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辽代建置
公元916年(后梁贞明二年),东胡后裔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奴隶制政权
——契丹国(947年改称辽),都于临潢(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波罗城)。随后东征西
讨,拓展疆域,终于建成东到今库页岛,西到阿尔泰山,南到今河北省雄县北的白沟,北到
石勒喀河流域的辽王朝,形成与北宋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
辽朝统治者总结和吸取历史上民族政权的经验教训,根据境内诸族社会发展不同、经济
形态各异的情况,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
百官志》),在中央建立了北、南面官的双重体制。所谓北面朝官,即契丹族官制,官员一
律为契丹人,设有北、南枢密院、宰相府等一系列中枢机构,掌管军政主要权力。所谓南面
朝官,大体袭用唐、宋制度,设有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六部等机构,官员多为汉人、
渤海人,也有契丹人,统称为汉官,专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其重要程度远不及北
面诸官。与此相适应,在地方上也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对契丹人和其他游牧居民地区实行部
族制的管理方式,建有大小部族及头下军州、县;在汉地及渤海地区则实行州、县制。直到
11世纪圣宗即位以后,方全面实行统一的封建化的汉制。
辽朝的行政建置计有“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
二,属国六十”(《辽史·地理志》)。五京各有辖区,称五京道,即上京道、中京道、东
京道、西京道、南京道。道是中央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最高行政建置,相当于今省的建置。黑
龙江地区南起今松花江、嫩江合流处,沿嫩江北溯至诺敏河,复北越大兴安岭至黑龙江源头
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汇流处一线,其以东地方属东京道管辖,以西则隶于上京道。
一、东丹国
926年(契丹天显元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统兵攻陷忽汗城,灭渤海国。是年4月4日,
阿保机下诏将渤海故地封予皇太子耶律倍,因其地位于契丹之东遂称东丹国,并改忽汗城为
天福城,以倍为人皇王主政东丹。
东丹政权仍沿袭渤海体制,中央设有中台省、六部等机构;地方上沿袭旧有府、州、县
等行政建制,并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形式。其官员如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政事等,虽然
分别由契丹、渤海人担任,但实权完全握于契丹贵族之手。东丹人必须每年向契丹国进贡,
并且要为其提供兵员,“有战则用为前驱”(洪皓《松漠纪闻》)。所以,东丹实际上是依
附于契丹的附庸政权。
东丹国建立不久,阿保机即撤离天福城班师西返,于是年9月间在扶余府(今吉林省松原
市)病逝。此后,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过程中,太子倍失势。
至927年(天显二年)12月,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嗣位后,东丹王倍的处境更是每况愈下;同时,
东丹政权也不断遭到原渤海官民的抵制和反抗。929年(天显四年)初,契丹统治者决定迁东丹
政权和居民于辽河流域。继之,耶律倍于930年(天显五年)携妻妾及部曲浮海投奔后唐。东丹
国由王妃萧氏主政,名存实亡。次年辽廷复置中台省等行政机构于南京(今辽宁省辽阳市)。
947年(辽天禄元年),世宗耶律兀欲继位后,复建东丹国,仍设中台省,封耶律安端为
明王,主东丹事务。952年(应历二年)安端死,东丹国名实俱亡。983年(统和元年)1月9
日,辽廷正式下令撤销中台省,东丹国废除。
二、东京道
东丹南迁后,辽朝决定改东平为南京,938年(会同元年),又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
阳,于是而有东京道的建置,治于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其辖境东北达黑龙江中下游,
东越日本海而达库页岛,南至鸭绿江下游南岸,包括唐时辽河东西及渤海的大部分地区。东
京道下辖6府,21节度使州,2观察使州,15刺史州,43军、城及9县。其中,在黑龙江地区
设有率宾府,治于今东宁县大城子古城,内置刺史、同知府事、录事参军等缺,统辖绥芬河
流域。今黑龙江省南缘的拉林河流域为宁江州(治所在今吉林省松原市境内)所辖。对分布
在速末水(松花江)和黑水(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诸部族,则按照属国、部族制的管理体
制置官统辖。其中在今黑龙江地区的有:位于阿什河流域的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司;位于松花
江下游至黑龙江中游一带的五国部(剖阿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盆奴里)节度使司,
其治所五国头城一般认为在今依兰县附近;位于呼兰河地区的铁骊国王府;位于松花江中游
一带的兀惹(兀者)部大王府;位于黑龙江中游以北的鼻骨德国王府;位于小兴安岭北部地
区的乌隈于厥部大王府;位于齐齐哈尔以东嫩江平原北部的突吕不室韦部节度使司,南部的
涅剌拏古部节度使司;位于第二松花江下游一带的达鲁虢节度使司等。
根据辽制,国王府为属国、属部的建制,大王府为大部族的建制,二者内部设置大体相
同,分别置有大王(原名夷离堇,即部族长)、于越(贵官,居众官之上)、左相、右相、
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又名惕隐,掌管族属)等缺。其下各置有节度使司和详稳司,节
度使司设节度使、副使、判官等缺;详稳司置详稳(掌监察)、都监(监军)、将军、小将
军等缺。基层政权则有石烈(相当于县)、弥里(相当于乡)分别置有石烈夷离堇(县令)、
麻普(县佐)及辛衮(乡长)等缺。至于诸部节度使司则为小部族的建制,分别设有司徒
府,置司徒、司空等缺,其下又有节度使司和详稳司,建制与大部族同;石烈设有令稳(县
令),弥里仍为辛衮。以上大小官员分别由本族首领及契丹人担任。
为了加强对上述诸部族的控制,当时还在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置有兵马都部署使
司及东北路都统军使司等军政机构,负责节制上述诸部的军事力量。其中,东北路都统军司
为东北诸部的最高军政机构,统辖东京道全境军政事宜。
三、上京道
上京道是辽朝幅员最广的一个道,东以大兴安岭及嫩江一带与东京道为邻,西到鄂毕河
上游及额尔齐斯河流域,南至今中蒙交界一线与西夏及西京道和中京道相接,北达今俄蒙交
界线及石勒喀河流域而与辖戛斯(吉尔吉斯)、斡朗改部接壤。治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
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下辖11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州,16头下军州,5边防州,32
县。其中泰州设在今黑龙江省境内。
泰州为节度使州,治于今泰来县塔子城。设德昌军节度使司,置节度使、副使、同知节
度使事、行军司马、军事判官、掌书记及衙官等缺。下辖乐康、兴国及金山3县。其中乐康
县为附郭县,与州治同处一城;兴国县地址不详;金山县治所位于距泰州约150公里的大兴
安岭东坡附近的前公主岭1号古城,曾于1116年(天庆六年)升为静州,设静州观察使司,
置观察使、副使、判官等缺。诸县则置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官佐。
此外,在大兴安岭及嫩江上游一带设有室韦国王府;在大兴安岭南段及嫩江流域设有大
黄室韦部和小黄室韦部节度使司;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等地还设有乌古部节度使
司、三河乌古部节度使司,以及乌古敌烈统军司等军政机构。