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 育
第七章 社会事业
在黑龙江的东正教会和教徒,历来热衷于兴办各项社会事业,其中尤以教育事业为最。
据1922年统计资料表明,东正教在黑龙江境内举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项教育场所共84处。
其中高等学校4所;中等学校29所;初级学校48所;幼儿园3所。这些学校大多设在哈尔滨市
内及市郊;少部分分布在铁路沿线,其中有初级学校21所,中等学校10所。1922年以后又新
办了一些,多为专科学校。
教会或教徒资助兴办的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除文化课外,大部开设宗教课。这些学
校按性质划分,大体可分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幼儿班两大类。
一、专科院校
东正教会所办的这类学校,按其专业性质有:工程技术、经济、师范、音乐、政治等。
其中较著名的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过相当影响的有以下几所:
(一)哈尔滨工业学院
亦称圣弗拉基米尔学院。于1934年8月创办。隶属东正教哈尔滨教区。设有3个系,即:
工业技术系,创办初期的系主任是俄人N·A·鲍列伊科,后由A·A·谢尔科夫继任;东方经
济系,系主任是A·N·西奥宁;神学系,系主任是瓦西里修士大司祭。
这所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俄侨青少年,也招收少量的中国学生。该校的创办,在黑龙
江的工科高等教育史上尚属首例,曾为黑龙江培养出第一批工科高等技术人材。
(二)哈尔滨音乐讲习所
这是一所培养音乐专科人材的中等学校。于1927年10月在哈尔滨伊维尔教堂创办。系在
季米特里主教和流亡来哈的原基辅音乐学院艺术室r·r·巴拉诺娃——波波娃倡议下创办的
。
创办初期,设有钢琴、独唱、小提琴3个班。开设的课程有:音乐理论、音乐史和声学及
乐谱练习等。
第一学年有学生65人;到了第二学年(1929~1930年),在校生达到110人。由于学生人
数大增,又增设了大提琴班、合唱班、教会歌曲班和教会合唱指挥班等新的专业。师资队伍
也随之相应扩大,由原来的4名增加到16名。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公开的或内部的音乐会。自1927年到1941年
的14年间,在社会上共举办音乐会40场,内部音乐会60场。演出的节目中包括独唱、二重唱
、三重唱、四人合唱、大合唱等,还有些化妆表演的歌剧选场以及交响乐作品。40场公开演
出的观众达1600人次,其中青年观众占50%。
到1941年,这所学校共有6届毕业生计900人出校,其中女学生占70%。各届学员中大多是
俄籍生,也有少量中国生。其中刘新臣、荆奇秋就是当时较有名气的2名毕业于独唱班的中国
学生。
音乐讲习所领导机构是理事会。有理事10人,主席是季米特里主教;校长是艺术家r·r
·巴拉诺娃——波波娃。波波娃于40年代初去了美国,由钢琴教师H·M·戈尔布诺娃接替她
的职务。
这所音乐讲习所的兴办,堪称黑龙江音乐教育史上的发端,也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最
早摇篮。为褒奖其在音乐事业上的业绩和贡献,1936年7月,伪哈尔滨市公署将位于南岗区邮
政街的原市立第三小学校舍划归该讲习所使用,以比较优越的校舍环境改善其办学条件。
二、中小学校、幼儿园
东正教会和教徒兴办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其根本宗旨是面向俄侨,并为其子女服务的
。中国人能进这类学校就读的屈指可数;只有极个别供职于中东路的高级中国职员的子女,
才有机会跻身其间。
此类普通中小学,大都开设宗教课程,每周2课时,学校除向学生传授宗教知识外,也组
织学生参加一些相关的宗教活动。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学校师生还要和家长一起举行彻夜祈
祷活动。平日,每天早课前都要首先在校园内做完祈祷仪式,然后才进教室上课。每当有毕
业生离校时,学校照例要发给人手一册《圣经》作为馈赠和纪念,以深化学员的宗教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