年,到1929年这座俄罗斯式建筑便不堪使用。于是决定再次重建。
1930年俄历6月24日,小组委员会审议通过图斯塔诺夫斯基工程师提出的设计方案。新教
堂设计为东罗马式,占地128平方俄丈,可容纳1200人做祈祷。同年俄历9月1日,新教堂举行
奠基典礼。建筑工程分3期进行。
第三期工程于1932年俄历5月16日动工。开工这天,举行了有数百人参加的隆重仪式,建
委会主席梅列基当场向俄侨散发了呼吁书,号召教徒为建堂做出奉献。就在发出这项呼吁的
3个多月之后,松花江水泛滥,哈尔滨遭受了空前的大水灾。教堂新工程因之遭到严重破坏,
原已出现裂痕的旧堂建筑经受水浸之后,愈加险象环生。
一场大水过后,教徒们对建堂的奉献热情大减,已没人再提修建教堂的事了。
正当建停两难、举棋不定的时候,发生两件奇巧事:其一是一位名叫娃莎的修女向工程
决策人讲述了亡人托梦的事;其二是有一位东正教徒在银行拾到一张面值百元的支票,上交
梅列基大主教。一时间,这两桩巧合的事竟被渲染成上帝的旨意。拟议中教堂工程停建一事
,也因此有了转机。加上适逢梅列基大主教从教25周年,他借此机会向每一个东正教徒发出
一份附有捐款单的信函,为此收到1600件捐款单,计5500多卢布。利用这笔钱,才使濒临停
工的建堂工程得以继续。1934年,第一步工程告竣。
次年,便开始了1935年的工程项目。这次主要工程是建造圆型屋顶和钟楼,也是一个关
键性项目。1936年,主要项目是建造屋顶上的十字架。十字架为拜占庭风格,高俄6尺(1俄
尺=0.71米)重16普特。十字架中间嵌有彩色玻璃,四周镀金。所用黄金是教徒志愿捐献的
金首饰。这年俄历6月26日,举行了隆重安装仪式。
此后,从1937到1941年,断断续续地进行内部装饰等项工程,进展十分迟缓。直到1941
年俄历9月1日,才为圣母领报教堂举行全部竣工祝圣典礼。这一天,恰是1930年为前一教堂
举行奠基礼的日子。历经3次毁建波折的圣母领报教堂,至此整整经过了11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